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行的興起與沒落

2020-12-16 騰訊網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覺得一直封鎖沿海貿易不合適。那時不斷地有小股的商人從海上來,大股的商人從陸地來,讓清朝廷見識了西方的很多好東西,比如鐘錶、寶石和紡織品等,見到後覺得貿易不單單是要出口,還可以進口,所以決定開海禁,所有的地方都開,最先響應號召的是廣州。當時李士禎在廣州做巡撫,他很開明,跟總督商量後就發了個告示,說誰有錢,只要能交一部分錢,證明你有這個實力,我就準許你成立洋行。這個洋行在北方叫牙行,就是交易的中介所。甲和乙做生意要找一個中間人,中間人就是牙行,生意成了之後兩邊抽佣金。李士禎發了告示之後就有13家響應,這就是所謂的廣州十三行,最早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立了。這是明清兩代很值得說的一個可以稱的上「幫」的組織。

怡和洋行·老照片

因為開海禁使得大量的洋船來到中國,洋船帶來很多外洋的東西,走的時候還要裝走中國的絲綢、麻、瓷器、茶葉、鹽等物品,所以貿易是很賺錢的,尤其是歐洲和美國的商人知道清政府開海禁了,紛紛開船來中國。外洋來的貨物要收進口關稅,出口要收出口關稅,所以進出口兩道關稅佔到當時兩廣財稅總收入的一半還要多。

最早的十三行商人基本上都是閩商,從福建來的。十三行當中值得說一說的是同文行的潘家和怡和行的伍家。過去常講士農工商,商沒有地位,洋行更沒有地位,連他們自己都覺得跟洋人打交道經常被自己國家的人罵。你跟洋人打交道,跟洋人太密切,人家說你是漢奸,所以這些人在商務活動當中很少用自己的名字。像伍秉鑑跟別人做生意的時候他叫伍浩官,浩官就是一個商名,他叫浩官,他的兒子還叫浩官,他的孫子還叫浩官,所以洋人都知道伍浩官。像潘啟官他叫潘振承,但是他對外就叫潘啟官。潘啟官是個很了不起的人。他小時候很苦,後來到南洋做生意當水手,因為比較能幹,又學會了好幾門外語,回來以後就創辦了同文行,後來同文行在十三行當中做的最大,做的最好,相當於那個時候的首富。

伍秉鑑

潘家走下坡路後,怡和行的伍家崛起了,伍秉鑑這個人也很了不起。他不僅把怡和行做到十三行之首,還用自己的力量把整個十三行使勁往上帶。比如他跟英國人做生意,壟斷了英國人進口的一些貨物。賺的利潤是他自己一個人的,是怡和行的。等到利潤拿到手裡,他把十三行的所有人找來說,大家都是吃這碗飯的,我不能獨肥,這賺來的錢大家分,分多分少大家別有意見。本來壟斷,大家都有意見,一分錢,大家都沒意見了。伍秉鑑不單是對自己人好,他跟洋人的關係也處的非常好。比如有一年一位波士頓商人,做生意做賠了,借了怡和行的錢還不上,七萬兩千兩銀子不得了,還不上也回不了家。然後伍秉鑑就說你來跟我聊聊,他說,我拿你當我的第一號好朋友,你是個老實人,做生意賠了就賠了,這筆帳一筆勾銷,拿出借據就給撕掉了,回家路費有沒有,沒路費我給你。這就是口碑,一下子在美國商圈裡伍秉鑑的名字就傳遍了,說到中國就走廣州,要做生意找伍秉鑑。

當然是不是這些商人本身的素質高,做生意有頭腦,為人比較忠厚就能賺錢?非也。在明清兩代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沒有哪一個「幫」不是因為政策推助興起的。看八大皇商,最早的山西幫,最早的開中制,到後來的折色法,以及綱法規定的世襲制,都是因為政府那隻看不見的手的推助,這些商幫才能興起,十三行也不例外。如果沒有康熙1685年要建立洋行,要做外貿生意,就根本不可能有洋行的興起。尤其到了乾隆年間,這麼多的地方都可以通商是不行的,要閉關,只留一個口子就是廣州,一下子把洋行給肥死了,叫一口通商,這生意只許你這一個地方做,不許別人做。而且洋行的責任還要代政府收稅,政府不直接跟洋人打交道,洋人來了全部找洋行,洋行管吃住、收稅、貨物收購、貨物分銷、往回運貨物採購,全都交給洋行管理,洋行怎麼可能不賺錢,尤其是一口通商,這一口通商成就了十三行。

在1834年鴉片戰爭前幾年,伍秉鑑的家產是二千六百萬兩銀子,賺了很多錢。但是後來伍秉鑑遇到了大麻煩——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之前伍秉鑑作為十三行的行首,他必須承擔很多的連帶責任。因為當時政府有一個規定叫保商制度。第一條,十三行要給自己的商人做保,自己的商人不許拖欠外商一分錢,這事關大清國的國體。十三行是代政府做事的,如果做生意欠了外國人的錢,是丟大清朝的臉,不管誰欠的,十三行的所有商人一起賠。第二條,外商如果有不法行為,比如說走私鴉片、上岸後不服管制、私自到岸傳教等,都唯十三行是問。

這苦了伍秉鑑,外商也是商人,也要賺錢。殺頭的生意有人做,外商經常有船往中國運鴉片,要不然也不可能發動一場戰爭了。那時候鴉片已經泛濫了,鴉片不可以明目張胆的銷售,但是商人知道鴉片暴利,所以幾乎每條船都帶鴉片,但只要查到了都唯伍秉鑑是問。一次美國船夾帶了一點鴉片,抓住之後罰伍秉鑑十六萬兩銀子,相當於貨物貨款的60倍。伍秉鑑沒辦法,生意越來越難做,終於林則徐來了。林則徐到廣州來禁菸,伍秉鑑趕快跟這些洋商們說,你們都別再帶鴉片了,林則徐是專門來禁菸的,你們別不當回事。這些洋人根本不信,心想中國官員哪有這麼認真的,給點錢打發了就是。然後象徵性的給林則徐交了1000多公斤的鴉片,林則徐說怎麼可能只有這一點?當場就把伍秉鑑兒子給抓了,林則徐就問剩下的鴉片在哪兒?原來剩下的鴉片在香港大嶼山後頭,全藏起來了。藏起來之後澳門的總領事義律過來跟林則徐打交道,林則徐要求把所有的鴉片全部上交。義律是反對運鴉片的,他在英國議會裡邊曾經無數次提出來不能往中國賣鴉片,但是為了保護洋商的利益,他也只能站在那一邊。所以義律就拼了命的阻擋林則徐查船,後來矛盾就激化了,終於釀成了一場大戰。

在戰爭之前,伍秉鑑這些十三行的商人還在奔走籌款給清政府做軍備,造兵船、買大炮、造炮臺都是十三行出的錢。歷史上十三行捐輸的數目是驚人的,除了捐輸,國家有地方受災了要捐錢,國家有慶典了要捐錢,皇上過生日要捐錢,各種各樣的捐錢的名目都要出錢,除了這個之外,所有新到任的官員都要打點等等,所以洋行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賺很多錢,實際上有很多的不得已之處。尤其是鴉片戰爭,報銷了這麼多錢,從官府到老百姓沒有一個人領情的,眾口一詞伍秉鑑為首的十三行是漢奸,鴉片由十三行給販進來的,勾結外國人。結果這一仗清政府打輸了,籤了《南京條約》,《南京條約》籤五口通商,十三行就沒有優勢了,再加上鴉片戰爭受了這麼沉重的打擊,還有鴉片戰爭過後不久洋行失火,一把大火把所有洋行的房子燒的精光,十三行從此敗落。

洋行這些人就是合作和合股的關係。這裡邊最出類拔萃的人是伍秉鑑,伍秉鑑和林則徐是死對頭,但其實伍秉鑑不是要跟林則徐作對,是因為他處在這個位置上沒有辦法,完全被動,洋人並不聽他的,鴉片也不是他願意賣的。但是他是十三行之首,保商制度就規定了他要負這個責任。

導師

中國科技財富雜誌社社長。南海石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方略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中國創業板研究會研究員、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學術中心(籌)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紅學家、中央電視臺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編劇;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對外經濟貿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處講課或講學。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秉承傳統 契合當代

相關焦點

  • 上海灘「洋行之王」: 怡和洋行
    1922年落成的怡和洋行新大樓   英國怡和洋行(英文名稱:Jardine Matheson,中文前名「渣甸洋行」),是最早進入上海的三個外國洋行之一。 「洋行之王」   怡和洋行1832年由英商創辦於廣州。1843年上海開埠後,英、美、德、日、法等國商人相繼來上海開設洋行,追逐暴利。有人統計,1852年上海就有洋行41家,其中英商洋行最多,有27家。1859年上海的洋行有62家,其中最老牌、最有名氣的就是怡和洋行。19世紀80年代前後,怡和洋行不僅在上海,甚至在世界上都享有「洋行之王」的美稱。
  • 日本特務機關 朝日洋行 紅色收藏館之抗日戰爭
    紅色收藏館藏品歷史背景洋行是近代外商在中國從事貿易的代理行號 。18世紀60年代興起散商貿易,隨之產生外商代理行號。1840年以後,外國在華洋行日益發展,是外國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重要工具。甲午戰爭以後,洋行勢力得到進一步擴張,據統計資料,清末至民國初期,洋行已經發展到2863家。這段時間日資洋行發展勢頭兇猛,英美洋行原來的優勢地位受到日商的嚴重挑戰。洋行在很多時候代替了銀行的職能,所以在部分地區,洋行和當時的錢莊是處於同一個地位。更有甚者,一些洋行還參與了我國鐵路的投資,這就使得當時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狀態進一步加劇了。
  • 洋行清真寺
    洋行清真寺 ——走過百年的穆民家園 2014年10月06日 11:27 來源:中國宗教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洋行清真寺位於新疆烏魯木齊天山區,迄今已有近120年的歷史。
  • 老濟南的洋行/程兆強
    德國禪臣洋行首先落戶濟南。禪臣洋行,是德國在華的老牌洋行,總部設在德國漢堡,1846年先是在廣州設立分行,後來將總行遷至上海。禪臣洋行進駐濟南後,即大手筆買下經二路以南、緯一路以東的一片土地,在經二緯一路東南角處開辦洋行,銷售西藥、機器、染料、布匹、花露水、洋火(火柴)等日用百貨,做花生、棉花、毛皮、草編等山東特產的出口貿易。
  • 鮮美煙臺·古城印記丨建築(十三)外國洋行在煙臺,記錄開埠那些事兒
    以坐落於街口的東海關總稅務司官邸得名的海關街說起,依次展開士美洋行、滙豐銀行舊址、盎斯洋行、茂記洋行等,這是外洋企業蜂擁登陸的見證。朝陽街上後來開辦了十幾家西藥房,都只能當盎斯洋行的代理店,兼賣西藥的中藥房也得從盎斯洋行進貨。盎斯洋行經營出口的產品有繭綢、繡花、花邊等手工業產品,此外,出口腸衣也發了大財。還應當提到它對煙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花生出口港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 老照片|1937年,上海灘 洋行裡面的白領
    卜內門洋行,由英國人卜內門氏合作創建於1873年,總部在倫敦 卜內門洋行大樓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卜內門洋行見上海人已開始大量使用肥皂
  • 南岸立德樂洋行亮相央視
    立德樂洋行。 記者 郭旭 攝  立德樂洋行緊挨著龍門浩老街,從老街望去,一艘輪船正行駛在江面上。100多年前,這就是一條繁忙的航道。而紀錄片中立德樂洋行的出現,也令南岸觀眾非常驚喜。  《城門幾丈高》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和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等聯合出品,重慶廣電紀實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重慶紀錄片產業基地承制。全片共5集,分別為《朝天門》《城門開》《潮水來》《舵把子》《龍門陣》,每集時長50分鐘。
  • 搏擊自媒體興起令網站論壇沒落,自娛自樂現象致拳迷層次偏低
    3月25日,在一搏擊微信群裡出現了對搏擊自媒體和傳統網站更迭的討論,隨著近幾年自媒體的興起和普及,上民間網站和論壇的群體已經寥寥無幾,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儘管網站論壇的受眾人數已很少,但依然有個別人會追隨,而這類人相當於大山裡的娃娃,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小圈子,眼界和知識儲備都極為匱乏狹窄。
  • 太古洋行:百年商賈巨擘的中國發家史
    董先生這番中肯的言語也是對太古集團百年歷史的一個客觀總結,而這家洋行的發跡史要從上海開始講起。於是,約翰·薩繆爾·斯懷爾決定與理察·沙克爾頓·巴特菲爾德 ( Richard Shaekleton Butterfield )一位來自約克郡的羊毛製品商合夥,自己創辦一家對華貿易洋行。太古洋行於1866年12月3日在福州路四川路口的吠禮查洋行(Fletcher & Co)的老房子裡開張營業,由約翰·斯懷爾的合夥者之一威廉·朗 ( Wiliam Lang)管理。
  • 1914年天津老照片,太古洋行倉庫、牆子河與太古碼頭
    太古洋行初址設在現臺兒莊路的幾間平房內,1886年用聚集的資金在此處建造了太古洋行大樓。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太古洋行已擁有輪船79艘,總噸位達到150餘萬噸。圖為太古碼頭。太古洋行是天津早期洋行之一,是僅次於英國怡和洋行的第二大洋行。該行由蘇格蘭人思考特於1812年在英國利物浦港創辦,主要經營船運業,後總行遷倫敦。
  • 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通過驗收
    7月21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南岸區文旅委獲悉,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已通過驗收。不久後,這裡將打造成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讓故宮博物院與重慶再續文化姻緣。   依託南濱路安達森洋行舊址打造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是2020年南岸區在兩江四岸核心區實施的重點項目之一。
  • 「重慶最早洋行」 將變身開埠文化遺址公園
    文化遺址公園效果圖和立德樂洋行局部。   「重慶最早洋行」變身遺址公園   一個多世紀前,川江輪船航線一開,外國商船接踵而至,洋行教堂林立,中西貿易往來密集,南濱路成為熱鬧繁華之地。1891年重慶正式開埠,留下了大量洋行、領館等老建築。位於南岸區龍門浩的立德樂洋行就是其中之一,也是當時的標誌性建築。如今,立德樂洋行已走過120多年風雨,被稱為「重慶最早洋行」。
  • 200年前的太古洋行,曾富甲天下,殘存的記憶匯入長江
    後來,日本及歐美在宜昌成立的公司和洋行多達50家。從1881年開始,太古和怡和兩家英國壟斷資本集團,在宜昌關(今宜昌市政府大門)到強華裡一帶大興土木。其中,太古洋行建了很多辦公樓和住宅,怡和洋行建了三棟,兩家在各自的江岸邊又新建了一批碼頭和泊位,競相經營航運、報關、倉儲等業務。
  • 建成122年後首次大修 重慶最早洋行將「重生」
    1891年重慶開埠,留下了大量洋行、領館等老建築。  位於南岸區龍門浩的立德樂洋行,就是其中之一。至今,立德樂洋行已走過120多年風雨,被稱為「重慶最早洋行」。重慶晨報記者昨日從市城鄉建委獲悉,立德樂洋行一號樓即將進行大修加固,目前,正在進行項目公開招投標,預計8月進場,年底修繕完成,讓老建築在南濱路「重生」。立德樂洋行修繕效果圖。
  • 老街逛重慶丨安達森洋行與故宮文物的「千裡姻緣」
    在本期「老街逛重慶」中,將為您講述安達森洋行與故宮文物的「千裡姻緣」,向您講述重慶老街裡的傳奇故事。故宮所藏文物,匯集了五千年來,中華民族遺存的精髓,是中國的文物寶庫。在最近大火的節目《國家寶藏》中,講述了被稱為「中華第一古物」的國家重器——石鼓,歷經磨難終回故宮懷抱的傳奇故事。節目中,還由石鼓引出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往事,其中就有安達森洋行的影子。
  • 百年老倉群,國寶藏身處|走進開埠文化遺址—安達森洋行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開埠文化遺址——安達森洋行。歷史:一段故宮文物南遷傳奇安達森洋行始建於1891年重慶開埠初期,它曾經是故宮文物的「臨時避難所」,是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東北,為確保北京文物的安全,故宮文物被迫南遷。
  • 隱於四川中路的外灘卜內門洋行
    隱於四川中路的外灘卜內門洋行來源:聯商網2020-12-04 09:59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星羅棋布著不同時代、多種類型、各國風格的精美歷史建築,是上海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更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
  • 卜內門洋行:見證中國百年「洋皂」發展
    兩江國際影視城卜內門洋行。 本報記者 楊新宇 攝 還記得老人們口中,人們常用的肥皂、鹼、火柴、釘子等,在解放前是怎麼稱呼的嗎?它的名字叫卜內門洋行,它就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國洋鹼公司,見證了中國百年「洋皂」發展歷史。英國洋鹼公司,見證重慶開埠歷史1873年,英國人卜內與門氏合作,創建卜內門洋行,由經營洋鹼起家,總部在倫敦,主要經營純鹼、化肥。近代的卜內門有限公司集團是世界五大公司之一、英國當時的四大公司之一,在英國有工廠300多家。
  • 戰火硝煙裡國寶的避難所,安達森洋行書寫南濱路上的曠世傳奇
    這個地方就是安達森洋行,說到安達森洋行,其實很多南岸本地居民都對它不了解。安達森洋行位於重市南岸區海獅路2號,面朝長江,背靠獅子山。自1891年重慶開埠之後,許多外商就來到重慶建造洋行,沿江做買賣,這座安達森洋行就是建造於那個時期。洋行的主人原本是一位瑞典商人,主要經營中國的土特產進出口貿易。
  • 安達森洋行修繕工作接近尾聲 曾存放著3694箱文物國寶
    安達森洋行用了四個大的倉庫,存放了3694箱文物,為保護國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便是安達森洋行與故宮在上個世紀的緣分。2016年,故宮博物院時任院長單霽翔曾來到安達森洋行,參與修繕工作,洋行與故宮的這份緣,時至今日,還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