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輝煌的安多古剎,凝重厚實的明代邊城,淳樸獨特的藏族風情,美不勝收的峽光水色.都無時無刻無不流淌著動態的詩情畫意,讓你流連忘返。
公元1950年以前,這裡是卓尼楊氏土司的領地之一。在明朝永樂十六年(1418年),卓尼土司的先祖些地、敖地兩兄弟歷經千辛萬苦率部到達卓尼,成為藏人首領,被明成祖朱棣冊封為卓尼土司。
公元1508年,第五世卓尼土司進京面聖,明武宗朱厚照龍顏大悅,授五世卓尼土司「武德將軍」,賜姓「楊」,希望他效仿宋朝楊家,鎮守邊關,為國效力,從此卓尼土司有了漢姓。卓尼是一個由世襲土司統治的藏區之一,卓尼土司從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開始,歷任土司20任,歷經了532年,是甘肅幾個藏族土司中確立時間最早,管轄範圍最大(包括現卓尼、迭部兩縣和舟曲、宕昌、臨潭等縣的部分地區),沿襲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管轄人數最多的一個土司,人口最多時達到了10萬餘人,曾經對當地乃至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歷代土司都能審勢度時,順應時代的發展,第十一代土司楊汝松和第十四代土司楊聲在禪定寺創辦了藏經刻印院,開創了私人刻板的先河,並對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進行了正確的校對,並刻板了卓尼版的大藏經。第十九代土司楊積慶,在震驚世界的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轉戰西南,北上抗日,途經卓尼轄區迭部時,他深明大義,拒不執行國民黨阻擊紅軍的指令,且暗中指示當地藏族群眾為紅軍將士搶修棧道,開倉供糧,妥善安置流落紅軍,使紅軍順利通過天險臘子口,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的偉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35年9月,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7000餘人到達卓尼楊土司的地界,在這裡召開了著名的俄界會議,奇蹟般的攻克了天險臘子口,最終找到了紅軍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點。
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四方面軍沿著紅軍開闢的道路,再次經過楊土司的地界,順利實現三大主力紅軍的勝利會師,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救亡和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勳。卓尼楊土司革命紀念館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中國共產黨的兩個歷史決議為準繩,通過重點展示卓尼土司楊積慶、楊復興的革命道路和光輝業績,揭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論和民族政策的正確性和重要性。團結和帶領各族人民為建設繁榮富強的新中國努力奮鬥。
展館主要展出的主人公是卓尼第十九代土司楊積慶和二十代土司楊復興的革命道路和光輝事跡。展館共分為五個展廳,總布展面積為400平方米,每個展廳均存放了大量的珍貴的歷史資料。
你可曾知道?在中國工農紅軍艱苦卓絕、戰無不勝的長徵畫卷裡,在中國解放軍翻天覆地、攻無不克的鬥爭史冊中,都有著卓尼楊土司鮮為人知的卓著貢獻。偉大的長徵精神,輝煌的紅色土司文化,在卓尼這片熱土上熠熠生輝!近期,卓尼縣融媒體中心將傾心推出「紅色·卓尼」系列,與你一起走近土司記憶,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文化。審核/劉學花 責任編輯/徐 健 編輯/魏都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