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歸納專題】51之制度篇5:中國古代外戚幹政的演變和原因

2021-03-05 我是柳成蔭

公眾號【我是柳成蔭】歷史文章匯總:以下連結不能直接打開,需要複製連結後發送到微信文件小助手後可直接打開。

【上·天文】(數學)

https://mp.weixin.qq.com/s/0y8bWBVFw2j8f-BDbzRi7A

【中·人事】(歷史,宗教,主流媒體,經濟,中國古代史歸納

https://mp.weixin.qq.com/s/rIHdyjN_hl2nQuQcWFDRhA
·地理】(交通,地理,能源,鐵礦石)

https://mp.weixin.qq.com/s/gN61Xy91qesXHrSgSfOsCA

【時間可以碎片化,知識不行,我們一起系統性的學習吧】

【肉體不允許,就讓精神遨遊世界】

1.什麼是外戚和外戚幹政

外戚,一般指的是皇帝母親的親族;外戚幹政指的是皇帝的母親親族把持朝政的現象

2.中國古代的六大外戚幹政

①秦國的宣太后和魏冉。

②西漢的呂后和呂產呂祿。

③西漢的衛子夫和霍光。

④西漢的王政君和王莽。

⑤東漢的梁妠和梁冀。

⑥唐朝的武則天和武承嗣武三思。

基本集中在兩漢,唐朝的武則天是自己稱帝屬於bug;以上六大外戚幹政的詳情可以點擊連結了解【中國古代史歸納專題】50之皇后公主外戚篇6:中國古代6大外戚幹政。

3.外戚幹政產生的根源:

皇權受到了威脅。

1.主少時,太后臨朝稱制(垂簾聽政)藉助娘家人進行集權。

2.主弱時,任用外戚對抗文官集團,尤其是宰相。

4.兩漢時期外戚幹政高發原因

兩漢時期,小皇帝特別多,而且呂后開了一個很壞的頭。

①呂后時期漢惠帝劉盈和劉盈的兩個前後少帝的兒子;

②霍光時期的幼主劉弗陵和平民皇帝劉病已(霍光是三朝外戚,劉弗陵的老母親被漢武帝殺死了,著名的立子殺母);

③王政君王莽時期漢成帝劉驁後面連續三個小皇帝;

③梁妠梁冀時期連續三個小皇帝。

5.為什麼兩宋明清外戚沒有外戚幹政?

1.兩宋

兩宋的後宮幹政特別嚴重,從宋真宗的皇后劉娥開始一共有七個太后臨朝稱制,其中劉娥已經黃袍加身了,只差稱帝了,但是外戚幹政基本沒有,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的權利分治,也就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的是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分管行政和軍權,中書門下中可以設置多個宰相避免權利集中,樞密院和三衙負責調兵權和統兵權,避免武將叛亂,三司負責財務,還細分為戶部,鹽鐵,度支互不統屬,另外還有非常厲害的臺諫制度,負責監督和彈劾,這麼嚴密的分權制度導致外戚無法專權。

2.明朝

明朝十幾位皇帝,只有兩位是幼年繼位,分別是明英宗朱祁鎮和萬曆皇帝,但是這兩個是張皇后和三楊輔政,李太后和張居正輔政,都沒有臨朝稱制,更沒有提拔自己的親族(張太后的榜樣做的很好);明朝沒有了宰相,內閣和司禮監分相權,使得皇權沒有受到太大挑戰,不需要外戚來保證權利。(但是也導致了明朝的宦官專權特別嚴重,也就是說宦官專權取代了外戚專權來制衡文官集團);其次明太祖規定皇室不能和重臣聯姻,從民間或者根基比較淺的人聯姻,使得明朝母族沒基本有太強根基,就無法幹涉朝政。

3.清朝

清朝前期基本都是成年繼位(順治帝前期相當於多爾袞是皇帝),後期雖然慈禧時期都是小皇帝,但是由於清朝嚴格規定後宮不能干政,所以慈禧只是垂簾聽政,並沒有建立龐大的外戚集團;由於清朝的軍機處完全聽命於皇帝,另外滿漢之間本就相互制約,導致皇權高度集中;最後,清朝努爾哈赤規定生母和皇子分開,皇子由其他妃子,宮女,甚至大臣扶養,導致皇帝對於生母感情不深,而對於養女的外戚為沒有感情。

相關焦點

  • 不斷深化中國古代制度史研究
    內容提要中華文明能夠長期延續、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內涵豐富、各具特色的制度逐步發展成為一整套制度體系,為國家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度的記錄與整理是中國傳統文獻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制度史研究有著悠久傳統,形成了豐碩成果。
  • 淺談明朝276年為何沒有出現「外戚幹政」問題的原因
    自古以來,外戚多有幹政擅權,甚至是謀朝篡位者,如新之王莽,隋之楊堅,唐之李淵等,他們都是以外戚的身份奪得天下的。外戚王莽「外戚問題」在中國的大多數朝代都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即使如強漢、盛唐這般亦是無法避免。如漢,整個漢代幾乎就是一部外戚幹政擅權的歷史。
  • 歷朝都存在的外戚幹政,為何在明朝卻幾乎消失,原因你知道多少?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外戚作為古代封建社會中依附於皇帝后妃或公主的貴族階層,是我國古代社會中封建統治集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個王朝或多或少都有外戚的參與。不過外戚的力量在不同的朝代有強有弱,這其中以兩漢外戚幹政最為嚴重,而明朝最為衰弱。
  • 【中國古代史歸納專題】52之宦官篇1:秦漢到隋唐13大宦官
    【上·天文】(數學)https://mp.weixin.qq.com/s/0y8bWBVFw2j8f-BDbzRi7A【中·人事】(歷史,宗教,主流媒體,經濟,中國古代史歸納3.東漢(1)蔡倫,關鍵詞:改進造紙術,發明蔡倫紙;蔡倫並不是權臣,蔡倫最大的貢獻是改進了當時的造紙術,發明了蔡倫紙,並且在漢和帝時期大力推廣,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並隨著絲綢之路傳播了西方。
  • 中國古代經濟史系列——4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二)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土地制度演變的規律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生產關係的突出特點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體,國家政權控制部分土地,小農土地私有制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國家政權控制的土地,除皇族、貴族、功臣直接享有外,許多封建政權往往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徵收賦稅,以保證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如北魏和隋唐實行過的均田制。
  • 歷朝歷代都有外戚幹政,為什麼明朝卻是個例外?一個制度最為關鍵
    外戚亦稱外家、戚畹,指東亞封建社會中的君主(中國皇帝、日本天皇、朝鮮、越南、琉球國王)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親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幹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無能把持朝廷政權的現象。皇帝年幼時,外戚往往幹政擅權,中國尤以漢朝為烈。
  • 東漢第一次外戚幹政與中國歷史第一次宦官時代
    外戚幹政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漢朝尤勝,秦昭襄王母秦宣太后是中國歷史第一個明確記載的外戚幹政的先例。西漢高祖的呂后、昭宣時的霍光、哀平時的王莽,外戚勢力都是驚人的存在,王莽甚至篡漢成功。劉秀建立東漢,皇后陰麗華的兄弟基本都是跟隨劉秀南徵北戰的功臣,雖然位居高官,但都謹小慎微,從不敢越權,陰麗華是個沒有權力欲望的人,所以沒有外戚幹政之事。東漢第二個皇帝明帝的馬皇后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馬援的小女兒,雖然馬皇后兄弟都因為外戚的原因做到高官,但都小心翼翼的做事,也沒有外戚幹政的事情發生。
  • 古代「圖書館」是如何藏書的?淺談中國古代官府徵書制度的演變
    中國古代更是形成了以官府、寺院、私人、書院為主體的四個藏書體系,其中的官府藏書體系規模最大、發展時間也最久遠。到漢高祖劉邦手裡的藏書已經所剩無幾,一向不贊同修建壯麗宮殿的他卻在開國之初就命令蕭何在皇帝宮殿—未央宮建造了規模宏大的石渠閣和天祿閣,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圖書館,劉歆撰寫的《七略》就是在天祿閣完成的。接著,公元191年,漢惠帝廢除了"挾書之律",民間藏書開始合法化,民間的私藏不斷增加。
  • 古代日本天皇制度與古代中國皇帝制有什麼不同?
    其中,古代天皇制的形成,啟動於聖德太子改革,初步形成(模型化)於孝德天皇與天智天皇的大化改新時期。從「壬申之亂」到「應天門之變」是古代天皇制的興盛期。866年「應天門之變」之後,古代天皇制步入長達1000餘年的衰落期。先是外戚篡權的攝關政治時期,繼而是由上皇或法皇主導的院廳政治時期,由於院政過於依賴新興的武士集團,從而導致武士政治的確立。
  • 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與「積累莫返之害」
    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不僅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變化,也反映了土地所有制、人身依附關係等諸多經濟狀況。
  • 「一帶一路」不是古代中國的朝貢制度: 回應《經濟學人》雜誌
    已經有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與中國政府籤署合作文件,明確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新冠疫情以來,國際社會更多地寄希望於「一帶一路」倡議重振全球經濟。但是,正當「一帶一路」事業投入全球抗疫,特別是利用「中歐班列」源源不斷把抗疫物資運往歐洲、拯救無數人生命之時,英國頂級期刊《經濟學人》卻出版了一期「一帶一路」專題報導,妄圖對「一帶一路」聲譽造成新的打擊。
  • 學術前沿 | 孟成:中國古代史學術研究總結
    還有人分析了宮省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認為宮省制度是「朕即天下」思想的外在體現,是維護皇權至高無上、使皇權物化的一種制度。宮省制度使權力中心轉入君主臥室,使宮省成為全國政治中心,也成為后妃幹政、外戚宦官專權的淵藪,是各種政治勢力競爭角逐的場所。選官制度方面。
  • 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2020-12-11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3.農學和醫學(1)農學著作:西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朝王禎的《農書》和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是中國古代四大農書,其中《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2)醫學著作①西漢編訂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 必考熱門專題!極簡中國古代史學史!!
    西漢時期,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宗旨,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是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發展的新階段。東漢時期,班固(32-92年)所著《漢書》, 是這一時期又一部史學著作。《漢書》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漢書》的「志」規模宏大、記事豐富,擴大了歷史研究的領域。
  • 外戚之患,尾大不掉,始皇終生不立皇后,武帝立子殺母
    古代王朝有三大患,外戚、宦官、士大夫;他們三者任何一個做大,都會威脅封建王朝的統治,今天我們就講一講外戚之患。這是秦王嬴政對外戚幹政的預防措施,可惜秦國亡於宦官當政。中國歷史上有三位達到權力巔峰的女人,呂雉就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他是劉邦的老婆,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被立為皇后,劉邦死後,她身後的呂氏外戚集團把持漢朝幾十年,可謂是外戚幹政的巔峰,對內呂后剷除反對自己的劉姓諸王;對外大量提拔呂氏弟子掌控軍隊,整個國家的權利基於呂后一人之身,不是皇帝,勝似皇帝。
  • 明代外戚幹政為何較少?朱元璋設立三條防線,第一條就前無古人
    但是明代外戚似乎沒有明顯幹預政治,原因何在?雖說培養外戚的目的是為了抗衡相權,可外戚一旦做大,擺脫了皇帝的控制,那麼其災難遠超相權對皇權的幹涉。歷史上西漢呂氏、霍氏、王莽;東漢竇、閻、梁、董、何五家外戚前僕後繼;北周的楊堅以外戚奪天下;南宋的外戚賈似道直接加速了南宋的滅亡,外戚幹政之禍可謂不小。明太祖奪天下,十分警戒歷史上的弊端。
  • 【新書簡介】中國道官制度史
    內容簡介 道官制度是中國古代道教管理體系之一,《中國道官制度史》基於正史、道藏、佛典、文集、出土文獻、金石材料、田野調查等史料的系統梳理,全面闡述中國道官制度的沿革和內容,總結了中國道官制度的演變特點和發展趨勢,展現了中國古代道教與政治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
  • 2020中考:初中歷史《中國古代經濟專題》
    專題解析   中國古代經濟是中國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點。經濟史部分以選擇題形式出現的頻率較高,複習時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國以農業立國,其經濟形態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發展的主要表現是農具的改進、農作物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建。
  • 專題複習 | 中國古代外交史專題
    唐與朝鮮有商貿、制度、教育、物種、技術、風俗等方面交流。唐與日本有使節(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築(奈良城)、教育(儒學)、商貿(開元通寶)、生活習俗(和服)等方面交流。隋唐與東南亞的驃國(緬甸)和南亞的天竺有使節、技術、宗教等交流。隋唐與中亞的波斯和大食有交往。唐朝時中國人學習了天竺的熬糖法、東羅馬的醫術、雜技和周邊鄰國的樂舞風格。唐朝人杜環在非洲留下了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