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朝貢?朝貢真的是賠本生意嗎?這得看什麼時期,明初就很好

2022-01-02 浩然文史

中學課本中一直有一種論調,即明清時期的中國是衰弱和落後的,其實這種衰弱和落後是相對而言的,與歷朝相比,明代是古代中華帝國對外交往的一個高峰,朱元璋重新確立了漢人天下的朝貢制度,來朝者達100餘地,充分表明了世界對明帝國的認可,朱元璋時期的外交堪稱朝貢制度的巔峰。

原本朝貢制度是處理天子和一切下臣關係的尺寸,它出現於先秦。周代確立了「甸、侯﹑綏﹑要﹑荒」的「五服制度」,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諸侯,通過五服制度治理天下,不管是不是周天子臨幸過的土地,只要有人,那就是「莫非王土」,所以不管是野人酋長,還是華夏諸侯,作為天子下臣,他們的政治任務之一就是向天子進貢,這就是最早的朝貢。

秦代確立了皇帝制度,國內諸侯消失了,但藩外的野人「諸侯」還在,對他們秦始皇除了徵伐之外,同時還採取羈縻懷柔政策。隨著郡縣制的運行,皇帝直接統治的帝國疆域明顯成為一個整體,不允許再割裂開來,這樣朝貢似乎單純地成了中華帝國對外交往的原則。

朝貢制度是一種秩序、更是一種手段。中原皇帝都有一個目標,就是「德披海表」「教化萬方」,但這種教化不是通過侵略和武力徵服實現的。所謂「禮之用,和為貴」,朝貢就是「禮」的一種,目標是向化外之地推廣華夏先進文化,使之主動順服,各藩國在宗主國的統治下和平相處,中國的角色是仲裁者,而非統治者。費正清提出過「文化中心主義」,他認為,中國古代對待蠻夷,主要辦法是文化懷柔,輔之以軍事威懾,這種文化的傳播伴隨著帝國疆域的拓展而傳播,即帝國的統治觸及到哪裡,文化就普及到哪裡,當蠻族認同並主動歸附中華文化之時,蠻族即可入華,最終實現天下一家。

來華朝貢的藩人越多,越能證明中原皇帝的正統性和天命所歸,也更能證明中原皇帝有「德」。所以明朝絕對是中國古代朝貢制度的頂峰。

1368年明朝立國,朱元璋處處以秦漢唐宋的故事來裝飾自己的帝國,他在《北伐檄文》中說「北驅群虜,復漢官之威儀」,自然作為正統帝國標誌之一的朝貢制度的恢復也是朱元璋迫切需要的。日本的奧崎裕司則評價朱元璋的「檄文」說: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朱元璋要扮演天下共主,重建朝貢體系的心願。朱元璋曾說「中國治安而後四方外國來附」,充分顯示了朱元璋給明帝國外交政策繪製的宏大藍圖和基調。

1368年12月,朱元璋就向王化不能觸及的地區派遣了使者,這包括朝鮮、日本、越南、佔城等「絕域」地區,向他們傳達了明朝承繼大統,對外關係將繼續奉行朝貢制度的宣言。隨後化外諸藩依次承認大明宗主地位,並朝貢之。

洪武一朝究竟有多少朝貢方?注意這裡只用朝貢方,而不用朝貢國,因為許多來朝貢的人是中國國內邊境地區的部落、土司。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給暹羅國王的《敕書》中說:「朕繼位以來,(朝貢方)大國十有八,小國百四十九。」明代羅曰聚編寫的《鹹賓錄》將朝貢方按所在地的方位分成:蠻、戎、夷、狄和土官五類,在這裡西南土司也算作朝貢方,共計105個。萬曆時修的《明會典》按北虜、東夷、西夷、南夷四類劃分朝貢方,共計111個。清代修《明史》中《外國傳》、《西域傳》,將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荷蘭等國也納入藩國之列,共計有148個朝貢方。

從數量來看,明初朝貢堪稱中國歷代之最。

首先是和平的外交觀。同前元相比,明代的外交政策無疑是真正和平的外交。蒙元自恃強大武力東徵西討,形成了蒙古四大汗國、西伯利亞為元嶺北行省、高麗臣服、東南亞臣服、日本海為中國內海的龐大格局。但四大汗國各自為政、元朝更是未滿百年而亡,這種武力外交深深刺激了朱元璋。在朱元璋的觀念裡,元朝短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作為少數民族沒有貫徹漢人的朝貢外交,尤其是元師徵倭太過窮兵黷武,所以朱元璋寫下《祖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列了十五不徵之國,明確後代不得主動興兵徵討。

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1368年,琉球群島當時的中山、山南、山北三王相爭,朱元璋只是派人調節,而沒有出兵幹涉;越南侵略佔城,朱元璋也是派人調停,甚至沒有給被侵略方佔城基本的支援;日本侮辱明朝使節,朱元璋也以絕交了事,而沒有興兵徵討。但這不是無下限妥協,因為這些小國不會威脅大明的統治。但對真正的對手明朝卻不會手軟,表現之一就是朱元璋對北元的窮追猛打。

其次是完善的朝貢制度。藩國朝貢一事被明朝安排得明明白白的。這從朝貢路線、朝貢流程、朝貢時間、朝貢禮節上都有規定。

朝貢路線上,藩國使節並非直達京師,而是規定海外藩國從海路來,到指定港口登陸,比如琉球、日本都必須在寧波登陸。在寧波,明朝設有市舶司,長官稱「提舉」,職責之一就是校勘勘合(明朝給藩國來朝的信物)、檢查貢品、接待藩使。步入中國的那一刻起,當明朝官員查驗完藩使身份後,其衣食住行全被明朝包攬,不需要再花錢。等市舶司檢查完貨物、確定沒有違禁品後,他們就會被送入京師。

朝貢流程上,在中央,禮部主客司主管對外接待事宜,主客司流程規定:中央設會同館,專門接待藩國朝貢使。當朝貢使入京,主客司官員輪流到會同館陪客,並檢查貢品衡量價值。鴻臚寺「掌朝會、賓客事」,鴻臚寺下有四夷館,其職責之一就是培訓翻譯,所以鴻臚寺主要負責引使節入朝上殿並負責翻譯。鴻臚寺將藩使引上大殿,接受皇帝檢閱,藩使獻上貢品之後,皇帝回賜物品,然後藩使按明朝規定路線原路返回藩國。一次朝貢基本完成。

朝貢時間上,《明會典·朝貢通例》說,洪武二十六年規定,藩國三年或一年一朝。但這個時間從沒有被真正執行過,有些藩國為了巨大的利益,經常是一年一朝,甚至一年多朝。

朝貢禮節上,《明史·賓禮》認為明代對藩人有三種接待規格,藩王親自朝貢之禮,藩王遣使朝貢之禮,明使入藩國之禮。這三種禮節規格不同,最高的就是藩王親自朝貢之禮。

朱元璋為何追求龐大的朝貢體系?除了想要確立正統之外,還有對敵國進行經濟封鎖的考慮。1383年胡惟庸、林賢勾結日本造反事發,對跳梁小丑般存在的日本,朱元璋武力上一笑了之,因為朱元璋知道日本強硬的本錢就在於孤懸海外的地理優勢,「倭王但知環海為險,妄自尊大」,所以朱元璋選取經濟打擊,壓迫日本在國際上的生存空間,1383年明朝確立了嚴格的朝貢勘合制度和海禁,其目標就是在明帝國領導下,外海諸藩對日進行經濟封鎖,斷絕日本海外貿易之路。這種經濟報復,遠比元師徵日來的猛烈,使得日本這一時期「唐物」(中國貨)的進口銳減,物價飆升,給日本造成了極大的麻煩,這也是足利義滿最終選擇稱臣納貢的原因。

《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龍文彬:《明會典》,中華書局1956年。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7年。

汪向榮:《中世紀的中日關係》,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陳尚勝:《明代市舶司制度與海外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繫我們

稿酬優厚

相關焦點

  • 保爾:朝貢,只是明朝在賠本賺吆喝嗎?
    當我們談起古代中外關係的時候,經常會提到一個詞:朝貢。 有人說,朝貢就是「打腫臉充胖子」;也有人說,朝貢是大國身份的象徵;還有人拿今天的國際組織、貿易條約類比古代的朝貢體系。 那麼,究竟什麼是朝貢?為什麼中國古代長期存在朝貢的現象?在整體上,我們又應該如何認識朝貢體系?筆者願就這些問題,談一談個人的看法。
  • 朝貢體制的破產
    之前的永樂宣德,之後的成化,都是拍賣會寵兒藏家最愛,但這個15世紀中期的兄弟互換的三朝官窯無款識,難以斷代,長期以來都說不清這一時期燒造的產品,索性陶瓷史家稱這一段為「空白期」或「黑暗期」。明明只是自己講不清,卻讓人以為這一段時間東西差。
  • 亞洲各國為什麼爭相向明朝(中國)朝貢?
    如果單單從「朝貢」這一詞的表面意思來看,似乎是中國對周邊各國的壓迫,向中國朝貢應該不是他們的本意。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亞洲各國不僅樂意向中國朝貢,而且是爭搶著頻繁向中國朝貢。朝貢與朝貢貿易亞洲各國向中國朝貢,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朝不過是繼承了這一傳統。這是建立在中央帝國俯視周邊國家的秩序之下的。維繫這個秩序的關鍵在於,各國國王定期向中國朝貢,並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
  • 古代日本向中國朝貢時送了什麼?日本網友稱:這是奇恥大辱
    撇開100多年屈辱的近代史不談,古代中國在全世界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唐朝等時期,每年都是「萬國來賀」,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當一個國家強大之後,勢必會有很多國家來巴結、討好該國。更矜持一點的說法是:朝貢,以表達自己想和該國結盟,或者是表示順從。
  • 朝貢貿易互利雙贏,為什麼瓦剌仍然與自己的「大金主」兵戎相見?
    既然明朝與瓦剌雙方的朝貢貿易與互市,很好地溝通南北,使雙方互通有無,為什麼也先最終還是下定決心,與自己的「大金主」與「大主顧」兵戎相見呢?
  • 古代的朝貢利潤有多大,為了爭奪朝貢,日本兩大勢力直接火拼
    而且各國都非常喜歡對我國朝貢,因為朝貢利潤非常大。有的甚至為爭奪朝貢,都打了起來。明朝時日本就因為朝貢打了起來。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因日本對明朝不敬,準備遠徵日本,但被勸阻,所以沒有去。不過之後朱元璋規定日本為不徵討國,意思是明朝以後都不去打日本。之所以這樣做,因為日本太遠了,而且也不是什麼好地方。
  • 琉球國的朝貢之道
    和他們走得太近,對大明王朝的穩定不一定是件好事。只有琉球,既不和中國直接接壤,又是如此弱小窮困。如同恐龍身邊的一隻小松鼠,對天朝安全構不成任何挑戰。所以可以任由天朝撫愛,施展教化。因此他成了朱元璋的最佳選擇。 ▌熱心朝貢接到朱元璋的詔書,琉球國王也感覺非常高興。
  • 美國人為何如此介意「朝貢體系」?
    但什麼是「朝貢體系」?馬蒂斯刻意提這個歷史的概念,用意為何?朝貢體系的規範來源是中國本身,本體上就與美國不一致。朝貢體系也排斥不依照中國要求走的國家與其交往,特別是在貿易。而中國對於體系內成員的安全責任,並不是條約明確規定的義務,而是皇帝對臣民的道義,因此實際上是否真的盡到這種責任,完全要看當時的環境而定。
  • 萬國津梁:看明代朝貢貿易是如何助力琉球開啟大航海時代的
    琉球王國海上貿易的崛起和明朝的相關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本文將從明朝與琉球的朝貢貿易入手,看琉球是如何開啟大航海時代的。--《崇武所域志》海船是會損壞的,而琉球沒有自己造船的能力,所以一旦船隻損壞就會影響琉球的朝貢,而在這種情況下明朝政府通常會再次賜予船隻。海舟經年,被海風壞,臣等附內官柴山舟得達,乞賜一舟歸國,且便朝貢,宣宗命工部給之。
  • 評價朝貢,不能陷入殖民主義的陷阱
    確定了朝貢視野下的政治關係之後,才會有為人所熟知的經濟交流。作為宗主、藩屬政治關係的延伸,藩屬國在前來朝覲之的時候,必須向中國皇帝進呈本地的土特產,以示恭順。 這些外國使節跋山涉水,甚至遠跨重洋而來,所帶的東西的實際價值並不重要,往往以新奇為主。中國沒有什麼,他們就帶點什麼。
  • 陳祖義向明朝朝貢,為何朱棣卻要殺他?朱棣:他的貢品是搶來的
    按常理來講,封建時期一個政權跟另外一個政權建立了「朝貢關係」以後,也就相當於是確立了和平外交關係,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一般是不會兵戈相向的。但是在明朝明成祖朱棣執政時期,卻發生了一件舊港首領陳祖義向明朝朝貢,結果卻被朱棣給斬首示眾的事件。
  • 宋代 | 朝貢體系&國家安全
    唐太宗經歷了唐朝初年的突厥強盛,唐朝向其稱臣,到擊敗突厥,使其向唐朝朝貢的轉變過程。他的感受是:「昔人謂御戎無上策。朕今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豈非上策乎。」馬上得天下的他認識到控馭四夷的最好辦法不是武力徵服,而是治理好「中國」。這一「守內以制外」的安全思想是歷代王朝的共同思想。  再次,中國古代的國家安全觀是以防禦為本的國家安全觀。中國古代總體上認為保障國家安全方面防勝於攻,文勝於武。
  • 中國古代朝貢關係研究評述
    因此,在研究曾經作為過去東亞國際秩序之朝貢與事大之際,要從包括中國以及包括周邊民族之東亞細亞的立場與視角來進行分析和研究。」作為中國古代史研究者,李春植在該書中集中分析了先周時期朝貢的起源及其實體與性質,並試圖闡明西周時期與春秋戰國時期朝貢的變遷及其性質。
  • 從「朝貢和平」到決戰決勝——漢初80年的帝國對外歷程
    但從事後來看,這也可以被稱作歷史性大反攻之前「韜光養晦」式的漫長前奏,因為隨之而來的是武帝發動一次次大規模遠程打擊,以至最終決戰決勝,擊毀作為大帝國的匈奴,永久結束它對漢帝國乃至華夏的近乎致命的威脅。七個世紀裡,這文明衝突和政治爭鬥從未真正決勝,遊牧蠻夷大體上佔有優越的戰略或軍事位勢,農耕華夏則有過寥寥數次可稱輝煌的戰略性反攻,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元前214~215年,蒙恬率軍30萬大規模遠徵,從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以至如《過秦論》所言:「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然而,「蒙恬死,諸侯畔(叛)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
  • 朝貢貿易、和親和稱臣納貢的經濟學
    在「懷柔遠人」名義下進行的朝貢制度則是一種「厚往薄來」和「予多取少」的體系。餘英時先生就認為維持朝貢制度的費用比此前的和親制度要高得多。從經濟學的視角看,該差額相當於中原農耕統治者「購買」「君臣主從」的名分的價格。以南宋為代表的稱臣納貢,交納歲幣,財富轉移的效果就表現得更加明顯。在這些方式中,朝貢貿易存在時間最長,並附加較多「名分」等表層內容。本部分將分析朝貢貿易的作用機制。
  • 【華夏攻略】揭秘朝貢體系的營銷秘訣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能統治偌大的國家的制度,絕不會是愚蠢的冤大頭。如果仔細探究,你就會發現,朝貢體系在實質上是一種操作靈活的網絡會員制度。不管你距離天朝多遠,只要加入朝貢體系的會員。不管你為向天朝皇帝充值多少,都能得到相應的會員服務承諾。
  • 朝貢體系的東瀛鏡像:明王朝建立東亞秩序的努力與破產
    倭寇破壞巨大,在其最為猖狂鼎盛時期:「連艦數百,蔽海而至」,在沿海數千裏海岸線上同時進擾,規模之大達數萬人。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倭寇「官庾民舍,焚劫掠奪,發掘冢墳,束嬰孩竿上,沃以沸湯,視其啼號,拍手笑樂。得孕婦卜度男女,刳視中否為勝負飲酒,積骸如陵。」就東亞整體秩序而言,倭寇不僅構成了元末及明代中原政權與日本進行正常經貿交往的破壞因素,也成為朝鮮民眾至今難以平復的歷史痛點。
  • 李國強:「一帶一路」倡議絕非恢復歷史上的朝貢關係
    到唐代,在政治利益主導之下,朝貢制度禮尚往來、商品交換的性質日益顯著,很大程度上被賦予了濃厚的官商色彩。凡與中國封建王朝有朝貢關係的國家或部族,無不借朝貢以物易物、獲得中國封建王朝的豐厚回饋。這一由朝貢關係帶來的貿易活動,被稱為朝貢貿易。
  • 【中亞歷史】明代撒馬兒罕來華使臣及朝貢貿易家族述略
    由於答剌罕這一稱號被成吉思汗授予對自己或自己兒子有救命之恩的人,因此蒙元時期的答剌罕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享有免除賦稅等多項特權,並且允許世襲。帖木兒時代,答剌罕稱號繼續受到西域中亞社會的重視,許多答剌罕家族與帖木兒王朝保持著很深的關係。
  • 從4個階段來看,唐朝與新羅之間的朝貢關係的發展及影響
    新羅朝貢唐情況 ,根據具體的歷史事件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特點 。這種鮮明的具有外藩特徵的朝貢冊封關係,對唐朝和新羅雙方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 、新羅與唐朝的朝貢發展的四個階段新羅與唐的朝貢關係因為雙方利益衝突,有戰爭時期也有友好交往時期,友好交往是雙方關係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