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楊世明:會川土司及末代土司趙柱

2021-02-17 會川政務

轉自定西日報


       甘肅會川的趙土司先祖,藏族,系西藏王業尺贊普時代東遷到甘青一帶建立吐蕃政權的唃廝囉(997-1065)的後裔,祖上於宋初歸宋,賜國姓為趙。《宋史》說他「緒出贊普」。十三世紀時元朝,其後裔趙安定居南川堡(今會川鎮)。趙安於明成祖永樂初,向朝廷進貢馬匹,被封為臨洮百戶;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升任都督同知,充右副總兵,被稱為西邊良將,因功封會川伯,授臨洮衛土官指揮同知(土司),封地在今渭源縣會川鎮(舊稱南川堡、官堡),食祿千石,頒賜一塊「免死鐵劵」嘉獎。

      清代甘青地區有多少土司設置,已無從稽考。據清代兵部檔案載,清代甘青地區的土司共有指揮使八人,指揮同知七人,指揮僉事八人,千戶七人,百戶九人;西寧辦事大臣管轄番族千戶一人,百戶二十五人及玉樹、果樂千百戶百餘人。如果加上地方官署札委而不達於兵部的,今甘青地區的土司數量總數有百家之多,不過,影響較大而權勢顯赫的土司家族僅十餘家而已,其中今甘肅境內尤以卓尼楊土司、會川趙土司、永登魯土司勢力為甚,為三大土司。其會川趙土司家族源遠流長,世襲罔替,雄踞一方,對當地的歷史變遷和西北地區的穩定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清代,後裔繼襲土司職。


磐石堡內殘存的石碑

      據《甘肅通史•明清卷》記載:「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平定隴右,會川土司趙師範率子樞勷歸附清朝,仍令管理臨洮衛土司事務。同治元年(1862年),河州回民反清運動開始,趙壇領土兵防守州城。二年,趙壇赴洮州卓尼調撥鐵布番兵,恰逢州城失守,欶書號紙均毀。四年,回民軍圍鞏昌,趙壇赴陝甘大營請援,行至董家堡遇害。兄子趙元銘繼為土司,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事變爆發,回民渡河攻破臨洮城。趙元銘率土兵五百由抹邦河(今會川漫壩河)進攻臨洮城,並配合統領威定軍何建威收復臨洮城,隨後又會同清軍進攻河州。由於趙元銘的神勇表現,何建威委任趙元銘統領威定軍前營,駐守在城南黃家灘。此後,趙元銘在邊家灣、三甲集、羅神廟等處屢戰屢捷,幫助清廷解除了河州之圍。清廷為此加封趙元銘二品銜勇稱號。趙氏世居檜柏新城(今渭源縣會川鎮新城村)。趙土司家族自明至民國先後經歷三個朝代、五百五十七年之久,共傳十九代十九人:趙安、趙英、趙鉉、趙濟、趙梁、趙昆、趙永在、趙重琮、趙師範、趙樞勷、趙煜、趙延基、趙恆鈿、趙澄、趙春梓、趙正燉、趙壇、趙元銘、趙柱(天乙)。」

磐石堡南側的漫壩河

       趙柱,即趙天乙,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天資聰穎。民國四年(1915年)六月,九歲時以長子身份承襲臨洮衛土官指揮同知(土司),成為第十九代土司。趙柱有十六門族轄地,東至渭源縣五竹,西至臨洮縣下衙,南至卓尼縣柏林、宗石、漳縣豬槽溝,北至臨洮縣三十里舖,共有三咂十六族四十八莊,六百四十多戶,三千多人口。

      趙柱土司善於觀察社會,估計形勢發展。他雖未邁出會川一步,但他每天都看全國各地大小報紙,及時掌握國內外形勢。他在成都、西安、蘭州等地設有商行,常有書信和貨物來往。同時他還接受新生事物,推廣先進技術和文化知識,讓出草山十八萬畝,支持民國政府在黃香溝創辦軍馬場。

      民國十四年(1925年)七月秋,北京臨時執政段祺瑞任馮玉祥兼辦甘肅軍務善後事宜。十月二十六日馮部國民軍第二師師長劉鬱芬率部到蘭州後,布告馮任其為甘肅總指揮,蔣鴻遇為副總指揮,並以劉鬱芬代理甘肅督辦職務,蔣鴻遇兼督署參謀長;同日就職視事。劉鬱芬來甘後,為了削弱甘肅地方武裝勢力,鞏固其統治地位,誘殺(活埋)了甘肅陸軍第一師師長李長青及旅長包玉堂。

會川磐石堡

      民國十五年(1926年)五月,隴東鎮守使張兆鉀(張籍隸甘肅省渭源縣,清光緒癸巳科武舉,清授建威將軍,民國初授厚威將軍。歷任洮營都司、寧夏中營遊擊、靈武營參將、振武軍幫辦,清宣統三年即1911年八月十九日辛亥革命爆發後,任陝西省防軍司令,民國三年即1914年任隴東巡防各營幫統,後擢昇平涼鎮守使)恐懼不安,怕落個李長清的下場,遂於五月聯合甘肅第三混成旅(駐防臨洮)旅長宋有才、二十二旅(駐防蘭州)旅長黃得貴、隴南鎮守使孔繁錦、西寧鎮守使馬麒(駐防今青海西寧)、固原團長韓有祿(駐防今寧夏固原)、會川土司趙柱(天乙)等人,發動反劉,進攻蘭州。劉鬱芬派遣部隊迎戰,相持月餘,張等撤退。六月末至七月,國民軍攻取臨洮、會川、定西、會寧等縣。八月,國民軍旅長張維璽、師長孫良誠分道進攻天水、平涼。張兆鉀、孔繁錦俱遁走,遂下隴東、隴南。

      是年,甘肅督辦劉鬱芬借實施「改土歸流」「公報私仇」,單單取消了趙柱的世襲土司之職,統一基層體制,原臨洮衛指揮同知(土司)屬地歸入毗近州縣。從此,會川的土司制度宣告廢止。

       土司制度取消後,原土司趙柱,削職為民,以紳士身份出現政治場合:民國十六年(1927年)後,曾擔任保安隊長。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讓地將西北獸醫研究處遷移會川;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又增遷西北羊毛改進處;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擔任會川縣第一屆參議會議長;是年又捐地六埫(15畝)創建會川中學。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經中共地下黨員馬虎臣介紹,與中共隴右工委負責人牙含章建立了統戰關係,並為地下黨活動提供食宿,支持革命。1949年8月15日,會川解放,趙柱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一兵團司令員王震的指派,偕同解放軍代表劉玉華前往卓尼、夏河說服國民黨洮岷保安司令楊復興、拉卜楞保安司令黃正清起義。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野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對趙土司識大體、明辨是非的行為給予很高評價。

      1951年1月,會川縣人民法院以「惡霸地主匪特殺害人民罪」判刑處決。1985年進行複查後,根據黨的歷來政策和「既往不咎」的規定精神,對趙柱(天乙)一案予以平反,恢復了名譽。

      趙柱土司在隴右地區有著很大的影響。恢復名譽後,黨和人民,對於他當年獻地18萬畝,創辦國民黨政府軍馬場,製造血清;讓地遷移西北獸醫研究處,增遷西北羊毛改進處,支援抗日戰爭(抗戰勝利後,二處搬回蘭州);創辦會川農校,培養農牧業技術人才(後合併於臨洮農校);捐地15畝,創辦會川中學等公益事業的等等義舉,給予了極大的肯定。他創辦的黃香溝軍馬場沿革至今,已成為渭源縣先進企事業單位。他捐地創辦的會川中學,現在是定西市、渭源縣雙重領導的重點中學之一。會川中學的學生遍布祖國各地,遍布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各條戰線。曾任甘肅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的盧克儉(藏族),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張武,甘肅農業大學教授、畜牧獸醫學院院長、國際犛牛學會主席張容昶,新疆駐北京辦事處主任、中國版協民族委員會主任朱英武,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教授陳勵權,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警備區參謀長吳全忠等,他們都曾就讀於會川中學。

TIP:3月18日便民信息【房屋出售】

        原渭源縣第二人民醫院家屬樓(住院部後)有房屋一套出售,四樓,三室兩廳精裝修,水電暖,家具、儲藏室、車庫齊全,可拎包入住。非誠勿擾。

        聯繫電話:15293218883

相關焦點

  • 渭源會川趙土司
    】楊世明        甘肅會川的趙土司先祖,藏族,系西藏王業尺贊普時代東遷到甘青一帶建立吐蕃政權的唃廝囉(997-1065)的後裔,祖上於宋初歸宋,賜國姓為趙。十三世紀時元朝,其後裔趙安定居南川堡(今會川鎮)。趙安於明成祖永樂初,向朝廷進貢馬匹,被封為臨洮百戶;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升任都督同知,充右副總兵,被稱為西邊良將,因功封會川伯,授臨洮衛土官指揮同知(土司),封地在今渭源縣會川鎮(舊稱南川堡、官堡),食祿千石,頒賜一塊「免死鐵劵」嘉獎。      清代甘青地區有多少土司設置,已無從稽考。
  • 芒市土司
    明王朝進入雲南後,未承認麓川統治芒市的事實,在宣布的行政建制中列有芒施府,隨後開始「析麓川地」,將眾多土司政權從原麓川控制區內拆分,木邦、南甸、幹崖等均是這一時期從麓川分出的土司,而芒市緊鄰麓川的發源地,此時仍然由麓川控制。
  • 安氏末代土司墓石雕畫像背後的故事
    在雲南省東北部的宣威有一棟三開間一樓一底土木結構房屋,坐東向西,位於石龍山(烏蒙山)西麓,是元代統治霑益州(元至元中期設,含今曲靖市的霑益區、宣威市、富源縣及周邊地區,明代又將曲靖越州鎮併入)436年的安氏土司的衙署。在衙署後的石龍山山腰處便是安氏末代土司安於蕃墓。
  • 《末代土司》第三十三章
    龍蘭臉一紅,抓著盧迪手臂就咬。兩人一陣嬉鬧。  「來了!來了--」好多人大聲喊叫。龍蘭和盧迪停下。  岸上的人群騷動起來,攢動的人頭紛紛轉向埠頭。埠頭上的人群讓開一條路,江外十八土司正走下石級,走向棲在江沿的十八條龍船。龍蘭的心跳加速,救她的那個男人居然在那些土司裡。  兩岸的人群發出一陣陣鼓譟吶喊,聲浪湮沒了寬闊的江面。
  • 涼山土司制度溯源及土司衙門遺址
    宋代邛部酋歲貢名馬土物,被封為忠順王,故稱邛部縣為邛部川。元憲宗時歸附。元中統五年(1265年),以倮酋嶺氏為邛部川安撫招討使,隸成都元帥府。至元十年(1273年)屬羅羅斯宣慰司。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為邛部州,邛部州土官馬伯助徵雲南有功,授邛部州土知州。至順元年(1330年)又改邛部州為招討使,以土官馬伯為招討使。明「洪武中,嶺真伯以招討使來歸,因改為邛部軍民州。
  • 觀耿馬土司府,感知土司文化
    原耿馬土司府又稱耿馬土司衙門,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正大街街頭,即今耿馬縣人民政府招待所、土司小洋樓、耿馬民族博物館、抗震紀念碑(原土司議事大廳門前廣場)等地域範圍。耿馬土司府屬於摹仿宮廷式建築,佔地20多畝,由東到西,有照壁、門亭、四合院宮邸等對稱排列。建築或雕梁畫棟、飛簷鬥拱,或繪製山水、流光溢彩。
  • 戊戌清明記(外三篇):末代土司最後的榮光
    磨刀石在舊時是一個大的地名,因地處山南,自古為羅魯彝族的集聚之地,他們屬於以前英武鄉(今五街)彝族的一個分支,民性溫順,和善,自明清以降,該地為陳氏屬地,陳氏土司在此地任命馬鍋頭管理署民。解放前,此地名千家寨,由地名可知,此地為民族的一個大的聚居之地。
  • 《塵埃落定》—最後的土司王朝
    本書描繪了康巴地區末代土司的故事,通過一個傻子的視角來見證了土司之間的戰爭與和平,興起與衰亡。土司相當於一個小王國的國王,在解放前夕的川藏交界處,有許多個土司的存在。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一個土司的二兒子,但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他是個傻子。沒錯,麥其土司家的二兒子生來就是個傻子,所以當他一出生被發現是傻子的時候,哥哥和父親都非常懊惱,但其後卻又非常寬慰。
  • 拜訪尹忠土司後人
    近期,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協副主席陸璐一行到洱源縣鳳羽鎮拜訪尹忠土司後人。  農曆1639年3月1日至3月8日,徐霞客在尹忠土司的精心安排和熱情招待下,在洱源縣鳳羽鎮心情愉快、流連忘返,旅行考察8天時間,寫下了讚美鳳羽的千古優美文字,詳細記錄了當年鳳羽的風土人情和美麗風光。
  • 甘孜州土司制度的由來和「改土歸流」.
    元明以後,中原封建王朝在不觸動入貢民族社會制度的條件下,「隨俗而治」,視入貢者轄區大小,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賜予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千戶、百戶等土司封號,準予世襲所轄土地和人民。一些較小的部落首領,在歷史演變過程中,或歸附於土司,或為土司兼併。土司對歸順的部落首領或有功之臣,亦視轄區大小,賜予土地和農奴,分封為大、小頭人,臣服於土司。
  • 土司小知識 | 土司的種類及正確保存方法
    因此這種麵包又被稱作英式山型土司。英國土司傳入美國後,由於美國人喜歡用白麵包夾著肉片吃,為了方便食用,改良了土司的形狀,在烘烤模具上加上了蓋子,於是烤制出方方正正的土司,也就是角型土司。【三能】低糖健康土司盒系列,各種規格滿足您的需求。● 食安:內部採用食品級不沾處理,外部採用單麵食品級黑色塗層,吸熱更快。
  • 南華陳氏土司的興起及發展
    從現存史料著手,土州判陳氏遺留下來的史料相對豐富,故而研究了陳氏也可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南華悠久歷史中土司存在的背影,從而進一步展現中國土司制度在西南的具體實施及演變。一、陳氏土司的源起陳氏土司,官名鎮南州土州判,秩從七品銜,漢族,一說為彝族。
  • 鄂西7個覃氏土司!湘西2個覃氏土司!
    該村地處椒園至慶陽壩公路中段,距施南土司遺址水田壩村2公裡,距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慶陽涼亭老街5公裡,為古代川、鄂、湘鹽道之要衝。在慶陽壩與水田壩之間,有兩座大山相擁而立,山坡陡峭,雄偉險要,植被茂密,頗為壯觀,形似「二龍」相爭,故名。由於治所在那裡僅存近30年的時間,且年代久遠,現已無遺蹟遺物可尋。
  • 土家族土司簡史
    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土家族中的一些文人寫出了不少名著,尤以文史最多。明正德年間,永順土司彭世麟著有《永順宣慰司志》,多記其世襲、山川景物,是研究湖廣土司制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子彭明道著有《逃世逸史》。容美土司田氏世習儒學,在湖廣頗有名氣,其中田舜年尤為博學。
  • 石寶寨&卓克基土司官寨門票今日免費...
    借春風十裡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與四川日報-川報觀察客戶端攜手推出「成渝cp 辣麼甜me」大型全媒體活動聯動川渝兩地知名景區串聯重點文旅體驗場景和項目將免費為網友送出重慶與四川點擊進入活動探尋土司傳說俯瞰三峽盆景繼前兩期4個景區門票被「瘋」搶完後本期繼續推出石寶寨&卓克基土司官寨
  • 雲縣作家協會會員楊光旭作品:《雲縣土司與俸氏家族的歷史》
    俸恭就職後,請準建蓋土司官府衙門,徵訓護衛衙役,制定土司官府的人事體制:一位聽命於土司的總管,一位為土司負責的錢糧師爺,一位兵丁管帶(治安小隊長),數名常備武裝。各職多由氏族賢能擔任,亦常招賢納士,外聘優秀人才。土司衙門緊依俸家大院而建,公堂、糧倉、庫房、職官兵丁居室、監舍一應俱全。
  • 【獨家】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及當代啟示
    明代中期雲南麓川土司思氏反叛,明朝三次出動軍隊鎮壓;其後川黔土司奢崇明、安邦彥又發動大規模叛亂,均與上述原因有關。明朝一些皇帝疏於問政,朝政委靡拖沓,吏治腐敗,嚴重影響了土司制度的施行。土司辦理承襲手續,官府經常拖沓推諉,致使一些土司憤而反叛。隆慶年間雲南土司莽瑞體等作亂邊陲,便有此類原因。
  • 我國最大的土司王城,比張家界土司城更美,票價卻只要一半
    如今,也只有在這些地方,能看到關於土家族的一個歷史人文,曾經的土司政治文化也在這些地方形成了旅遊景點。比如說張家界的土司城,也就是土司風情園,但是相比張家界土司城,恩施的土司王城更值得遊玩。和張家界土司城一樣,恩施的土司王城也是一個仿古土司王城,是我國唯一一座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風格最獨特、景觀最靚麗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坐落在恩施市小土司路上,位於市中心,是一個交通十分方便的旅遊景點。
  • 土司制度:古代如何處理民族關係
    羈縻政策是一種類似盟會的政治處理方式,中央政權對地方羈縻地區的治理,名義大於實質,呈現一種鬆散的政治結構。之後六朝時代,也基本沿襲了羈縻政策,如南中烏蠻大姓爨氏就長期受到各朝封賞,稱霸滇東地區。雲南出土的二爨碑印證了當日對滇東地區的羈縻。漢至南北朝,中央王朝的態度可以概括為「綱紀粗定、夷漢粗安」。
  • 千年播州,土司古寨
    土司古寨"坐落在美麗的匯川區泗渡鎮松杉村(十裡櫻花之中),離遵義市區向北僅21公裡、距桐梓縣城向南23公裡,高速公路觀壩下道(往泗渡方向)。這裡山清水秀,這裡有最后土司楊應龍後裔、有楊邦憲土司時期修建的"護國寺"一座、有土司楊應龍之子楊可棟衣冠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