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立德樂洋行亮相央視

2021-01-19 中國.重慶.南岸網

立德樂洋行。 記者 郭旭 攝

  立德樂洋行緊挨著龍門浩老街,從老街望去,一艘輪船正行駛在江面上。100多年前,這就是一條繁忙的航道。

  本報訊 (記者 李詩韻)展現開埠以來重慶城巨大變化的紀錄片《城門幾丈高》於9月2日晚在央視紀錄頻道播放後,引發了觀影熱潮,觀眾們也在網上給予這部紀錄片高度評價。而紀錄片中立德樂洋行的出現,也令南岸觀眾非常驚喜。

  《城門幾丈高》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和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等聯合出品,重慶廣電紀實傳媒有限責任公司、重慶紀錄片產業基地承制。全片共5集,分別為《朝天門》《城門開》《潮水來》《舵把子》《龍門陣》,每集時長50分鐘。

  紀錄片以重慶開埠以後的歷次事件為眼,以城市空間與功能變化為骨,以時間線上大人物與小人物的來去沉浮為血肉,透視大歷史中的城市基因生成機制,回答「我們從哪裡來」。

  據了解,該片開篇講述的立德樂洋行位於南濱路上新街新碼頭34號,緊挨龍門浩老街,為英國商人立德樂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南岸開辦工廠時期所建的別墅,現屬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距今約120年,該建築兼具傳統中式與西式建築風格,整個建築將中西建築風格的元素有機融合,既有中國傳統建築小巧玲瓏的特性,又有略顯張揚的西方建築個性,反映了建築主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是外國的洋行中極具特色的一棟建築。

  「沒想到在身邊還有一棟具有如此意義的老房子。」家住印長江的劉偉告訴記者,自己通過紀錄片長了不少知識。更有不少「老南岸」表示,以前只曉得點兒皮毛,看了片子才曉得些名堂。

  接下來的四集將於每天20:05央視紀錄頻道,20:30重慶衛視播出。

相關焦點

  • 「重慶最早洋行」 將變身開埠文化遺址公園
    立德樂洋行,南濱路上一棟塵封多年的知名歷史建築,在歷經120多年風雨之後,將和其他幾棟百年歷史建築一起,打造成為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結合歷史文化和現代時尚,帶領市民見證開埠時期的風雲變遷。   昨日,記者從重慶市地產集團獲悉,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整體改造工程正式啟動,預計明年年底公開亮相。
  • 建成122年後首次大修 重慶最早洋行將「重生」
    1891年重慶開埠,留下了大量洋行、領館等老建築。  位於南岸區龍門浩的立德樂洋行,就是其中之一。至今,立德樂洋行已走過120多年風雨,被稱為「重慶最早洋行」。重慶晨報記者昨日從市城鄉建委獲悉,立德樂洋行一號樓即將進行大修加固,目前,正在進行項目公開招投標,預計8月進場,年底修繕完成,讓老建築在南濱路「重生」。立德樂洋行修繕效果圖。
  • 重慶珍檔 | 他是重慶開埠第一人,創立了重慶最早洋行。
    1891年重慶開埠,留下了大量洋行、領館等老建築。位於南岸區龍門浩的立德樂洋行,就是其中之一。至今,立德樂洋行已走過120多年風雨,被稱為「重慶最早洋行」。立德樂洋行位於重慶南岸龍門浩新碼頭的立德樂洋行舊址,是一棟中西合璧的三層建築。
  • 10個「老房子」的傳奇故事,看完你就能稱霸南岸了!
    圖源:一點知南岸1927年,當時重慶的豪門黃氏家族與法商永興洋行在該洋樓裡談妥合作:成立聚福洋行,以「法商」二字對外,不過法國人並不參加經營管理,不問盈虧;聚福洋行每年送法方「掛旗費」銀子3萬兩,按月支付2500
  • 南岸:持續「刷新」兩江四岸風景線
    美起來 處處皆為景大山倚大江,放眼望南岸,天際線、山脊線、水岸線盡收眼底,灣、沱、溪、峽、島美不勝收。活起來 處處皆成「鏈」現在,遊客坐軌道交通來到南岸區,可通過軌道與公交接駁換乘工程,無縫換乘其他交通工具,為遊在南岸節約時間成本。不僅如此,該工程還改善了南岸20萬市民的公交出行體驗。與此同時,重點項目衍生出不少「枝幹」。
  • 看南岸如何打造「歷史人文風景眼」
    圖|南岸微發布南岸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厚且多樣,特別是在兩江四岸核心區範圍內的南岸濱江地帶,密集分布著眾多歷史文化遺蹟,人文氣息十分濃鬱。這些歷史文化遺蹟代表著大禹文化、古巴渝文化及近代開埠、抗戰、革命文化精髓,是南岸人文之景的精粹。近年來,南岸通過挖掘梳理歷史文化資源價值內涵,加大文物保護性修繕工程力度,使遺留在江畔的這些歷史文化遺蹟煥然一新,展現濱江人文畫卷。
  • 「區縣解讀」南岸:不是誰都能拿2個「國家級」
    最近,南岸喜訊連連▲圖|郭旭南濱路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是重慶極具人氣的城市文化窗口和文化消費體驗聚集地▲圖|龍門浩老街這裡有法國水師兵營、慈雲寺、立德樂洋行等上百處文化遺址綠色發展的亮麗名片經過努力南岸區廣陽島生態文明示範建設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一批具有示範推廣價值的實踐創新助力重慶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來源 南岸微發布
  • 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通過驗收
    7月21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南岸區文旅委獲悉,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已通過驗收。不久後,這裡將打造成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讓故宮博物院與重慶再續文化姻緣。   依託南濱路安達森洋行舊址打造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是2020年南岸區在兩江四岸核心區實施的重點項目之一。
  • 重慶珍檔 | 重慶開埠文化的見證,南濱路英國卜內門洋行
    重慶南岸區南濱路是一個歷史文化資源相當厚重的地方,這裡不僅擁有古巴渝十二景中的四景:黃桷晚渡、龍門皓月、海棠煙雨、字水宵燈,還分布著許多開埠時期保留下來的建築遺存,比如早年外國人創辦的隆茂洋行、太古洋行、平和洋行、安達森洋行
  • 百年老倉群,國寶藏身處|走進開埠文化遺址—安達森洋行
    重慶南岸,是一座人傑地靈、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選擇在此居住生活、繁衍生息,三千年南岸風雲激蕩,祖先在此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燦爛的文化遺產。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開埠文化遺址——安達森洋行。
  • 戰火硝煙裡國寶的避難所,安達森洋行書寫南濱路上的曠世傳奇
    這個地方就是安達森洋行,說到安達森洋行,其實很多南岸本地居民都對它不了解。安達森洋行位於重市南岸區海獅路2號,面朝長江,背靠獅子山。自1891年重慶開埠之後,許多外商就來到重慶建造洋行,沿江做買賣,這座安達森洋行就是建造於那個時期。洋行的主人原本是一位瑞典商人,主要經營中國的土特產進出口貿易。
  • 老街逛重慶丨安達森洋行與故宮文物的「千裡姻緣」
    在本期「老街逛重慶」中,將為您講述安達森洋行與故宮文物的「千裡姻緣」,向您講述重慶老街裡的傳奇故事。故宮所藏文物,匯集了五千年來,中華民族遺存的精髓,是中國的文物寶庫。在最近大火的節目《國家寶藏》中,講述了被稱為「中華第一古物」的國家重器——石鼓,歷經磨難終回故宮懷抱的傳奇故事。節目中,還由石鼓引出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往事,其中就有安達森洋行的影子。
  • 安達森洋行修繕工作接近尾聲 曾存放著3694箱文物國寶
    安達森洋行用了四個大的倉庫,存放了3694箱文物,為保護國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便是安達森洋行與故宮在上個世紀的緣分。2016年,故宮博物院時任院長單霽翔曾來到安達森洋行,參與修繕工作,洋行與故宮的這份緣,時至今日,還在延續。
  • 上海灘「洋行之王」: 怡和洋行
    1922年落成的怡和洋行新大樓   英國怡和洋行(英文名稱:Jardine Matheson,中文前名「渣甸洋行」),是最早進入上海的三個外國洋行之一。 「洋行之王」   怡和洋行1832年由英商創辦於廣州。1843年上海開埠後,英、美、德、日、法等國商人相繼來上海開設洋行,追逐暴利。有人統計,1852年上海就有洋行41家,其中英商洋行最多,有27家。1859年上海的洋行有62家,其中最老牌、最有名氣的就是怡和洋行。19世紀80年代前後,怡和洋行不僅在上海,甚至在世界上都享有「洋行之王」的美稱。
  • 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通過驗收 將打造成故宮文物南遷...
    重慶日報全媒體消息,今天(7月21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南岸區文旅委獲悉,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已通過驗收。不久後,這裡將打造成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讓故宮博物院與重慶再續文化姻緣。
  • 洋行清真寺
    洋行清真寺 ——走過百年的穆民家園 2014年10月06日 11:27 來源:中國宗教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洋行清真寺位於新疆烏魯木齊天山區,迄今已有近120年的歷史。
  • 區縣文旅精品薈|遇見重慶 南岸起風景
    在這裡,一曲「候人兮猗」絕唱中國愛情史五千年;一聲汽笛拉開中國內陸對外開埠的序曲;一份《挺進報》吟頌著烽火歲月的長歌…… 在這裡,一低頭,長江浪卷千堆雪;一望眼,南山恰如碧玉簪;一轉身,廣陽島花上夢悠悠……南岸全景南岸,長江之南,重慶之眼,「生產、生活、生態」最優空間,「宜業、宜居、宜樂、宜遊」品質城,重慶的城市會客廳
  • 老濟南的洋行/程兆強
    德國禪臣洋行首先落戶濟南。禪臣洋行,是德國在華的老牌洋行,總部設在德國漢堡,1846年先是在廣州設立分行,後來將總行遷至上海。禪臣洋行進駐濟南後,即大手筆買下經二路以南、緯一路以東的一片土地,在經二緯一路東南角處開辦洋行,銷售西藥、機器、染料、布匹、花露水、洋火(火柴)等日用百貨,做花生、棉花、毛皮、草編等山東特產的出口貿易。
  • 洋行的興起與沒落
    當時李士禎在廣州做巡撫,他很開明,跟總督商量後就發了個告示,說誰有錢,只要能交一部分錢,證明你有這個實力,我就準許你成立洋行。這個洋行在北方叫牙行,就是交易的中介所。甲和乙做生意要找一個中間人,中間人就是牙行,生意成了之後兩邊抽佣金。李士禎發了告示之後就有13家響應,這就是所謂的廣州十三行,最早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立了。這是明清兩代很值得說的一個可以稱的上「幫」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