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世界:美國外交的藝術與科學》:一本書讀懂美國外交政策的邏輯

2020-12-16 中國財富網官方

本書是一部美國外交政策思想史,集中介紹美國外交觀點、觀點的提出者以及觀點提出時所處的情境,並分析了這些觀點所產生的影響和結果。筆者意在確定和闡釋19世紀末以來構成美國外交政策的爭議性觀點,並對其加以評論。19世紀末,憑藉在美西戰爭中的勝利,美國宣稱自己真正為一個強國。筆者試圖通過敘述9名智力超群者的歷史經歷,來達到上述目的。這9名人物包括: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伍德羅·威爾遜、查爾斯·比爾德、沃爾特·李普曼、喬治·凱南、保羅·尼採、亨利·基辛格、保羅·沃爾福威茨以及貝拉克·歐巴馬。上述人物關於美國在世界上所扮演角色的觀點和分歧構成了美國自內戰(馬漢曾參與美國內戰)至今的外交關係史。儘管每一章都著重闡述一名人物,但文中採用了大量的對話體,而非傳記體。每一名人物都有意識地參與到了塑造世界的過程之中,他們制定戰略,力圖利用國家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或通過一次國內重整來實現國家的再次發展——來「塑造」一個能夠使美國在其中繁榮發展的世界。

筆者意識到,在使用傳記式框架撰寫一本書時,一些選擇看上去會比較隨意和武斷。伍德羅·威爾遜、喬治·凱南、亨利·基辛格、保羅·沃爾福威茨以及貝拉克·歐巴馬等人作為個體都是眾所周知的美國外交政策塑造者。畢竟,總統與高層政策顧問不太可能引起對本書選取人物的標準的懷疑。諾貝爾獎獲得者、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及其搭檔阿摩司·特沃斯基將這種現象描述為「可得性啟發法」,應用於本書中,意即,如果一個名字易於辨別,那麼這個人一定非常重要。但是,阿爾弗雷德·馬漢、查爾斯·比爾德和沃爾特·李普曼並不是那麼著名的人物,沒有扮演直接的政策制定角色,因而需要進行更多的說明。

馬漢的觀點在今天依然適用。他的觀點具有永恆的特質,如同修昔底德、孫子、馬基雅維利、克勞塞維茨的觀點。作為《海權論》(TheInfulenceofSeaPoweruponHistory)這部開創新著作的作者,馬漢在戰爭、貿易以及海權的極端重要性等重大問題上擁有卓越的見識,以至於他的觀點可直接作為決策來使用。在第一章,我本可以討論西奧多·羅斯福、亨利·卡伯特·洛奇或國務卿海約翰等人,他們均在19世紀末展現出了強有力、有影響力的外交卓識。但是,就覆蓋範圍和原創性而言,他們在外交政策上的任何一個貢獻都無法與馬漢相匹敵。受到「英國強權下的世界和平」啟發,馬漢提出了史無前例的「美國強權下的世界和平」:一個無須正式吞併大量領土的經濟文化帝國。他的著作和文章激發了人們對於19世紀90年代期間及以後美國擴張的討論。

直到伍德羅·威爾遜開始抵制馬漢世界觀中的物質主義和非道德性——總統先生認為這種對英國實踐的狹隘仿效背叛了美國的承諾——美國的外交政策才展現出不同的發展思路。1913年,威爾遜出任總統,此時他的外交政策理念尚處於早期階段。1917年,他不得不對德宣戰,這簡直是國際事務領域的一場革命。關於如何在德國戰敗後將其納入國際體系之中,威爾遜試圖達成一種「沒有勝利者的和平」,通過廣泛的合法性來拒絕懲罰,確保戰後穩定。更寬泛地說,威爾遜認為建立一個國際聯盟是避免災難性戰爭再次發生的唯一可靠的方式。在巴黎和會上,總統表示,希望促成「科學的和平」。

威爾遜建立國際聯盟的願望在自己祖國的土壤上枯萎了,因為美國又回到了其長期存在的傳統上,即在一個舒適的距離虎視眈眈地望著歐洲強國。想要研究美國外交政策,那麼你必須了解發生上述轉變的原因,並深入探索孤立主義的真正歷史內涵而非眾所周知的含義。因此,本書接下來探討了歷史學家、政治學者查爾斯·比爾德。比爾德認為,馬漢和威爾遜是魯莽的幹涉主義者——儘管超道德範疇的馬漢的罪責更大,但他們都被自由貿易為美國帶來的虛幻利益所驅使。在兩次世界戰期間,比爾德成為「大陸美國主義(ContinentalAmericanism)」(這是孤立主義的自給自足版本)最明確和忠實的提倡者。

在美國外交關係史上,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期。同時,也有許多人認為美國應當公開放棄參與會造成歐洲危機的活動,例如北達科他州參議員傑拉爾德·奈、愛達荷州參議員威廉·博拉、飛行員兼美國第一委員會會長查爾斯·林德伯格以及電臺牧師、煽動家查爾斯·考哥林等。但是沒有人曾持續、連貫地探索過美國會如何從全球衝突和貿易模式中擺脫出來。(另外,林德伯格和考哥林受到原始沙文主義和反猶太主義的影響,看待問題粗陋淺顯。)比爾德在三四十年代出版了一系列圖書,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提供了充分的理由,證明整頓能夠使美國(所有社會階層)更加健康和成功,並且成為其他國家的指路明燈。

當然,比爾德的「大陸美國主義」以及其他孤立主義者不那麼具有啟發性的觀點沒有等來屬於自己的一天。反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帶領美國邁向了激進式全球領導的時代——這也直接使得美國成為如今全球關鍵的角色。然而,雖然羅斯福的任期對美國外交關係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我們很難以某個重大戰略或戰略家來定義羅斯福或他的任期。總統本人並不是一個深思熟慮的人。凱南後來稱羅斯福為「一個才疏學淺但極具勇氣和魅力的人」,在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評價有一定的道理,但並沒有對總統的政治判斷力進行客觀評價。而在政治判斷力方面,羅斯福要遠勝於凱南。羅斯福擅長即興演講,而且非常看重個人外交;他堅持著一些固定的原則,但界限比較模糊,據他解釋,在必要的時候,要以大局為重。羅斯福在1942年說道,「你知道,我是個騙子。我從不會讓我的右手知道我的左手要做什麼……我可能對歐洲有一個政策,對北美和南美又有一個完全相反的政策。我可能會反覆無常,並且我也非常樂意去誤導人們,去說一些謊言,只要能贏得戰爭。」

在需要時,羅斯福會說謊,會利用一切有助於實現目標的想法。從1939年到1945年,最具原創性的外交政策理念都來自羅斯福政府外部。因此,筆者另起一章,講述記者沃爾特·李普曼。李普曼是從卡爾文·柯立芝至林登·詹森期間美國最博學、最受愛戴、最受信賴的新聞記者,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扮演多個角色。他為羅斯福擬定了一份關於為英國提供航材支援的極具說服力的論斷,以至於一名來自《聖路易斯郵報-遣使報》的記者威脅要調查李普曼在「這個將美國捲入戰爭的陰謀」中所發揮的作用。自1939年開始,李普曼就藉助「今日與明日」辛迪加專欄提供了令人嘆服的降服德國與日本的戰略理念。之後1943年,李普曼又出版了《美國外交政策:合眾國之盾》(U.S.ForeignPolicy:ShieldoftheRepublic)一書,該書暢銷近50萬冊,並在《讀者文摘》上連載。李普曼從馬漢的觀點中汲取靈感,批判了威爾遜的理想主義,同時極力反駁了比爾德的孤立主義。相比於一名卓越的戰略家,羅斯福更需要一名公眾輿論塑造者。雖然李普曼與羅斯福並未蓄意合作,但兩人的目標卻愉快地重疊了。

凱南與李普曼有許多共同的觀點,但兩人首次有交集卻是因為一次激烈的爭執。李普曼認為延續美蘇的強強聯盟對於維持戰後穩定至關重要。1946年,凱南指出這種觀點太過天真。在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任職時,凱南向華盛頓發電報表示,他認為史達林一定會犧牲美國的利益來擴張自己國家的實力,因此,必須抵制蘇聯的冒險主義——這種冒險主義的內在驅動力來自民族主義、對容易被攻擊的深層恐懼以及救世主似的馬列主義意識形態。這封近6000單詞的長電報是美國國務院歷史上最著名的信函,它在華盛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年後,凱南以字母「X」在《外交事務雜誌》上匿名發表了一篇名為「蘇聯外交行為的根源」的文章。該文章詳細闡述了「遏制」戰略,並將蘇聯比喻為一個發條玩具,它會沿著一個特定的方向不停地走下去,除非有一個障礙擋住它的去路。很快,人們便發現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凱南。大部分人都稱讚他的觀點,只有少部分表示了輕蔑。

李普曼撰寫了一系列文章——這些文章後來被整理成書出版,書名為《冷戰》(TheColdWar),「冷戰」一詞由此流行起來——來抨擊凱南的「遏制」觀點,認為這是一種「戰略性暴政」。由於無法在一些次重要性領域持續承擔責任,長此以往,會將美國置於危險境地。凱南被李普曼的攻擊深深刺痛,但他後來也開始贊同李普曼書中的大部分觀點。凱南認為有遠見的外交政策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和直覺力,但不知為何他竟然留下了一份模稜兩可的文件,它很像一幅藍圖,似乎在等待著被人誤解。凱南是美國在「冷戰」期間所採取的關鍵戰略——遏制——的主要作者,同時也是以「冷戰」名義所作出的決策的最強有力的反對者之一。

凱南卸任後,尼採繼任政策規劃署署長一職。尼採發現,在他擔任最高機密NSC-68(官方名稱為:「美國國家安全目標與方案」)出版工作委員會主席期間,他只是在充實前任的觀點。NSC-68是一份重要政策文件,由杜魯門總統在1950年籤署生效,但凱南卻非常不喜歡這份文件。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尼採都認為,通過結合心理學分析與系統分析,可準確地對蘇聯的能力(進而是其意圖)進行評估,並與美國的軍事能力相比較,從而對蘇聯的攻擊形成威懾。他將這種計算方式描述為「力量的消長」,並且他通常認為,蘇聯的力量要比公眾所認知的更加強大。NSC-68認為蘇聯的主要目標是「徹底顛覆或暴力摧毀非蘇維埃世界國家的政府機器和社會結構」,並建議說美國對此的適當回應應該是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並結合反對「第三世界」共產主義的強烈意願。NSC-68完成後兩個月,朝鮮侵入韓國,看來尼採被證明是正確的。

尼採在杜魯門政府的最後幾年發揮了中心作用。同時,他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也鋒芒畢露,他譴責了艾森豪政府允許蘇聯政府率先發展核軍事與非核軍事力量的行為。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利用尼採的「飛彈式差距」概念給予尼克森毀滅性一擊,NSC-68的邏輯也助推了甘迺迪與詹森的激進主義外交政策。甘迺迪在其就職演說中承諾「將付出一切代價……確保國家的生存與自由」,這正是NSC-68的要點。這些經過大肆擴展的外交政策特徵為一些人提供了發展的空間,例如沃爾特·羅斯託。羅斯託在尼採時期發揮了影響力,是甘迺迪和詹森的一名得力顧問,同時也是筆者第一本書的議題。尼採對詹森意圖將越南戰爭美國化的決定(這是李普曼和凱南的共同觀點)有著極度矛盾的看法,但是,他的外交情緒無法從東南亞悲慘的戰爭中脫離出來。

亨利·基辛格認為美國不得不大踏步撤回尼採NSC-68文件所提倡的無法維持的承諾。在基辛格擔任國家安全顧問以及之後擔任國務卿期間,他始終鼓勵對蘇聯採取緩和政策,減少美國的海外承諾,向地區性大國委派代表,並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基辛格是一個兩極化的人物:凱南稱讚他所做出的努力,並建議他不要理會那些誹謗者;尼採痛恨他的世界觀,並對他的愛國主義表示質疑。

與他人不同,基辛格提倡的外交政策價值觀是「公信力」。他認為美軍應當從越南撤離,但撤離方式應當能夠向敵軍和同盟軍傳達出美國依然是一股難以對抗的勢力的訊息。通過轟炸和入侵柬埔寨以及轟炸北越(在平民傷亡的愧疚感方面比詹森政府要少一些。)達到了上述目的,同時美國軍隊也得以撤離,並將主要的防禦責任留給了越南(南越)共和國陸軍。除此以外,基辛格還針對智利的薩爾瓦德·阿連德民主選舉政府發起了一場擾動戰役,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對孟加拉人犯下滔天罪行,並將美國的公信力牽強地應用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安哥拉,對共產主義代言人展開血腥殘忍的暴行。基辛格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他擁有真正卓越的洞察力,同時又存在魯莽的好戰性;他取得了一些具有重大影響的外交成就,還對超道德世界觀如何帶來不道德結果做出了生動的闡釋。

如同基辛格,保羅·沃爾福威茨也是一名猶太知識分子,擁有常春藤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但兩人的相似性僅限於此。沃爾福威茨認為,從戰略和道德上講,基辛格為尼克森和福特政府所提供的服務都是有缺陷的。沃爾福威茨贊同威爾遜總統的例外論,認為美國在國際事務中是一股獨特的道德、民主化力量,如果不這麼認為,就是對國家理想的背叛。在他服務卡特、裡根和兩位布希總統期間,沃爾福威茨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即認為自己的國家有責任帶領世界邁向民主和自由資本主義,僅作為燈塔為他國照亮前路是遠遠不夠的。

《塑造世界:美國外交的藝術與科學》

ISBN:978-7-5166-3452-3

[美]戴維·米爾恩 著

新華出版社 2018年12月

定價:78.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羅伯特·佐利克新著:《世界上的美國:美國外交與外交政策史》
    參考消息網8月7日報導 據新美國安全中心網站消息,美國前副國務卿、前貿易代表、世界銀行前行長羅伯特·佐利克將在該中心線上活動期間介紹其新著《世界上的美國:美國外交與外交政策史》,並與該中心執行長理察·方丹進行研討。
  • 美國需要新的外交政策
    兩黨普遍達成的外交政策共識搞砸了美國在冷戰後的「單極時刻」(「unipolar moment」)——美國在海外過度擴張而在國內投資不足,這一點也不難證明。緊縮政策的支持者認為,長期以來,朋友和敵人都樂於讓美國保障全球安全,而他們從中獲益。歐洲可以減少國防開支,增加社會保障開支。中國可以專注於經濟現代化,而美國則維持和平。
  • 燕南66 | 沃爾特·拉塞爾·米德與美國外交政策的傳統
    然而,近日由於美國確診病例高居首位,很可能成為全球新的疫情「震中」,白宮意識到互相推諉無益於國內疫情的緩解,於是便轉而緩和中美關係,尋求與中國的合作,川普也不再使用「中國病毒」的說法。從中不難發現,美國外交態度的轉變與美國疫情的發展緊密相連。對於美國政府的抹黑、「甩鍋」和打壓,我們有理由感到憤懣和採取回擊,但與此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重新思考美國外交政策的內在邏輯,否則容易處於被動的境地。
  • 美智庫文章:Z一代將如何重整美國外交政策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導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網站12月3日刊載題為《Z一代將如何重整外交政策》的文章,作者為塞繆爾·巴尼特、納塔莉·湯普森和桑迪·阿爾庫塔米。文章稱,Z一代是美國的未來,在美國外交政策的拐點,這代人應該充分地發聲。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在一個複雜的現代世界中,確立中國外交的自洽政治邏輯,既有利於維護中國國家利益,又有利於世界各國融洽相處。  一、 自閉與外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的外交歷史進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即改革開放前後兩個階段。①這是從一個時間向度上做出的劃分,也是一個從中國政治自身發展的角度進行的區分。
  • 美媒:如果拜登當選總統,美國外交政策或將劇變
    如果拜登在11月入主白宮美國的外交政策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在國際組織方面拜登已承諾,若他當選總統,「就職第一天(美國)就將重新加入世衛組織」。他還將恢復美國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等聯合國機構的成員資格。拜登還表示,在他的領導下,美國將致力於應對氣候變化。
  • 「鷹派」代表博爾頓走人 美國外交政策何去何從
    圖為2018年10月3日在美國華盛頓白宮拍攝的約翰·博爾頓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沈霆攝) 人民網訊 綜合報導,當地時間9月10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約翰·博爾頓將不再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1日報導,在某種程度上,博爾頓的離去意味美國政壇失去了一股穩定力量。 一直以來,作為「鷹派」的代表,博爾頓對如何捍衛美國的利益和動用美國力量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強硬路線鮮明、合乎邏輯,符合美國外交政策史上的一貫做法。
  • 蘭德公司:美國外交政策中「迷失的一代」
    在該文章中,作者詹姆斯·多賓斯(James Dobbins)和加布裡埃·塔裡尼(Gabrielle Tarini)從國際國內兩個方面分析了美國近二十年來經歷「外交政策衰退」的原因。作者認為,美國冷戰後狂妄自大、急於擴張的行為,使得美國內政外交不堪重負,再加上國內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導致美國在對外政策上不斷失敗,全球影響力下降。
  • 上帝擲骰:美國外交中的「撐猶」與「反猶」
    前言引用伯特蘭·羅素的名言「在一切的事務當中,不時對你長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打上一個問號,那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兩位作者選擇將以色列遊說集團作為研究對象,正是給美國「理所當然」親以色列的外交政策打了一個問號。他們觀察到了美國政治,特別是選舉中的奇怪現象,政客們儘管在各種重要事務上有觀點分歧,但是在以色列問題上的立場卻驚人的一致。
  • 「實力與外交」
    秉持「先歐後亞,歐洲優先」這一外交原則,加之國際主義思維在美國政府高層已佔據壓倒性優勢,戰後美國對歐政策引領了冷戰初期美國外交政策的大方向。作為西方學界一致認可的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國務卿,迪安·艾奇遜(Dean Acheson)對戰後美國外交模式的重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對美國外交的重點——歐洲政策影響頗深。
  • 拜登:為何美國必須再次領導——拯救特派普之後的美國外交政策
    就目前情況看,拜登贏得2020年美國大選似乎已成定局。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其下一任美國總統的外交政策走向,對全球政治經濟都會產生深遠影響。拜登在《對外事務》2020年3-4月刊上曾發表題為《為何美國必須再次領導——拯救特派普之後的美國外交政策》的文章,闡述了其對美國當前外交政策的看法和當選總統後計劃採取的外交舉措。雖然拜登並不必然完全按該文章所述進行對外關係領域的施政,但主要政策方向似不會有太大變化。現將文章主要內容摘錄如下,供大家研究美國問題參考。
  • 馬蒂斯敦促拜登結束"美國優先"外交政策, 川普表不滿
    前國防部長馬蒂斯(Jim Mattis)發文敦促當選總統喬·拜登放棄總統川普的"美國優先"外交政策,轉而與美國在全球的盟友採取更"合作"的方式。馬蒂斯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明年1月,當總統拜登和他的國家安全團隊開始重新評估美國的外交政策時,我們希望他們會很快修改國家安全戰略,消除'美國第一』的內容,恢復其與盟友在安全領域的合作,幾十年來美國從中受益良多。
  • 美國外交的教訓:理想終要回歸現實
    本文即從美國登上世界舞臺之初入手,為讀者梳理和分析美式外交的變與不變。初登世界舞臺:伍德羅·威爾遜的理想世界美國自1776年建國以來始終奉行「孤立主義外交政策」,謹慎的隱藏在歐洲大國的權力爭奪之外,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 美國新政府對華人權外交態勢簡評
    對華人權外交對兩國關係產生的風險亟待謹慎掌控。一、美國人權外交的「前世」:起於冷戰,興於霸權美國人權外交的歷史——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都同民主黨政府息息相關。總體而言,民主黨更加支持激進和廣泛的人權外交計劃。
  • 王曉德:試論務實傳統對美國外交的影響
    在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裡,任何主權國家為了生存與發展,制定和執行外交政策總是出於本國的利益考慮,一切外交活動都是在這一前提條件下展開的。美國當然也不例外。一國外交追求本國利益原本無可厚非,但美國政府卻常常把這些最為實用的活動用「理想」的外衣包裹起來,使其在對外政策方面獲得豐厚的現實利益。其實美國文化在根性上向來注重實際,講究功利,骨子裡滲透著濃厚的商業氣息。
  • 美媒:美國低估外交霸權政策帶來的後果,北約根本靠不住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日前呼籲美國領導層改變外交政策,因為若繼續奉行現有方針,可能會招致可悲的後果。文章稱,華盛頓為尋求維護自身霸權,低估其外交決策的後果。
  • 美國研究員直言:華盛頓外交政策將由中國掌握
    當美國大選結果塵埃落地,拜登勝出的一刻,美國上下似乎認定拜登將挽回川普時代給美國留下的種種創傷,尤其是與盟友之間產生的裂痕,將因為拜登出任總統而得到改善。總而言之,拜登被美國各界視為美國的希望,認為他將主導美國外交政策的未來。
  • 拜登上臺將如何改變美國的外交
    恢復美國國力根據拜登的競選主張,美國的國內政策和外交政策是息息相關的,簡言之,只有國泰民安,在外交上才有話語權。他表示:「如果不扶植本土製造業,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解決就業問題,不培養國家的創新能力,不改革移民政策,我們的外交政策就不會成功。」
  • 拜登的上臺,無意中暴露出加拿大的外交政策屈從於美國
    委內瑞拉急切希望拜登改變敵對的外交政策,從而該國糟糕的經濟緩一口氣。在競選過程中,拜登多次在推特上譴責委內瑞拉政府和馬杜羅 ,試圖把自己定位為比川普更敵視委內瑞拉領導人的人。然而,有跡象表明,拜登擔任總統後可能會採取不同的做法。最新報導稱,他的政府可能尋求接觸委內瑞拉,以協商緩解美國對這個拉美國家經濟束縛的措施。
  • 對話太平洋 | 從「威猛先生」到「乾淨先生」——美國外交政策的...
    美國總統川普說到做到。  他說美國不會發動任何新的戰爭。  他做到了。(沒錯,他確實在敘利亞和伊朗實施過精準打擊;但是伊朗等國至今尚未對美國採取大規模報復行動。)  他也大規模降低了美國在戰地(伊拉克等)和盟國(德國等)的駐軍。  雖然很多人認為川普政府近期的外交政策很容易擦槍走火,但事實上,本屆政府到目前為止,的確還沒有讓美國捲入任何一場熱戰。  當然,美國也不時大秀肌肉、恐嚇威脅、強買強賣,但大多時候形式大於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