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降臨,華燈初上。沿著高明西江堤圍驅車直行,兩岸風光相映成趣,碧波蕩漾的西江河畔與錯落有致的傳統民居,構成了一幅美麗怡人的山水田園風光圖。
「老闆,我們五個人。」入夜後,坐落在西江堤圍沙寮村的「閱江樓」愈發熱鬧。老闆區然方忙前跑後,店內人聲鼎沸,從下午2時半直到晚上9時,這樣熱鬧的場景在閱江樓已經持續了十年。
掌廚30餘年
精通粵菜廚藝
過去,在美食如雲的佛山,沙寮河鮮可謂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只有資深食客才熟門熟路。近年來,隨著河鮮餐飲店不斷增多,沙寮河鮮也漸漸揚名珠三角。其中的閱江樓是沙寮河鮮的名片之一。掌廚數十年的老闆區然方精通粵菜工藝,得到多方食客的讚賞。
30多年前,一個曾在沙寮村下鄉的知青返城後,在廣州開了一家小餐館,便叫區然方到餐館幫忙。那時區然方才16歲,在家務農的他,也希望到外面闖一闖,於是一口應允。不到半年,區然方成了炒菜師傅。
剛到廣州,區然方被安排在廚房做學徒,每天一大早便起來刷鍋洗菜,晚上打烊後清理廚房。區然方老實、勤勞、肯學、悟性高,半年後就順利出師,蒸煮烹炸,廚師的活兒樣樣精通,特別是粵菜系列,做得特別地道。
「學廚藝,除了勤奮好學,悟性很重要,不但要學會師父的手藝,還要自己多研究,觸類旁通。」區然方說。每做一道新菜,區然方都要做到精益求精,不但自己反覆試吃,還認真聽取顧客的反饋,不斷改善。聽說哪個酒店有新菜式,區然方都會慕名前去品嘗,借鑑長處,吸取經驗。
區然方用西江河鮮烹飪出美味佳餚。/受訪者供圖
從事廚師工作30多年,區然方到多個地方拜師學藝,足跡踏遍北京、雲南、香港等。他多次前往香港學習,練就一手「港式粵菜」。
從1995年開始,他便一直在廣州一家星級酒店做行政總廚,一幹就是10年。區然方主推的粵菜系列,在當地打出了一片天地。他頭腦靈活,把當地人喜愛的口味融進粵菜,贏得許多回頭客。
2010年,在廣州闖蕩的區然方回到沙寮村,建了一棟三層高的樓房,用作河鮮私房菜館。創立初期,條件相對艱苦,區然方不得不親力親為,從菜式的定製、定價到烹飪,事無巨細,均親力親為。
「最累的時候,從早晨6時30分忙到下午5時,再從下午6時30分做到晚上9時,這樣的狀態,堅持了整整5年。」區然方說。
酒香不怕巷子深。慢慢地,閱江樓口碑越來越好,來自禪城、南海等地的食客都慕名而至,甚至有食客一吃就是10年。
極簡做法
保留食物原汁原味
「千帆共出海,喜迎開漁來。」沙寮村,一個以漁為業的村子,因民國初期西江對岸南海先民來此耕作後,村民在河灘上以茅草禾泥搭成寮屋居住而得名。經年不息的西江水,孕育了沙寮村獨特的疍家飲食文化。在這裡,沙寮人依江而生,各式河鮮、時令水果因江而豐,勤勞聰敏的沙寮疍民就地取材,將其烹製成一道又一道備受食客稱讚的天然美味……
「西江的良好水質醞釀出來的原生態食材,使得沙寮河鮮本身的起點頗高。」區然方介紹,不必用繁雜的做法,也不用過多的調料,就能造就出活色生香的河鮮佳餚。
其中,店內最具特色、最受歡迎的一道菜當屬蟹肉豆腐。挑蟹時,區然方講究「一掂二看三捏」,掂掂分量,看毛蟹背殼是不是呈紫褐色,肚臍部分則以深黃或偏紅為佳,再捏捏蟹腳和蟹體連接處是不是緊實,來判斷螃蟹新不新鮮。
區然方將新鮮採購的蓮藕切成片狀。/佛山日報記者馮慧雯攝
廚房裡,只見廚師們將新鮮的毛蟹清洗乾淨,隨後放進鍋中蒸熟。區然方介紹,毛蟹蒸熟後將蟹肉取出,同時把山水豆腐切成粒狀,一起倒進鍋中翻炒,這當中十分考驗廚師的廚藝,不能把豆腐炒碎,也要掌握好時機和火候,起鍋過早可能還未熟透,太晚起鍋肉質則會變老。把時間控制在4分鐘左右,這時出鍋的蟹肉細膩,豆腐香滑可口。
十年來,閱江樓始終堅持疍家人傳統的烹飪方式,主打清蒸河鮮菜式。烹飪時通常只需要一把姜蔥與鹽水、豉油等醬料,避免影響河鮮原先的味道。「只有用最簡潔的烹飪方式才能讓河鮮保持本身的鮮味,讓河鮮中的營養成分釋放出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實現美味和健康的完美融合。」區然方說。
今年,「高明味道——2020百村名菜爭霸賽」已經開始,區然方正在加緊磨練廚藝,希望能在大賽中與各路廚藝高手一決高下,努力爭奪高明「廚王」稱號。
原標題:高明西江堤圍沙寮村「閱江樓」:
就地取材 烹飪天然美食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馮慧雯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