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臺播映電視連續劇《劉銘傳》,既有歷史意義,亦有現實意義。對劉銘傳有些人可能陌生,現介紹於下:
劉銘傳(公元1836年-1895年),字省三,清安徽合肥人。鹹豐五年(1853)三月,太平軍攻破江南重鎮南京,遂定都於此。此時,劉銘傳在鄉辦團練,以對抗太平軍。
同治元年(1862),率練勇投李鴻章淮軍,號銘字營,遂被調至上海,赴蘇南鎮壓太平軍。同治三年,赴山東絞殺捻軍有功,後擢升直隸提督,封一等男爵。同治五年,在湖北平隆河捻軍包圍,危在旦夕,經鮑超援救脫險。
光緒六年(1880),上書修建鐵路。十年五月奉命督辦臺灣軍務,籌備抗法,提出整頓海防十項建議,多數實施。同年六月,法艦突然炮復基隆,並登陸佔領炮臺,劉銘傳軍奮力擊法,打退法軍,之後法艦隊對臺灣實行海上封鎖,妄圖迫使臺灣軍民降服,大陸人民不顧生命危險運送食物,彈藥等,保護了臺灣。八月,法艦同時進犯基隆,滬尾(今淡水),劉銘傳為集中優勢兵力抗敵,率部撤離基隆,扼守滬尾。
光緒十一年臺灣設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他在臺灣加強軍務,修建鐵路,開採礦藏,興辦教育,很有政績。光緒十五年,加兵部尚書銜兼海軍衙門公務。劉銘傳,原一介武夫,後刻苦自學,著有《劉壯肅公奏議》、《大潛山房詩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