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Unsplash/James Eades
英國聖公會一大執事近日表示,出於對種族非正義的擔憂,黑人不願意加入教派。
伊莉莎白·阿德昆勒(The Ven Elizabeth Adekunle)對英國廣播公司第四臺的《今日節目》(Today Programme)表示,她對黑人牧師經歷的「非正義」及人們對種族問題「缺乏理解」而倍感沮喪。
她說這種理解缺乏不僅在英國聖公會,在整個社會都是種普遍存在,而且「如果我們不願意、不能糾正包括教會在內的社會非正義現象」,就會導致更多的抗議和動蕩。
她發表這番評論,時值坎特伯雷大主教與有著BAME(譯註:指黑人、亞裔和少數族裔人群)背景的神職人員的會議將於9月9日召開。
阿德昆勒向《今日節目》表示:「我認為我們看到了黑人缺乏意願加入到教會,這是因為黑人神職人員對他們所面臨的非正義和人們對種族問題缺乏了解而感到沮喪。不單單指教會,我認為這問題一次次地都反映了出來。」
「我還認為即將發生的事情就是美國已經出現的事情。在美國,我們已經見識到了社會上少量的公民不服從事件。」
她亦作了補充:「人們已經疲憊不堪,出離憤怒了。現在,他們終於找到了可以表達意見的位置了。」
種族主義已經提上了英國聖公會今年的議事日程。
為了實施圍繞種族主義的「重大結構性」變革,教會在今年6月成立了一個新的委員會。
在新委員會成立之前,教會還在追風號日(Windrush Day)為經歷種族主義的追風一代成員們進行了兩分鐘默哀,因為曾經試圖加入英國聖公會的他們得到的只是教會的迴避與拒絕(譯註:這裡指的是英國政壇的追風號醜聞。英國在上世紀70年代實施新法,剝奪了很多有著西印度群島背景人士們的公民權,無數人因而破產、妻離子散、被驅逐或拒絕入境。事件於2018年披露,導致了特蕾莎內閣內政大臣安伯·拉德的辭職。至於Windrush,則是得名於二戰後初期載著西印度群島人民來英國的HMT Windrush號)。
在此之前,英國聖公會曾經就自身與奴隸制的關係表達了歉意,稱其為「恥辱之源」。
在美國黑人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死後,坎特伯雷大主教賈斯汀·韋爾比稱基督徒應該記住耶穌不是一位「白人」。
在隨後進行的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時,有雕像被民眾推倒。大主教隨即表示,英國聖公會的古蹟將會進行背景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