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清朝晚期名臣,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後成為臺灣首任巡撫,成功抵禦法國入侵臺灣的軍事行動,其也是洋務運動的骨幹之一。
1862年,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活躍,被稱為捻軍。李鴻章受曾國藩指派,到安徽合肥地招募當地人口,組織剿捻部隊。捻軍的發展和太平天國有很大的關係,太平天國是中國最鼎盛的農民運動,清政府將所有正規軍都投入到對抗天平天國運動中,直接導致皖、蘇、魯、豫農民運動早期未被壓制,也逐漸成為清廷大患。
劉銘傳於此時加入淮軍,同期加入的還有後面成為李鴻章麾下猛將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人。劉銘傳所率本部團練部隊叫「銘字營」,是早期的為抵禦農民起義部隊所練,組織的都是鄉裡的青壯年勞動力,他們推舉劉銘傳為首領,跟隨其加入淮軍。
在淮軍剛組建時,就有一場大戰要打。與其說劉銘傳運氣好,不如說是李鴻章運氣好。淮軍在安慶練軍,在地理位置上距離上海最近,天平天國農民軍馬上東進至上海,於是保衛上海的任務就落在淮軍身上。
上海作為全國最大通商口岸,華洋雜處,是江南財富集中之地,守不守得住上海關係到富商對清廷的看法和清政府的顏面。淮軍在先後和農民軍幾場惡戰之後,太平軍將領吳建瀛和劉玉林戰鬥決心發生動搖。劉銘傳軟硬兼施,以鄉情勸高官厚祿相引誘,成功勸降太平軍,收編為八營,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後淮軍進攻江蘇,陸續攻下常州、蘇州以後,劉銘傳部收編大量起義部隊,已獨立成軍。1864年,淮軍總轄部隊一共28個營,劉銘傳手裡就有13個營,成為淮軍中最為強勁的部隊,劉銘傳本人也成為淮軍李鴻章之下的最高軍事長官。
劉銘傳後赴陝甘,配合左宗棠鎮壓回民叛亂。至陝甘後,劉銘傳頭傷後遺症復發,加之李鴻章保薦出任陝西巡撫未成,以生病為由,奏準獲假3個月回籍休養。此時銘軍已有2萬人馬,劉銘傳推薦甘肅提督曹克忠統領。劉回家不久,銘軍發生譁變。因此,劉銘傳以薦舉非人而受革職處分。
正值壯年才32歲的劉銘傳因此回到老家,開始了賦閒生涯,這一休息就是15年。直到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劉銘傳才被重新啟用,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臺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
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軍事將領,為什麼會被清政府擱置鄉裡十五年,這豈不是浪費了劉銘傳一腔熱血和一身才智?
清政府此舉,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人虛榮心的膨脹。清廷授予劉銘傳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但劉銘傳以封賞太少,告積勞成疾不能坐騎為由,請假回鄉養病。在東捻軍垂危之際,西捻軍聞訊馳援,直逼天津。清廷驚恐,嚴旨不停催促劉銘傳率軍護衛。
銘字營一家獨大,劉銘傳坐地起價,待價而沽,儼然一副軍閥心態,將統治者的生死置之度外,毫無作為。這一點就激怒了統治者解除,也影響了他們的利益,在封建社會的價值觀中是不被允許。
第二,戰事漸穩,槍打出頭鳥。天平天國和捻軍相繼被平定,前期招募的兵員需要進行裁剪,否則清廷無法開支巨大的軍餉供部隊日常開支。裁撤兵權,勢必影響到軍事長官的權力,如果沒有處理妥善,則會引發部隊產生不滿情緒。如果能夠處安穩裁剪實力最強的部隊,則其他部隊皆能穩定過渡,完成軍隊減員。
所以清廷有意對劉銘傳封賞加以限制,李鴻章保薦出任陝西巡撫未被同意,後又被革職處理,就看得出朝廷開始壓制劉銘傳這類傳統武官。
第三,軍隊中最可怕的個人崇拜。漢人統軍,雖有戰功,但是其心還是容易被朝廷所猜忌。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剿捻運動中,所領湘軍巔峰達到了近12萬人,在太平天國平定之後曾帥主動提出裁軍2萬5千人,以示湘軍沒有二心。
剿捻結束之後,曾國藩和李鴻章相繼被架空,陸續脫離軍事指揮系統。淮軍所有部將中,銘字營的兵力佔據半壁江山,只有把劉銘傳掉離,才能保證銘字營在政治上的純潔性。後來銘字營交給曹克忠統領,發生兵變也印證了這個想法,這樣一來保證了清廷對部隊的絕對統治,換將也可檢驗部隊是否對軍事將領有個人崇拜的問題。
孫中山創建國民黨的時期,建立一支忠誠於自己的黨衛隊,其統帥為陳炯明。但是孫中山死後,黨軍首領陳炯明公然叛變,轉攻國民黨,讓國民黨內大為震驚,這個就是軍隊中出現個人崇拜的消極危害。
1883年,47歲的劉銘傳被授福建巡撫,也算是了結了15年前的遺憾。在三年的對法戰爭中,成功擊碎了發過封鎖臺灣的陰謀,法國侵佔臺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
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傳來,劉銘傳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創置的臺灣省被割讓給日本,憂思鬱結,口吐鮮血,於1896年1月12日病逝,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大家對劉銘傳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