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正午陽光」出品的國產劇《山海情》正式播出。
目前來看這部劇的成績倒,剛開始是真的不太好。
根據酷雲實時次日的整體收視率數據來看,這部電視劇在幾家衛視的收視成績都不太好。
具體數據就不上了,剛開播的時候在十名開外。
網絡熱度更是播放量過千萬未到億。
根據1月14日的收視率來看,《山海情》的收視率已經達到1.5左右,在當天國產劇收視當中排名第三位。
同時網絡熱度也高了很多,各種討論更是比比皆是。
足以證明,這部「扶貧劇」以口碑和質量闖出來了。
《山海情》到底哪裡好看?
這個可以講的地方實在太多了,由於它是個「西北扶貧」的故事,演員原音說方言絕對是個巨大的加分項。
現在幾個衛視播出的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配音版本,一個是方言版本。
只要看過兩版《山海情》的都知道,這部劇一定要去看方言版本。倒不是配音版本不好,而是因為特定的西北環境之下,配音版本根本表達不出這種原生態帶來的幽默感和真實感。
哪怕演員們也是各種西北方言,也和真正西海固地區的方言有一定的違和感。
但是方言版《山海情》確實太好看了,看過的觀眾都說好。
而方言版《山海情》的出現,或許也會讓很多中國觀眾再次領悟方言版影視劇的魅力。
國產影視劇「配音」史,由來已久
現在的中國觀眾對於國產影視劇「配音」已經有一點深惡痛絕的味道。實際上,這是「流量明星」時代那些小鮮肉不背臺詞,所帶來的反面現象之一。
如果我們追溯到過去,實際上早期很多影視劇也是配音的。
這個歷史能追溯到很早,只怕影視劇有聲音就是如此了。
比如現在中國觀眾還算熟悉的《英雄兒女》《上甘嶺》等老片就是配音的模式。
仔細想想,這如果不是「配音」模式,上影廠等老片的:「嘿,我的老夥計」這種經典譯製腔的文化,也不可會在現在的網絡上還很火熱。
其它早期中國觀眾熟悉的央視版《四大名著》電視劇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配音版本,而且還是一名配音演員配多名角色的情況。
那麼,國產影視劇為何一直就很愛用配音呢?
1、基礎與中國的國情有關
要知道中國有14億人口,哪怕早期人口沒有那麼多。
但是中國從來都是一個人口大國,國地非常的廣闊;不同地域間的方言更是天差地別,對於不懂的外地人簡直就是另一種語言。
電影發明的時間要早一些,可以說在20世紀左右就有了。
電視劇發明的時間要更晚一些,20世紀30年代誕生了第一部電視劇《花言巧語的人》,傳到中國的時間就更更晚了。
但是不管什麼時間,當時的中國都處於十分貧窮的狀態。
十億人口絕大多數人根本就不識字,總不能像現在這樣「上字幕」吧。
那個時候本來就在全國推廣普通話方便交流,給影視劇配音也是正常操作,而且要配成字正腔圓的標準普通話。
因為當時首先滿足的不是什麼原音帶來的細節,而是讓廣大老百姓聽懂、看懂。
這個一直到2000年左右的國產影視劇,甚至都還廣泛的存在。
2、技術不足以支持中國影視產業原聲
當初除了大量中國觀眾不識字,不同地區的觀眾要看懂必須得配音,還有個重要的原因自然是早期影視劇的收音和錄音技術不行。
更早時間的《英雄兒女》《上甘嶺》這種時期不說了,國內影視產業相比於國外是非常落後的,只能現場拍後期配音。
哪怕到了8090年代,當時國外收音技術已經很發達了。但是央視拍攝《四大名著》電視劇版的時候,技術仍然是不到位的。
比如拍攝86版《西遊記》的時候,全劇組只有一臺攝像機。
整個劇組的工作人員就不是特別多,而這部劇需要在山川野外到處跑,這樣艱苦的條件和自然環境現場怎麼可能收音?
3、其它原因。
當然除了上述兩個原因,還有其它的一些原因。
比如技術到位明明可以現場收音,但是劇組會為種種原因選擇的演員,與角色身份設定是完全不匹配的。
2000年左右的電視劇《還珠格格》裡有很多臺灣地區的演員。這部劇是瓊瑤主導肯定會有大量臺灣地區的演員和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還算了,某些知名臺灣演員必須得用怎麼辦吧!
我們是根本不能想像五阿哥等人一口臺灣腔對不對。
所以,他們就只能也必須要用配音。
「配音」在國產影視劇中、何時成了反面現象
既然國產影視劇愛用配音有各種主觀和客觀的條件,那麼什麼時候配音在國產影視劇中成了反面教材呢?
這個大規模開始爆發時間是在2015年過後,但這個苗頭開始出現是在2010年過後。
因為這個時間段開始,中國「流量經濟」開始迅速的崛起。
以前國產影視劇配音是有老一輩觀眾受教育程度,再到技術不行的主客觀的因素。
但2010年過後,中國受過教育的年輕觀眾大大提升,而此時的影視收音技術不能說媲美發達國家,至少不會像以前那樣落後吧。
結果因為「流量經濟」的崛起,大量毫無表演經驗的明星進入行業當演員。
關鍵是,這些人的臺詞功底又太差,甚至根本就沒有什麼臺詞功底。
於是大量影視劇完全依賴配音這塊,國內的配音產業卻根本跟不上,結果來來去去就是那幾個配音演員。
哪怕配音演員的功底再好,觀眾終究也會審美疲勞的。
中國觀眾本來就開始厭煩千篇一律的配音了,但中國觀眾開始批評國產影視劇的「配音」,還其實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
中國觀眾主要批的還是這個時代,國產影視劇的各種行業亂象。
比如不背臺詞、軋戲摳圖、毫不敬業、再延伸下去就是高片酬沒有演技,影視劇阿寶色浮誇注水質量稀爛。
畢竟我們轉念想想,以前的國產影視劇配音也很普遍。同樣的一名配音演員配了很多個角色,但是觀眾為什麼不批評呢?
說到底就是演員形象好和演技好,最終拿出了無數的經典角色。影視劇製作好故事劇情好,哪怕條件限制都沒有任何敷衍。
所以,演員是不是配音它還重要嗎?
《山海情》與影視原聲的重要性
這次《山海情》方言版為何倍受好評?
我個人覺得大概有著三個原因,兩個主觀原因和一個客觀原因。
1、兩個主觀原因:技術不再是藉口,觀眾已經是以前的觀眾了。
首先是技術原因,現在都2021年了,國產影視劇的收音和錄音技術早就和國際接軌了(雖然整體水平還有所不如)。
但是現在還說什麼現場收音不好,技術跟不上這些都是扯淡。影視劇演員臺詞如果不是原音,大概只剩下兩個原因。
一是那種演員臺詞根本就不行,拍攝周期短必須要後期配音。
這種情況大量流量明星的作品都能上榜。
古裝影視劇和偶像劇上榜的也有多。
二是限制方面的原因,國產影視劇有些地方確實挺難的。
那就是內容動不動就踩線,改臺詞,改角色名,改背景和改各種內容。有些影視劇都不是演員臺詞不行,只怕人家還辛辛苦苦演繹了原音,可是你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要改怎麼辦吧?
沒辦法,為了降低損失只能後期重新配音。
重新配音哪怕技術再好,它和現場收音還是有一定差異的。
另一個主觀原因就是觀眾,可現在基本局限於國內的中老年觀眾了。
因為國內年輕觀眾對於「影視劇」原音的要求越來越高。
這些年輕觀眾本來接受教育程度就越來越高,因為國內影視文化發展長期落後的原因,長時間選擇觀看國外的影視作品。
從英劇、美劇、日韓劇,日本動漫再到全世界各種文化作品。
中國年輕觀眾早就就養成了聽原音,看字幕感受原聲帶來的演員表演細節,與不同國家地區文化細節的習慣。
這在全世界的觀眾當中,中國年輕觀眾應該都是獨一無二的。
國內年齡較大的觀眾對於這個當然沒有要求,但是他們也不在網絡上發聲。
所以,那些在網絡上發聲的年輕觀眾,才會對於不背臺詞和配音亂象大肆的批判。
尾聲
國產影視劇因為各種原因,這個配音確實是個延續已久的傳統。
但是在新時代支撐影視劇全面配音的理由,可以說已經變得較為薄弱了。
除了上面主導影視劇全面用普通話臺詞,對無法接受「原音」的觀眾們的照顧,以及推廣官方語言方便交流和理解之外。
現在隨著中國影視工業的迅速發展,接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的中國年輕觀眾的崛起。
年輕觀眾們對於中國廣闊地域的好奇感,對於不同方言文化的包容度;再到演員原聲所帶來的各表演細節和方言文化真實感的追求。
當然,中間也夾雜對於不背臺詞等國內影視亂象的批評。
我們回到國產影視劇上來。
中國因為人口眾多、地域廣闊,不同方言和文化交流融合。
中國觀眾都能夠理解影視劇主流推廣普通話,對於國人能看懂和方便交流的作用。
如同電視劇《山海情》「胡建」郭京飛前往西海固扶貧,結果因為西海固本地人聽不懂方言,鬧出很多誤會和笑話的劇情一樣。
觀眾看電視劇是覺得搞笑也笑了,背後卻是無數「扶貧人」相互交流的困難。
但是我們轉念一想,《山海情》如果不是方言碰撞帶來的的文化差異,觀眾也無法感受到抹平這個文化差異的艱難。
不同方言碰撞背後的原滋原味的地域文化,它也不會那麼生動有趣地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這一次方言版《山海情》的倍受好評,它又讓觀眾想起了「方言影視劇」的魅力。
最後,國產影視劇因為種種原因要用配音,與推廣普通話是必須的事。隨著年輕觀眾的成長和影視技術的進步,原聲方言文化的需求增長也是事實。
它們應該處在一個能滿足中國觀眾的平衡點上。
任何借一方攻擊另一方的,那不是蠢就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