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覺得一直封鎖沿海貿易不合適。那時不斷地有小股的商人從海上來,大股的商人從陸地來,讓清朝廷見識了西方的很多好東西,比如鐘錶、寶石和紡織品等,見到後覺得貿易不單單是要出口,還可以進口,所以決定開海禁,所有的地方都開,最先響應號召的是廣州。當時李士禎在廣州做巡撫,他很開明,跟總督商量後就發了個告示,說誰有錢,只要能交一部分錢,證明你有這個實力,我就準許你成立洋行。這個洋行在北方叫牙行,就是交易的中介所。甲和乙做生意要找一個中間人,中間人就是牙行,生意成了之後兩邊抽佣金。李士禎發了告示之後就有13家響應,這就是所謂的廣州十三行,最早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立了。這是明清兩代很值得說的一個可以稱的上「幫」的組織。
怡和洋行·老照片
因為開海禁使得大量的洋船來到中國,洋船帶來很多外洋的東西,走的時候還要裝走中國的絲綢、麻、瓷器、茶葉、鹽等物品,所以貿易是很賺錢的,尤其是歐洲和美國的商人知道清政府開海禁了,紛紛開船來中國。外洋來的貨物要收進口關稅,出口要收出口關稅,所以進出口兩道關稅佔到當時兩廣財稅總收入的一半還要多。
最早的十三行商人基本上都是閩商,從福建來的。十三行當中值得說一說的是同文行的潘家和怡和行的伍家。過去常講士農工商,商沒有地位,洋行更沒有地位,連他們自己都覺得跟洋人打交道經常被自己國家的人罵。你跟洋人打交道,跟洋人太密切,人家說你是漢奸,所以這些人在商務活動當中很少用自己的名字。像伍秉鑑跟別人做生意的時候他叫伍浩官,浩官就是一個商名,他叫浩官,他的兒子還叫浩官,他的孫子還叫浩官,所以洋人都知道伍浩官。像潘啟官他叫潘振承,但是他對外就叫潘啟官。潘啟官是個很了不起的人。他小時候很苦,後來到南洋做生意當水手,因為比較能幹,又學會了好幾門外語,回來以後就創辦了同文行,後來同文行在十三行當中做的最大,做的最好,相當於那個時候的首富。
伍秉鑑
潘家走下坡路後,怡和行的伍家崛起了,伍秉鑑這個人也很了不起。他不僅把怡和行做到十三行之首,還用自己的力量把整個十三行使勁往上帶。比如他跟英國人做生意,壟斷了英國人進口的一些貨物。賺的利潤是他自己一個人的,是怡和行的。等到利潤拿到手裡,他把十三行的所有人找來說,大家都是吃這碗飯的,我不能獨肥,這賺來的錢大家分,分多分少大家別有意見。本來壟斷,大家都有意見,一分錢,大家都沒意見了。伍秉鑑不單是對自己人好,他跟洋人的關係也處的非常好。比如有一年一位波士頓商人,做生意做賠了,借了怡和行的錢還不上,七萬兩千兩銀子不得了,還不上也回不了家。然後伍秉鑑就說你來跟我聊聊,他說,我拿你當我的第一號好朋友,你是個老實人,做生意賠了就賠了,這筆帳一筆勾銷,拿出借據就給撕掉了,回家路費有沒有,沒路費我給你。這就是口碑,一下子在美國商圈裡伍秉鑑的名字就傳遍了,說到中國就走廣州,要做生意找伍秉鑑。
當然是不是這些商人本身的素質高,做生意有頭腦,為人比較忠厚就能賺錢?非也。在明清兩代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沒有哪一個「幫」不是因為政策推助興起的。看八大皇商,最早的山西幫,最早的開中制,到後來的折色法,以及綱法規定的世襲制,都是因為政府那隻看不見的手的推助,這些商幫才能興起,十三行也不例外。如果沒有康熙1685年要建立洋行,要做外貿生意,就根本不可能有洋行的興起。尤其到了乾隆年間,這麼多的地方都可以通商是不行的,要閉關,只留一個口子就是廣州,一下子把洋行給肥死了,叫一口通商,這生意只許你這一個地方做,不許別人做。而且洋行的責任還要代政府收稅,政府不直接跟洋人打交道,洋人來了全部找洋行,洋行管吃住、收稅、貨物收購、貨物分銷、往回運貨物採購,全都交給洋行管理,洋行怎麼可能不賺錢,尤其是一口通商,這一口通商成就了十三行。
在1834年鴉片戰爭前幾年,伍秉鑑的家產是二千六百萬兩銀子,賺了很多錢。但是後來伍秉鑑遇到了大麻煩——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之前伍秉鑑作為十三行的行首,他必須承擔很多的連帶責任。因為當時政府有一個規定叫保商制度。第一條,十三行要給自己的商人做保,自己的商人不許拖欠外商一分錢,這事關大清國的國體。十三行是代政府做事的,如果做生意欠了外國人的錢,是丟大清朝的臉,不管誰欠的,十三行的所有商人一起賠。第二條,外商如果有不法行為,比如說走私鴉片、上岸後不服管制、私自到岸傳教等,都唯十三行是問。
這苦了伍秉鑑,外商也是商人,也要賺錢。殺頭的生意有人做,外商經常有船往中國運鴉片,要不然也不可能發動一場戰爭了。那時候鴉片已經泛濫了,鴉片不可以明目張胆的銷售,但是商人知道鴉片暴利,所以幾乎每條船都帶鴉片,但只要查到了都唯伍秉鑑是問。一次美國船夾帶了一點鴉片,抓住之後罰伍秉鑑十六萬兩銀子,相當於貨物貨款的60倍。伍秉鑑沒辦法,生意越來越難做,終於林則徐來了。林則徐到廣州來禁菸,伍秉鑑趕快跟這些洋商們說,你們都別再帶鴉片了,林則徐是專門來禁菸的,你們別不當回事。這些洋人根本不信,心想中國官員哪有這麼認真的,給點錢打發了就是。然後象徵性的給林則徐交了1000多公斤的鴉片,林則徐說怎麼可能只有這一點?當場就把伍秉鑑兒子給抓了,林則徐就問剩下的鴉片在哪兒?原來剩下的鴉片在香港大嶼山後頭,全藏起來了。藏起來之後澳門的總領事義律過來跟林則徐打交道,林則徐要求把所有的鴉片全部上交。義律是反對運鴉片的,他在英國議會裡邊曾經無數次提出來不能往中國賣鴉片,但是為了保護洋商的利益,他也只能站在那一邊。所以義律就拼了命的阻擋林則徐查船,後來矛盾就激化了,終於釀成了一場大戰。
在戰爭之前,伍秉鑑這些十三行的商人還在奔走籌款給清政府做軍備,造兵船、買大炮、造炮臺都是十三行出的錢。歷史上十三行捐輸的數目是驚人的,除了捐輸,國家有地方受災了要捐錢,國家有慶典了要捐錢,皇上過生日要捐錢,各種各樣的捐錢的名目都要出錢,除了這個之外,所有新到任的官員都要打點等等,所以洋行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賺很多錢,實際上有很多的不得已之處。尤其是鴉片戰爭,報銷了這麼多錢,從官府到老百姓沒有一個人領情的,眾口一詞伍秉鑑為首的十三行是漢奸,鴉片由十三行給販進來的,勾結外國人。結果這一仗清政府打輸了,籤了《南京條約》,《南京條約》籤五口通商,十三行就沒有優勢了,再加上鴉片戰爭受了這麼沉重的打擊,還有鴉片戰爭過後不久洋行失火,一把大火把所有洋行的房子燒的精光,十三行從此敗落。
洋行這些人就是合作和合股的關係。這裡邊最出類拔萃的人是伍秉鑑,伍秉鑑和林則徐是死對頭,但其實伍秉鑑不是要跟林則徐作對,是因為他處在這個位置上沒有辦法,完全被動,洋人並不聽他的,鴉片也不是他願意賣的。但是他是十三行之首,保商制度就規定了他要負這個責任。
導師
周
嶺
教
授
中國科技財富雜誌社社長。南海石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方略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中國創業板研究會研究員、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學術中心(籌)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紅學家、中央電視臺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編劇;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對外經濟貿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處講課或講學。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秉承傳統 契合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