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世界對餐飲機器人又特殊的關注。第一財經了解到,國內餐飲機器人銷量增長迅猛已經過萬,進駐餐廳上萬家,其中擎朗智能、普渡科技各自計劃的年度機器人產量達到1.5萬~4萬臺。
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餐飲行業人力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人力成本佔營業收入比例均值為21.35%,並且以3.69%的漲幅持續增長,是餐飲企業中成本增速最快的板塊;同時,招人難,留人也難,第一財經調查發現,一些門店的離職率高達200%。
據了解,碧桂園旗下專攻機器人餐飲的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於4月10日在佛山博智林機器人谷正式成立機器人組裝工廠。
據負責人介紹,建立組裝工廠是為滿足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今年各項業務快速發展要求,進一步擴大設備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滿足目前訂單需求。
此次成立的組裝工廠首先投入使用的生產車間面積為1.2萬平方米,後續將擴大至5萬平方米,工廠將承擔生產組裝千璽集團自主研發的煲仔飯機器人、漢堡機器人、雪糕機器人,以及各類業態設備和試驗機。預計2020年產能將達到4000臺。該工廠員工數量近200人,並將根據業務增長情況持續調整。
疫情下「用工荒」更是放大了餐飲行業用工結構問題,在這一大背景下成本可控且兼具「無人化、非接觸」標籤的餐飲機器人開始引發行業關注。
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在產業鏈前端製造生產環節,既有老牌機器人公司新松機器人、穿山甲機器人、繁興科技等,也湧入了大新創公司包括擎朗智能、普渡科技、優地科技、普華靈動等。在終端應用方面,京東、阿里等電商零售巨頭,以及美團、餓了麼本地生活服務平臺都在入局。
從產業鏈結構來看,餐飲機器人上遊涉及晶片、舵機、雷射雷達等底層技術,中遊涉及圖像、語音識別等AI模塊,以及設計、加工、組裝、作業系統研發等,是目前學術研究和初創公司搶佔的熱點。下遊則包含餐廳、食堂、酒店等不同的應用場景。其中核心零部件、AI模塊、作業系統是餐飲機器人產業鏈的重要價值所在,其中不乏A股上市公司身影。
瞄準萬億級餐飲市場需求
國家統計局顯示,2019年我國餐飲業收入達到46721億元,比上年增長9.4%,預計2020年我國餐飲市場規模將突破5萬億元。龐大的市場規模和用工需求,催化餐飲機器人產品線日漸豐富。
從產品形態來看,目前餐飲機器人主要有五類:送餐機器人、炒菜機器人、回盤機器人、消毒機器人、外賣機器人,其中送餐機器人應用相對比較成熟,但整體滲透率也處於低位。
青桐資本投資副總裁劉天程告訴第一財經,送餐機器人主要集中在海底撈、西貝、望湘園等頭部大型連鎖餐飲公司,且多局限在一線城市。從餐飲品類覆蓋看,送餐機器人在火鍋餐飲公司使用較多,因為火鍋菜品較多,機器人能放置較多的擺盤,大大節省服務員往返於後廚的時間,極大提升人工效率。
目前市場上也出現炒菜機器人,但機器人炒菜品類偏單一、製作簡單,考慮到中式餐飲口味、用料複雜性,對機器人性能和算法要求比較高,因此滲透率還比較低,大多集中於食堂等場景。
國內A股切入餐飲機器人產業鏈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新松機器人,作為國內較早開始機器人本體研究與應用的企業,新松機器人於2015年就推出了智能送餐機器人,目前其產品線已經包含回收餐盤機器人、促銷導購機器人、展示機器人等多款產品。
巨星科技(002444)則通過投資初創公司國自機器人切入到該產業鏈,其產品主要應用於酒店場景,目前國自機器人已於9月23日同華泰聯合證券籤署上市輔導協議,並於近日在浙江證監局備案,擬科創板掛牌上市。此外新三板上,穿山甲是一家老牌服務機器人製造商,其中餐飲機器人是公司的核心產品線,包括迎賓服務機器人、送餐機器人、炒菜機器人等,而另一家公司繁興科技則主打烹飪機器人,不過從財報來看,兩家公司均處於虧損狀態,且從新三板退市。
「目前餐飲機器人市場馬太效應還比較明顯,頭部品牌優勢明顯,擎朗、普渡的市場佔有率比較大。」劉天程說道。從商業模式而言,目前餐飲機器人主要採取了購買和租賃兩種模式,租賃模式的推出大大推動了餐飲機器人應用落地,對於餐飲行業而言,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免費試用周期降低了使用門檻。
真正的戰場在海外
此前,碧桂園在餐飲機器人領域已經實現落地,此次成立機器人組裝工廠意在提升其有效產量。位於佛山順德區碧樂時光的機器人火鍋餐廳和機器人快餐廳已於2019年營業,位於廣州珠江新城花城匯的Foodom機器人中餐廳也在今年1月12日正式開業。除了現在開業的中餐廳,碧桂園還自主研發了火鍋、快餐、煲仔飯、粉麵店等多個不同產品線。
餐飲是一個生態
要說機器人+餐飲行業,第一家打著「機器人餐廳」旗號宣傳的絕對不是碧桂園。2010年濟南的「第一家機器人餐廳」實則就是機器人服務員;2018年波士頓的「第一家機器人餐廳」實則是機器人廚師。雖然已經有不少商家為了追求高科技的噱頭跟風開了很多機器人餐廳,都以關門告終。但他們失敗的原因大多集中於機器人技術不成熟導致的「經常出故障「,」維護費用成本過高」、「功能單一」、「運營成本過高」,以及對於機器人」無情「地抱怨。
在以上都有先例的情況下,廚師+服務員=碧桂園機器人餐廳,這樣的自動化難度大麼?從技術上角度上來講,將工藝轉化成自動化流程是最大難點,但在這個封閉域上,其實自動化又不是難事,預先設定好每道菜的工序和調料添加量,工藝化也只是時間多少的問題。
但碧桂園推出的機器人餐廳展示了整體生態的意義。
在一位投資人士看來,網際網路巨頭會影響國內的競爭格局,但餐飲機器人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海外市場。
反觀當下餐飲機器人仍有諸多環節有待優化。一方面在複雜的環境下,餐飲機器人的定位導航功能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人機互動還需更智能。從應用環節來看,目前餐飲機器人主要應用於迎賓、點單、送菜、回收餐具等環節,但制菜和炒菜環節仍由人力完成。對此陳昱認為目前機器人的產品形態主要是有腿和眼睛,外來還會添加上手,屆時餐飲機器人就可以參與更為複雜的工作環節,實現工作流程全自動化。
「實現上菜環節自動化需要廉價好用的機械臂,但目前機械臂的控制算法還存在一定問題,其次成本太高,一個機械臂就要上萬元成本,無法實現大規模應用。」陳昱解釋道。他認為無人餐廳是一種噱頭,未來餐飲行業將是人機協同模式,很多情感交互環節機器人是無法替代的。
劉天程則認為從技術視角而言,目前餐飲機器人底盤技術壁壘已基本突破,更重要的挑戰在算法層面,包括路徑規劃、識別、避障等算法的融合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將極大影響機器人運行送餐的效率。不過長遠而言,用工短缺、青年勞動力不足已經成為全球各國隱憂,未來餐飲機器人會成為勞動力重要補充,屆時產業核心環節迎來重點發展機遇期。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