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雨農的長鏡頭
9月26日開幕的北京車展上,新能源車成為亮點,這種亮點並不只是前幾屆車展那樣只是大量新產品的堆砌。而是不同類型企業的參與,對未來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格局有極大的指引作用。在諸多新能源汽車中,蔚來無疑是標誌性的。經歷了去年的艱難時刻,蔚來不但在行業中站穩了腳跟,在造車新勢力企業中穩居頭部,而且在技術和服務模式創新領域,成為了同行研究和效仿的對象。蔚來對行業的變局如何思考,如何看待自己的價值。媒體日當天,《車說新語》欄目來到蔚來展臺,對蔚來的當家人李斌進行了專訪。
即使是短短訪談,也可以看出,蔚來的堅持並非偶然。李斌造車的出發點,就和其他企業有本質的差別。在訪談中,李斌總結了蔚來給行業帶來的三大價值,以及在發展歷程中堅持定見的心路歷程。李斌認為,行業對蔚來的成長仍然存在誤解,但是沒有關係,「誰也不欠蔚來一個理解」。蔚來走在行業前沿,要為行業發展承擔一些風阻。只有用戶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蘇雨農:大家好,今天在北京車展上,我們來到了蔚來展臺,見到了蔚來的創始人斌哥。李總您好,其實車展最大的看點就是新能源,有一些新的品牌還在利用這個機會抓緊時間入場,還有一些就是外資、合資品牌的重點產品發布,您怎麼看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新能源車市場格局?
李斌:我想從趨勢的角度上來講已經非常明顯,智能電動汽車毫無疑問是產品的主要的路線,要是再猶豫,這就不對了。傳統的汽車公司肯定要加速推出產品,要不然等時間成熟以後,不好動了。新的公司,我們也很高興的看到,創業公司也在加快推出他們的量產車。當然,對整個行業來說,不管是創新的公司還是現有的、傳統的汽車公司,加速推出智能電動汽車產品對行業都是一件好事。
蘇雨農:其實這幾年,很多汽車企業對蔚來的認識,伴隨著蔚來的成長是產生了很多的變化,在蔚來的這六年中,這家企業給行業帶來了什麼?
李斌:確實蔚來的創新是體系的創新,一開始有很多人不太理解,我們覺得也是非常正常。
首先,我們建立正向開發的研發體系,在我們之前,中國的汽車企業沒有這麼做,都是從逆向開始。我們上來就是從正向開始,核心的技術比如說三電都是我們自己從頭開始做的。當然,在整車工程方面也有很多頭部的挑戰,比如全鋁車身的製造,高性能的協同等等。
其實我們把技術創新的起點設的很高。從目前來看,用戶是認可這個能力的,每年我們都投入幾十億人民幣在研發方面,在研發方面持續投入,即使在去年最困難的時候,包括今年上半年還沒有從困境徹底走出來,我們仍然保持對研發的投入。我想這是我們對自己的堅持。我相信這種堅持對整個中國汽車產業的技術進步是有意義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們初步建立了高端的品牌形象,這其實是不容易,因為讓中國的用戶接受國產車,平均銷售價格幾十萬人民幣,這是個壓力很大的事情,這中間也遭遇很多的非議和不理解,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們如果從今天的角度來看,ES6已經持續11個月是中國純電動車銷量的冠軍,不光是量第一,我們40多萬的單價肯定遠遠超過後面的一些純電動SUV,而且ES6在今年的二季度也是全球豪華純電SUV銷量的第一名。所以實踐證明了用戶是可以接受中國這樣一個品牌做這樣一個定價,定位在這樣一個區間。所以對中國整個汽車產業品牌向上提供了信心。
第三點,是創新公司和現有的汽車產業之間合作的模式。我想當時和江淮的合作,行業大家都不太看好。但是從今天合作的結果來看,用戶買單。而且品質方面,確確實實不管是一些知名汽車媒體的評測,用戶的,還是J.D.Power這樣權威的第三方評測,我們在質量方面都是第一名,我們的用戶口碑確實也不錯,儘管我們的質量也有很多地方還需要改進,但是從整體結果上來講是不錯的。所以我們證明了製造合作是不錯的,是可以走的通的。和江淮的合作是雙贏的合作,是網際網路+的創新嘗試。給產業鏈的合作夥伴,或者整個行業,幫大家思考自己的核心價值創造到底應該來自於哪。
對於蔚來,我們把自己的核心價值創造放在研發、用戶服務。在製造方面重點放在零部件的體系,還有質量體系,我們質量團隊有將近500人,是很大的團隊。我們在工藝方面做創新,但是製造工人的管理可以和江淮合作,這其實是各取所長的很好的方式。
再看我們之前這條路,肯定大家有很多的疑問,今天我們也證明這條路是可以走通的。所以我想,不管是從技術創新還是從品牌向上,還有產業合作的價值鏈分工的角度,蔚來都進行了很多嘗試和創新。當然,別的方面還有很多的細節,我就不多說了,換電、NIO APP、服務用戶的模式,行業越來越多人有的甚至於像素級的copy我們的東西,當然,我還是呼籲大家尊重一點我們的IP(笑)。不管怎麼樣,有人Follow,說明我們做的是對的,所以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越來越有信心。
蘇雨農:所以說無論是技術、品牌還是模式,關鍵第一個是堅持。第二個也是特別不容易一點,對於100多年汽車行業來講,為什麼很多事情是蔚來想到了,並且付諸實踐了,別的企業就沒有想到?這一點真的是很難得的。
李斌:我覺得其實不是他們想不到,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個行業問題在哪,但有的時候,一些公司很成功,但他成功的路徑對今天可能已經不那麼合適了。因為這個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汽車技術已經在變化,軟體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和用戶連接的方式在發生變化,直接服務用戶,隨時隨地的連接用戶,這是需要體制機制和文化支撐的。我覺得傳統汽車公司做轉型,其實比我們這樣新的公司難度更大。他們資金更充裕,他們現有的資源更多。但是,要克服機制和文化的轉變,這個比資金和資源本身是更難的。這個難度比我們大,當然我們有我們的困難,我們要生存下去,但是我們要解決的困難是非常具體的。就是我們沒有那種看不見的那種困難,這其實使創新變得更容易一點。
蘇雨農:我們和傳統企業交流的時候,他們也是感覺到,我們的有品質,我們有品牌,我們有生產線等等方面的因素,但確實是有的地方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受制於模式、傳統利益等等的因素。
李斌:對,其實就拿爬山去做比喻,他們已經爬到6000多米的山,現在我們要爬8000多米的山,但是這個8000多米和6000多米不是一座山,所以他得走下來重新爬,猶豫就不好辦了。我要走下去再去爬嗎?我們反正沒有爬過6000米的山,我就直接從山底下開始爬。
蘇雨農:這就是所謂造車新勢力,「新」的價值,不是說我「後來」就一定能「居上」。
李斌:是的,人家也可能下的挺快,上的挺快,或者兩山之間搭個橋就過去了。
蘇雨農:剛才您也開玩笑說到很多像素級的copy,很多企業都在重視用戶運營,重視存量用戶,但是每個企業情況不同,是不是就「傻傻的對用戶好」,就可以把這個事做成?您是否能給別的企業一個忠告。
李斌:其實我沒有什麼忠告,因為我們自己做的還很不夠。其實服務用戶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事情。特別是你的用戶越來越多,每個用戶的需求都不一樣,每個用戶的場景也不一樣。而且我們自己的服務團隊規模也越來越大。你怎麼保持一致的品質?這其實挺難的,我非常佩服像星巴克、海底撈這樣的公司,他業務並沒有稀釋他的服務的水準,這是一個很挑戰的事情。我開一家咖啡館盈利可以,開成星巴克是有問題的,你開一個火鍋店容易,開成海底撈就難了。所以我覺得這個事情其實沒有什麼訣竅,就是日復一日的去持續的改進。
我覺得這中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公司的一個理念,讓用戶滿意是我們的目的,不是手段。這個很重要,如果你本末倒置,我對用戶好,所以我可以多賣車,如果你這麼去想,可能這個事情就麻煩了,其實我覺得服務用戶是不容易的,不可以功利性。所以我們公司的文化裡講真誠,其實這個是很重要的,將心比心,所以還是那句話,我也不覺得我們就已經及格了。可能別人比我們更差一點,但是我們要走的路也挺長。
蘇雨農:您剛才時候的特別好,就是當蔚來的網點、用戶達到星巴克的量級時,我們給用戶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
蘇雨農:剛才也說到了品牌的問題,確實也有很多人質疑說蔚來燒錢燒的挺多,但是關鍵是有很多品牌燒了更多的錢。
李斌:我覺得這是一個誤解,其實你說我們是不是花更多的冤枉錢?肯定不是,這肯定是任何一個公司,包括我本人在內必須付的學費,我也不是神仙,我也不能說所有的事情上來就100%做對,這是一個客觀規律。但是如果你看我們的錢花在哪,我們其實是花在研發的投入,幾百億的研發投入,服務體系的建設,加電服務體系,換電站、移動充電車等等加電體系,包括網點建設等。但是我們沒有花那麼多錢去打廣告。我們的用戶幫我們花錢打廣告。我們公司內部很節儉的,公司內部我們倆(秦力洪)共用一個辦公室。我們員工比如說從上海到北京來出差,現在是400塊錢的住宿費,其實也挺摳的。看錢花在哪很重要,我正向研發,申請專利,不花錢哪來的。
所以每個公司有自己的基因,因為我們要做一個高端品牌,我們平均售價現在45萬,肯定要保持一個標準,肯定不能搞的跟幾萬塊錢的車一樣。比如說展臺不可能用哪個標準,展廳不能用哪個。我的車和奔馳寶馬奧迪一個價格,我各個方面都搞的很low,這個事情不可能。所以有的時候,我覺得對我們不了解的人,還是用原來的眼光去看待我們公司,他有誤差。但是我覺得也沒有關係,因為誰也不欠我們一個理解,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讓越來越多人理解你。這一次車展,有200多個用戶自願來到車展幫我們站臺,通過一個一個用戶真誠的服務,包括他們對外去介紹我們,總會有越來越多人了解我們。
蘇雨農:所以您按照別人理解的方式,做帶引號的「燒錢」,那也沒有現在的蔚來。
李斌:我一直的看法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關鍵是什麼叫浪費?比如說,有一次我去一個小土豆菜館,我們兩個人,給我們上兩盤菜,兩盤菜都吃不完,我很生氣,我說你為什麼給我們上那麼多?你去日餐廳,吃一小塊魚片,也很貴,哪一個叫浪費?我花多少錢,要吃這個東西,從大海裡面撈出來的這一小片,就是值這麼多錢,這就不叫浪費,你得到你該得到的東西。其實是需要有這麼多的價格,才能得到這個東西,不能把這兩個東西放在一塊。很多人把吃生魚片當成浪費,把吃小土豆的大盤菜(的浪費)當成是賺,我肯定不這麼看。我覺得吃小土豆大盤菜沒吃完的叫浪費。
蘇雨農:咱們最後簡單說說技術,一般提起汽車企業的技術,都是指三電。但是對於蔚來來說,連IT架構都是自己開發的,蔚來的技術肯定不止一個部分,您怎麼看更廣義範圍的技術對蔚來的支撐作用?
李斌:說到技術,我一直說一個詞叫「智能、電動、汽車」,我們的技術重點來自於智能電動汽車,這三個都不能偏廢。智能肯定跟以前完全不一樣,軟體定義的汽車,包括輔助駕駛,自動駕駛,數字座艙以及底層軟體的架構,電子電器架構包括軟體的架構,我們現在總共有6個部門是跟智能化相關的。電動就不用說了,三電肯定都在全面的做,但是汽車整車工程非常重要,除了傳統的整車工程以外,現在我們還需要自己要去做很多軟體的東西,比如說空氣懸架,你怎麼去做它的控制,就逐步的增加自己在整車控制方面的一些軟體。從整個來講,肯定是建立在軟體的基礎之上,三電也是建立在軟體的基礎之上,為了智能,為了電動去建立一個前瞻的能力,這個前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公司,我們一共有10個負責研發的部門,都是直接向我匯報的,很多人都在問你們公司CTO是誰?我們公司沒有什麼CTO,我覺得我能管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我們更加願意讓我們這些人圍繞著總體的技術目標做好協作。
從目前來講,我們覺得這個體系能力目前是越來越順了,如果你看我們第一代平臺,從2015年6月份開始做,開始畫第一根線,到2018年的6月份正式交付用戶,用了3年,那是全新的,所有的都是新的,沒有什麼不是新的,電機都是完全自己搞的,電控、電池包完全都是自己設定的,還做了換電,全鋁車身、空氣懸架,晶片我們是全球第一個量產的,車機的晶片也是當時最領先的,裡面的軟體全部都是自己搞的,我們2018年把ES8推出來了,也hold住了,我們覺得我們還是挺驕傲的,一上來打了比較好的地基。在這個地基的基礎之上我們會做第二代、第三代的改進,目前已經全力以赴的做第二代平臺。
蘇雨農:所以我們看這次北京車展,雖然有這麼多新品牌進來,但是我覺得蔚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開拓了很多的思路,否則大家還還沒有找到太好的方向。
李斌:對,所以我們跑在行業前面,風阻肯定比較大,我們也承擔這樣的風阻。給大家把路趟的儘可能順一些,我也是衷心的希望,越來越多好的產品,好的公司都湧現出來,這對於推動整個電動汽車是非常有意義的,必須靠好的產品,好的體驗,好的服務才能做的更好。不能簡單的靠補貼,也不能靠國家的意志,消費者要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蘇雨農:好,那今天咱們就聊到這兒,以後希望有機會做更深入的交流。咱們一起加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