半夜馬槽有聲響,劉銘傳將軍聞聲趕來,發現一件國寶

2020-12-22 趣史研究社

長安街盡頭,國家博物館安靜地坐落在這裡,獨自一方小小的世界,看世事潮起潮落。歷經千百年歲月,每一件古董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它們是歷史變遷的見證,也是講述者,雖然無言,但是他們身上的每一個紋理,都在無聲地敘述著當年的故事。

虢季子白盤就是其中之一,這件青銅器,鑄成於西周宣王時期,盤底共有八行銘文共計111字,歷經兩千年將他主人的故事傳遞給我們,透過它好像回到那個風起雲湧的春秋時代。

而虢季子白盤出土以來,也經歷了曲折離奇的歷程,跌宕起伏數載,才被國博收藏,又是一番新的傳奇。

將軍夜得無價寶

虢季子白盤如今能完整保存。離不開淮軍將領、直隸總督劉銘傳,他是李鴻章的得意門生,更是清軍重要將領。劉銘傳對古董收藏很有興趣,對相關知識也頗有了解,因此才能在一次偶然中發現虢季子白盤。

1864年時,劉銘傳和太平軍作戰攻破了常州,某日巡查護王府時,忽然聽見奇怪的響動。起初劉銘傳還以為是有敵人偷襲,但是巡查了半天並未看見人影,奇怪的聲音也一直沒有停。

找了許久,最終發現原來聲音是從馬廄那裡傳出來的,拴馬的鐵環來回在馬槽處撞擊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劉銘傳立即發覺了事情的不同尋常,一般馬槽都是木頭做的,不會和鐵撞擊出聲,於是他立即命人將馬槽取出,清理乾淨發現竟是一件青銅器。

劉銘傳

劉銘傳素愛古董,仔細觀看發現器身上還有刻字,立即認識到這是一件價值非凡的寶物。

這"馬槽"就是虢季子白盤,劉銘傳得到它後,立即派人將其送回了安徽老家,請老家的老先生掌眼,確認這確是稀世珍寶。

劉銘傳對其自是愛不釋手、大為開懷,還特地在故裡建以方形"盤亭"安放,為其撰寫書聯"盤稱國寶亭護家珍",可見他視其為傳家寶,希望世代相傳的心思。

致仕歸鄉後,劉銘傳更是常常賞玩寶盤,並編撰《盤亭小錄》一卷,多次聘請行家拓印盤上銘文,贈與當時各地名流觀賞。光緒皇帝當時的老師翁同龢也曾獲贈,還贊道"字挾風霜",十分喜愛。還有許多人借寶盤誇讚劉銘傳,說他是名將才會有此奇遇更增添了劉銘傳對虢季子白盤的喜愛之情。

當得人間第一流

在商周時期,青銅器不僅僅作為實用器皿,更重要的意義是作為禮器,作為禮樂制度的象徵。虢季子白盤即是後者,商代盤是食器的一種,一般都以圓形為主,較為輕巧。

而虢季子白盤器大勢沉、敦厚雄渾,且為長方形形制,顯然是作為裝飾之用,整體造型也體現了這一點。口大底小呈放射形,每邊又各有兩隻含環獸頭浮雕,雕刻生動,具有穩中求巧,靜中有動的審美作用。

此盤的紋飾以一圈粗獷、壯實的環帶紋為主,其間又布滿細密的雲雷紋襯底,符合西周后期的裝飾風格。

口沿以一條向上捲曲,下平上曲的順向平排的的一圈竊曲紋構成,增添了規矩嚴肅之感,8隻虎形含環浮雕,採用誇張的手法減弱了虎的恐怖氣氛,造型精美,是西周青銅工藝的頂尖之作。

虢季子白盤更為珍貴之處上面所刻的銘文,是西周歷史的一面鏡子,又是中國書法史的一面旗幟。透過文字的記錄,我們仿佛看到了兩千年前,那個戰功赫赫的將軍,意氣風發、揮斥方遒,具有無可比擬的文史研究價值。

虢季子白盤的第一任主人即是季子白,鑄造者這樣一個雄偉的大盤,是為記錄自己打敗的故事,盤上記載,季子白是虢國國君,奉周天子之命徵討狁,大勝而歸,斬殺敵軍五百人,俘虜五十人。

周天子大喜,在周廟為他慶功,還賞賜了弓箭。季子白去世後,這件記載了他功勳榮譽的寶器,便隨他一起長眠於地下,直到清代才重見天日。

寶盤輾轉多坎坷

清朝道光年間,寶盤出土於陝西鳳翔府寶雞縣,這正是當年季子白的封地,現世後輾轉流落在一農家。陝西郿縣知縣徐燮偶然得見,便以重金購得,徐燮卸任後,寶盤跟隨他到了他老家常州。

1860年時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太平軍攻陷了常州,寶盤被護王陳坤所得,接著又到了劉銘傳手中。劉銘傳得到寶盤後,十分珍視,並囑咐後世子孫代代相傳。

怎奈何當時國運動蕩,一個國家領土尚且不能保全,亂世中的一家人又如何保護這樣一個珍寶,各侵略者都虎視眈眈,想要據為己有。

劉銘傳雕塑

曾有一美國商人對劉銘傳四代孫劉肅曾許以重金,想要購買寶盤,但被劉肅曾嚴詞拒絕了"中國人絕不會賣掉國寶,做不孝子孫"也有軍閥對劉家後人威逼利誘,但是全家老少寧死都沒有屈服。

抗戰爆發後,合肥淪陷,劉肅一家為了保護寶物,將其深埋地底,防止寶物落到日寇手中。抗戰勝利後,寶盤又重見光明,當時國軍亦曾來索要,劉家人只推脫說寶盤在戰亂中被盜,最終只得不了了之。

新中國成立後,劉肅曾卻主動將虢季子白盤捐獻給了國家,歷經重重磨難,寶盤終於找到了歸宿。

北京市文物局在承光殿專門舉辦了虢盤特展活動,並為劉肅曾先生頒發獎狀,郭沫若還特地作詩一首,稱讚"虢盤獻公家,歸諸天下有。卓卓劉君名,傳頌婦孺口。"

結語

虢季子白盤歷經曲折,見證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興衰更替,也鐫刻一段挖寶護寶人的傳奇故事。

如今它靜靜地陳列於國家博物館,沉澱了歲月的風霜,更有一番韻味,是當之無愧的國家寶藏,願此後國泰民安,它能永遠如此,一如往昔。

相關焦點

  • 曾被當馬槽用,如今成國寶重器:「西周虢季子白盤」的前世今生
    直隸提督劉銘傳率領一大隊兵馬浩浩蕩蕩駐紮此地。一天晚上,帳外突然響起刺耳的金屬撞擊聲,莫非有刺客?劉銘傳命隨從四處搜查,卻一無所獲,正準備收兵,金屬撞擊聲卻再次響起……眾人循聲尋去,發現是馬棚內的一個鐵環在撞擊馬槽,頓時鬆了一口氣。這時,心思縝密的劉銘傳卻發現了蹊蹺,這木頭做的馬漕,怎麼會發出金屬的聲音呢?
  • 劉銘傳曾孫從祖宅中挖出一國寶, 郭沫若贈詩表感謝, 現禁止出國展覽
    說起清朝臺灣首任巡撫,大家很自然都會想到他是安徽合肥人劉銘傳。但是如果筆者要說劉銘傳跟一件國寶重器有關,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了。1864年5月11日,時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劉銘傳在追殺太平軍的過程中率軍佔領常州,劉銘傳在常州起居地方是太平軍將領陳坤書的護王府。
  • 國博七大鎮館之寶,全都禁止出境展覽,兩件曾被當成雞食盆和馬槽
    不論是大博物館也好,還是小博物館也罷,幾乎每個博物館都有屬於自己的鎮館之寶,當然,雖然同樣是鎮館之寶,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跟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相提並論的。比如說縣市級的博物館,能有一件二級文物都算是很了不起了,而對於那些省級以上的大型博物館來說,能被稱作鎮館之寶的文物,最起碼都是國寶級別的。
  • 劉銘傳家族誓死守護這一國寶,後人捐獻後獲得五千斤大米
    如今,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之一的虢季子白盤,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現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兩件館藏珍品散氏盤、毛公鼎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不過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這件傳世神器的背後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經歷,它曾經是清末名將劉銘傳的祖傳物品。那麼,劉銘傳是如何獲得這件國寶的呢?
  • 太平軍的馬槽,劉銘傳家四代誓死保護,現已成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劉銘傳投靠了李鴻章,成為了著名的淮軍將領,劉銘傳在抗擊太平天國運動中,也曾意外獲得過一件國寶。1864年,當時已經成為淮軍將領的劉銘傳帶領士兵,進攻已經被太平軍佔領的常州,很快劉銘傳就佔領全城。
  • 曾經就是個馬槽,美日法1500兩黃金爭購,3挺機槍護送|百家故事
    當然,砍倒槐樹挖出寶貝的也非一般人,乃是清末著名將領,從法國人手中奪回臺灣的劉銘傳曾孫,劉肅曾;說到這或許有朋友奇怪了「如此珍貴的國寶,為什麼會埋在槐樹下面呢?」這天夜裡,劉銘傳正在秉燭夜讀,忽聽有金屬撞擊之聲,還以為剛剛攻陷的常州時局不穩,有刺客入府作亂;之後劉銘傳帶兵四處尋找,直到搜索進馬廄,才最終確定是拴馬的龍套鐵環與馬槽撞擊發出的聲音。雖然是虛驚一場,但還是引起了劉銘傳的懷疑,直白點說,馬槽就是餵馬的食盆,盛裝的都是草料,用木槽足以,就算餵養的是寶馬良駒也不至於配一個金屬的馬槽吧?
  • 國博「鎮館之寶」曾被當作馬槽,又被深埋地下14年,專家痛心疾首
    確實發現許多的國寶級文物都有一些不同尋常的悽慘經歷,比如乾隆爺下令打造的那16枚金編鐘,不僅被後人溥儀給抵押出去,而後更是遭到日本鬼子的搶奪;還有陶鷹鼎,一度被農民大爺當成了雞食盆;再者還有「中華第一龍」一度被小孩子當成玩具在玩,想一想也是挺無語的。
  • 【紅德智庫】國寶檔案 之 國之瑰寶--「牲口棚裡的青銅盤」(下) (文/瑞彩祥雲 鴻思學社首發)
    內容提要:清朝道光年間,陝西鳳翔府寶雞縣虢川巡檢司東灣出土了中國古代三大青銅器之一的虢季子白盤,被陝西郿縣知縣徐燮鈞發現並帶回江南老家常州。此後,國寶曆經太平天國的戰火、日本侵華的劫難、軍閥土匪的搶奪,在常州,合肥等地輾轉躲藏,終於在解放後,被劉銘傳的後人捐獻給國家。
  • 為保護1隻馬槽,這家人花86年鬥智鬥勇,日本人掘地三尺都找不到
    清朝道光年間,有一位名叫徐燮鈞的進士在陝西眉縣擔任知縣。某天他路過一戶農家時,看到一隻滿是銅鏽、刻有銘文的青銅盤,於是掏出隨身帶著的銀兩買下了這隻青銅盤。西周 虢季子白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回家後,徐燮將上面的灰塵擦拭乾淨後,發現這的確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器,於是將它珍藏在自己家中,告老還鄉時,還不忘將它帶到老家常州。
  • 紀念劉銘傳誕辰180周年(一):歷史中的劉銘傳
    劉銘傳於1884年7月16日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臺,檢查軍事設施,並增築炮臺、護營,加強臺北防務。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戰爭就爆發了。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越南北部及中越邊境進行;第二階段戰火擴大到福建臺灣沿海,有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尤以臺灣陸戰最為激烈。
  • 晚清四大國寶之一:虢季子白盤
    它是迄今發現的西周時期形制最大的銅盤,因此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珍貴文物。虢季子白盤完全由青銅鑄造而成,體形碩大。銅盤重215.3公斤,長137.2釐米、寬86.5釐米、高39.5釐米。
  • 同樣都是愛國將帥,為何左宗棠與劉銘傳交惡?
    在這亂世當中,湧現了一批中興名臣與愛國將領,這其中以左宗棠與劉銘傳立功最大、流傳最廣。左宗棠(1812年-1885年),湖南人,晚清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曾參與或指揮過平定太平天國起義、陝甘回亂與收復新疆等重要戰爭,並且為清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死後被追贈太傅(三公之一,人臣至極)。劉銘傳(1836年-1896年),安徽合肥人,臺灣第一任巡撫,晚清名臣。
  • 耶穌為何生在馬槽裡?
    因為耶穌生在馬槽裡,跟我們有莫大的關係,上帝讓事情如此發生,是有極深的深意的。 我們剛才講,馬槽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我們說馬槽是一個又冷又硬,其實還有點發臭的地方,因為是牲畜呆的地方。當我們向深一點的層次去思想,我們反而為此特別感動,特別感恩。為什麼要感動和感恩呢?
  • 劉銘傳遺骨安葬今舉行 墓前將撒一掬臺灣泥土(圖)
    他說著說著情不自已,眼眶裡溢出了淚水,「劉銘傳對兩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這次他的遺骨安葬也很具有現實意義,很多臺灣同胞過來,對增進兩岸人民感情很重要」。  環衛工人孫玉蘭每天都在小花園打掃衛生,她雖然不識字,但感覺今天氣氛有點「不對勁」,當得知「劉銘傳」這個名字時,她覺得很熟悉。聽了周圍人的談話後,她對這樣的豪華葬禮表示了自己特有的讚賞:「保臺灣有貢獻,應該這樣搞。」
  • 陝西子洲縣的馬槽下發現雞爪印,專家看過說:這是鳥臀龍腳印化石
    一行人至目的地子洲縣後,學生們熱情高漲,面對著當地的特殊環境,他們紛紛結伴參觀,儼然是把此次課程當作了一次旅行,畢竟在學校悶了很長時間,好不容易有一次放鬆的機會,故此,所有人的心情都非常愉悅。伴隨著教授風趣的講解,同學們都感到收穫頗豐,既學到了知識,又深切體會到了當地的人文風情。
  • 劉銘傳在湖北的尹隆河之役
    劉銘傳(1836-1895),字省三,諡壯肅,安徽合肥人,淮軍名將。
  • 由農民發現的三大國寶,每一件都價值連城,最後都上交給了專家
    在每個博物館裡都有著幾件「鎮館之寶」,而能被稱為「鎮館之寶」的文物,基本上都是國寶級別的。有意思的是,根據這些國寶級文物的出土介紹來看,大多數國寶都不是由考古專家發現的,而是由農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比如今天要說的被農民發現的三大國寶,每一件都價值連城,最後都是上交到了專家手中,博物館才得以收藏。
  • 山西發現「穆桂英」墓,專家聞聲趕來,打開後很激動
    這時,有消息說穆柯寨有一寶物名叫降龍木是這陣法的剋星。有了它,我們就可以打敗遼軍,恢復邊境安全了。於是,楊宗保領命前去穆柯寨借降龍木一用。對於一個土匪來說,誰願意將自家的鎮寨之寶借給他人,而且還是朝廷的人。幾番交涉之下,雙方都不願意退讓,擔心遠在戰場父兄安全的楊宗保急了,準備硬搶。穆桂英雖是一介女流卻也不是好惹的,都欺負到自己家門口了,怎麼吞的下這口窩囊氣。
  • 上世紀四川農民挖糞池發現文物,考古隊連夜趕來,專家:巫師法器
    上世紀四川農民挖糞池發現文物,考古隊連夜趕來,專家:巫師法器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傳承的內容豐富多彩。因為這樣,考古學家們都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因為多而雜的中國文化會在我國的墓葬中保存下來。下面我們要講的這800多件文物就讓專家們對於它的用途和寓意傷透了腦筋,留下了兩大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