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
1
以前經常看到網上有人問,香港的霍英東和李嘉誠,這兩個人究竟誰更牛?
其實這個問題稍有點常識的人都會知道,肯定是霍英東啊。這還用說嗎?人家1978年開始,就是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按級別來說,是省部級;到1993年,成了全國政協副主席,副國級,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能有幾個人比他更牛的?
而且我黨給他的蓋棺定論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著名的愛國人士,香港知名實業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
所以在國內肯定是霍英東更牛一些,至於在香港,霍英東好像也挺牛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8、90年代香港治安超級亂的時候,來自大陸的悍匪們諸如張子強、葉繼歡之流,對各大富豪上下其手、搶劫、敲詐、勒索,後來還直接綁架了李澤鉅和郭炳湘。
但是卻沒人敢動霍英東家族的人和生意。因為這幫亡命之徒知道,霍英東是個明知道臺灣情報部門要暗殺他,都敢不帶保鏢出門的人,這裡面的門道,張子強他們應該是了解的。
2
當然了,很多人認為李嘉誠是華人首富,錢最多,所以應該要更牛一些。這話說的就是完全不了解情況,富豪排行榜排的都是上市市值,霍家的企業又沒有上市,他們的家底其實一直是個謎。
就不說別的,光他們家在廣州南沙22平方公裡的土地,你知道值多少錢嗎?
3
而且吧,我們普通人一般都會給那種出身草根,白手起家的人,更多的加分。霍英東就比李嘉誠出身的更草根、創業的難度更高、更有傳奇色彩。
他們倆雖然都是出身貧寒,也同樣都是少年喪父,可是李嘉誠畢竟出知識份子家庭,還有一個鐘錶大王的舅舅兼嶽父可以依靠,創業之初,也沒少得到舅舅的支持。
霍英東就不行了,疍民之家,就是過去兩廣、福建這些沿海沿江一帶,以船為家的居民。
更慘的是在他七歲的時候,颱風把他們家的船給吹散架了,兩個哥哥直接被海水給帶走;緊接著,他那個原本就重病纏身的老爸,受不了這種打擊,一下沒頂住,也死了。
就靠他媽帶著他和兩個妹妹,艱難度日。
4
就是後來進了社會,工作也跟李嘉誠沒得比,李嘉誠是直接在舅舅家的鐘表公司當學徒;
霍英東是在輪船上做鏟煤燒鍋爐的工人,還因為人小力微,沒幹多久就被炒了,接著又做過鐵匠、修機場的苦力,從18歲一直到20歲,一直都是幹這些體力活。
直到他們家和十幾個親戚朋友一起湊錢,合夥開了家小小的雜貨店,因為霍英東是唯一的文化人,能寫會算,所以就讓他來打理這家店,才算告別民工生涯。
順便說一下,霍英東的學歷其實挺高的,讀到皇仁書院第三班,應該算是高中學歷。
而且他的成績還很好,讀的是A班,也就是尖子班,後來他自己說,那時讀書十分專心,不甘落後,偶爾成績落在第三名以下,自己便覺臉紅。
本來霍英東一直讀下去,也應該會進入大學,但是到1941年,香港淪陷了,學校直接成了日軍的指揮部。沒辦法,只好從此就告別學生時代,進入社會。
5
不過他的第一桶金,也多虧了這個受教育的經歷。這是日本投降以後,清理出了很多物資,比如大小船隻啊、發動機啊、水泵以及各種破銅爛鐵,這些東西一般都是由政府主持進行公開拍賣的。
他們的拍賣信息,都會預先登在一份叫《憲報》的英文報紙上。當時香港能看懂英文報紙的人,是很少的。但霍英東是中英文雙語學校培養出來的高材生,他能看懂。
有一次霍英東就偶然看到了報紙的拍賣公告,覺得這是個賺錢的機會,就去參加了。
第一次參加拍賣是40臺船用機器,他空手套白狼,1.8萬拍下來,轉手4萬賣出去,賺了2.2萬。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他們家的那個雜貨店,也就值七千塊。
從此以後,他就經常幹事,利用中英文的信息不對稱,做二道販子,錢賺的又快又爽。
所以你看,多學一門外語,真的還是很重要的。
6
有了本錢以後,他又買船,繼續家族生意,做海上駁運事業。直到1950年,中國和美國在朝鮮幹上了,於是就有了對華的全面禁運。
這個禁運首先受到打擊的其實是香港,因為香港本身就是一個貿易城市,現在一禁運不止港口航運業沒活幹,其它的各行各業都沒法幹了。
但是人總是要生存的啊,官方不讓運,那就私下運嘍。那時候做這個的人很多,除以霍英東,還有各路人馬都在做,包括何賢、何添、何鴻燊、包玉剛等等這些港澳名流。
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甚至連時任港督的葛量洪和他的婆娘,也都涉嫌參與進來了。
這事還引發了美國中情局赴港調查,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美國人做夢都沒想到,香港走私禁運物資活動這麼頻繁、那麼猖獗,有很多竟然是在軍警的監視下進行的。
霍英東一開始呢,是經過澳門南光公司,也就是現在的南光集團中轉;後來業務熟悉了、做大了,就走另外一條線,從香港直接到深圳蛇口。
霍英東的運送能力應該挺強的,每次為他裝貨的,光搬運工,就有100多個,貨倉的工人和船隊的船員,各有200多人。此外還有10艘偵察艇、20多個專門從事探路的探子。
整個團隊加起來,至少是個六七百人的隊伍。
這麼多人,連續幹了三年,他自己是說沒賺什麼錢啦,身家只是第一次達到十萬元而已。
這個我不知道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因為他1953年和他的夫人合股465萬,進軍房地產。而他進入地產市場做的第一筆生意,就是花280萬現金,收購銅鑼灣的使館大廈。
7
霍英東也是進入地產界以後,才算是聲名鵲起,擠身香港頂級富豪的行列;當時霍英東為香港地產行業做了三個商業模式創新,一手推動了香港地產真正的起步和現代化,這也是後來霍英東在香港商界那麼有地位的原因。
第一個創新是印售樓說明書,就是把房子的透視圖、平面圖、朝向、面積以及建築材料、價格、交樓日期等內容做一份說明,讓購房者明明白白消費,這種東西大家都應該見過的,就是賣房子的單張、折頁、樓書之類的。
說實話,我做地產廣告那麼多年,寫過樓書、折頁無數,真沒想到我們這個行業的鼻祖居然是霍英東。
第二個創新是1954年開創的分銷售賣樓花,以前香港買房子都是以整幢做單位、一次性付款的,這種高門檻的投資,買起來固然不容易,想賣出去也很難。
霍英東設計成分單元銷售賣樓花,本質上是把房地產,從以前的大型固定資產的屬性,轉變成了易流通商品的屬性。而且,因為門檻降低,買房的人更多了,開發商可以用預付款蓋樓,資金壓力也小,簡直就是個互利共嬴的結局。
這在當時香港地產界是一磅重型炸彈。一下就炸開了花。據說他在四方街那一百多幢樓,用這個方法開盤第一天就賣出了一百幢。從這以後,整個香港地產開始進入快車道。
這兩招現在看起來簡單,但在當時是了不起的創舉。不止是香港,在全世界也是首創。
後來其它國家和地區的地產商們一看,哎呀,這真是個好辦法呀,於是紛紛效仿,很快全世界搞房地產都用這種模式了。
第三個就是首創「公共契約」明晰產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公攤。這個公攤現在被很多人罵得要死,但在當時還真是個了不起的創舉。
你想啊,以後的樓是整幢整幢的賣,當然就不存在這些問題;後來是整層整層的賣,好像這種問題也不大;但是現在要一戶一戶的賣,牽涉到的問題就複雜了,比如樓體的維護、電梯及公共空間的業權,以及萬一樓房倒了以後,怎麼折算這些問題,這都是沒有先例的。
所以霍英東在賣房子的時候,讓每一個業主都籤訂了一份關於承擔共同責任和費用的公契,裡面還包括如果什麼樓房倒了,每個單元可以折回多少地皮之類。
這樣一來,產權就明確了,業主的權益就得到保障了,大家買房放心了。後來香港普遍推行的業主立案法團,就是在公共契約上發展起來的。
可以說,這在香港地產界,也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
8
這三招下來,霍英東只用了兩年,就成了香港十大地產商之一。當時香港的最高樓叫蟾宮大廈,就是霍英東的物業。
那幾年霍英東在香就像開了掛一樣,後來不是有人稱他為香港地王嗎?應該就是這時候得來的名號,當時他的物業還真的是和他的廣告語一樣:立信樓,遍布港九。
可能這樣說大家還是有點模糊,說具體一點吧,當時的霍英東有六十多家企業,僱有超過十萬名員工。而當時整個香港,只有200多萬人口。
也就是說,每二十個香港人,就有一個霍家的員工。短短幾年的時間,就做成這種規模,你說牛不牛?
9
同一時期呢,李嘉誠也創業了,1950年,李嘉誠向舅舅借了五萬港元,再加上自己這麼多年打工存了幾千塊,創辦了長江塑膠廠。
在創業頭幾年,一直沒什麼起色,甚至出過質量問題,差點都倒閉了,但是總算熬了過來,到1955年就開始出現轉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但是李嘉誠以及後來的香港地產四大家族,真正的發達,都是在六十年代以後,霍英東因為親中的原因,上了美帝的黑名單、被港府不斷打壓。
他們抓住機會,進入地產行業,縱橫捭闔,發展成了現在的地產四大家族。
10
至於說霍英東其它的事,比如與何鴻燊聯手競標澳門賭場牌照,並成為澳娛大股東、董事長,以後有機會再說。
反正這個事情呢,後來霍英東全面退出澳娛的時候,有過一個總結,他說,沒有我,今天澳門的一切都是假的,包括何鴻燊的地位。
把何鴻燊是氣得要死。
11
好了,最後再說一下,其實我們可能都誤會了,霍英東和李嘉誠根本沒有可比性,因為霍英東可能根本就並不是一個純粹的企業家或者商人,我看到皇仁書院的知名校友的名錄,把他的名字是歸於軍政界的。
所以根據霍英東生平的很多經歷,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測,霍英東很可能是我黨的特別黨員。至於理由,明天、或者後天,我們詳細再說。
下一期可能會涉及很多敏感話題,也不知道能不能發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