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最後的老薩滿:這些年的跳神都是在表演

2021-02-23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明鵲 發自黑龍江

關扣尼在家裡整理薩滿服

關扣尼老了,82歲的皮膚皺得像樹皮。

7月18日,她打車從白銀納鄉到十八站鄉,特意去做了一個波波頭。當時,呼瑪縣民族宗教事務局葛春英正好下鄉辦事,看到關扣尼一個人跨上了車,便主動過去給她付了車費錢。

「她是最後一個薩滿,我們縣裡很重視她。」葛春英說。

金黃色的波波頭,看起來顯得可愛。坐在臥室的床沿,關扣尼點燃一根煙,露出了乾枯的手指。房子是2013年政府新修的,裡面裝有暖氣,屋裡光線明亮,吐出的煙圈在額頭瞬間消失。

關扣尼的家

關扣尼曾說,夏天她喜歡睡在斜仁柱(又稱撮羅子,是鄂倫春族遊獵生活的居所)裡,不願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裡。「如果夜裡起來看到漆黑的屋頂,看不到閃亮的星星,我就很害怕,怕自己的眼睛會瞎,怕沒有星星的屋頂會倒塌。」

從大興安嶺下山定居63年,如今新房子讓她覺得更舒服。山林的薩滿時代已成過去,作為鄂倫春最後老薩滿,82歲的關扣尼,身材瘦小、走路輕盈,穿梭在黑龍江流域,不時參加各類祭祀活動。

「這些年都是在表演,已經不是真正的跳神了。」她說。

關扣尼的房間

「她要成為薩滿了」

大興安嶺呼瑪河流域,關扣尼和族人追逐飛禽走獸,捕獵野豬、狍子、猂等;用削得尖尖扁扁的樹枝去叉魚,大馬哈魚隨便一叉,就能叉到五六斤、十幾斤的……

那時他們還住在山上,冬天都穿猂皮做的衣服。經常是男人出門捕獵,女人在家烤猂皮做衣服,「三四天才能做一個,包在身上很暖和。」關扣尼說。

1950年,一個春天的早晨,16歲的關扣尼走出斜仁柱,決定去馬棚看看母馬是否下崽了。

還沒走到馬棚,她突然覺得胸口一陣疼痛,等她到馬棚時,發現並沒有小馬出生。回到斜仁柱後,繼母阿古問她「怎麼去了這麼久?」關扣尼一個勁地掉眼淚,疼痛讓她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關扣尼病了,家人請關伯寶過來看。關伯寶是關扣尼的堂哥,也是部落裡的薩滿,他為關扣尼跳起了薩滿神,並對關扣尼的父親說:「她要成為薩滿了。」

他們請當地大薩滿趙立本過來時,族人已經給關扣尼做好了薩滿服。薩滿服要九個女人一起做,最重的有七八十斤,有神服、銅鏡和腰鈴,還有薩滿帽,從兩個叉到七個叉,按等級佩戴。像大薩滿趙立本和關烏力彥,都戴到五個和七個叉的神帽,關扣尼最開始只有兩個叉。

那一次,趙立本給關扣尼舉行了學習薩滿儀式。成為了關家第15個薩滿。

成為薩滿的第二年, 大興安嶺地區行署的人來到山林宣稱:新中國要破除迷信。

關扣尼的侄女,曾做過呼瑪縣副縣長的關金芳說:「我父親關伯寶很早就開始做薩滿的(思想)工作。」

1952年,在關伯寶的勸說下,趙立本、關烏力彥、孟金福和關扣尼等薩滿,在呼瑪河畔舉行了盛大的送神儀式。

那時候關扣尼還是見習薩滿,按鄂倫春薩滿規定,學習薩滿儀式滿三年後,才算真正得到神的認可。關扣尼沒來得及得到神的認可,就參與了那場隆重的送神儀式,十幾個大小薩滿跳了三天三夜,人們喊著「登都任、登都任」,「神飛走了」。

「現在跳神都是表演」

1953年,鄂倫春人從大興安嶺下山,聚集到十八站和白銀納,住進一種叫木克楞的房子裡。

「政府修建的,用木頭搭的。」葛春英說。

那時鄂倫春人照舊上山,他們在山林裡搭建斜仁柱,一住就是好幾個月,因為斜仁柱裡可以看星星,也因為山林裡有飛禽走獸,有薩滿偷偷地跑去跳神。

下山後,關扣尼也偷偷地跳過幾次神。林子裡的河流很安靜,一點流水的聲音都沒有。人們點起火堆,往上添加枯枝敗葉,大火發出霹靂巴拉的聲響。火紅的炭塊撮進鐵鍬,在斜仁柱裡轉圈燻烤,這是薩滿跳神前為現場除穢。

關金芬是關金芳的妹妹。七月的驕陽下,車子開到幾公裡外的呼瑪河邊,關金芬指著遠處的大山對記者說:「當年薩滿服就送到了那個山頭,很多年後有獵民在山上還看到過。」

那個年代,當薩滿還在偷偷地跑去跳神時,年輕的鄂倫春人已經走進了學校,在學習普通話和反對封建迷信了。到改革開放後,薩滿成為少數民族文化,吸引了國內外很多學者前來考察。

1987年,日本一家電視臺來鄂倫春拍專題片,「導演拿著一本日語版的『鄂倫春語言書』。」當時的十八站副鄉長關小雲看到後非常震驚,「那個導演一邊看書,一邊學我們的鄂倫春語。」自那時起,關小雲開始研究鄂倫春,後來還出版了多部民俗書籍。

「政府希望她傳下來,找個傳承人。」葛春英說。

2008年薩滿傳承儀式舉行的河邊,如今看不到任何痕跡

2008年的夏天,由呼瑪縣組織的「薩滿傳承儀式」,在離白銀納幾公裡外的呼瑪河畔舉行。

傳承儀式很早就開始準備,選定的傳承人是關扣尼的女兒孟菊花。孟菊花一直在白銀納衛生院做護士。

舉行儀式的河邊沙灘,如今已被河水衝毀,靜靜地看不出一點痕跡。2008年8月,關扣尼和孟菊花站在河邊的看臺上,指著空曠的草地和遠處的樹木說:「這個地方還不錯。」

如今那個看臺也已被河水衝走了。

那天夜幕降臨時分,族人早早搭建好斜仁柱,並擺上了豐盛的貢品,帶來了關扣尼母女的薩滿服。在鄂倫春族老人看來,那次是傳承最大的儀式,還請來各地媒體記者和紀錄片導演。

「請天上的神接受新的薩滿,她講了一些聽不懂的話。」當晚的「二神」孟淑卿說。

對於那次傳承儀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孟菊花丈夫韓文覺得,那是一次失敗的傳承,他覺得孟菊花沒那個天賦。「我當時也沒有反對,那時誰懂啊?都沒參與過那樣的事。」

那天晚上,孟菊花在關扣尼後面,一直跟著不停地跳啊跳,鼓聲和唱聲響過了一遍又一遍。為了保證儀式的虔誠,記者和導演都被擋在斜仁柱外。呼瑪縣的葛春英也去了現場,她覺得傳承是成功的,但孟菊花一年後出了意外。

2009年10月,孟菊花坐在一輛吉普車上,被木頭砸中導致意外身亡,關扣尼從此不願多提那場傳承。

孟菊花的兒子關鑫,原來覺得薩滿就是個玩笑,自母親出事後,他開始相信薩滿的力量,「確實可以跟神交流。」

如何看待薩滿的「傳說」和「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薩滿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孟慧英曾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表示,「研究薩滿教,要首先打破思想上的禁錮。我們不去探討真假、不探討好壞。」

這位長期研究薩滿文化的學者在她的論文《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教》中寫道:薩滿教起源上的重要特點是與人類最初血緣組織的密切結合。在薩滿教發展中,它的信仰組織和社會組織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也相互重合。

小時候接觸少,關鑫聽不懂外婆,只覺得她話很少。這幾年,他們一起去漠河、塔河、呼瑪等地,他開始慢慢懂得外婆。

從一個遙遠孤獨的背影,關扣尼變得形象生動起來。平時就是個普通人,生活上丟三落四,有時候忘記帶錢,有時候忘記帶鑰匙。「但她是一個睿智的人」,關鑫說。

今年春天,黑龍江呼瑪河段舉行祭祀。族人為關扣尼穿薩滿服、戴薩滿帽,隨著敲擊鼓聲,他們宰割狍子、魚肉等祭品,並行叩拜之禮祈求河神保佑。

「現在都是表演了」,關扣尼說,自2000年孟金福過世後,就再沒「二神」能聽得懂神語了。

白銀納鄉綜合文化站收藏的薩滿神靈

薩滿遠去

7月19日,記者問關扣尼:「您能佔卜嗎?」

「不能。」關扣尼說。

「能看病嗎?」記者再問。

「不看。」關扣尼說。

「還會找傳承人嗎?」記者問。

「不找了。」關扣尼說,「順其自然吧。」

「你沒有威力,你不能治病,有什麼意義?」孟淑卿覺得,如今薩滿已毫無意義,天上到處都在放鞭炮,薩滿不能和神靈溝通,「完蛋了」。

孟淑卿的母親也是薩滿,據說她能把鐵刀吞到肚子裡,三天後才能吐出來。 「這些對咱們來說,是虛無縹緲的事情。」關金芬對記者說。

在學者孟慧英看來,傳統血緣社會體制的分化瓦解,倫理與理性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不斷增強,以及科學教育的普及,無論在社會機制上,還是在思想基礎上,都決定了薩滿教衰落的必然性。

7月中旬,孟淑賢從俄羅斯回來,帶回了一位俄羅斯鄂倫春朋友。70歲的娜佳居住聖彼得堡,和孟淑賢認識有二十多年,這次因面癱而來哈爾濱治病。

躺在病床上的娜佳,皮膚很白,身形偏胖,和孟淑賢用鄂倫春語對話。

「俄羅斯鄂倫春人的老薩滿去年過世了」,娜佳說,因為一直居住城市,她沒見過薩滿跳神,但她知道老薩滿過世後,也有一些懂的「小薩滿」,卻沒有人真正接受薩滿了。

年輕的鄂倫春人對薩滿沒什麼概念。白銀納村書記葛海成的女兒葛聰穎,兩年前從哈爾濱旅遊學校畢業後回到家裡,如今26歲的她正等待著和一同族少年結婚。

她不願去外地生活,因為氣候等各種不習慣,但她常隨村裡藝術團去外地表演。

呼瑪縣白銀納鄉鄂倫春民間藝術團,成立於2006年,由當時在紅十字會工作的關金芳主持。如今它已成為家鄉的一張名片,到各地表演鄂倫春薩滿文化,展示鄂倫春過去生活……並多次收穫榮譽而歸。呼瑪縣宣傳部周長平說:「這個是民間藝術團,政府對他們挺支持。」

葛聰穎外出表演期間,聽關金芳講起過薩滿,但她並沒有真正見過薩滿跳神,「現在都不整薩滿了」,她說。

白銀納鄉距離呼瑪縣城116公裡,鄉裡有兩千多人,其中鄂倫春族有兩百多人。鄰近的十八站鄉有五千多人,鄂倫春族有五百多人。兩個鄉的鄂倫春人佔全國鄂倫春人口總數的10%左右。

這些鄂倫春人已下山定居63年,相信神靈的日子早已離他們遠去,白銀納村書記葛海成覺得薩滿是一種迷信,村裡43歲的孟海濤甚至不知道,他家五十米遠處還有一個老薩滿。

紀錄片導演顧桃至今還記得,當年他到白銀納拍紀錄片時,跟著幾位老人一起上山,去了他們從前採野果、狩獵的地方。那裡是他們的森林,有從前的生活方式。在山上的時候,有一個老人突然說:「我們在山上,我們不感冒了,我們不咳嗽了,我們的病好了。」

鄂倫春相信萬物有靈,他們子子孫孫繁衍生息,曾全靠薩滿神的庇佑。如今隨著生活習俗的改變,薩滿變成了一種鄂倫春民俗,成為遠去的狩獵文化精神象徵。

「現在只能這樣做,也只能這樣認識。」孟淑賢說,人還是要相信科學的,尊重宗教存在的一個過程。

呼瑪縣民族宗教事務局葛春英說:「薩滿就是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它就是自己的一個民俗文化。」2010年6月,黑龍江省文化廳授予關扣尼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63年過去了,山林中的薩滿時代讓關扣尼老人很是懷念,但在醫學發達的今天,她笑眯眯地說:「有病去醫院看更好。」

黑龍江省文化廳給關扣尼頒發的證書


相關焦點

  • 東北最後的老薩滿:這些年的跳神都是在表演
    從大興安嶺下山定居63年,如今新房子讓她覺得更舒服。山林的薩滿時代已成過去,作為鄂倫春最後老薩滿,82歲的關扣尼,身材瘦小、走路輕盈,穿梭在黑龍江流域,不時參加各類祭祀活動。「這些年都是在表演,已經不是真正的跳神了。」她說。
  • 最後的山神:鄂倫春族最後一位薩滿
    《盛世神鼓》- 建議wifi下觀看 -攝製於1992年的《最後的山神》,是一部講述鄂倫春族老獵人(同時也是最後一位薩滿)孟金福晚年生活的電視紀錄片。《最後的山神》攝製於1992年的《最後的山神》,是一部講述鄂倫春族老獵人(同時也是最後一位薩滿)孟金福晚年生活的電視紀錄片。
  • 最後的薩滿孟金福
    最後的薩滿孟金福居住在我國東北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族是典型的森林狩獵民族,據我國民族學者考察,在1949年以前,鄂倫春人正處在的父系家庭公社時期
  • 薩滿神異能力神話:非常豐富,萬物有靈,神性與人性結合一體
    因為坑深,沒能把薩滿的身體炸出來,但她身上穿戴的法衣裝飾、布條、鈴鐺、銅片之類的都被震得飛了出來,這些東西變成了眾多小神和薩滿,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小神和薩滿如此之多的原因,但是這些薩滿的本領,都遠不如以前了。從上述神話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其一,鄂倫春人對薩滿尤其是神話中的恩都力薩滿,即萬能薩滿是充滿崇敬和尊重的。
  • 原來你是這樣的鄂倫春!記者體驗北方狩獵民族「狂歡節」
    雖然生活變得舒適、安逸,但鄂倫春族群眾不忘千百年來民俗文化的傳承。  由祭祀火神儀式演變而來的「古倫木沓節」,是鄂倫春人最為重要的民俗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記者近日親身感受了這個鄂倫春族的「狂歡節」。  碧草藍天之下,幾個身著豔麗民族服飾的鄂倫春族少女,正用力將一個個大棒拋向不遠處自己心儀的「獵物」。
  • 薩滿傳人表演祖傳絕技 銀簪穿腮滴血未流
    每開一路「光明大道」,張洪年都用力地將另一柄刀背砸在胳膊上的刀背上數次,砸的同時口中「喝、喝」作聲。表演進行得驚心動魄,然而他的胳膊並未受傷。  張氏家族表演的第二個節目「放泰尉」更是引人注目。張宗華告訴記者,這個表演講述的是上方一位野豬神來到人間玩耍,走時帶走了人間的邪惡和災難。
  • 大師的修煉與起源-東北薩滿文化
    滿、錫伯、赫哲、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維吾爾、烏孜別克、塔塔爾、朝鮮、以及大和等民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薩滿教信仰活動。但是,相對地說,在三江流域的赫哲、在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以及在部分錫伯族當中得到了較為完整的繼承。薩滿教在韓國保存的最為完整,日本的神道教也是薩滿教的變體。近存晚期原始宗教的一種。曾廣泛流傳於中國東北到西北邊疆地區操阿爾泰語系
  • 一部因為畫質太差,而看不下去的影片《最後的山神》
    紀錄片《最後的山神》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央臺出品的,這部創作於1992年的作品,即表現了老一輩鄂倫春人對傳統的山林生活的眷戀,也表現了新一代鄂倫春人對現代文明的追求。「孟金福是中國境內鄂倫春族中的最後一位薩滿。」
  • ᠪᠦᠭᠡ ᠶᠢᠨ ᠰᠣᠶᠣᠯ ᠮᠡᠳᠡᠯᠭᠡ 薩滿教
    薩滿教儀式滿、錫伯、赫哲、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維吾爾、烏孜別克、塔塔爾、朝鮮、以及大和等民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薩滿教信仰活動。崇拜祖神薩滿教崇拜的主體。鄂倫春人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祖神,多是氏族內亡故的曾祖父以上男祖先。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赫哲和蒙古等民族對祖神的稱呼,都有著語音相近或同源的特點。氏族的薩滿常稱"斡嬌如"薩滿,意即祖先傳下來的。他們是被祖神看中而當薩滿的人,宗領氏族的主體祖神,舉行宗教儀式時,要恭請祖神降臨附體;同鬼神交戰時,須憑藉祖神的力量。這是近存各族薩滿教的共同特徵。
  • 薩滿教——人和神之間的使者
    在大興安嶺生活的蒙族、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等民族歷史上都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信仰薩滿教,而這個宗教不少特點與這些民族在大興安嶺生活情況有關。森林生活產生了「薩滿」教。薩滿一詞在我國史書上最早見於南宋徐夢莘著的《三朝北盟彙編》,稱「珊蠻」,距今已經近900年。「薩滿」一詞系通古斯語,意為「知道很多事物的人」。
  • 鄂倫春遊獵部落的命運交響曲——長篇小說《多布庫爾河》文化解讀
    鄂倫春民族沒有文字,沒有繁縟複雜的禮教規矩,他們的思想感情無比純粹而真誠。他們說「把世界放進自己心裡」,「你才會有靈魂」。善良、正直、寬容、無私、無畏,這是鄂倫春人的民族性格。卡思拉為了愛,敢於犯忌,敢於對神靈、薩滿說「不」,敢於拒絕古迪婭當薩滿,敢於讓蘇妮婭不在產房而在掛著瑪魯神龕的帳篷裡生孩子。
  • 赫哲族薩滿的故事
    新學薩滿,必須由外請的老薩滿來領教,本家的薩滿不能教本家人,而且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學成。剛開始學薩滿時,由領教的薩滿擊鼓唱誦,找要繼承薩滿的斯翁,說:「現在×××是你們的主人了,今後不要折磨他了,要聽從他的指揮。」等等。然後新薩滿借用老薩滿的鼓和腰鈴,在地上跳幾圈。有的繼承人因年少體弱,不能自己跳時,就由領教的薩滿手把手地在地上比劃幾圈,就算是正式的薩滿了。
  • 走進內蒙呼倫貝爾 見證最後的薩滿世界
    ,還是不自知的表演?在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地區至今仍然保存著薩滿這種幾近消失的祭祀活動。本期《文化大觀園》帶你一起見證呼倫貝爾草原最後的薩滿世界。鳳凰衛視9月11日《文化大觀園》節目播出「見證最後的薩滿世界(上)」,以下為文字實錄:解說:斯琴卦是達斡爾族人,她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仍然從事薩滿活動的少數人之一,如果沒有看到她穿著薩滿服、敲起單面鼓,我們也很難將她與通法術的薩滿巫師聯繫到一起。
  • 薩滿教史話
    薩滿教在清代不僅僅是滿清貴族信奉,普通滿族家庭也信奉;也不僅存在於滿族,中國北方各少數民族中早期都有薩滿教信仰;也不僅中國有,北亞、北歐一些民族及美洲印第安人中也有傳承。我來簡單描述一下薩滿,文中配圖為本人藏書拍照。「薩滿」是通古斯語的音譯,意為「曉徹」,即能了解並傳達神意之人。薩滿教的說法,薩滿是天的使者和奴僕。
  • 藏族跳神會
    跳神,實際上是一種具有一定戲劇性的宗教舞蹈。跳神表演有簡單情節,以鼓、嗩吶、海螺、法號等伴奏,一場一場連續可跳好幾小時。跳神面具多為立體雕刻面具,也有少量平面的布面具。跳神面具除表現佛像、菩薩像、歷代高僧聖人像之外,更多的是表現「益西巴」和「吉德巴」兩大類邪法中的各類神仙鬼怪,這些護法神靈的職責是護衛佛法和修行佛法之人。
  • 鄂溫克鄂倫春丨美麗的外興安嶺與那兒的埃文基人
    在我國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分布著這樣兩個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民族——鄂溫克(ewenki)、鄂倫春(oroqon),他們一部分在鄂溫克草原遊牧
  • 淺談石克特裡家族薩滿神器之「兵器」
    歷經二百多年的輾轉,最後落腳於長白山麓。成為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輝發部。並於1570年在今輝南縣輝發河畔之扈爾奇山建立了輝發國,存國37年,於1607年被努爾哈赤收復,加入了滿族共同體。這是一個歷史悠久,支系繁多的滿洲氏族。其中一支哈拉主要居於九臺市境內的莽卡滿族鄉東哈滿族村。據其家譜記載,自始祖到現在已歷十五、六代三百八十多年。
  • 王丙珍:鄂倫春史詩傳統與生態審美文化
    1951年下山定居以前,鄂倫春人一直生活在原始大森林中,沒有文字的鄂倫春文化之所以能口耳相傳延續至今,與生態環境、史詩傳統、審美意識及民族精神息息相關。史詩傳統承載生態審美意識史詩即表達歷史的詩歌,主要表現一個事件、一個英雄人物或者一種文化。
  • 薩滿教與滿族醫學起源
    也有的由薩滿巫師跳神祝詞。其中尤以跳神和祭祖供物為權威。直至清初有了醫藥的端倪,滿族人才「病輕服藥,而重跳神。」或跳神後,結合部分醫藥針砭術治病。如《滿洲民族志》載:常於巫術之時,兼施杏仁、芥子、白蘇、麻黃、梔子、元胡、二花、沙參等。以至後來薩滿教宮廷儀式出現了專門醫士,供獻藥材,這些都反映了滿族先民對疾病認識與薩滿教的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
  • 薩滿信仰對滿族舞蹈的影響
    滿族舞蹈就是對薩滿祭司的體現,對自然以及神靈有著深深的敬仰之情,他們認為通過舞蹈表演,可以實現全民族與神靈的溝通,從而達到祈福的目的。而這些舞蹈的形成與他們自身的薩滿信仰有著必然的聯繫。        薩滿教起源於原始社會中的自然崇拜以及圖騰崇拜,他們對神靈有著無比的崇敬之情,所以在滿族舞蹈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薩滿祭司時的動作。比如在表演薩滿跳神舞蹈時,它祭祀的主要人物為薩滿,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需要系上鈴鐺,穿上神衣,手持大鼓,在莊嚴和神聖的神器聲響中有節奏的進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