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66 | 沃爾特·拉塞爾·米德與美國外交政策的傳統

2020-12-16 澎湃新聞

(一)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在全球範圍內的爆發,不僅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對全球經濟和社會運轉造成巨大的影響,而且為國際政治生態帶來了複雜的挑戰。最為明顯的就是中美兩國外交上的論戰,無論是在新聞媒體、社交網絡,還是政府要人在公開場合的發言,都發生了激烈的碰撞,並觸發驅逐記者的危機。在此期間,美方態度的變化尤其值得玩味:在中國疫情爆發之初,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曾稱讚中國的抗疫工作和信息透明。但隨著中方對外媒辱華文章的嚴正抗議和反制,以及美國疫情的迅速蔓延,美國政府立即將矛頭對準中國,不僅指責中國隱瞞疫情,應為「大流行」(Pandemic)承擔責任,而且屢次以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中國病毒」來稱呼新冠病毒,引起美國國內的反華情緒,甚至使得許多亞裔美國人都遭受歧視。然而,近日由於美國確診病例高居首位,很可能成為全球新的疫情「震中」,白宮意識到互相推諉無益於國內疫情的緩解,於是便轉而緩和中美關係,尋求與中國的合作,川普也不再使用「中國病毒」的說法。從中不難發現,美國外交態度的轉變與美國疫情的發展緊密相連。對於美國政府的抹黑、「甩鍋」和打壓,我們有理由感到憤懣和採取回擊,但與此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重新思考美國外交政策的內在邏輯,否則容易處於被動的境地。

美國著名的保守派外交學者沃爾特·拉塞爾·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

這次中美紛爭的直接導火索是《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2月3日刊載的一篇文章《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其作者是美國著名的保守派外交學者沃爾特·拉塞爾·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他是哈德遜研究所的專家,是外交關係委員會美國外交政策亨利·基辛格高級研究員,還是《美國利益》雜誌的主編。雖然米德回應稱標題是編輯擬定的,但他態度傲慢,並沒有為此感到抱歉,而文章的內容,意在說明中國的實力仍然脆弱,疫情將對中國經濟產生巨大衝擊,中國將無力與美國競爭[1]。諷刺的是,米德在寫這篇文章時,估計沒有想到一個月後,疫情會在美國爆發,將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事實上,米德因提出「傑克遜傳統」,而在川普上臺後備受關注,班農(Steve Bannon)甚至給他發信息,希望和他成為密友。他的著作和文章很快被廣泛閱讀,大家希望從中找到解釋川普變幻莫測的答案[2]。

米德最具影響力的作品是2001年出版的《美國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響了世界》,這本書立足於美國外交政策的歷史傳統,將美國國內社會與國外情勢相結合,闡述美國人是如何界定它們自身,以及它們的利益是如何受世界的牽動,從而尋找後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出路。因此,該著作能為我們認識當前美國的外交政策提供新的思路[3]。

(二)

米德首先通過回顧美國早期的歷史,說明美國所制訂的外交政策,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對美國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這種基於國內發展的考慮,使得美國的外交政策有別於歐洲大陸傳統的現實主義,後者往往強調外交優先,為了爭奪權力,可以犧牲國內民眾的福祉。美國的外交傳統從一開始便是以經濟問題為主導,著眼於全球各地,看待國家的利益的方式與歐洲各國迥異。而界定一個國家外交政策成功與否,其標準在於是否促進國家發展和促進國民福祉。具體而言,

米德不滿以往「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國際主義」和「孤立主義」等簡單的二元劃分,而將美國外交政策傳統分為四個不同的流派,每個流派反映了根深蒂固的地區、經濟、社會和經濟利益,包含了對國內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看法。這四個原則以四位著名的美國政治家命名,即漢密爾頓主義、威爾遜主義、傑斐遜主義和傑克遜主義,分別代表商人、傳教士、律師、軍人的價值觀和視野。

(1)漢密爾頓主義。這一派重視商業貿易,希望通過擴大貿易和商業策略取代戰爭零和遊戲。

在他們眼中,國家利益最開始是海上自由,即為了實現和平貿易,美國公民、商品和船隻可以自由旅行至世界任何地方,外國人必須遵守國際法。與此相應的,要求美國貨物的目的地也開放自由,即門戶開放。隨著商貿的發展,他們還極力倡導資金在世界主要貿易國之間的自由流動,維護穩定的貨幣和金融體系。這種經濟傾向其實源於英國傳統,只不過漢密爾頓派把眼光從傳統的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展至太平洋。而且當英帝國衰落之際,美國人取代其成為世界秩序的「陀螺」,自由貿易、門戶開放、國際法制和金融秩序等漢密爾頓派的主張大行其道。

(2)威爾遜主義。其源於清教文化和美國傳教士傳統,認為新教傳教士應致力於轉化整個世界,促成各地區社會、經濟、醫療和宗教革命,而美國政府不僅有責任支持這種努力,並且應該保護海外美國傳教士的生命、財產以及其他利益。

早期的傳教活動對非西方世界的現代化進程造成重要影響,也使得美國政府愈發重視所謂的人權日程。直到作為威爾遜總統上臺後,威爾遜主義才正式成熟,這與他虔誠的基督教信仰是不可分離的。威爾遜主義外交政策的三項原則是:民主制度比其他制度更能使世界穩定、美國有道義責任和實際需要去支持國外民主、防止戰爭。在他們的努力下,美國變得更具包容性,獲得了民眾的支持,促進民主的傳播,並為美國爭取到更多的朋友。其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自由、民主、法治、且接受美國價值觀的世界秩序。

(3)傑斐遜主義。他們植根於美國文化中的特殊成分,堅決地捍衛美國民眾的自由和民主。

傑斐遜主義的外交理念就是從這種極其寶貴且脆弱的民主觀念中發展而來,認為在危險世界中維護美國民主是美國人民最為緊迫和至關重要的利益,一直尋求以最低風險和成本實現美國的戰略目標。因此,他們一方面防範國外勢力對美國人自由的威脅,擔心過多捲入海外爭端會對國內革命帶來危險;另一方面警惕國內利益集團或政府在海外推廣價值觀念的時候,會走向腐化,從而侵犯美國海外公民的權利,導致戰爭。傑斐遜主義者寄望於國內捍衛民主,而非向海外拓展民主,他們憎恨和害怕戰爭,認為美國的最佳政策是順其自然,往往是孤立主義的最大支持者。

(4)傑克遜主義。這是米德最獨特的觀點之一,他看到了美國民眾主義的傳統。傑克遜流派是一大部分美國公眾社會、文化和宗教價值觀的表達。其核心價值觀是中產階級的榮譽觀,倡導自力更生、平等、個人主義、金融精神和勇氣。

所以這派表現在政治上的主張是,美國人民的首要目標是政府應當竭盡全力促進自身群體的(政治、道義和經濟)福祉。他們懷疑沒有約束的聯邦權力,懷疑精英,認為政府管理程序越簡單直接越能產生好的結果,如全民公決優於立法程序。他們最擔心錯位,即政府與人民的錯位,國內利益和國外利益的錯位。此外,傑克遜主義學者對國際秩序持悲觀主義,對人道主義幹預、國際法表示懷疑。相反地,在為了捍衛國家利益方面,美國外交必須狡猾機靈,強硬有力、無需比其他國家更講廉恥,必須經常先發制人,甚至可以發動戰爭。而一旦宣戰,美國就必須付諸所有可用力量,並且在儘量減少傷亡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敵人,直至贏得勝利。

米德所劃分的四個流派都來自美國歷史與文化的傳統,外交政策是這些流派國內政治主張的延伸。進一步拆解米德的觀點,這四個流派內在所反映的是不同群體對美國國家利益的不同看法。漢密爾頓主義認為經濟利益是核心,威爾遜主義重視道德秩序,傑斐遜主義注重民主,傑克遜主義以民眾福祉為中心,因此他們所倡導的外交政策的目的是如何利用國際局勢和參與國際事務來服務於國家利益。

正如米德所特別指出,一方面每個流派都包含著不同的分支,其自身也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發展;另一方面,不同流派之間會相互融合,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實質上,就是因為各派對國家利益的認識會隨著國內外情勢的變化而作出調整,而且不同時期,各流派之間可能會就國家利益達成某種共識。例如自20世紀開始,漢密爾頓主義和威爾遜主義都認同美國國家的安全和發展依賴於建立美國領導的國際秩序,有學者將其歸為「全球主義」學派(globalist),而傑斐遜主義和傑克遜主義都強調美國應以自身事務為中心,在世界範圍內收縮陣線,則被概括為「國家/本土主義」學派(nationalist)[4]。

米德在書中指出,美國外交政策不斷地在四種方法之間變換,各自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相互抵消,短期靈活性與長期延續性地相輔相成使美國能獲得最大的大利益。所以,在實際操作中,美國的外交政策並非鐵板一塊,在具體問題上,不同流派會因對國家利益的界定,或聯手,或反對,這就使得美國的外交行動看起來複雜且無常,如既在社會主義陣營大喊民主、自由、人權的口號,又同時在拉美、中東等地默默支持獨裁政府。

(三)

米德之所以在美國的歷史傳統中歸納出這四大流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突顯美國外交政策的獨特性,稱這是取決於一系列相互區別、相互競爭的聲音和價值之間的平衡,是一部交響樂。在作者眼中,美國的外交政策如同國內政治,都是出自同一個民主的過程。他不無自豪地認為,既然美國的政治與社會,通過不同利益集團的辯論中走向成熟與發展,那麼,在外交政策上,源於不同利益的不同流派,經過思想的辯論和各種利益的協調後,會比一個人的智慧能創造出更好的外交政策,它們不但加強了美國社會的力量和凝聚力,還為美國提供了在國外的軟硬兩種力量。更有意思的是,他所提出的四個流派中,漢密爾頓主義和威爾遜主義是一種充滿自信和熱情的外向型與建制型的派別,而傑斐遜主義和傑克遜主義則是一種充滿質疑和批判的內在型與克制型的派別,四者間形成制衡和互補,可以糾正決策中出現的錯誤,而且由於四個流派都是基於對國家利益的理解,因而它們之間的爭論並不會導致政策極大偏離美國的核心利益和戰略目標。

然而,這種對美國外交政策優勢的自信,是服務於作者寫作的現實性意圖,即探討冷戰後的美國如何制定正確的外交政策。該書正是寫於「9.11」事件爆發前,美國霸權處於世界巔峰之際。他在書中毫不掩飾地指出21世紀,美國是全球霸權國家,有必要發揮「世界秩序的陀螺儀」的作用。但他失落地發現,1989年後,美國政治體制中缺乏有效地共識,而這種缺失是因冷戰蒙蔽了美國世界領導地位的事實,公眾們缺乏對這種霸權問題的討論,公眾輿論的多數並不能理解在多大程度上美國的冷戰政策實際上受到世界體系需要的左右,而不是僅僅與蘇聯的衝突。

在米德眼中,全球霸權只是美國自建國始外交政策中核心問題的延續,仍是世界秩序及美國自身與這一秩序的關係問題。在本書的最後一章,米德對當下美國發展與世界秩序的關係作出了直接的判斷:「今天的現實是,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繁榮取決於這一世界體系的健康發展(而這一體系的健康發展又取決於美國外交政策的智慧、力量和遠見),以及美國人民是否願意支持政府政策。美國人需要就美國霸權及其對國家利益的意義展開辯論。」可見,米德是支持美國主導的全球體系,是美國霸權的支持者,而且在世界多極崛起的未來,他對美國體系也保持著信心。他曾在巴基斯坦的一次採訪中對中國崛起論和全球金融危機等問題給予回應,認為這些都不會給美國的全球體系造成太大威脅,因為美國在這樣一個體系中所發揮的作用是靈活多樣的:既可以成為主導力量,如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又可以試圖保持權力平衡,如在亞洲;還可以如在歐洲那般,努力促進自由秩序,把該地區所有的主要國家整合起來,使它們和平共處;同時美國也參與確保美國繁榮與安全的關鍵的國際項目[5]。

與此同時,米德也注意到了美國外交政策的內在危機。他準確地把握到冷戰結束後,舊有的冷戰語言,即「現實主義者」鷹派和「理想主義者」鴿派的二元對立,已經不能描述美國外交政策中的政治表現。他指出到了20世紀末,在外交機構中,佔主導地位的精英輿論要麼是漢密爾頓主義,要麼是威爾遜主義,或者是兩者不穩定的結合,這兩者都認為構建全球秩序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根本任務,老布希和柯林頓都是堅定的全球主義者。然而,無論是漢米爾頓主義的自由貿易體系,還是威爾遜主義的「歷史的終結」,都遭到國內許多群體的質疑,因為開放的市場開始損害美國商業家的利益,或是被看做外國利益的走狗,而建立國際秩序所需要的機制也可能威脅美國的主權。此外,日漸興起的環境保護和勞工權利問題又動搖著漢密爾頓流派和威爾遜流派的聯盟。這些情況都使得傑斐遜主義和傑克遜主義者重新興起,極力呼籲和平的出現為美國提供了機會,以擺脫其國際承諾,集中處理國內事務。米德在書中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他將柯林頓政府最後幾個月的美國外交政策比作一輛小轎車:坐在前排座位上的漢米爾頓主義和威爾遜主義都認為這輛車應當開得儘量快,但在最佳路線問題上爭執不休,搶著方向盤;同時傑斐遜主義者坐在後座上,行駛著後座司機的傳統特權:大聲抱怨;但大家卻忽視了發動機,即給汽車動力的傑克遜主義者,已經不工作了,汽車只是靠著慣性在前進。米德在世紀之交就已意識到傑克遜主義將是未來美國外交政策的關鍵因素。

21世紀以來,恐怖主義、地緣政治對手的崛起、金融危機等現象都使美國民眾備感危機,這為「傑克遜主義」的復興培育了土壤。米德還認識到了,傑克遜主義興盛的內在原因是:隨著新精英隊伍不斷增長,由於缺乏與其他基層群眾共同生活、讀書的經歷,他們在考慮國家利益時,很難理解非精英公民的思想、價值觀以及他們在乎什麼。這種精英和民眾的脫節將後患無窮。這種矛盾在2016年的美國大選中被推上檯面,學界普遍認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與傑克遜主義是不可分離的。米德在2017年的《外交事務》雜誌上也發表了對於當前美國傑克遜式民粹主義回歸的看法。他指出,

最近幾十年來,全球秩序計劃所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全球主義者(漢密爾頓流派和威爾遜流派)對美國外交政策思想的掌控地位開始鬆動,出現了越來越多民族主義的、不太具有全球思維的聲音。而川普看到了美國政治中的這支巨大力量,這些支持川普的傑克遜主義者,一方面認為美國並不是一個以實現一種普世使命的政治實體,相反,它是美國人民的民族國家,更應關心國內事務,「愛國主義」被定義為是對傑克遜式美國福祉和價值觀的一種本能忠誠;另一方面,由於新精英對多元文化主義的積極倡導,他們意識到身份政治使得許多美國民眾覺得自己被圍困,價值觀受到攻擊,對「政治正確」、移民、其他宗教等懷有敵意[6]。米德在採訪中曾戲謔地說:「如果你想了解川普本不可理解的總統任期,那你需要了解美國第七任總統(傑克遜)。」

[7]

(四)

正如王緝思教授所說,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本國利益,外交行為不僅是外交行為體在對外部環境長期作出反應的基礎上形成,也是本國家、本民族的政治文化和觀念形態的反應。而「國際政治包含著不同國家利益的協調與衝突,也充滿著不同思想原則的相互的相互撞擊,因此,研究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的外交政策,必須聯繫該國的政治傳統、價值觀念,以及廣義上的文化來進行考察」[8]。我們常說外交是內政的延續,一方面指的國內政治生態,如政黨政治、利益集團等,決定著外交決策,另一方面指公眾對外的認識與輿論影響著政策的制定。所以,理解米德提出的四大傳統對我們判斷美國的外交政策是重要的參考。

在當前環境下,傑克遜主義傳統無疑是佔據優勢的。它作為發動機又開始動了,只是坐在駕駛位上,作為其化身的人是川普,他的捉摸不定,時常讓被擠在後座的漢密爾頓主義、威爾遜主義、傑斐遜主義驚慌失措,它們滿腹牢騷,試圖跨到副駕駛阻止川普的不安全駕駛。從表面上看,美國的經濟確實增長了,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個發動機是否持續有能量,如今疫情的爆發將帶來嚴峻的考驗。有意思的是,在應對疫情上,川普自稱「戰時總統」,而傑克遜主義者一旦宣戰,必將不惜代價贏取戰爭。因此,川普團隊無論是轉移矛盾,惡意指責中國,還是與中國共商抗疫合作,都是一種外交策略和手段,核心是為解決國內疫情和降低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服務。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民主黨人士如何攻擊,根據蓋洛普公司最近的一份民調,目前對川普工作的支持率高達49%,是他在蓋洛普的民調中獲得的支持率最高的一次,其他的民調也有著相似的結果[9]。此外,在另一份晨間諮詢的民調中,有73%的美國受訪者認為中國對美國疫情爆發有很大責任[10]。這都說明傑克遜主義在美國社會中受眾廣泛。但是如果美國的新冠病毒疫情走向失控,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那麼勢必會改變美國的外交政策,要麼出現極端的傑克遜主義,要麼四者重新洗牌。

 (作者:李威,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燕南66優創團隊出品。)

參考資料:

[1] Walter Russell Mead, 「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 The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3, 2020, https://www.wsj.com/articles/china-is-the-real-sick-man-of-asia-11580773677, 2020年3月29日查閱。

[2] Susan B. Glasser, 「The Man Who Put Andrew Jackson in Trump’s Oval Office」, Politico Magazine, January 22, 2018, https://www.politico.com/magazine/story/2018/01/22/andrew-jackson-donald-trump-216493, 2020年3月29日查閱。

[3] 參見沃爾特·拉塞爾·米德著,曹化銀譯:《美國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響了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此書英文原版的標題為《特殊天命》(Special Providence),更微妙地體現著作者對美國外交與美國自身發展之間關係的理解。

[4] 參見盧然:《《特殊天命》譯後記》,刊登於網上豆瓣讀書,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836066/,2020年3月29日查閱。

[5] Walter Russell Mead, 「Futur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akistan Horizon, Vol.63, No.4, p.15.

[6] 周嶽峰編譯:《傑克遜式民粹主義捲土重來》,《社會科學報》,2017年3月16日第007版。

[7] Susan B. Glasser, 「The Man Who Put Andrew Jackson in Trump’s Oval Office」.

[8] 王緝思,《美國外交思想傳統與對華政策》,《美國研究參考資料》,1989年第3期,第1頁。

[9] 參見Chris Cillizza, "President Trump is as popular as he's ever been right now", CNN, March 25, 2020, https://edition.cnn.com/2020/03/25/politics/donald-trump-gallup-approval-polling/index.html, 2020年3月29日查閱。

[10] 數據圖表可參見https://morningconsult.com/2020/03/20/coronavirus-social-distancing-poll/, 2020年3月29日查閱。

相關焦點

  • 《塑造世界:美國外交的藝術與科學》:一本書讀懂美國外交政策的邏輯
    本書是一部美國外交政策思想史,集中介紹美國外交觀點、觀點的提出者以及觀點提出時所處的情境,並分析了這些觀點所產生的影響和結果。筆者意在確定和闡釋19世紀末以來構成美國外交政策的爭議性觀點,並對其加以評論。19世紀末,憑藉在美西戰爭中的勝利,美國宣稱自己真正為一個強國。筆者試圖通過敘述9名智力超群者的歷史經歷,來達到上述目的。
  • 羅伯特·佐利克新著:《世界上的美國:美國外交與外交政策史》
    參考消息網8月7日報導 據新美國安全中心網站消息,美國前副國務卿、前貿易代表、世界銀行前行長羅伯特·佐利克將在該中心線上活動期間介紹其新著《世界上的美國:美國外交與外交政策史》,並與該中心執行長理察·方丹進行研討。
  • 上帝擲骰:美國外交中的「撐猶」與「反猶」
    然而更糟糕的是,美國對以色列的政策還莫名變成了一種「政治正確」,使得批評反對變得非常困難,反對的聲音輕易就被貼上了反猶主義的標籤,就連兩位作者也不例外。因此米爾斯海默和沃爾特提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變量——以色列遊說集團,它的政治權力使得美國的政治家們變得恭順,從而對以色列採取了過度親密的政策。猶太復國還是猶太覆國?
  • 王曉德:試論務實傳統對美國外交的影響
    以上考察了威爾遜和羅斯福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輪廓,意在揭示美國「理想主義」外交的實質,使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美國外交的務實性和功利性。「理想」的語言遮掩不住美國外交追求國家利益的實質,「理想化」的政策絲毫不與美國現實利益相悖,相反卻促進了美國在特定時期內的利益的實現。
  • 美媒:如果拜登當選總統,美國外交政策或將劇變
    如果拜登在11月入主白宮美國的外交政策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亞洲方面預計拜登將恢復美國的傳統立場,支持美國在日本和韓國駐軍。拜登說,他將繼續「與朝鮮的外交」,以實現朝鮮無核化和為該國公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中美外交關係備受關注川普已將中國置於其外交政策議程的首位,並將拜登描繪成一個軟弱的人。
  • 美國需要新的外交政策
    兩黨普遍達成的外交政策共識搞砸了美國在冷戰後的「單極時刻」(「unipolar moment」)——美國在海外過度擴張而在國內投資不足,這一點也不難證明。緊縮政策的支持者認為,長期以來,朋友和敵人都樂於讓美國保障全球安全,而他們從中獲益。歐洲可以減少國防開支,增加社會保障開支。中國可以專注於經濟現代化,而美國則維持和平。
  • 蘭德公司:美國外交政策中「迷失的一代」
    在該文章中,作者詹姆斯·多賓斯(James Dobbins)和加布裡埃·塔裡尼(Gabrielle Tarini)從國際國內兩個方面分析了美國近二十年來經歷「外交政策衰退」的原因。作者認為,美國冷戰後狂妄自大、急於擴張的行為,使得美國內政外交不堪重負,再加上國內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導致美國在對外政策上不斷失敗,全球影響力下降。
  • 專訪拜登政府候任國務卿:重建美國在中美關係上的優勢
    導讀美國新當選總統約瑟夫·拜登的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團隊再度成為熱議焦點。11月23日,拜登提名安東尼·布林肯(AntonyBlinken)擔任國務卿,他將成為總統外交事務的主要顧問。2020年,布林肯出任拜登2020競選團隊的高級外交政策顧問。11月,拜登提名其擔任國務卿。未來,由布林肯掌舵的美國外交巨輪將駛向何方?或許從今年哈德遜研究所沃爾特·拉塞爾·米德對布林肯的專訪之中,我們可以管窺一二。
  • 美國研究員直言:華盛頓外交政策將由中國掌握
    當美國大選結果塵埃落地,拜登勝出的一刻,美國上下似乎認定拜登將挽回川普時代給美國留下的種種創傷,尤其是與盟友之間產生的裂痕,將因為拜登出任總統而得到改善。總而言之,拜登被美國各界視為美國的希望,認為他將主導美國外交政策的未來。
  • 馬蒂斯敦促拜登結束"美國優先"外交政策, 川普表不滿
    前國防部長馬蒂斯(Jim Mattis)發文敦促當選總統喬·拜登放棄總統川普的"美國優先"外交政策,轉而與美國在全球的盟友採取更"合作"的方式。馬蒂斯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明年1月,當總統拜登和他的國家安全團隊開始重新評估美國的外交政策時,我們希望他們會很快修改國家安全戰略,消除'美國第一』的內容,恢復其與盟友在安全領域的合作,幾十年來美國從中受益良多。
  • 美智庫文章:Z一代將如何重整美國外交政策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導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網站12月3日刊載題為《Z一代將如何重整外交政策》的文章,作者為塞繆爾·巴尼特、納塔莉·湯普森和桑迪·阿爾庫塔米。文章稱,Z一代是美國的未來,在美國外交政策的拐點,這代人應該充分地發聲。
  • 「美國中東政策前瞻與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研討會舉行
    圖為研討會開幕式現場人民網上海11月23日電 11月22日,「美國中東政策前瞻與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研討會系首屆復旦中東研究論壇活動之一,由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主辦,國家社科基金「阿盟的理論建構與實踐路徑研究」課題組協辦,相關議題為中東地區形勢回顧與展望、美國中東政策前瞻、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中國中東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際與地區研究院院長楊光等3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出席。
  • 「鷹派」代表博爾頓走人 美國外交政策何去何從
    圖為2018年10月3日在美國華盛頓白宮拍攝的約翰·博爾頓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沈霆攝) 人民網訊 綜合報導,當地時間9月10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約翰·博爾頓將不再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1日報導,在某種程度上,博爾頓的離去意味美國政壇失去了一股穩定力量。 一直以來,作為「鷹派」的代表,博爾頓對如何捍衛美國的利益和動用美國力量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強硬路線鮮明、合乎邏輯,符合美國外交政策史上的一貫做法。
  • 拜登:為何美國必須再次領導——拯救特派普之後的美國外交政策
    就目前情況看,拜登贏得2020年美國大選似乎已成定局。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其下一任美國總統的外交政策走向,對全球政治經濟都會產生深遠影響。拜登在《對外事務》2020年3-4月刊上曾發表題為《為何美國必須再次領導——拯救特派普之後的美國外交政策》的文章,闡述了其對美國當前外交政策的看法和當選總統後計劃採取的外交舉措。雖然拜登並不必然完全按該文章所述進行對外關係領域的施政,但主要政策方向似不會有太大變化。現將文章主要內容摘錄如下,供大家研究美國問題參考。
  • 拜登的上臺,無意中暴露出加拿大的外交政策屈從於美國
    委內瑞拉急切希望拜登改變敵對的外交政策,從而該國糟糕的經濟緩一口氣。在競選過程中,拜登多次在推特上譴責委內瑞拉政府和馬杜羅 ,試圖把自己定位為比川普更敵視委內瑞拉領導人的人。然而,有跡象表明,拜登擔任總統後可能會採取不同的做法。最新報導稱,他的政府可能尋求接觸委內瑞拉,以協商緩解美國對這個拉美國家經濟束縛的措施。
  • 美媒:美國低估外交霸權政策帶來的後果,北約根本靠不住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日前呼籲美國領導層改變外交政策,因為若繼續奉行現有方針,可能會招致可悲的後果。文章稱,華盛頓為尋求維護自身霸權,低估其外交決策的後果。
  • 對話太平洋 | 從「威猛先生」到「乾淨先生」——美國外交政策的...
    美國總統川普說到做到。  他說美國不會發動任何新的戰爭。  他做到了。(沒錯,他確實在敘利亞和伊朗實施過精準打擊;但是伊朗等國至今尚未對美國採取大規模報復行動。)  他也大規模降低了美國在戰地(伊拉克等)和盟國(德國等)的駐軍。  雖然很多人認為川普政府近期的外交政策很容易擦槍走火,但事實上,本屆政府到目前為止,的確還沒有讓美國捲入任何一場熱戰。  當然,美國也不時大秀肌肉、恐嚇威脅、強買強賣,但大多時候形式大於實質。
  • 巴西國會眾議長馬亞:美國務卿對巴委關係指手畫腳 是對巴外交政策...
    美國國務卿麥可·蓬佩奧於當地時間9月18日到訪位於巴西與委內瑞拉邊境的羅賴馬州,其間蓬佩奧再發讕言,表示「應把委內瑞拉現任總統尼古拉斯·馬杜羅趕下臺」。對此,巴西國會眾議長羅德裡戈·馬亞專門就此做出回應,他指出:「在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僅剩46天之際,蓬佩奧的做法有悖於傳統的外交慣例,冒犯了巴西外交和國防政策自主權,巴西需要同鄰國互相尊重、和平相處。」據巴西主流報紙《聖保羅頁報》報導,2019年2月美國曾施壓,要求巴西在美軍的參與下動用軍事力量向委內瑞拉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但雙方合作「並不愉快」。
  •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與英國戰後外交政策
    鑑於當時的身份及相應的工作任務,可以推測,湯因比此時從事如此巨大篇幅的《歷史研究》的寫作,若沒有國家人力財力支持是難以——與馬克思寫作和出版《資本論》比較——完成和出版的,而要得到國家的支持,那就不可能不服務於英國外交的「特別文化使命」。歐洲政策是英國外交政策的最重要的部分。
  • 吳磬軍:燕南長城及其蘊含的文化信息
    [5]539《讀史方輿紀要》成書於康熙年間,可知那時仍可見燕南長城。(二)關於燕南長城的考古調查對燕南長城的考古調查自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十年代即已開始。通過發掘,對燕南長城的修建方式有了準確的了解,驗證了以往燕南長城的調查結論,即城牆的修築順序是:先平整並夯實淺黃色淤沙土,然後分層夯褐紅色膠泥土為基礎,其上用夾板夯築城牆。此次考古發掘的燕南長城的主要功能是抵禦洪水的侵襲,堤防功能大於禦敵功能[13]。上述文獻記載能讓我們了解到燕南長城在燕昭王之前已經存在,在戰國晚期為燕趙分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