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跳神會

2021-02-19 康定微生活
點擊康定微生活關注我喲

☀草根、傳遞、態度、健康、合作。

康定本土信息傳遞,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康定微生活 ,推向想了解康定、甘孜和藏區的人 。

加小編微信kangding0836獲取便民信息,歡迎投稿得紅包。

藏族人民過年,是按照自己的曆法過藏曆年。藏曆和漢族農曆相近,藏曆年一般是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內來臨的。

藏族是一個多節日的民族。節日如同盛開在草原上的邦錦梅朵(青藏高原常見的一種藍色小花,即龍膽草),鑲嵌在每一年的每個月當中。

在眾多的節日當中,最為隆重的是「洛薩」(藏曆新年)。新年期間,要舉行隆重、盛大的「跳神法會」。


人們穿著豔麗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舊迎新,驅邪降福。

這天,各寺喇嘛穿上奇裝異服,頭戴造型怪異的面具,表演種種驚心動魄的跳神節目。

跳神,實際上是一種具有一定戲劇性的宗教舞蹈。跳神表演有簡單情節,以鼓、嗩吶、海螺、法號等伴奏,一場一場連續可跳好幾小時。


跳神面具多為立體雕刻面具,也有少量平面的布面具。跳神面具除表現佛像、菩薩像、歷代高僧聖人像之外,更多的是表現「益西巴」和「吉德巴」兩大類邪法中的各類神仙鬼怪,這些護法神靈的職責是護衛佛法和修行佛法之人。

面具可以分為三大類:羌姆(跳神)面具、懸掛面具、藏戲面具。藏族跳神面具無論是善相還是惡相,都是宗教內容的描述,離開寺院和宗教祭典,將無從了解它的內涵及意義。 

據說,公元7世紀,佛教從印度、尼泊爾和唐王朝傳入西藏的過程中,藏族僧侶將西藏上風舞、苯教巫舞與印度瑜珈派面具神舞相結合,創造了一種以「驅鬼鎮邪」偽主旨的宗教舞蹈,並在興建桑耶寺的奠基儀式上表演獲得成功。這便是原始「羌姆」(藏語蹦跳之意)的雛形。

各地各派因其信奉的本尊和護法神有所不同,因而舉行跳神法會的日期、程序、舞蹈、服飾也有所不同,拉薩地區跳神節的時間是每年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屆時,大昭、木鹿、布達拉宮等黃教寺院都要舉辦一年一度的跳神法會。

布達拉宮的跳神節,在仁乃貢薩殿前舉行.演員由南木林札倉(經院)的喇嘛擔任。跳神之前要念經,並舉行牲祭儀式,但並不真正殺牲,通常只是用器物或地上圖案代替。

跳神法會開始時,場上鼓鈸、蟒號齊鳴,先由鐵棒喇嘛帶領儀仗隊出場,然後黑帽金剛、各護法神、鬼怪、骷髏依次魚貫而行,繞場一周,展示各種佛法形象。禮畢,再分段表演各種神鬼舞。

在表演各舞段之間,還要表演宣揚樂善好施的佛本生故事片段,如啞劇「捨身飼虎」、「割肉貿鴿」等。最後一場是排甲兵驅鬼迎祥,眾神兵出動,攜火槍和兵器送「尕瑪」,將其押至寺外,點火焚燒。頓時土槍火炮齊鳴,口哨聲、吆喝聲響成一片,以驅一年之邪,祈來年之福。

參加跳神法會表演的演員,都是經過專門訓練的喇嘛,表演時,演員要懷抱虔誠的心去做各種代表神暗示給人的動作。此時此刻他就是神的化身,觀看跳神的喇嘛視其為神的附體或神的替身。所以在跳神會上,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眾,都帶有強烈的、特殊的宗教感情,意在驅逐不淨,絕非輕鬆的娛樂。

藏傳佛教跳神的目的主要是顯示佛法的威力。跳神時出場的法王和馬首金鋼等護法神,皆呈憤怒猙獰之態,做出各種降妖的舞姿,表示以武力消除佛教徒們修習正法時的種種不正確方式,降伏一切危害佛教的邪魔外道。


由於"跳神"是佛法形象的象徵顯現,是隨著喇嘛教的傳播而傳開,並流入青、甘、川、滇等藏族地區及內蒙和北京雍和宮等黃教寺院。只不過叫法不一樣:雍和宮叫"跳布扎";雲南、四川藏區叫"麻羌";青海叫"跳躚";內蒙則叫"查瑪"。都含有驅鬼迎祥之意,實際上都是西藏"羌姆"的傳承、演變和發展。

春節期間,親友和鄰居之間,都互相拜年,互贈哈達,祝願愉快幸福。並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廣場上和原野中更是熱鬧非常,青年們聚在一起舉行賽驪和射擊比賽,歌聲和喝彩聲此起彼伏。比賽結束後,大家圍在一起,點起篝火,彈唱團結祝福歌,跳起「鍋莊」、弦子舞,狂歡入夜。

有條件的地方還要舉行賽馬、射箭、賽犛牛、比長跑、打古朵、唱山歌、彈琴、跳舞、看藏戲等娛樂活動。

(來源:樂活甘南九色香巴拉,康定微生活彙編)

免責聲明

部分文章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公眾平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登載此文為出於傳遞更多信息目的,作者觀點不代表康定微生活,如有侵權,請聯繫運營人員。

相關焦點

  • 神秘震撼的藏族跳神會
    西藏面具可以分為三大類:羌姆(跳神)面具、懸掛面具、藏戲面具。藏族跳神面具無論是善相還是惡相,都是宗教內容的描述,離開寺院和宗教祭典,將無從了解它的內涵及意義。  跳神法會開始時,場上鼓鈸、蟒號齊鳴,先由鐵棒喇嘛帶領儀仗隊出場,然後黑帽金剛、各護法神、鬼怪、骷髏依次魚貫而行,繞場一周,展示各種佛法形象。禮畢,再分段表演各種神鬼舞。
  • 航拍喇嘛跳神•鳥瞰神山祭祀
    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惠遠寺(藏名為"嘎達向巴林")始建於雍正七年(1729年),當時清政府因西藏局勢不穩特撥庫銀四十萬兩
  • 「跳神」簡介以為序
    與其他省(其他地區)最顯著的區別是:安順地戲(跳神)只有武戲!只有!只有武戲!其唱是七言和十言韻文說唱,在簡單的鼓、鑔伴奏下,一人領唱眾人伴和;其舞用於表現爭戰格鬥的打殺場面。反映上至商周下至明朝的綠林英雄、忠君愛國等故事情節。
  • 【飲食文化】蒜泥白肉—滿族跳神肉最妙(二十五)
    白肉的發源地卻是在滿族同胞聚居之地東北,其中以「滿族跳神肉」最好。為什麼白肉又叫「跳神肉」呢?原來,滿族曾有一種傳統大禮叫做「跳神儀」,無論富貴仕宦,其室內必供奉神牌,敬神,祭祖。春秋擇日致祭之後,接著就吃跳神肉。這種跳神肉,肉皆白煮,不準加鹽醬,甚嫩美。其吃法乃「自片自食」。「善片者,能以小刀割如掌如紙之大片,兼肥瘦而有之」。
  • 竹葉亭雜記-卷三-跳神
    跳神,滿洲之大禮也。無論富貴士宦,其內室必供奉神牌,只一木版,無字。亦有用木龕者,室之中西壁一龕,北壁一龕。
  • 東北最後的老薩滿:這些年的跳神都是在表演
    「如果夜裡起來看到漆黑的屋頂,看不到閃亮的星星,我就很害怕,怕自己的眼睛會瞎,怕沒有星星的屋頂會倒塌。」從大興安嶺下山定居63年,如今新房子讓她覺得更舒服。山林的薩滿時代已成過去,作為鄂倫春最後老薩滿,82歲的關扣尼,身材瘦小、走路輕盈,穿梭在黑龍江流域,不時參加各類祭祀活動。「這些年都是在表演,已經不是真正的跳神了。」她說。
  • 最全的藏族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表
    按藏族傳統習慣,初一禁止掃地,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做客。從初二開始,親朋好友才相互拜賀,共慶新年。藏曆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要進行宗教法會活動。這一天,不但各地寺廟要舉行一次盛大的跳神活動,而且家家戶戶掃淨塵灰,將房屋布置一新。人們認為新年將到,一些妖魔贓物必須清除,以求新年風調雨順、人壽糧豐。
  • 鄂倫春最後的老薩滿:這些年的跳神都是在表演
    「如果夜裡起來看到漆黑的屋頂,看不到閃亮的星星,我就很害怕,怕自己的眼睛會瞎,怕沒有星星的屋頂會倒塌。」從大興安嶺下山定居63年,如今新房子讓她覺得更舒服。山林的薩滿時代已成過去,作為鄂倫春最後老薩滿,82歲的關扣尼,身材瘦小、走路輕盈,穿梭在黑龍江流域,不時參加各類祭祀活動。「這些年都是在表演,已經不是真正的跳神了。」她說。
  • 藏族文化及藏族舞蹈
    受宗教思想的影響,西藏嚴禁近親結婚,即血緣禁婚,他們認為近親結婚會給家族和整個村莊帶來 災難和病痛,近親結婚的孩子會生病或畸形,死後也不能實行天葬。父系血緣的人無論相隔多少代都不準婚配,母系血緣的人原則上也不得婚配,血緣禁婚也是造成地廣人稀的農牧區實行一妻多夫的原因之一。一妻多夫婚姻,內涵兩性之間的利益關係。
  • 藏族的分支(二)安多藏族
    因為那曲藏族就是三大分支之一的安多藏族的代表,而昌都藏族就是另一個重要分支康巴藏族的代表。今天就說說以那曲藏族為標本的安多藏族的性格及他們的生活。      安多藏區位於青藏高原的北部及東北部,範圍包括西藏北部,青海除玉樹的大部,甘肅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北部的阿壩藏族自治州大部。居住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的藏族人,我們稱為安多藏族。
  •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   告第(16)號   (2021年1月30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通過)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曹懿因工作變動調離本州。根據有關法律規定,以上三名代表的代表資格終止後,梁吉效的州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州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職務相應終止;王建華的州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職務相應終止;盧雪梅的州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州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職務相應終止。
  • 【文化】神秘藏族鷹笛——聽!鷹骨會唱歌
    鷹笛有兩種,一種是藏族鷹笛,另一種是塔吉克族鷹笛,都是由鷹的翅膀骨製作而得名,常用於獨奏。藏族鷹笛主要流行於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省的藏族地區。有春播、上山、下山等曲目。藏族鷹笛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由禿鷲的翅膀骨製作而得名。曾經流行於昌都、阿里、山南以及藏北牧區一帶,可以說在遊牧時代就已經出現。早期的鷹笛是由遊牧民簡單打孔製成,僅供他們放牧時放鬆身心使用。
  • 藏族也過小年,青海有支藏族說漢語,不會藏語,是漢族與藏族結合
    在青海河湟地區有支藏族不會說藏語,說漢語,被稱為「家西番」,是漢族與藏族的結合。有人說,「家」是「有固定住房的意思」,「西番」是漢族對藏族的叫法 ,所以,「家西番」就是有住房和耕地的藏族。但是,這也是有爭議的,還有一種說法,「家」為藏語漢族 (吾)的音譯 ,是藏族對漢族的稱呼,所以,「家西番」就是「像漢族一樣的藏族」。
  • 藏族仿妝就這水平?別再刻板印象,藏族女生也很時髦
    最近網絡上關於#藏族仿妝可以有多絕#的話題很火,不少人曬出了自己的藏族仿妝視頻。某音相關話題下,參與的視頻一眼望不到頭。可看了很多視頻,kiyo真的覺得很多人對藏族妝容的誤解很深啊,尤其是女生的妝容。網紅臉+浮誇到爆的妝容,在後期濾鏡的襯託下,造型怪異到丁真的珍珠看了也會忘記乾飯的水平。u2s2,妝容與藏族無關,好歹這些人還在造型上下了功夫,但還有人穿著旗袍來參加藏裝仿妝,是我沒想到的。請問旗袍跟藏族仿妝有啥關係?
  • 藏族手工藝:時光抹不去的精緻
    刀的鞘、把一般不鑲珠寶,要麼是鐵,要麼是銀,有的也會在上面縷刻一些吉祥圖案。 藏靴:腳下生花的藝術品在彩泉福利特殊學校,無論是生活用還是跳神、藏戲用靴子,通常都需要定做,不大的作坊裡,順著窗戶一溜卡墊,十幾個手藝人盤腿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飛針走線,手臂有節奏地上下揮舞,極具藝術感。他們的手下,仿佛不是一雙雙靴子,而是一件件藝術品,而且是和西藏人生活切實相關的藝術品。
  • 木雅藏族民歌傳承
    在 中華 民族 民歌 藝術的大舞 臺上 , 藏族 民歌 可 以稱之為紀錄和反 映藏 族人民歷史文化的 「活化石」。而石棉木雅藏族民歌正是整個藏族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傳承、 保護和 發展石棉 本土木推藏族 民歌是 弘揚 中華民族音 樂文化 的不可缺 少的 內容。
  • 藏族同胞的飲食趣聞
    關於藏族同胞的過年風俗以及飲食文化,你了解多少呢?早在公元前100年,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曆法,當時是根據月亮的圓缺來推算日、月、年。到了元代,藏族已形成天幹、地支、五行合為一體的獨特曆法,並吸收蒙歷的做法把每年的藏曆元月一日定為新年。這天是藏族人民在一年中最隆重、最具有全民意義的一天。新年來臨之前,家家戶戶都要團聚吃「古突」(麵團肉粥)。
  • 藏族傳統食物
    藏族食品花樣豐富,各地方有許多名吃美食,就全民族主食來講,有麥子、青稞、肉、酥油、酒、茶、奶製品、蜂糖、人生果和瓜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