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1836-1896),安徽肥西人,字省三,號大潛山人。1884年奉旨赴臺灣督辦軍務,抗擊法國侵略者,1885年10月被清政府任命為首任臺灣巡撫,1891年6月因病離開臺灣。劉銘傳治臺時間雖不太長,但為臺灣的近代化建設作出了較大貢獻。劉銘傳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第二是保衛臺灣、抗擊法國侵略者;第三是擔任首任臺灣巡撫六年時間內開發和建設臺灣。這位出身農家的將領,曾經販過私鹽,嘯聚山林,其人生充滿了不朽的傳奇色彩。
鎮壓太平軍和捻軍
劉銘傳,公元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於合肥西鄉(今肥西縣)大潛山麓的劉老圩。劉家世代務農,父劉惠,生6 子,劉銘傳最幼,排行第六。兒時患過天花,鄉裡稱「劉六麻子」。劉銘傳11 歲時,父親病故,隨後大哥三哥又相繼去世,其他幾個哥哥各自成家,此後便與母親周氏單獨生活。母子相依為命,靠販私鹽為生。劉銘傳性情豪爽,同當地青年人相處甚好。
自幼務農,生活窘困。為人剛毅任俠,曾殺了當地團勇頭目,加入當地販賣私鹽的團夥,接著幹起打家劫舍的勾當,成為官府追捕的要犯。太平天國亂起,鹹豐六年(1856)8月,劉銘傳糾集幾百名貧苦青壯,當上了結寨自保的武裝頭目。兩年後,以「捍衛井裡」為旗幟,在大潛山西面建起寨堡,成為這一帶對付太平軍和捻軍的一股主要團練武裝。1859年9月1日,太平軍一部攻打合肥的長城鎮、官亭,劉銘傳奉命率部「協剿」,將太平軍擊退。後被安徽巡撫福濟褒獎為千總,賞五品頂戴。鹹豐九年(1861)11月,李鴻章奉曾國藩之命在合肥招募勇丁,編練淮軍。劉銘傳受薦組織一支500人的隊伍,號稱「銘字營」,編入李鴻章的淮軍。同治元年(1862)4月,李鴻章奉命援上海,「銘字營」隨行,由安慶乘英國輪船到達上海李鴻章到達上海後,便著手更換軍械。至9月,「銘字營」中小槍隊已改為洋槍隊。以後,全營都換成清一色的洋槍。11月,劉銘傳聘請法國炮兵軍官畢乃爾教演洋槍,後來又四處購覓新式炸炮,委任他充任親兵炮營營官。隨著武器裝備的改變,作戰形式也就改為在開花炮隊掩護下由洋槍實施突擊的新式戰法,劉銘傳的變法維新思想,亦由此種下根苗。在滬對太平軍作戰期間,劉銘傳先後參與了進攻上海外圍和蘇南的太平軍,攻佔了南匯、川沙、江陰、無錫、常州等城鎮,由於他打仗不怕死,深得淮軍統帥李鴻章的賞識,很快由千總、都司、參將、副將提升為記名總兵,成為李鴻章麾下的一員大將。所部「銘字營」發展成左、中、右三軍,每軍6營,共18營,加上炮隊、親兵隊和募僚人員,總兵力達七八千人,成為淮軍的主力之一。 【閱讀】
保衛臺灣、抗擊法國侵略者1883年12月,中法戰爭爆發,法國組建了以孤拔為司令的遠東艦隊,兵分兩路,直指福建和臺灣。已解甲歸田,在鄉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準備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臺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1884年六月,法國侵略者把戰火燒到臺灣海面,清廷詔令劉銘傳入京,他當即上了一道《遵籌整頓海防講求武備折》,慷慨主戰。6月26日,清廷下詔,命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就在同一天,法國政府下令將駐越南的東京灣艦隊和南中國海艦隊混合編組,成立一支特遣艦隊。劉銘傳於1884年7月16日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臺,檢查軍事設施,並增築炮臺、護營,加強臺北防務。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戰爭就爆發了。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越南北部及中越邊境進行;第二階段戰火擴大到福建臺灣沿海,有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尤以臺灣陸戰最為激烈。
1884年8月4日,法艦直逼基隆,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軍「於明日上午八時以前將炮臺交出」,守軍置之不理。5日,法艦在利比士的指揮下齊向基隆炮臺猛烈開火,摧毀了清軍數處炮壘及營房,守軍於死傷十餘人後向內地撤退。法軍登陸,佔領基隆港,將港內各種設施和炮臺進行破壞。6日下午,法軍陸戰隊向基隆市街搜索前進,並攻擊附近高地。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率下奮勇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逐漸縮小包圍圈。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傷亡100餘人,狼狽逃回軍艦,侵佔基隆的計劃破產了。【閱讀】
開發和建設臺灣劉銘傳時期臺灣政區圖
劉銘傳1891年離開臺灣,他用了前後不到7年的時間,在臺大展抱負:練軍隊以厚兵力,築炮臺以嚴海防,設製造局、軍械所以造兵器,集捐輸以充經費,厚禮聘以聚人才,撫生番以開疆土,丈田地以糾隱圃,編保甲以別良莠(yǒu),移窮民以墾荒土,興織造以杜漏卮,惠商顧以廣交易,築鐵路以便交通,架電線以靈消息,購船舶以增航路,立公司以結商團,聘西醫以療疾病,建學堂以施教育,置隘勇以密巡防,興水利以資灌溉,開礦產以集材料,鑄貨幣以便民生,革稅法以維國計,這一切的目的都在於使臺灣能成為全國的模範。他在臺灣創新的一切新政,奠定了臺灣近代化的基礎。臺灣學者稱劉銘傳為「理臺政治家第一人,其功業足與臺灣垂不朽矣」!有學者稱他為臺灣洋務運動之父和臺灣近代化之父。【閱讀】
軼事典故常州獲寶
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四月,劉銘傳率部佔領常州後,住在原太平軍將領陳坤書的護王府。一天夜裡,劉銘傳聽到院子裡有金屬撞擊之聲,急呼親兵到院中搜查,結果發現是馬籠頭上的鐵環撞擊馬槽發出的聲音。他命親兵將馬槽移開並刷洗乾淨,這才發現原來是一個銅盤,上面還有蝌蚪形的文字。後經人鑑定,這個銅盤叫「虢季子白盤」,是西周時期的寶物。劉銘傳自然十分高興,告訴家人妥善保管。後來劉銘傳回鄉養病(原擬3個月,實際賦閒13年),各地名士紛紛慕名參觀此盤,劉銘傳也很是得意。
這個消息被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知道了,這位酷愛古文物的老夫子趕緊派人遊說劉銘傳,說是願以重金購買,結果被劉銘傳一口回絕。後來,翁同龢又派人向劉銘傳表示雙方結好之意。劉銘傳知道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還是謝絕了這種好意。這下徹底惹惱了翁同龢,也為劉銘傳以後的官場生活埋下了禍根。
陝西督軍
清廷派左宗棠為陝甘總督並督辦陝甘軍務,鎮壓當地的捻軍和回民起義。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十二月,回民起義軍擊斃左宗棠愛將劉松山,一路南下。西太后急命李鴻章入陝督辦軍務。左宗棠唯恐李鴻章搶功,指使手下奏報陝西「匪患」已經肅清,則李不必西來。李鴻章也不想自討沒趣,因此派劉銘傳前往。左宗棠對此也深表不滿,不願劉銘傳插手其中。劉銘傳自然對左宗棠的阻撓也不滿,此時又接到西太后命令他隨時密報左宗棠軍情的密旨,因而對左宗棠上奏不實之處予以揭露。左宗棠得知內情,與劉銘傳交惡。後來劉銘傳到臺灣督辦軍務時,左宗棠進行報復。
將計就計
據說法國人得知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的消息後,決定在海上謀害他。劉銘傳表面上裝得非常害怕,徵調了不少水師船隻保護自己。到了上海後,更裝得畏畏縮縮,使法國人誤認為他不敢到臺灣去督師。正當法國人放鬆警惕的時候,劉銘傳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早已微服坐船前往臺灣了。
還我臺灣
還我臺灣劉銘傳始終心繫台灣,聽到清政府甲午戰敗、割讓臺灣的消息後,他整日沉默無語,「憂思鬱結」,終至臥床不起。據說,劉銘傳死前還面朝東方高呼:「蒼天啊,還我的臺灣!」
· 臺灣不能忘卻劉銘傳 · 理臺政治家第一人 · 劉銘傳與臺灣開發
[編輯策劃: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