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會川趙土司

2021-02-23 渭源熱點

 提示:↑"渭源熱點"免費訂閱

【文史】楊世明

        甘肅會川的趙土司先祖,藏族,系西藏王業尺贊普時代東遷到甘青一帶建立吐蕃政權的唃廝囉(997-1065)的後裔,祖上於宋初歸宋,賜國姓為趙。《宋史》說他「緒出贊普」。十三世紀時元朝,其後裔趙安定居南川堡(今會川鎮)。趙安於明成祖永樂初,向朝廷進貢馬匹,被封為臨洮百戶;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升任都督同知,充右副總兵,被稱為西邊良將,因功封會川伯,授臨洮衛土官指揮同知(土司),封地在今渭源縣會川鎮(舊稱南川堡、官堡),食祿千石,頒賜一塊「免死鐵劵」嘉獎。

      清代甘青地區有多少土司設置,已無從稽考。據清代兵部檔案載,清代甘青地區的土司共有指揮使八人,指揮同知七人,指揮僉事八人,千戶七人,百戶九人;西寧辦事大臣管轄番族千戶一人,百戶二十五人及玉樹、果樂千百戶百餘人。如果加上地方官署札委而不達於兵部的,今甘青地區的土司數量總數有百家之多,不過,影響較大而權勢顯赫的土司家族僅十餘家而已,其中今甘肅境內尤以卓尼楊土司、會川趙土司、永登魯土司勢力為甚,為三大土司。其會川趙土司家族源遠流長,世襲罔替,雄踞一方,對當地的歷史變遷和西北地區的穩定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清代,後裔繼襲土司職。

        據《甘肅通史•明清卷》記載:「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平定隴右,會川土司趙師範率子樞勷歸附清朝,仍令管理臨洮衛土司事務。同治元年(1862年),河州回民反清運動開始,趙壇領土兵防守州城。二年,趙壇赴洮州卓尼調撥鐵布番兵,恰逢州城失守,欶書號紙均毀。四年,回民軍圍鞏昌,趙壇赴陝甘大營請援,行至董家堡遇害。兄子趙元銘繼為土司,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事變爆發,回民渡河攻破臨洮城。趙元銘率土兵五百由抹邦河(今會川漫壩河)進攻臨洮城,並配合統領威定軍何建威收復臨洮城,隨後又會同清軍進攻河州。由於趙元銘的神勇表現,何建威委任趙元銘統領威定軍前營,駐守在城南黃家灘。此後,趙元銘在邊家灣、三甲集、羅神廟等處屢戰屢捷,幫助清廷解除了河州之圍。清廷為此加封趙元銘二品銜勇稱號。趙氏世居檜柏新城(今渭源縣會川鎮新城村)。趙土司家族自明至民國先後經歷三個朝代、五百五十七年之久,共傳十九代十九人:趙安、趙英、趙鉉、趙濟、趙梁、趙昆、趙永在、趙重琮、趙師範、趙樞勷、趙煜、趙延基、趙恆鈿、趙澄、趙春梓、趙正燉、趙壇、趙元銘、趙柱(天乙)。」

         趙柱,即趙天乙,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天資聰穎。民國四年(1915年)六月,九歲時以長子身份承襲臨洮衛土官指揮同知(土司),成為第十九代土司。趙柱有十六門族轄地,東至渭源縣五竹,西至臨洮縣下衙,南至卓尼縣柏林、宗石、漳縣豬槽溝,北至臨洮縣三十里舖,共有三咂十六族四十八莊,六百四十多戶,三千多人口。

       趙柱土司善於觀察社會,估計形勢發展。他雖未邁出會川一步,但他每天都看全國各地大小報紙,及時掌握國內外形勢。他在成都、西安、蘭州等地設有商行,常有書信和貨物來往。同時他還接受新生事物,推廣先進技術和文化知識,讓出草山十八萬畝,支持民國政府在黃香溝創辦軍馬場。

        民國十四年(1925年)七月秋,北京臨時執政段祺瑞任馮玉祥兼辦甘肅軍務善後事宜。十月二十六日馮部國民軍第二師師長劉鬱芬率部到蘭州後,布告馮任其為甘肅總指揮,蔣鴻遇為副總指揮,並以劉鬱芬代理甘肅督辦職務,蔣鴻遇兼督署參謀長;同日就職視事。劉鬱芬來甘後,為了削弱甘肅地方武裝勢力,鞏固其統治地位,誘殺(活埋)了甘肅陸軍第一師師長李長青及旅長包玉堂。

        民國十五年(1926年)五月,隴東鎮守使張兆鉀(張籍隸甘肅省渭源縣,清光緒癸巳科武舉,清授建威將軍,民國初授厚威將軍。歷任洮營都司、寧夏中營遊擊、靈武營參將、振武軍幫辦,清宣統三年即1911年八月十九日辛亥革命爆發後,任陝西省防軍司令,民國三年即1914年任隴東巡防各營幫統,後擢昇平涼鎮守使)恐懼不安,怕落個李長清的下場,遂於五月聯合甘肅第三混成旅(駐防臨洮)旅長宋有才、二十二旅(駐防蘭州)旅長黃得貴、隴南鎮守使孔繁錦、西寧鎮守使馬麒(駐防今青海西寧)、固原團長韓有祿(駐防今寧夏固原)、會川土司趙柱(天乙)等人,發動反劉,進攻蘭州。劉鬱芬派遣部隊迎戰,相持月餘,張等撤退。六月末至七月,國民軍攻取臨洮、會川、定西、會寧等縣。八月,國民軍旅長張維璽、師長孫良誠分道進攻天水、平涼。張兆鉀、孔繁錦俱遁走,遂下隴東、隴南。

       是年,甘肅督辦劉鬱芬借實施「改土歸流」「公報私仇」,單單取消了趙柱的世襲土司之職,統一基層體制,原臨洮衛指揮同知(土司)屬地歸入毗近州縣。從此,會川的土司制度宣告廢止。

        土司制度取消後,原土司趙柱,削職為民,以紳士身份出現政治場合:民國十六年(1927年)後,曾擔任保安隊長。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讓地將西北獸醫研究處遷移會川;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又增遷西北羊毛改進處;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擔任會川縣第一屆參議會議長;是年又捐地六埫(15畝)創建會川中學。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經中共地下黨員馬虎臣介紹,與中共隴右工委負責人牙含章建立了統戰關係,並為地下黨活動提供食宿,支持革命。1949年8月15日,會川解放,趙柱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一兵團司令員王震的指派,偕同解放軍代表劉玉華前往卓尼、夏河說服國民黨洮岷保安司令楊復興、拉卜楞保安司令黃正清起義。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對趙土司識大體、明辨是非的行為給予很高評價。

        1951年1月,會川縣人民法院以「惡霸地主匪特殺害人民罪」判刑處決。1985年進行複查後,根據黨的歷來政策和「既往不咎」的規定精神,對趙柱(天乙)一案予以平反,恢復了名譽。

        趙柱土司在隴右地區有著很大的影響。恢復名譽後,黨和人民,對於他當年獻地18萬畝,創辦國民黨政府軍馬場,製造血清;讓地遷移西北獸醫研究處,增遷西北羊毛改進處,支援抗日戰爭(抗戰勝利後,二處搬回蘭州);創辦會川農校,培養農牧業技術人才(後合併於臨洮農校);捐地15畝,創辦會川中學等公益事業的等等義舉,給予了極大的肯定。他創辦的黃香溝軍馬場沿革至今,已成為渭源縣先進企事業單位。他捐地創辦的會川中學,現在是定西市、渭源縣雙重領導的重點中學之一。會川中學的學生遍布祖國各地,遍布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各條戰線。曾任甘肅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的盧克儉(藏族),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張武,甘肅農業大學教授、畜牧獸醫學院院長、國際犛牛學會主席張容昶,新疆駐北京辦事處主任、中國版協民族委員會主任朱英武,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教授陳勵權,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警備區參謀長吳全忠等,他們都曾就讀於會川中學。

      趙柱的歷史功績,家鄉永遠銘記。

相關焦點

  • 【文史】楊世明:會川土司及末代土司趙柱
    十三世紀時元朝,其後裔趙安定居南川堡(今會川鎮)。趙安於明成祖永樂初,向朝廷進貢馬匹,被封為臨洮百戶;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升任都督同知,充右副總兵,被稱為西邊良將,因功封會川伯,授臨洮衛土官指揮同知(土司),封地在今渭源縣會川鎮(舊稱南川堡、官堡),食祿千石,頒賜一塊「免死鐵劵」嘉獎。
  • 渭源的八位官神,你知道幾位?
    渭源是個不大但很古老的地方。如果追究她的歷史根源,怕要追溯到盤古開天地,日月照山河的上古年代。所以,我不敢述說大渭國的歷史淵源。單就說說在我渭源,民間有傳說,世上有香火的各位神仙,我們渭源除了城隍老爺,還有八位官神,用民間的話說,各位老人家各管一方,保佑我們渭源各地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八位官神可能很多人只知有,卻不知道到底是哪幾位神仙。今天我鬥膽給大家說一下。
  • 渭源:灞陵橋橫跨渭河皮影戲生動傳神 特色美食種類繁多泥塑形神兼備
    渭源篇 預告片 伯夷叔齊的故事在中國流傳了三千多年,司馬遷把他們列在《史記·列傳》之首。 灞陵橋橫跨渭河 位於渭源縣城的灞陵橋是渭源當地最有名的一座橋梁,並成為了當地的一處標誌性建築。
  • 芒市土司
    明王朝進入雲南後,未承認麓川統治芒市的事實,在宣布的行政建制中列有芒施府,隨後開始「析麓川地」,將眾多土司政權從原麓川控制區內拆分,木邦、南甸、幹崖等均是這一時期從麓川分出的土司,而芒市緊鄰麓川的發源地,此時仍然由麓川控制。
  • 渭源鍬峪走出的鄉村名醫---劉炳南
    「渭源老鄉俱樂部」誠邀您點擊上面藍色字體「渭源老鄉俱樂部」,然後點「關注」加入我們,讓我們一起為宣傳渭源文化而努力!由於微信公眾平臺系統的調整,為了您能夠及時收到我們刊登的內容,建議您將《渭源老鄉俱樂部》設置成「置頂公眾號」或者「設為星標」。
  • 秦始皇駐蹕渭源
    渭源境內的長城屬戰國秦長城。《史記·秦本紀》與《史記·匈奴列傳》載:「秦獻公元年(前384年),秦國兵臨渭首(今渭源縣境內),滅狄、豲戎(活動在今隴西、臨洮一帶的民族)。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始建隴西郡,郡治狄道(今臨洮),開始修築長城以拒胡」。於是秦國在邊界線臨洮、渭源、隴西、通渭等縣築起長城。崛起於西部的秦國,在完成統一大業之時,將原有的秦、魏、趙、燕等長城連接起來。
  • 甘孜州土司制度的由來和「改土歸流」.
    元明以後,中原封建王朝在不觸動入貢民族社會制度的條件下,「隨俗而治」,視入貢者轄區大小,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賜予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千戶、百戶等土司封號,準予世襲所轄土地和人民。一些較小的部落首領,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或歸附於土司,或為土司兼併。土司對歸順的部落首領或有功之臣,亦視轄區大小,賜予土地和農奴,分封為大、小頭人,臣服於土司。
  • 渭源禁止停車路段公布
    「渭源老鄉俱樂部」誠邀您點擊上面藍色字體「渭源老鄉俱樂部」,然後點「關注」加入我們,讓我們一起為宣傳渭源文化而努力!由於微信公眾平臺系統的調整,為了您能夠及時收到我們刊登的內容,建議您將《渭源老鄉俱樂部》設置成「置頂公眾號」或者「設為星標」。
  • 渭源秦長城是秦始皇長城嗎?
    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可能是大家最為熟知的長城了,「不到長城非好漢」也是大家口中的常話,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渭源也有長城,並且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之一,那就是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的戰國秦長城。戰國秦長城——渭源段戰國秦長城,是戰國時期秦昭襄王滅義渠戎以後所築的,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長城,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戰國「秦昭襄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 涼山土司制度溯源及土司衙門遺址
    民國時期,雖然不再實行土司制度,但並沒有明確廢除,故涼山許多土司的統治仍然在其轄地得以保留。新中國建立後,經過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土司制度,涼山的土司制度才最後徹底消亡。由於土司制度推行了元、明、清三個朝代,因此土司的職官名稱也存在時代上的變化,有參照當時正式朝廷官職設置的,也有沿襲上代官職名稱的,其中還有土武職和土文職之分,種類十分繁雜。
  • 「避暑旅遊城市」渭源力推「20℃清涼夏天」
    中新網甘肅新聞7月14日電(通訊員 吳魯 王亞雄)渭源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發源地,有2200年的建縣史,渭河千年流經八百裡秦川,榮獲全國「避暑旅遊樣本城市」,榮耀上榜「2020中國夏季休閒百佳縣市」,是一個適宜康養修性的美麗地方。
  • 【獨家】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及當代啟示
    明代中期雲南麓川土司思氏反叛,明朝三次出動軍隊鎮壓;其後川黔土司奢崇明、安邦彥又發動大規模叛亂,均與上述原因有關。明朝一些皇帝疏於問政,朝政委靡拖沓,吏治腐敗,嚴重影響了土司制度的施行。土司辦理承襲手續,官府經常拖沓推諉,致使一些土司憤而反叛。隆慶年間雲南土司莽瑞體等作亂邊陲,便有此類原因。
  • 勵志@渭源學子!渭源人登上「國獎」的最高領獎臺!
    渭源學子首次登上「國獎」的最高領獎臺,成為問鼎此獎為數不多的隴原兒女
  • 土司制度:古代如何處理民族關係
    羈縻政策是一種類似盟會的政治處理方式,中央政權對地方羈縻地區的治理,名義大於實質,呈現一種鬆散的政治結構。之後六朝時代,也基本沿襲了羈縻政策,如南中烏蠻大姓爨氏就長期受到各朝封賞,稱霸滇東地區。雲南出土的二爨碑印證了當日對滇東地區的羈縻。漢至南北朝,中央王朝的態度可以概括為「綱紀粗定、夷漢粗安」。
  • 土司小知識 | 土司的種類及正確保存方法
    因此這種麵包又被稱作英式山型土司。英國土司傳入美國後,由於美國人喜歡用白麵包夾著肉片吃,為了方便食用,改良了土司的形狀,在烘烤模具上加上了蓋子,於是烤制出方方正正的土司,也就是角型土司。【三能】低糖健康土司盒系列,各種規格滿足您的需求。● 食安:內部採用食品級不沾處理,外部採用單麵食品級黑色塗層,吸熱更快。
  • 千年播州,土司古寨
    土司古寨"坐落在美麗的匯川區泗渡鎮松杉村(十裡櫻花之中),離遵義市區向北僅21公裡、距桐梓縣城向南23公裡,高速公路觀壩下道(往泗渡方向)。這裡山清水秀,這裡有最后土司楊應龍後裔、有楊邦憲土司時期修建的"護國寺"一座、有土司楊應龍之子楊可棟衣冠冢墓。"
  • 鄂西7個覃氏土司!湘西2個覃氏土司!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鄂西有七個覃氏土司分別是:施南土司、散毛土司、東鄉土司、忠路土司、金峒土司、鎮南土司、唐崖土司。湘西有二個覃氏土司分別是:添平千戶所、茅崗土司。下面擬對這些土司作一個概略的介紹。由於資料的缺乏,有的土司介紹很不完善,敬請原諒,也請手裡有資料者,予以補充。土司又稱土官、酋是古代中國邊疆的官職,元朝始置。用於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族頭目。
  • 李何春 | 清末川邊改土歸流時期巴塘「鳳全事件」的起因及其影響
    [5]由上述清廷官員的調查結論和巴塘當地社會的精英(土司和寺廟)所持的觀點來看,鳳全事件的起因各有說辭。顯然,從整個事件的過程來看,土司和寺廟是直接參與者,事件的起因應該從二者的身上去尋找,但是仔細分析之後,不免會有一些疑慮。試想,地處邊地的土司和寺廟,即便對駐藏幫辦大臣有極大的不滿,何來膽量敢戕殺朝廷命官,以此和清廷為敵,引火焚身。
  • 清朝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亂:雙方在碉樓展開攻防戰
    兩金川地區「地不過千有餘裡,僻在四川省之西,其西北通甘肅回部,西南控前藏,與十八家土司部落毗連」,即大、小金川地區近接成都,遠連衛藏,是內地聯繫西藏、青海、甘肅等藏族地區的橋梁和咽喉地帶,自古在川藏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元明清以來的歷代中央王朝在此推行土司制度,羈縻、管理其地。到清雍正之後,大、小金川土司勢力壯大,常常恃強凌弱,蠶食鄰近土司,使川西邊地不得安寧。
  • 重慶石柱馬氏土司文化簡介
    定虎入川駐水車壩,擊之,苗果震懾,潰敗。捷聞,即以南賓縣地官之。縣東南六十裡,有高峰直上,狀類柱,乃置石柱安撫司,敕馬氏世襲,節制九溪十八洞,為鎮服苗蠻之計。馬氏泱泱,源自堯舜之嬴姓,系承春秋趙奢馬服君。石砫馬族,發祥於陝西扶風郡,乃漢室伏波將軍馬援之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