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不是古代中國的朝貢制度: 回應《經濟學人》雜誌

2020-12-23 澎湃新聞
作者按:

今年二月份讀了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一帶一路」專題報導,我去信給雜誌總編,主要內容就是這篇小文章的初稿。總編把這封信轉給一位長期在亞洲工作的資深編輯DZ。根據網絡信息,DZ先生早在1994年創設了《經濟學人》北京分社,應該是位中國通。總編把這封信轉給他,大概是希望他拿出專業意見。DZ先生很認真,徵詢了他的中國顧問的意見,然後回信說,《經濟學人》報導中把「一帶一路」這個名稱比作「一心一意」「一夫一妻」,是有官方依據的,比如《人民日報》就有這樣一句話:網友「大雨」感慨道,「一帶一路」一心一意造福人類!DZ的回信內容豐富,涵蓋了拙文討論的三點內容,但唯獨這個例證令人「感動」。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西方對中國的理解和報導總是失真?像《經濟學人》這樣的主流財經媒體,曾經組織「一帶一路」專題報導,應該說對這個話題有著深刻的認識和把握。但是,他們的報導,包括DZ先生的回信,讓我無可奈何,但又忍俊不禁。且不說網友「大雨」能否代表中國政府,也不說「大雨」那句話與DZ所要證明觀點之間邏輯錯位,最讓我驚詫的是《經濟學人》對中國的真實認識水平。我很好奇,《經濟學人》專題報導是怎麼寫出來的?「一帶一路」持續引發西方媒體關注和報導,這是好事;但 「一帶一路」故事在國際上怎麼講?中國人掌握的素材最多,最有發言權,應該當仁不讓站出來講。如果我們不講,任由西方媒體講,其結果必然是「新殖民主義」「劃分勢力範圍」「債務陷阱」「破壞環境,侵犯人權,腐敗橫行」等帽子滿天飛。

這篇小文的英文稿最近發表在《中國日報》(China Daily)網站。現把小文的中譯文與讀者分享,略有增刪。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啟動以來,經過七年發展,已經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全球公共產品。已經有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與中國政府籤署合作文件,明確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新冠疫情以來,國際社會更多地寄希望於「一帶一路」倡議重振全球經濟。

但是,正當「一帶一路」事業投入全球抗疫,特別是利用「中歐班列」源源不斷把抗疫物資運往歐洲、拯救無數人生命之時,英國頂級期刊《經濟學人》卻出版了一期「一帶一路」專題報導,妄圖對「一帶一路」聲譽造成新的打擊。

這期專題報導由六篇文章組成,傳達的核心觀點是,中國試圖利用「一帶一路」恢復古代朝貢制度,並重新攫取舊有勢力範圍。順著這一思想,中國與西方社會發生衝突、甚至完全脫鉤,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了。這種思想非常危險而錯誤,但多年來在西方社會盛行。我以為有必要作出嚴肅回應,揭露該報導關於「一帶一路」名稱和動機的錯誤解讀,以正視聽。

第一,關於「一帶一路」中文名稱的由來。

「一帶一路」的全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但這個名稱太長了,需要一個簡稱。「一帶一路」這個簡稱只是為了使用方便,別無他意。但《經濟學人》卻無中生有、過度解讀,把「一帶一路」類比為中國成語「一夫一妻」「一心一意」,傳達「平衡、和諧、唯一」的忠誠之意;並由此推論,這個名稱暴露了中國人稱霸世界的野心,「經由大海和陸地包圍世界,向世界開放的同時,把世界束縛在中國的勢力範圍」,矛頭直指古代中國的朝貢制度。《經濟學人》這般解讀,往好了說是牽強附會,不客氣地說是瘋狂無知。

第二,關於「一帶一路」英文名稱的演變。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官方把「一帶一路」的英文名稱從「One Belt One Road(OBOR)」改為「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就是為了在國際上掩蓋其「重回歷史高光時刻」的意圖。此觀點基於以上過度解讀「一帶一路」中文名稱而得出,在邏輯上屬於「無源之水」,因生造而站不住腳。在此我想請教英語為母語的朋友,OBOR這個英文名稱,真像《經濟學人》主張的那樣,聽起來具有「威脅西方」的意味,因此需要被「掩飾」修改為中國官方推薦的BRI嗎?需要說明的是,OBOR這個英文名稱從來沒有得到中國官方明確支持。

個人以為,政府之所以推薦使用BRI,而不是外媒一度熟悉、使用的OBOR,主要是因為BRI更能體現「一帶一路」的特徵和內涵。例如,「一帶一路」實際上不是「一帶一路」,而是「多帶多路」:在「一帶」框架下,至少有六條氣象恢宏的巨型經濟走廊;在「一路」框架下,至少有兩條路橫跨印度洋分別指向非洲和地中海,此外第三條路向南延伸至中南半島,並直至南太平洋島國。近年來,「帶」和「路」的數量繼續增加,比如2017年的「極地絲綢之路」和2019年的「數字絲綢之路」。新冠疫情期間「健康絲綢之路」又成為新的亮點。至於中文名稱為什麼沒有跟進改為「多帶多路」,可能僅僅為了名稱穩定。

第三,以上《經濟學人》關於「一帶一路」中英文名稱的錯誤解讀,都服務於這期報導的中心思想,也即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是要恢復古代朝貢制度。

在這一制度下,其他所有國家圍繞在中國周圍,由此形成一個穩定的層級,每個成員的具體義務取決於與中國的關係。《經濟學人》如此定義「一帶一路」的意圖,代表了西方社會認識中國的全球治理觀時常犯的典型錯誤。

中國的全球治理觀,可以用「一帶一路」名稱中「倡議」這個詞予以解釋。「倡議」不是「預先設定」,也非封閉的「自成一體」。它在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同時,宣示其實現路徑是所有夥伴「共商共建共享」。強調開放包容和參與方平等,反對一如朝貢制度下各國之間的不平等地位。

毋庸諱言,中國在共建「一帶一路」事業中處於特殊地位,是倡議者,也是主導者。但是,中國沒有強加自己的意志給其他成員,因為這不符合中國的文化基因。那麼,中國的文化基因是什麼?2018年1月在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曾召開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一位資深漢學家演講說「中國文化是西方的威脅」。我當場明確予以反駁:中國文化強調「和而不同」,善於包容不同文明,費孝通先生有言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曾為《金融時報》撰文講過這個故事,參見拙文《中國的自由公平貿易觀》,英國《金融時報》2018年2月1日)。我們主張的多邊主義具有中國特色(Chinese Multilateralism),與美式多邊主義不同,主要區別在於:美國具有傳教士文化傳統,熱衷於改變他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技術層面,國際上時常用「中心輻射」 (hub-and-spoke)一詞描述「一帶一路」治理框架。我不贊成這種提法。因為「中心輻射」是一種簡單的雙邊安排,用來描述立體多元的「一帶一路」體系框架,過於簡單也不準確。在「一帶一路」治理框架下,還有具有強烈多邊屬性的「一帶一路」國際高峰合作論壇和聯合公報、中蒙俄三方經濟走廊合作協議、六家主要多邊開發銀行與中國財政部籤訂的多邊諒解備忘錄(MOU),以及多利益相關方(multi-stakeholders)籤訂的綠色絲綢之路倡議,等等。

習近平主席擘畫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在應對新冠病毒的全球戰役中,這一前景的真理光芒充分展現。「一帶一路」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盞燈塔,在全球合作困難的當下,更顯熠熠生輝。相形之下,美國政府主張「美國優先」,連其盟友都不容,直接墮落為「美國至上」(在其國內更是墮落為「白人至上」,體現為「中國病毒」標籤和「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給其國內和國際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和混亂。一定意義上,川普治的「天下」,還不如古代中國的朝貢制度;在朝貢體系下,各國人民起碼還能指望,在一個穩定的階層秩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恰當位置。

(作者:顧賓,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著有《亞投行法律:全球治理新機制》。英文稿發表在《中國日報》網站,標題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not revival of ancient China’s tributary system, 2020年6月17日。)

相關焦點

  • 李國強:「一帶一路」倡議絕非恢復歷史上的朝貢關係
    但值得注意的是,6年多來,某些西方勢力對「一帶一路」倡議仍然存在一些錯誤認識,甚至惡意詆毀,認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要恢復歷史上的朝貢關係,是「新版的中華朝貢體系」,企圖重建「天下秩序」;日本媒體刊文宣稱要警惕中國通過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建立新的朝貢體系。國內也有學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與古代中國內外秩序有很大關聯性,實際上也把「一帶一路」與「朝貢關係」扯到了一起。
  • 中國古代朝貢關係研究評述
    國內外學界歷來重視對古代中國朝貢關係的研究,即是因為朝貢制度曾是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傳統關係的主要形態,進而成為近代以前以中國為中心之整個東亞地區的一種基本國際關係形態。總之,所謂「中華世界秩序」範式遂成為此後歐美學界及整個西方學界有關古代中國朝貢制度研究的一個基本模式,其中既包括曼卡爾、趙遂生等學者對近現代時期的綜合性研究,也包括奈爾森、瓦爾科、普隆蓬、維拉普爾等學者對中朝、中泰等朝貢關係個案的具體探討。
  • 英經濟學人雜誌新年開端關注阿里雲:超過亞馬遜成定局
    1843年創立至今已經175歲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財經媒體界有著神一樣的地位。即使在網絡媒體的強烈衝擊下,這個近兩百年老字號的政治經濟類雜誌仍然有140萬份的全球發行量,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是全球精英熱捧的刊物,不愧為「影響最有影響力的人的雜誌」。
  • 「一帶一路」上的古代貨幣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一本精選了87件絲綢之路古代貨幣文物展品的書籍《絲路泉蹤——「一帶一路」貨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以貨幣管窺歷史的新視角。1、由絲綢之路塑造的世界絲綢之路起始於古代中國,是連接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最初的作用是運輸古代中國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後來成為東西方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通道。
  •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引以為傲的「朝貢體系」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導語:朝貢在中國古代非常常見,朝貢簡而言之就是朝拜和進貢,是兩國或者說是兩個政府之間的一種承認對方尊卑關係的禮節性外交。中國古代國家實力強大,在亞洲東方一直壓制著其他小國,小國為了獲得承認、求得庇護,通常選擇以朝拜和進攻的方式換取大國對小國的政治地位的承認。
  • ...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轉變——薦《回應:關於「一帶一路」的十種...
    王義桅著《回應:關於「一帶一路」的十種聲音》按照國內之問、西方之問及「一帶一路」參與國家之問三個方面,從學理、心理、事理、情理等維度,有針對性地深入剖析了關於「一帶一路」的十種聲音,從而探討「一帶一路」如何繪好工筆畫的根本問題,令人耳目一新,頗有啟發。
  • 「一帶一路」 是一場文明,而非一個結果【蠟翼·雜感】
    在歷史上,中國的朝貢制度培育了他國對中國的恭敬,而不是獲取經濟利益或以武力統治他國,這也導致我們是一個「驕傲到不屑於打仗」的民族。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養成了一個未主動與其他國家或文明打過交道的習慣。  這種特性在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醞釀了一種獨特的中國自我意識。
  • 葛劍雄:「一帶一路」是借用歷史文化而非重複歷史
    而再看近期通過的《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值得關注的是,意見中提出會更加注重抓好大開放,發揮共建「一帶一路」的引領帶動作用。「今天的『一帶一路』不是要重建一條一模一樣的絲綢之路。而是全面開放,是與國外的友好合作。所以現代絲綢之路是前無古人的創新,並非重複歷史」。
  • 英國培生集團計劃4億英鎊出售《經濟學人》雜誌股權
    央廣網北京8月11日消息(記者王宗英)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提到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很多人都不會陌生。這本創辦於1843年的雜誌主要關注政治和商業方面的新聞,雜誌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筆鋒幽默卻又立場鮮明。特別是該雜誌極富創意的封面,總是能夠傳遞出「舉重若輕」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
  • 一帶一路︱「路」:始終活躍的海上人和草原人
    比如青花瓷就是中國瓷器加上伊朗顏料,再加上蒙古品味(蒙古人崇尚青色)結合出來的一個產品。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下,東南亞各國一度在朝貢體系中獲得較大的收益,同時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也有極大的傳播和發展。也正因為此,有國家認為「一帶一路」是變相地恢復朝貢體系,是要再次確立中國作為亞洲核心的地位,是對自己國家內政文化的幹預。
  • 「一帶一路」製造「債務陷阱」?中方回應
    「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國家認可所謂「債務陷阱」的說法。  在當日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我們注意到,疫情期間,「一帶一路」合作仍在不斷推進,包括上周五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2020年度會議。同時,個別人士仍聲稱「一帶一路」製造「債務陷阱」。你對此有何評論?中方對「一帶一路」下階段合作有何設想?  汪文斌回應稱,「一帶一路」是國際經濟合作倡議,旨在通過促進互聯互通,實現各國共同發展。
  • 「中國教育的『一帶一路』同樣通往義大利」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 教育在行動系列報導⑥「我有一個目標:讓義大利成為中國留學生進入歐洲的大門,為此我會竭盡全力。」義大利教育、大學及科研部(以下簡稱教育部)高等教育和國際化司負責人費德裡科·欽奎巴米(Federico Cinquepalmi)博士,近日在羅馬接受中國教育報刊社記者專訪時如此表示。欽奎巴米說,近年來,意中關係良好,教育合作交流也保持著良好關係,並結出豐碩成果。「義大利願意與中國合作,因為兩國都是偉大、古老的國家,與中國合作是一種榮譽。」
  • 什麼是朝貢?朝貢真的是賠本生意嗎?這得看什麼時期,明初就很好
    中學課本中一直有一種論調,即明清時期的中國是衰弱和落後的,其實這種衰弱和落後是相對而言的,與歷朝相比,明代是古代中華帝國對外交往的一個高峰,朱元璋重新確立了漢人天下的朝貢制度,來朝者達100餘地,充分表明了世界對明帝國的認可,朱元璋時期的外交堪稱朝貢制度的巔峰。原本朝貢制度是處理天子和一切下臣關係的尺寸,它出現於先秦。
  • 面試素材:一帶一路
    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 古代日本向中國朝貢時送了什麼?日本網友稱:這是奇恥大辱
    撇開100多年屈辱的近代史不談,古代中國在全世界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唐朝等時期,每年都是「萬國來賀」,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當一個國家強大之後,勢必會有很多國家來巴結、討好該國。更矜持一點的說法是:朝貢,以表達自己想和該國結盟,或者是表示順從。
  • 「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版本的「門羅宣言」
    「門羅宣言」與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分析,透視中國和美國崛起道路上的不同方式和歷程。今天我們的「一帶一路」戰略其實就是中國版本的門羅宣言,我們在重建我們歷史上在亞歐大陸上的絕對優勢地位。這個過程大約需要三四十年,到2033年,預計我們將基本建成「一帶一路」(實現亞歐大陸的互聯互通),到2049年建國一百周年,我們應該完全建成了「一帶一路」戰略(實現亞歐非大陸的互聯互通),界時,中國將完全取得世界霸權。
  • 解析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
    中國古代王朝統治者都有種怪癖,他們不喜歡佔領土地,還喜歡玩分封制,體驗當老大的感覺,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裡裡外外都會有一群例如朝鮮、越南這樣的國家始終活著的原因
  • 《古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全景地圖》(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
    《古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全景地圖》全面展示亞歐大陸板塊,同時包括北非、大洋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地理區域
  • 擬推行有聲雜誌《經濟學人》嘗試音頻化服務
    世界上存在時間最長的雜誌——《經濟學人》正在傾聽讀者,而讀者也在傾聽雜誌。《經濟學人》的有聲產品系列包括雜誌有聲文章及播客(視頻分享)節目,如今已經非常流行,以至於《經濟學人》考慮有聲雜誌單一訂閱計劃。
  • 「一帶一路」英文翻譯為什麼不保留「One」?
    別擔心,小編這就來幫你回憶一個最近的熱「譯」詞~據新華網報導,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中方同應邀參會的150多個國家、9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齊聚燕山腳下、雁棲湖邊,共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大計。那麼,小編的問題來了,你知道「一帶一路」的官方英文表達是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