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榮幸舉辦《旁白:首屆三影堂學員作品展》。三影堂教育計劃作為主要部門之一,自2012年啟動以來擔負著學術研究、知識傳播和人才培養的功能。憑藉名師工作坊、古典工藝課程、海外遊學計劃、青少年教育、線上攝影教育五大核心教學模塊,致力於打造中國當代藝術攝影先鋒人才成長基地。
本次展覽內容根據學員的創作實踐分為 「人造景觀」、「凝視的風景」 和 「家庭與記憶」 三個部分。
人造景觀
「人造景觀」突破了傳統「風景」的視覺經驗,嵌入更多自我意識與人為幹預,塑造出各具形態的「景觀性舞臺」, 「圖像」與「文字」,「經驗」與「意識」互為旁白。
創作者:陳秋實、李俊衡、林建 、唐稹、餘若婕
特邀導師
陳榮輝
知名青年攝影師
陳秋實
《論人造光》
作品基於對人造光源與當代視覺經驗的思考,以攝影為媒介對其進行闡述與判斷。整個作品大致從景觀,空間,色彩三個主要方面入手,將理論研究中「知覺的技術」延展至更為抽象的純粹「經驗」與「意識「的領域,試圖以回應問題的方式更清晰的了解視覺景觀與我們」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非歷史場所。
陳秋實,本科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法學/哲學專業,現就讀於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MFA,主要使用攝影,裝置,現場藝術作為載體。
《論人造光》系列,陳秋實
導師點評
陳秋實的作品是關於攝影本體語言之一「光」的再創作。他的這個系列作品對於我而言,更吸引我的是這種攝影空間的模糊感。這其實是攝影特有的魅力,也就是虛構和非虛構的邊界線。他把照片的場景設置在了我們非常熟悉的夜晚空間,加入了若隱若現的人造光,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神秘美感。
展覽現場
李俊衡
《語言的奴隸》
語言作為一套符號系統,是能指與所指的混合形式。當語言長期被作為符合所使用和傳播,更多表現為所指,即抽象概念。當人們越依賴這個抽象概念的同時,語言原本表達的實物的主體和本質則逐漸被人們忽視。語言讓我們看見世界的同時,也遮蔽了世界。
李俊衡,現居北京。關注與自我真實與社會意識,試圖用虛構的現實影像探尋心理意識和想像性的真實,探索客體化的圖像表現出被忽略的社會存在。
《語言的奴隸》系列,李俊衡
導師點評
很多攝影師都探索了文字與攝影之間的關係,李俊衡這一次把語境放到了語言系統。當我們閱讀一張充滿文字的照片時,究竟是文字還是照片吸引了我們,讓我們反覆揣摩?這也是對我們閱讀照片的一種反思。誠然,語言讓我們看見世界,其實遮住的是我們的眼睛,而不是外面的大千世界。
展覽現場
林建
《自然生成的人工景觀》
觀眾在觀看一種無限趨近於真實但又無法從日常體驗中找到準確的答案與之契合的圖像時會如何思考?是否會依賴自身的主觀經驗來進行判斷與分析?在《自然生成的人工景觀》中,依靠攝影和繪畫這兩種媒介,我構建了一種美麗但卻不真實且不穩定的「景觀」。我將紡織品顏料與水混合後製成冰塊後將其放置於大尺寸白紙上任其緩慢融化,融化形成的水自由的在白紙上流淌、作畫,從而得到一系類的「景觀」。之所以將其稱為「景觀」是因為在觀看的過程中觀者會產生正在觀看某種自然地貌的情感體驗並將其所接受到的圖像與個人經歷所結合起來描繪這一「景觀」,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觀看之後自行定義與命名該「景觀」。
林建,出生於1996年。現工作生活在首爾和安城。林建的作品大多數是基於個人對世界的感知與觀看方式,將日常中的常見事物提取出來並以個人方式進行創作,通過不同的方式去處理原物件讓其產生物理層面或精神層面的轉化。林建也一直在嘗試探討作為當代藝術而獨立存在的攝影的邊界和攝影與其他媒介的融合方式。
《自然生成的人工景觀》系列,林建
導師點評
林建的作品與其說是繪畫和攝影的媒介結合,更像是材料的照片化。他在創作這個作品中的過程其實是他藝術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過程就是一種藝術家進行多維度思考,把現實生活中的材料進行視覺化轉譯的過程。當然,林建的轉譯是比較抽象的,但也更具有視覺想像力。
展覽現場
唐稹
《城市森林》
由於大學專業的原因,我需要去很多城市做調研。當我在北京做調研的時候,我感覺到這裡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都市居民之間複雜的人際關係。因此這個作品來自於我對都市居民生活狀況的觀察和對都市人之間關係的反思。
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皮影戲的啟發,我想到了用類似的藝術手法來表達我的想法:在照片中用針孔勾勒出畫面中人物和事物的輪廓,並投以戲劇化的燈光,使其變得角色化和戲劇化。通過對紀實照片的二次創作,來探索人類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下的孤獨與無奈。我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照片,能夠喚起城市居民對自我生活的反思和對個人精神世界的關注。
唐稹,即將前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讀攝影研究生。一直以來對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十分感興趣,希望能以攝影為媒介來探討,很喜歡用攝影來截取日常生活中的非日常,因為影像本身具有碎片化的特性也表明我有機會能夠構建屬於自己的詩意化鏡頭語言。
《城市森林》系列,唐稹
導師點評
唐唐的作品關注的是城市和個體的精神狀態,她結合了中國傳統皮影戲的方式來進行創作是非常巧妙的。當我們去反思當下的城市和個體,我們總是習慣向前看,但有時候往回看,去尋找那些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東西,或許可以帶給我們驚喜。
展覽現場
餘若婕
《 我可能以後再一一敘述(一)》
2018年開啟photo without photoshop攝影項目,旨在探索脫離photoshop軟體等技術支撐,只通過鏡頭拍攝,直接輸出視覺效果特殊化虛構化的超現實攝影風格。
餘若婕,視覺藝術指導, 獨立攝影師,現居上海。2018年開啟「照片無修」photo without photoshop攝影項目,旨在探索脫離photoshop軟體等技術支撐,僅通過構建攝影現場和鏡頭取景拍攝,直接輸出視覺效果虛構化的超現實攝影風格,將實向虛的視覺語言進行轉換表達。
《 我可能以後再一一敘述(一) 》系列,
餘若婕
導師點評
餘若婕的作品是一種用直接攝影的手法來呈現數字攝影的效果,也是和日常的攝影創作反其道而行之。當我們在觀看她作品的時候,我們總會覺得裡面會有後期的加工的成分,而恰巧她又是用直接拍攝的方式來虛構了當下的現實,也就是她想呈現的超現實。
展覽現場
Q
在三影堂學習期間,你收穫了什麼?
陳秋實:對攝影的了解更加的充分,認識更加的全面。以前總是自己拍,現在知道通過各種渠道去調整與汲取自己的思考與知識。
李俊衡:收穫最大的是開闊了視野以及對於知識的補充,讓我在瓶頸中找到了更多角度的思考,打破了一些我原來的固有認知,並且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交流探討。
林建:讓我對於國內的藝術攝影這一領域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同時也學習到了很多在學院體系下無法接觸到的知識,因為在學院的創作體系下只需要考慮如何去創作並不需要去思考其他的因素。
唐稹:三影堂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我能夠更全面地去對當代攝影和展覽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攝影這個學科有很強的靈活性和在未來很大的發展潛力,讓我對日後的學習也有了更多的信心。
餘若婕:通過課程導師的指引在短時間內壓縮平時積累的碎片靈感,把想法創意集中在一個時間點找一個出口呈現作品,同時對攝影的表達方式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相關連結
旁白:首屆三影堂學員作品展
【三影堂教育計劃】是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主要部門之一。擔負著學術研究、知識傳播和人才培養的功能。憑藉北京三影堂藝術中心和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的優秀品質和豐富資源,我們將致力於打造中國當代藝術攝影先鋒人才成長基地。
原標題:《突破傳統風景的「人造景觀」| 旁白:首屆三影堂學員作品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