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別具特色。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藏巴哇及岷縣北部有一種鮮為人知的鼓舞,這就是該地區藏族的巴朗鼓舞。
巴朗鼓舞,流行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的藏巴哇、洮硯鄉及相鄰的甘肅岷縣的中寨、堡子二鄉的三兩個村,是一種集說、唱、跳為一體的藏族民間宗教儀式,具有宗教和娛樂二重性,一般在正月舉行,以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巴朗一詞是藏語,巴是皮子的意思,擋是敲打的意思,而用這種皮鼓為主要道具表演的是非舞蹈,而是一場祭祀山神兼祈禱的宗教儀式,只不過現在或多或少具有觀賞和娛樂性了。
在民間,關於巴朗鼓舞的起源,流傳著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裡連年大旱,顆粒不收,鄉親們只得殺牛宰羊祭祀至尊的山神,乞求神靈降下甘露,拯救蒼生。當鄉親們虔誠地跪伏在山神拉卜載前苦苦祈禱時,山中隱隱傳出一陣鼓樂相伴的歌聲,優美動聽。他們默默地記下了曲調和鼓點,回去後,便製作了一種鼓面直徑約一尺、帶長把、能搖動發響的雙面羊皮鼓,兩邊各垂吊有打結的繩索。然後,人們在寨子中心的場地上點燃篝火,即興跳唱起來,將祈求神靈的心願用歌聲表達出來。他們至誠的舉動感動了神靈,天上降下了甘露……從此,每年的農曆正月,這裡的老百姓都要跳巴朗鼓舞,以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
按照當地習俗,每年從正月初四開始跳巴朗鼓舞,一直跳到正月十七。跳巴朗鼓舞的日子被叫作曼拉節。曼拉節期間,各個村寨的男性老少組成巴朗鼓隊,除在本村跳唱外,還要到鄰村訪問表演。表演的時候,在場地上點燃熊熊篝火,主客雙方輪流上場,圍著篝火互相對歌,集體表演《庫松加裡》(轉圈舞)、《吉熱騰》(扯繩舞)、《尼蓋刀央》(神箭舞)、《春雅撒》(犛牛舞)、《沙愛》(種子舞)等傳統曲目,一直跳到夜深人靜,盡歡而散。咚咚的鼓聲、勁健的舞步、優美的歌聲,給新春佳節增添了無盡的歡樂和吉祥。
卓尼巴郎鼓舞(莎姆舞)1958年因被視為封建迷信而遭禁止,1978年後重新恢復,當時已經許多舞藝嫻熟並掌握大量歌詞的老人先後辭世,多半舞種已失傳。到21世紀初,有的村寨只流行十幾種,有的僅七八種,且傳統歌詞內容的豐富程度大不如前。作為一個極具特色的古老舞種,莎姆舞面臨舞種、歌詞、舞姿和含義能解釋的人日益減少的嚴峻形勢,全面挖掘、挽救整理、提高研究層次已刻不容緩。
巴朗鼓舞是藏族民間藝術瑰寶之一。近年來,幾經民間藝術家的搜集整理,已被搬上舞臺向觀眾展示。2003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慶典上,卓尼縣原生態巴朗鼓舞表演獲得創作、演出一等獎。2008年6月,巴朗鼓舞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巴朗鼓舞作為一種獨特的藏民族傳統文化已被國內外觀眾所接受,成為展示卓尼古老地域文化的一張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