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中國觀眾終於領悟到了方言版電視劇的魅力

2021-01-19 令狐怕光

文|令狐伯光

最近,「正午陽光」出品的國產劇《山海情》正式播出。

目前來看這部劇的成績倒,剛開始是真的不太好。

根據酷雲實時次日的整體收視率數據來看,這部電視劇在幾家衛視的收視成績都不太好。

具體數據就不上了,剛開播的時候在十名開外。

網絡熱度更是播放量過千萬未到億。

根據1月14日的收視率來看,《山海情》的收視率已經達到1.5左右,在當天國產劇收視當中排名第三位。

同時網絡熱度也高了很多,各種討論更是比比皆是。

足以證明,這部「扶貧劇」以口碑和質量闖出來了。

《山海情》到底哪裡好看?

這個可以講的地方實在太多了,由於它是個「西北扶貧」的故事,演員原音說方言絕對是個巨大的加分項。

現在幾個衛視播出的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配音版本,一個是方言版本。

只要看過兩版《山海情》的都知道,這部劇一定要去看方言版本。倒不是配音版本不好,而是因為特定的西北環境之下,配音版本根本表達不出這種原生態帶來的幽默感和真實感。

哪怕演員們也是各種西北方言,也和真正西海固地區的方言有一定的違和感。

但是方言版《山海情》確實太好看了,看過的觀眾都說好。

而方言版《山海情》的出現,或許也會讓很多中國觀眾再次領悟方言版影視劇的魅力。

國產影視劇「配音」史,由來已久

現在的中國觀眾對於國產影視劇「配音」已經有一點深惡痛絕的味道。實際上,這是「流量明星」時代那些小鮮肉不背臺詞,所帶來的反面現象之一。

如果我們追溯到過去,實際上早期很多影視劇也是配音的。

這個歷史能追溯到很早,只怕影視劇有聲音就是如此了。

比如現在中國觀眾還算熟悉的《英雄兒女》《上甘嶺》等老片就是配音的模式。

仔細想想,這如果不是「配音」模式,上影廠等老片的:「嘿,我的老夥計」這種經典譯製腔的文化,也不可會在現在的網絡上還很火熱。

其它早期中國觀眾熟悉的央視版《四大名著》電視劇等等。

這些其實都是配音版本,而且還是一名配音演員配多名角色的情況。

那麼,國產影視劇為何一直就很愛用配音呢?

1、基礎與中國的國情有關

要知道中國有14億人口,哪怕早期人口沒有那麼多。

但是中國從來都是一個人口大國,國地非常的廣闊;不同地域間的方言更是天差地別,對於不懂的外地人簡直就是另一種語言。

電影發明的時間要早一些,可以說在20世紀左右就有了。

電視劇發明的時間要更晚一些,20世紀30年代誕生了第一部電視劇《花言巧語的人》,傳到中國的時間就更更晚了。

但是不管什麼時間,當時的中國都處於十分貧窮的狀態。

十億人口絕大多數人根本就不識字,總不能像現在這樣「上字幕」吧。

那個時候本來就在全國推廣普通話方便交流,給影視劇配音也是正常操作,而且要配成字正腔圓的標準普通話。

因為當時首先滿足的不是什麼原音帶來的細節,而是讓廣大老百姓聽懂、看懂。

這個一直到2000年左右的國產影視劇,甚至都還廣泛的存在。

2、技術不足以支持中國影視產業原聲

當初除了大量中國觀眾不識字,不同地區的觀眾要看懂必須得配音,還有個重要的原因自然是早期影視劇的收音和錄音技術不行。

更早時間的《英雄兒女》《上甘嶺》這種時期不說了,國內影視產業相比於國外是非常落後的,只能現場拍後期配音。

哪怕到了8090年代,當時國外收音技術已經很發達了。但是央視拍攝《四大名著》電視劇版的時候,技術仍然是不到位的。

比如拍攝86版《西遊記》的時候,全劇組只有一臺攝像機。

整個劇組的工作人員就不是特別多,而這部劇需要在山川野外到處跑,這樣艱苦的條件和自然環境現場怎麼可能收音?

3、其它原因。

當然除了上述兩個原因,還有其它的一些原因。

比如技術到位明明可以現場收音,但是劇組會為種種原因選擇的演員,與角色身份設定是完全不匹配的。

2000年左右的電視劇《還珠格格》裡有很多臺灣地區的演員。這部劇是瓊瑤主導肯定會有大量臺灣地區的演員和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還算了,某些知名臺灣演員必須得用怎麼辦吧!

我們是根本不能想像五阿哥等人一口臺灣腔對不對。

所以,他們就只能也必須要用配音。

「配音」在國產影視劇中、何時成了反面現象

既然國產影視劇愛用配音有各種主觀和客觀的條件,那麼什麼時候配音在國產影視劇中成了反面教材呢?

這個大規模開始爆發時間是在2015年過後,但這個苗頭開始出現是在2010年過後。

因為這個時間段開始,中國「流量經濟」開始迅速的崛起。

以前國產影視劇配音是有老一輩觀眾受教育程度,再到技術不行的主客觀的因素。

但2010年過後,中國受過教育的年輕觀眾大大提升,而此時的影視收音技術不能說媲美發達國家,至少不會像以前那樣落後吧。

結果因為「流量經濟」的崛起,大量毫無表演經驗的明星進入行業當演員。

關鍵是,這些人的臺詞功底又太差,甚至根本就沒有什麼臺詞功底。

於是大量影視劇完全依賴配音這塊,國內的配音產業卻根本跟不上,結果來來去去就是那幾個配音演員。

哪怕配音演員的功底再好,觀眾終究也會審美疲勞的。

中國觀眾本來就開始厭煩千篇一律的配音了,但中國觀眾開始批評國產影視劇的「配音」,還其實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

中國觀眾主要批的還是這個時代,國產影視劇的各種行業亂象。

比如不背臺詞、軋戲摳圖、毫不敬業、再延伸下去就是高片酬沒有演技,影視劇阿寶色浮誇注水質量稀爛。

畢竟我們轉念想想,以前的國產影視劇配音也很普遍。同樣的一名配音演員配了很多個角色,但是觀眾為什麼不批評呢?

說到底就是演員形象好和演技好,最終拿出了無數的經典角色。影視劇製作好故事劇情好,哪怕條件限制都沒有任何敷衍。

所以,演員是不是配音它還重要嗎?

《山海情》與影視原聲的重要性

這次《山海情》方言版為何倍受好評?

我個人覺得大概有著三個原因,兩個主觀原因和一個客觀原因。

1、兩個主觀原因:技術不再是藉口,觀眾已經是以前的觀眾了。

首先是技術原因,現在都2021年了,國產影視劇的收音和錄音技術早就和國際接軌了(雖然整體水平還有所不如)。

但是現在還說什麼現場收音不好,技術跟不上這些都是扯淡。影視劇演員臺詞如果不是原音,大概只剩下兩個原因。

一是那種演員臺詞根本就不行,拍攝周期短必須要後期配音。

這種情況大量流量明星的作品都能上榜。

古裝影視劇和偶像劇上榜的也有多。

二是限制方面的原因,國產影視劇有些地方確實挺難的。

那就是內容動不動就踩線,改臺詞,改角色名,改背景和改各種內容。有些影視劇都不是演員臺詞不行,只怕人家還辛辛苦苦演繹了原音,可是你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要改怎麼辦吧?

沒辦法,為了降低損失只能後期重新配音。

重新配音哪怕技術再好,它和現場收音還是有一定差異的。

另一個主觀原因就是觀眾,可現在基本局限於國內的中老年觀眾了。

因為國內年輕觀眾對於「影視劇」原音的要求越來越高。

這些年輕觀眾本來接受教育程度就越來越高,因為國內影視文化發展長期落後的原因,長時間選擇觀看國外的影視作品。

從英劇、美劇、日韓劇,日本動漫再到全世界各種文化作品。

中國年輕觀眾早就就養成了聽原音,看字幕感受原聲帶來的演員表演細節,與不同國家地區文化細節的習慣。

這在全世界的觀眾當中,中國年輕觀眾應該都是獨一無二的。

國內年齡較大的觀眾對於這個當然沒有要求,但是他們也不在網絡上發聲。

所以,那些在網絡上發聲的年輕觀眾,才會對於不背臺詞和配音亂象大肆的批判。

尾聲

國產影視劇因為各種原因,這個配音確實是個延續已久的傳統。

但是在新時代支撐影視劇全面配音的理由,可以說已經變得較為薄弱了。

除了上面主導影視劇全面用普通話臺詞,對無法接受「原音」的觀眾們的照顧,以及推廣官方語言方便交流和理解之外。

現在隨著中國影視工業的迅速發展,接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的中國年輕觀眾的崛起。

年輕觀眾們對於中國廣闊地域的好奇感,對於不同方言文化的包容度;再到演員原聲所帶來的各表演細節和方言文化真實感的追求。

當然,中間也夾雜對於不背臺詞等國內影視亂象的批評。

我們回到國產影視劇上來。

中國因為人口眾多、地域廣闊,不同方言和文化交流融合。

中國觀眾都能夠理解影視劇主流推廣普通話,對於國人能看懂和方便交流的作用。

如同電視劇《山海情》「胡建」郭京飛前往西海固扶貧,結果因為西海固本地人聽不懂方言,鬧出很多誤會和笑話的劇情一樣。

觀眾看電視劇是覺得搞笑也笑了,背後卻是無數「扶貧人」相互交流的困難。

但是我們轉念一想,《山海情》如果不是方言碰撞帶來的的文化差異,觀眾也無法感受到抹平這個文化差異的艱難。

不同方言碰撞背後的原滋原味的地域文化,它也不會那麼生動有趣地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這一次方言版《山海情》的倍受好評,它又讓觀眾想起了「方言影視劇」的魅力。

最後,國產影視劇因為種種原因要用配音,與推廣普通話是必須的事。隨著年輕觀眾的成長和影視技術的進步,原聲方言文化的需求增長也是事實。

它們應該處在一個能滿足中國觀眾的平衡點上。

任何借一方攻擊另一方的,那不是蠢就是壞。

相關焦點

  • 《山海情》怎麼樣好看嗎 電視劇山海情有方言版嗎
    《山海情》接檔《大江大河2》播出,在網上好評不大,不好觀眾網友力推,無論是演員演技,故事細節上都非常到位,《山海情》好看嗎?《山海情》有方言版嗎?下面小編就來說說。《山海情》好看嗎在網上有很多觀眾看了《山海情》以後表示實在是太好看了,年度好看電視劇,強推,演員演技全部在線,雖然是講脫貧攻堅戰的題材,但是有故事有情節,不惡俗,不假大空,很好看。
  • 著名戲劇家沈虹光:地方戲曲的強大魅力來自方言
    近兩個小時的直播裡,這位可愛的老太太從河南常香玉說到武漢陳伯華,從票友曾經百元大鈔「打賞」講到漢劇如今只剩一家半,談到高興處還不時亮上幾嗓子,為近10萬網友展示了傳統戲曲的魅力。「打賞」百元大鈔一疊疊往上摔沈虹光與戲曲結緣,始於1953年,當時她還未滿6歲。常香玉代表作《拷紅》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大花臉,很嚇人」。
  • 沈虹光:地方戲曲最動人的魅力,在於原汁原味的方言聲腔
    11月17日,原湖北省文聯主席、著名劇作家沈虹光分享她66年「追戲」生涯,這位可愛的老太太從河南常香玉說到武漢陳伯華,從票友曾經百元大鈔「打賞」講到漢劇如今只剩一家半,談到高興處還不時亮上幾嗓子,為年輕人展示了傳統戲曲的魅力。
  • 電視劇《裝臺》火了,方言版長篇小說《裝臺》您聽過嗎?
    著名作家陳彥帶給了我們諸多值得回味的作品,從《西京故事》到《裝臺》再到最新長篇《主角》;大部分作品被製作成電視劇、話劇等。其中《裝臺》更是深受大眾喜愛。那麼,方言版長篇小說《裝臺》您聽過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創作《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等戲劇作品數十部,三次獲「曹禺戲劇文學獎」「文華編劇獎」,作品三度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曾創作32集電視劇《大樹小樹》,在央視播出並獲電視劇「飛天獎」。著有長篇小說《西京故事》《裝臺》,其中《裝臺》被中國小說學會評為「2015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榜首,被中國圖書學會評為「2015中國好書」文學藝術類第一名。
  • 央視播出新劇收視率輕鬆破二,方言臺詞引爭議,觀眾吐槽配角演技
    《裝臺》的出現再次證明了央視在電視劇市場的影響力,作為央視當下黃金檔的播出作品,《裝臺》自播出以來得到市場的反饋頗多,經過多集劇情的累積,該劇的收視率已經突破2.0,如此高的收視率對比同時期播出電視劇可以說是輕鬆碾壓。收視率高證明觀看該作品的觀眾數量多,而在擁有足夠熱度之後,爭議的出現在所難免。
  • 《溫州一家人》方言版將在溫視新聞綜合頻道開播
    醬油打打動:  第一集錄了15個小時  大夥爭當「醬油王」  據了解,方言版《溫州一家人》是溫州影視劇作品中譯製規模最大、最正規的一次。因為距離上一次錄製方言版的《喂,菲亞特》已經過去了十幾年時間,導演安建華坦言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 靳東終於不演精英了,可觀眾更不願看中年傑克蘇的愛情白日幻想
    可是,接下來的劇情走向卻分分鐘讓觀眾摸不著頭腦。三個人到中年的被離婚男子,卻依然活得很任性,也很瀟灑。和前妻爽快地把婚離了,接著就像花蝴蝶一樣開始各種攢局,今天泡酒吧,明天玩快閃,後天還玩街頭塗鴉主題派對。當電視劇開始自動屏蔽窮人之後,越來越多的披著窮人外衣的中產階級就開始了花式賣慘和令人無法直視的中年裝嫩的賣萌之旅。
  • 中國版《棋魂》:燃燒千年的熱愛,彰顯圍棋的亙古魅力!
    最近中國版《棋魂》網劇也正式上線,僅對原著中部分情節及主角的名字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但故事的內核不變:一個靈魂盤踞在舊棋盤裡上千年的神級棋者,一個不懂圍棋的中二少年,一個嗜棋如命的圍棋天才,在三個不同的故事裡,圍棋是相同的主角。
  • 中國版《棋魂》:燃燒千年的熱愛,彰顯圍棋的亙古魅力
    最近中國版《棋魂》網劇也正式上線,僅對原著中部分情節及主角的名字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圍棋賦予的勇氣和堅持,成為了他最大的財富,讓他成為了「更好的大人」,也給予了觀眾們最深刻的印象。值得一說的是,在彈幕中許多不同年齡層的觀眾一邊看劇一邊回味:因為
  • 重慶電視臺時尚頻道新春賀歲闔家歡 方言版《幸福的棒棒生活》要來...
    從2月5日正月初一起,重慶電視臺時尚頻道打造新春編播——32集方言版自製大劇《棒棒的幸福生活》,渝湘粵黔四地聯合出品的賀歲劇《我們要幸福》,每晚19:00起,晚間4小時的歡樂觀劇時段,陪伴觀眾度新春好時光。
  • 方言版《心太軟》震撼全場 新疆姑娘馬傑雪、廣西妹子汪小敏...
    2010年快男評委獻「聲」嗨唱 方言版《心太軟》驚豔四座在這位寶藏歌手登場前,陝西方言標籤就幫她造足了懸念:來人究竟是誰?作為一名經驗頗豐的歌手,龍梅子不僅一口氣出了14張專輯,還在2010年時擔任過湖南衛視《快樂男聲》的評委。正式亮相後,她用一首大膽熱辣的西北方言版《心太軟》引爆了現場氣氛。
  • 中國地域遼闊,探索語言,尋找方言的魅力!
    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口的遷移、民族的融合,再加上語言本身的發展變異,同一母語內便產生了不同的小屬,形成了不同口音、不同腔調的方言。中國方言其實是漢語的分支。中國地域廣闊,漢語與少數民族語的方言眾多。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
  • 音樂帶來的奇妙體驗之三:民族語言、地域方言賦予音樂的獨特魅力
    細細聆聽一首音樂,或許你聽不懂歌詞,卻可以在旋律和歌聲中或多或少對創作者、歌者所想表達的意境與心情感同身受,這就是音樂的奇妙之處。先不論不同國家的音樂,單以中國之幅員遼闊、民族林立所孕育出的地域音樂、民族音樂,就足以讓我們體會到民族語言、地域方言賦予音樂的獨特魅力。
  • 從《新世界》裡品出,成功的「京味兒」電視劇有3個標準
    星羅棋布的胡同、青磚碧瓦的四合院、悠長響亮鴿子哨、走街串巷的叫賣聲——《新世界》用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元素將觀眾帶到一個充滿「北京味兒」的場景裡。這類京味兒電視劇通常有非常強烈的年代感,同時也有著溫暖和激勵觀眾積極向上的功能。
  • 中國電視劇出口日本,日本觀眾為了看原版學起中文
    這個恥度爆表的名字笑翻了中國網友,紛紛表示:這太中二了,不愧是動漫大國。只能說許多網友你們還真是太年輕,不知道日本引進中國電視劇換個名字有許多前車之鑑。寒暑假霸檔重播的《還珠格格》一二部有多經典不用多說了吧。這部電視劇也曾經被日本引進。他們給這部電視劇取的名是《還珠姬》,姬這個字的發音就非常有喜感,但不能說這個取名就是錯的。
  • TVB電視劇裡那些超有魅力的大叔
    TVB電視劇曾經風靡全國,從八十年代一直紅到兩千年,雖然現在TVB電視劇收視不如從前了,但是依舊還是讓喜歡港劇的朋友們欲罷不能,它是一種情懷,陪伴了七零後和八零後整整多半生,現在我們回憶一下那些TVB電視劇裡那些人到中年卻依舊魅力無限的熟男大叔們。
  • 日本觀眾沉迷於中國電視劇,但是這些電視劇的譯名太搞笑了!
    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繁榮,中國的電視劇不僅輸出到了東南亞地區,一些優秀的電視劇還被日本引進了。這些電視劇進入日本後,有著什麼樣的譯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日本觀眾沉迷於中國電視劇,但是這些電視劇的譯名太搞笑了!第一、《還珠格格》。
  • 鄒城魅力方言
    而在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看來,這正是它的魅力之處——厚重、真誠。嶧山會在山前,很多人是為了來爬山,年輕男女把小石塊扔到大的石頭上,以求得將來生活婚姻愛情好運氣。走過小吃區域,可以聽到別的地方聽不到的吆喝,「包子」「油條」「胡辣湯」,多一個字都沒有,就不要說婉轉悠揚了,再看站在那裡的掌柜,臉黑的跟旁邊的鐵鍋一樣,象雕塑。這和我們現在天天要聽到「歡迎光臨」「謝謝光臨」相比,恍如隔世,現在我們已經沒有了那種從容自然,更不要說感動。
  • 從張嘉譯到陳建斌:為什麼觀眾都喜歡看電視劇裡的「忘年戀」?
    所以觀眾一邊看的過癮,一邊又在豆瓣怒打3.7分,僅僅高於三觀不正的上一部電視劇《如果歲月可回頭》0.2分。當然,你可以說,如今的獨立女性有自我意識,有能力掙錢養活自己,有自己正確的三觀和擇偶標準,可是,從大清滅亡之後,獨立女性喊了一百多年了,可是我們的電視劇還依然停留在老牛吃嫩草的「忘年戀」上無法自拔和自我意淫。
  • 中國一個最「固執」的字,連「方言」都不能改變發音,你怎麼讀
    中國一個最「固執」的字,連「方言」都不能改變發音,你怎麼讀說到語言,很多地方的語言都不一樣,大到國家,小到鄉村,很多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語言。在國家上,通用度最高的就是英語,最浪漫的就是法語,最動聽的,但最有文化的,最有魅力的就是我們說的漢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