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歸納專題】52之宦官篇1:秦漢到隋唐13大宦官

2021-02-13 我是柳成蔭

公眾號【我是柳成蔭】歷史文章匯總:以下連結不能直接打開,需要複製連結後發送到微信文件小助手後可直接打開。

【上·天文】(數學)

https://mp.weixin.qq.com/s/0y8bWBVFw2j8f-BDbzRi7A

【中·人事】(歷史,宗教,主流媒體,經濟,中國古代史歸納

https://mp.weixin.qq.com/s/rIHdyjN_hl2nQuQcWFDRhA
·地理】(交通,地理,能源,鐵礦石)

https://mp.weixin.qq.com/s/gN61Xy91qesXHrSgSfOsCA

【時間可以碎片化,知識不行,我們一起系統性的學習吧】

【肉體不允許,就讓精神遨遊世界】

一.秦漢

1.秦朝

(1)趙高,關鍵詞:沙丘政變,殺蒙毅蒙恬和李斯,指鹿為馬殺胡亥立子嬰,加速秦朝滅亡;趙高是宦官,在秦始皇病死沙丘宮時,聯合丞相李斯偽造詔書賜死長子扶蘇,立幼子胡亥為帝,胡亥繼位後,把持朝政,蠱惑胡亥殺死了蒙恬兩兄弟,並且設計殺死了丞相李斯獨攬大權,指鹿為馬清除異己在章邯被打敗後殺死胡亥準備自立,但是大臣們都不同意,只得立子嬰,子嬰設計最後殺死了趙高。

2.西漢

(1)中行悅,關鍵詞:漢奸鼻祖,遊擊戰重創漢朝,細菌戰毒死霍去病;中行悅是漢文帝時期和匈奴老上單于和親的宗室女的陪嫁宦官,但是中行悅不願意,而且威脅說如果讓我去,我肯定成為漢朝的大患,最後中行悅還是被陪嫁到匈奴,並且成為匈奴單于的心腹,鼓動單于避免匈奴人穿漢族人服裝避免匈奴人漢化,勸說匈奴人在漢朝未壯大前經常劫掠漢朝,並且在和漢朝作戰時採取遊擊戰,避免和漢朝主力決戰,在匈奴放棄遊擊戰後,幾次大的戰略決戰重創匈奴後讓匈奴人把病死的牲畜放到草原的水源地,使得大批漢人生病而死,包括霍去病也中毒。

(2)石顯,關鍵詞:漢元帝生病時期把持朝政;石顯是漢元帝劉奭時期的宦官,漢元帝執政後期生病無法執政,委託石顯代為執政,石顯得以把持朝政,並且剷除異己,但是漢成帝劉驁繼位後不久就失勢被彈劾,在回鄉途中去世。

3.東漢

(1)蔡倫,關鍵詞:改進造紙術,發明蔡倫紙;蔡倫並不是權臣,蔡倫最大的貢獻是改進了當時的造紙術,發明了蔡倫紙,並且在漢和帝時期大力推廣,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並隨著絲綢之路傳播了西方。

(2)曹騰,關鍵詞:曹操祖父,唯一被追封為皇帝的宦官;曹騰是宦官,曹操的父親是曹騰的養子,所以曹騰是曹操的祖父,在魏明帝曹睿時期被追封為皇帝,是唯一一個被追封為皇帝的宦官。

(3)單超等五候,關鍵詞:剷除梁冀外戚勢力,開啟了東漢宦官專權的先例成為東漢滅亡的導火索;漢恆帝時期,由於大將軍梁冀專權,梁冀是漢順帝劉保的皇后梁妠的哥哥,劉保去世後,梁妠和哥哥梁冀先後立了三個皇帝,並且毒死了第二個稱梁冀飛揚跋扈的小皇帝,漢恆帝劉志是第三個皇帝,在梁妠去世後,漢恆帝夥同身邊的以單超為首的五個宦官發動政變,殺死和剷除了梁冀勢力,五個人同一天被封侯,史稱五候,五候幫助漢恆帝剷除了外戚勢力,但是由於漢恆帝的寵幸,使得五候開始把持朝政,取代外戚專權,開啟了東漢宦官專權的先例,並且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

(4)張讓等十常侍,關鍵詞:設西苑禍亂朝政,殺何進;漢靈帝時期更寵幸宦官,張讓等十二人為十常侍把持朝政,漢靈帝稱張讓為父親,公然開設西園賣官為皇帝籌集享樂的資金,漢靈帝去世後,漢少帝劉辮繼位,漢少帝的舅舅何進為大將軍,何進想要誅殺宦官,但是何進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於是何進聽從了袁紹的建議準備讓西涼軍閥董卓進京誅殺宦官,但是被張讓等提前得知,於是張讓等人殺死了何進,而袁紹帶領士兵直接衝進皇宮殺盡了宦官,但是董卓乘機進京把持朝政,東漢進入軍閥混戰。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

1.宗愛,關鍵詞:歷史上唯一殺兩位皇帝的宦官;宗愛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的宦官,受到寵幸,但是由於和拓跋燾的太子關係不好,所以污衊太子,太子的屬官被拓跋燾殺死,太子也鬱鬱而終,後來拓跋燾後悔了,宗愛害怕被殺,於是殺了拓跋燾,拓跋燾死後,宗愛又秘密迎立拓跋餘為皇帝,企圖控制拓跋餘,但是拓跋餘不甘當傀儡,於是宗愛又秘密殺死了拓跋餘,大臣們迎立了拓跋睿為皇帝,拓跋睿繼位後殺死了宗愛。

三.隋唐

1.高力士,關鍵詞:參與平定韋後和太平公主政變,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高力士輔佐李隆基平定韋後和太平公主的政變,成為唐玄宗的心腹,各方的奏則都是先高力士過一遍後再將大事提交給唐玄宗,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來唐玄宗被迫出走高力士也一直跟隨,回到長安後高力士被李輔國逼走,聽到唐玄宗病逝後吐血身亡,算是忠心耿耿,高力士被人念叨最多的是給李白拖鞋,李白在宮中喝醉後讓唐玄宗身邊最紅的高力士給脫鞋,高力士只好照辦。

2.李輔國,關鍵詞:擁立李亨和李豫繼位,唐代第一位拜相的宦官,由於架空唐代宗李豫被李豫殺死(唐肅宗比較優柔寡斷,李輔國勇立唐肅宗建立靈武政權主內,魚朝恩主外,兩人把持朝政);李輔國是唐玄宗的太子李亨身邊的宦官,盡心輔佐李亨,安史之亂後,擁立李亨在靈武繼位,尊唐玄宗為太皇好,由於唐肅宗李亨優柔寡斷,很多事都是李輔國決定,李輔國把持軍政大權,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玄宗為回到長安,是李輔國逼迫唐玄宗身邊的大臣離開長安,斷了唐玄宗復位的念頭;唐肅宗去世後,由於唐肅宗的皇后想改立太子,李輔國知道後,殺死了唐肅宗的皇后,擁立唐代宗李豫繼位,更加猖狂,對李豫說你坐在裡面,外面的事情交給我,引起唐代宗的不滿,最終李豫培養勢力刺殺李輔國,把李輔國的頭扔到了茅廁裡。

3.魚朝恩,關鍵詞:開監軍(唐肅宗李亨)和掌管禁軍先河(唐代宗李豫),唐肅宗李恆的監軍,在鄴城之戰邙山之戰瞎指揮導致唐朝安史之亂平定推遲五年,多次打壓郭子儀,救駕代宗掌握禁軍使得此後宦官掌管禁軍成為慣例把持朝政京城軍事大權;魚朝恩在唐玄宗時期還是一個小宦官,在安史之亂後,沒有選擇跟隨唐玄宗,選擇跟隨李亨,成為了唐肅宗李亨的心腹,並且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魚朝恩作為唐肅宗李亨的心腹成為監軍,也就是實際上的各支軍隊的統帥;在鄴城之戰中,魚朝恩作為監軍統帥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大節度使二十多萬軍隊,準備一舉滅掉殺死安祿山的安慶緒,在史思明來救援的時候,李光弼建議派遣部分軍隊阻攔史思明防止腹背受敵,魚朝恩拒絕了,最終鄴城之戰被打敗,魚朝恩將戰敗的責任歸咎給郭子儀,導致郭子儀被解職;在鄴城之戰後,郭子儀後來被啟用守東都洛陽,史思明在殺死安慶緒後準備進攻洛陽,魚朝恩的讒言下,郭子儀被解職,李光弼接任,李光弼為了避免和史思明戰略決戰,於是放棄洛陽防守河陽,準備和史思明進行拉鋸戰,並且防止史思明進攻潼關進入關中,魚朝恩又向唐肅宗建議速戰速決,李光弼沒辦法只得出戰,最終邙山之戰被打敗,長安面臨危險,還好天佑大唐,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殺死,給了大唐喘息之機;魚朝恩第二次高潮是代宗時期,由於吐蕃進攻關中威脅長安,唐代宗被迫出走,只有魚朝恩帶領大軍救駕,此後魚朝恩被任命為神策軍首領(禁軍),權勢滔天,最後搞的朝廷烏煙瘴氣,唐代宗聯合宰相最終通過賄賂魚朝恩的心腹,才刺殺死了魚朝恩。

4.俱文珍,關鍵詞:二王八司馬事件幽禁唐順宗李誦擁立唐憲宗李純;由於安史之亂後,皇帝普遍不信任大臣,尤其是武將,於是用心腹的宦官來分權,包括監軍和掌握禁軍,俱文珍是唐德宗李适時期的宦官頭子,但是太子李誦一直想要打擊宦官專權,尤其是想要奪取宦官的兵權,繼位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史稱永貞革新,前期的改革俱文珍都支持,都是當唐順宗想要剝奪宦官掌握的神策軍的軍權時,被俱文珍識破唐順宗的真實意圖,於是發動政變,幽禁了唐順宗,並且迫使順宗禪讓給太子李純,永貞革新的大臣紛紛被殺或者流放,在唐憲宗李純時期漸漸失寵。

5.仇士良,關鍵詞:甘露之變殺死朝中一半大臣,御龍術;仇士良是唐憲宗李純的宦官,受到李純寵幸,在李純繼位後開始掌握大權,在唐文宗時期,唐文宗李昂想要廢除宦官的特權,於是想讓宦官狗咬狗,並且想殺死仇士良,讓仇士良看有沒有甘露,在路上埋伏想要殺死仇士良,但是被仇士良識破,仇士良讓禁衛軍挾持了唐文宗,利用唐文宗的名義殺死了大量參與政變的大臣,史稱甘露之變,唐文宗去世後,仇士良改矯詔立了唐武宗,雖然唐武宗很感謝仇士良擁立,但是也慢慢疏遠他,最後仇士良告老還鄉,臨走說出御龍術「讓皇帝不要閒下來,就去吃喝玩樂,然後才能依仗我們,我們才能受到重用」。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史歸納專題】51之制度篇5:中國古代外戚幹政的演變和原因
    公眾號【我是柳成蔭】歷史文章匯總:以下連結不能直接打開,需要複製連結後發送到微信文件小助手後可直接打開。
  • 古代一種十分賺錢的職業:宦官,到底是什麼樣的?
    要問我為什麼來做宦官,黃宗羲曾說:"天下之財賦,先內庫而後太倉,天下之刑獄,先東廠而後法司,其它無不皆然。則是宰相六部,為奄宦奉行之員而已。"可見當宦官多麼賺錢。從秦代趙高染指相權間接導致秦朝滅亡,漢朝吸取秦朝的教訓,但還是敵不過現實的壓力,為了遏制外戚集團的壯大又重新重用起了宦官,使兩股勢力僵持,暫且實現權力上的和平,這也是歷史上首次出現大規模的宦官當政。秦漢之後,唐朝之前,都有很好的抑制宦官的權力,沒有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
  • 太監與宦官有什麼不同?
    明清之前,太監與宦官並不等同。  太監,在隋唐時以及之前,也常寫作「大監」。
  • 唐德宗:在位前期排斥宦官,後期寵信宦官
    這是因為,唐德宗繼位之初,儼然一副明君形象。根據史料的記載,唐德宗繼位之後,排斥宦官重用文臣武將,罷黜四方藩鎮的供奉,而將藩鎮所供之物全部交予度支,並且歷史上著名的「兩稅法」也始於德宗一朝。但是,當「奉天之難」結束後不久,唐德宗的治理方式則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 明代宦官掌權的原因及宦官權力過大產生的影響
    影視作品中的這些劇情並非憑空捏造,在明代宦官的權力確實發展到了中國古代歷代王朝以來的頂峰,明代官員專權的現象對明代也產生了諸多的影響,那麼為什麼明代的皇帝不願重用朝廷官員,而放心將權力賜予被歷朝歷代的人視為下等人的宦官呢?
  • 外戚執政,宦官篡權,東漢國祚要到頭了 |秦漢史話連載39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秦漢史話》連載39,歡迎收看。東漢初年的功臣勳貴,儘管劉秀為了加強皇權,在政治上對他們加以限制。但是,隨著其勢力的發展,事實上無法阻止他們奪取政治權力。如漢章帝時,外戚竇氏一族,原來就是顯貴之家。東漢初年,竇融官至大司空,竇融及其弟竇友,均封為列侯。竇融的子、孫、侄三人,與皇室通婚。竇氏還有四人,官至二千石。到章帝時,竇融的曾孫女被立為皇后,她的兄弟竇憲等人,寵貴日盛,掠奪土地財富,更加肆無忌憚,連皇室的成員,以及其他外戚無不怕他三分。竇憲曾以賤價強奪明帝女兒沁水公主的園田,而公主竟不敢跟他計較。
  • 由「甘露之變」來看,唐朝皇帝已經多麼無權,宦官多麼專橫 |隋唐史話連載19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隋唐史話》連載19(點擊看上篇),歡迎收看。在唐朝,宦官專政有一個歷史過程。早在唐初,不許宦官參與政事。唐中宗時期,宦者人數增至千人,大宦官開始幹政。任命大宦官霍仙鳴、竇文場為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從此十餘萬禁軍由宦官指揮,他們的權力更加強大,為唐後期宦官挾兵權把持廢立大權的局面開了方便之門。德宗以後,順宗、憲宗和敬宗,都是死於宦官之手。唐文宗時期,大宦官王守澄掌權,他目無天子,為所欲為。文宗利用李訓、舒元輿等設計毒殺了王守澄。唐文宗認為李訓有功,任命他和舒元輿、王涯為宰相。
  • 宦官制衡皇權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宦官有防止割據事態蔓延的作用
    前言 宦官存在於中國封建歷史時期的時間可謂十分悠久,並且其影響也成為眾多封建歷史王朝興衰成敗的一大關鍵點。 縱觀歷史王朝,宦官問題最為突出的當屬於東漢、唐朝以及明朝。
  • 不愧是大唐,宦官專政都是「獨一檔」的存在
    因此可知,宦官早在殷、周時期便已經有了。而進入封建社會之後,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宦官作為皇帝的心腹近臣,權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於是宦官專權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宦官作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對中國古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由於宦官身份的特殊性,很容易形成專權局面。唐朝宦官專權是從唐朝中期開始的。
  • 趙高是不是宦官?他是如何被秦始皇重用的?
    他們和所謂的宦官沒有任何的關係,秦漢時期的宦官一般被稱為「官閹」,因為他們是被閹割了的人。秦朝的時候並沒有宦官這一個詞,宦官是後來人對閹割人的一種稱號。這裡還有一個問題,趙高姓趙,趙姓在戰國的時候,應該是趙國的貴族呀,趙高這個趙國的貴族,他又是如何來到秦國的呢?
  • 歐洲宦官發展歷程:強盛的拜佔庭帝國,為何變為「太監的天堂」?
    說起「宦官」一詞,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在中國歷史上,宦官作為影響中國政治局勢的重要政治勢力之一,從秦漢時期就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直到明朝滅亡之後,中國的宦官勢力才基本消退。而在歐洲歷史上,雖然宦官並沒有形成規模和體系,但是在某些時代之中,皇帝大權旁落而宦官叱吒風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說在拜佔庭帝國時期。
  • 《后妃宦官大傳》精裝4冊
    如漢高祖皇后呂雉,初佐劉邦定天下,劉邦病逝,惠帝尊之為皇太后。惠帝死後,惠帝之子被立為帝,因年幼無知,遂由呂后臨朝稱制,開了中國封建王朝史上垂簾聽政的篇章。每一部宮廷劇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便是太監,小到妃子們之間的爭鬥涉及太監,大到朝政大事也會有太監的身影,可以說他們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 【概述史】讀懂中國政治最需讀懂的東漢歷史,皇權、外戚、宦官、士族一樣都不少
    25年漢光武劉秀稱帝,一直到36年,劉秀主要的精力都在平定天下。36年之前的歷史,【概述史】在上一期已介紹。從36年開始,劉秀消滅所有割據政權平定天下,一直到189年漢靈帝去世,董卓進京東漢崩盤為止,154年的歷史。
  • 為什麼唐朝的宦官專政可以廢立皇帝,而明朝的宦官左右不了皇帝呢
    唐朝的權宦無數,像李輔國、魚朝恩、仇士良等大宦官,控制著禁軍兵權,皇帝的廢立很多時候都由宦官決定,宦官曾多次毒殺不聽話的皇帝,如唐憲宗、唐文宗等。那麼同樣是宦官專權,為什麼明朝皇帝一不高興,宦官就遭殃,而唐朝是宦官一不高興,皇帝就遭殃呢?
  • 許志強︱同堂共穴,弟兄永願:明代宦官埋葬方式和社團組織
    明代宦官制度概述宦官,又稱寺人、閹人、貂璫、中官、中貴、內官、內使、太監等,是指被閹割後在宮廷中侍奉帝王及其家屬的男子。到明代,「太監」成為宦官衙門中職務最高者的專稱,清代革除「太監」官職,以太監通稱宦官。宦官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殊組成部分,宦官集團也是古代權力階層中的重要力量。
  • 東漢末年的外戚幹政、宦官之亂與黨錮之禍
    東亞歷史第33篇:遠古中國之東漢末年。 光武帝之後的明帝和章帝都同樣熱心提倡儒學,用心國事,因而治吏清明,國富民安,史稱「明章之治」(公元58-88年)。然而,東漢的滅亡卻也在章帝時便埋下了禍患。
  • 大宦官楊戩和二郎神什麼關係?
    八篇,每一篇八章,講述的是六十四個故事(其中乾坤二卦分別為陸青和楊戩),也回應了周易的六十四卦。八篇分別是劣童案、宗子案、狂牛案、木匙案、界石案、廚子案、焦屍案和秘轎案,每個篇章裡基本的主要角色也是八位,書中的這些主角亦也對應了六十四卦中的一個卦象。每一個人物都不是主角,但是作者卻以眾生平等的姿態,用心刻畫出來。
  • 唐文宗一心想革除宦官幹政,何以會信任宦官王守澄舉薦的李訓?
    之後進入河陽幕府,卻無奈受到牽連,流放到象州一帶好在遇到天下大赦得以回歸京城。之後他又前往投奔鄭注,得到了宦官王守澄的推薦,正式進入皇宮中為唐文宗講解古代書籍,先後擔任過國子博學,兵部郎中等官職。公元835年,他被皇帝拜為同平章事,成為了宰相。在這之後他就與唐文宗,鄭注等人一同策劃參與了甘露之變,想要革除宦官幹政帶來的弊端,奈何事情走漏無賴被殺。
  • 唐朝重臣郭子儀,功高蓋主之後全身而退,竟然與宦官有關
    前言唐朝自安史之亂之後,問題頻出,不僅有藩鎮割據,還有宦官專政,想要在這個時期有所作為,的確十分艱難,做到這一點的夜寥寥無幾,不過郭子儀恰好正是做到這一點的人。準確地說,正是郭子儀結束了唐朝的安史之亂,他在疆場馳騁,獲得了無數戰功,儘可能地減緩了唐朝的衰落,權勢極大,最後卻沒有被皇帝清算,實在是十分難得。
  • 為什麼宋朝成為唯一沒有出現宦官亂政的王朝
    到了唐朝的後期,宦官掌握了京城駐軍的指揮權,不僅可以對各級官員隨意任免,甚至可以任意的廢立皇帝。唐昭宗李曄還為親王時,大宦官田令孜騎馬經過,李曄只能站在路旁向他行禮,而田令孜並沒有任何謙虛的表示,騎馬直接離開了。唐朝滅亡以後,宦官勢力終於消亡,可惜還有人改不掉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