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大家都十分清楚,國際頂級的體育賽事就是奧運會。而奧運會也不僅僅是一個賽事那麼簡單,這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亮相的大好機會。國際之間的競爭再也不是像百年前的那樣,光靠拳頭說話了。
自冷戰開始以來,國際競爭已經開始從各個方面各種角度來博弈。核彈與衛星這種軍事硬實力是阻擋外人窺探的好東西,而與此同時軟實力也要配上套。比如說奧運會就是證明自己國家軟實力的最好載體。
而作為博弈的另一方,抵制參加對方的奧運會也成為了一種政治對策。比如說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就因為參賽組委會允許辛巴威的白人種族主義者參賽。招致了所有非洲國家的集體抗議,導致組委會不得不取消了辛巴威的參賽資格。
而世界上最大的一次集體抵制奧運會的時間其實是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地址時間。那時候的蘇聯還未解體,所以實際上這是蘇聯國家第一次舉辦奧運會,也是最後一次舉辦奧運會。
是加上在蘇聯建立最初的時候,是對奧運會不怎麼感冒的。不過是後來到了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不再打仗。而奧運會就成為了蘇聯與美國博弈的棋盤,這時候,蘇聯才開始正視奧運會。
蘇聯自1952年正式開始加入了奧運會,並一進去就開始主動爭取奧運會的主辦權。因為他們看到了奧運會的宣傳性,想借著這個舞臺向全世界展示自己蘇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最終在1974年的時候,他們在國際奧委會75屆會議中擊敗了美國,爭取到了第22屆奧運會的主辦權。
在奪的主辦權後,蘇聯為了舉辦好這次奧運會。中央前後撥款了90億美元左右來興建自己的體育設施,城市建築,交通等等。還為此增加了菸草稅,以及發行了體育彩票來籌集資金。
但是就在籌備奧運會的時候,蘇聯不知為何在1979年的時候出兵阿富汗。而其領導層也錯估了美國的反應,因為美國等西方國家實際上對其入侵阿富汗的行為表示不滿,且當時的美國總統也對蘇聯下了最後通牒,若是不撤出阿富汗,將全面抵制莫斯科奧運會。
當時蘇聯認為純潔的奧運會不應該沾染上國際政治色彩,因此並未理會美國的抗議。後1980年3月,美國正式宣布抵制這一屆奧運會,隨後多國都宣布跟進抵抗。聯合起來共有64個國家之多,這也導致蘇聯這一屆奧運會成為了奧運史上投資最多但收益最小的,最失敗的奧運會。
而四年之後輪到美國舉辦奧運會的時候,蘇聯出於報復心理,也開始宣布抵制美國的洛杉磯奧運會。但實際上,這一次蘇聯僅拉到了19個同盟。無論是從抵制的規模上或者是打擊力度上,實際上是遠遠不及當年美國對蘇聯的打擊力度的。
而奧運會實際上只是一種體育賽事,且他的存在一開始是為了緩解衝突和鬥爭的。但是在上了20是世紀後,奧運會的意味就變了。他成為了各國之間的鬥爭工具,而這實際上,是違背了奧運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