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機會在鶴壁的濬縣或淇縣做客,一定要品嘗當地特色的「八大碗」。雖用料普通,但經濟實惠,是當地紅白喜事「辦桌」的必備傳統菜餚,具有濃濃的鄉土風情,也算是大陸農村的「辦桌」傳統文化之一。
長久以來,中國大陸農村辦紅白喜事或過年過節時宴客,都有「八大碗」或「六大碗」,取「六」、「八」數字的好彩頭。不過,每個地方的「八大碗」或「「六大碗」菜色並不相同,因不同地域環境和當地民眾的飲食習慣喜好而有所不同。
據當地人表示,鶴壁濬縣、淇縣一帶傳統的「八大碗」,經濟實惠,製作簡單,經過幾代廚師的精心改良,到民國年間,「八大碗」的品種基本固定下來,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村風味宴席。經改良後的「八大碗」,已是當地紅白喜事必備的宴席菜之一。
相傳「八大碗」源自於清朝時期。據說清朝乾隆年間,飲食業空前繁榮,其中以「滿漢全席」最為知名,「八大碗」屬於滿漢全席之一的「下八珍」。鶴壁流傳許久的「八大碗」,沿襲滿族口味,並結合漢人飲食習慣傳承下來,故有「民間版滿漢全席」的說法。
鶴壁濬縣等地傳統意義上的「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葷四素。四葷以豬肉為主,精選肘子肉,後臀肉,分為腐乳肉、小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以皮渣、海帶、粉條、豆腐為主。在濬縣和淇縣,家裡的紅白喜事或是招待尊貴客人時,「八大碗」是不可缺少的菜餚。按傳統製作的八大碗比較講究,要求多以「水席」為主,即湯多肉少。
現在濬縣「八大碗」還新增了很多品種,方便市民選擇。像葷菜多了黃燜雞塊、黃燜排骨、梅菜扣肉、紅燒魚塊等,素菜也新增了蝦米白菜、海米冬瓜、山藥、茴香豆腐等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