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馮妮兒。
今天是每周二的發文時間。
買保險有多難?公司太多,產品也挑花眼,如果有個保險公司排行榜,順著排行榜買不就完事了嘛。
保險行業確實有排行榜,有幾個指標我認為可以關注一下:
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保險公司的保費規模和盈利能力。保險公司的投訴率。
一、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
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是保險公司的償還債務的能力,代表了保險公司對抗風險的能力。這個指標通俗起來講,就是看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是否能夠把所有負債都償還掉。
銀保監會對於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最低要求就是所有資產能夠償還所有負債,注意,這還只是最低要求,也就是要求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都要至少達到 100%。
實際的情況是,2020 年一季度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都超過了 200%,簡單粗暴點講,買 50 萬的保額,保險公司就算賠 100 萬還不至於破產。
先來看看一季度償付能力排行前十名的榜單吧。
再看幾個「差學生」:
建信人壽、上海人壽、恆大人壽、富德生命人壽、珠江人壽、天安人壽、中銀三星人壽在內的 10 家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只稍微高於 100% 。
百年人壽、君康人壽和中法人壽,中法人壽公司的償付能力還沒達標。
那你熟悉的大公司償付能力如何呢?
除了友邦和中國人壽排在前十名,太平洋保險排在 14 名,平安則排到了 26 名。
是不是償付能力越多越好?
非也。
一些剛成立的保險公司、或是產品競爭力不強的公司,保險產品銷量還不多,所要承擔的賠付金額少,償付能力的數據也可能會較高。
像我們熟悉的百年人壽這類網際網路保險明星公司,償付能力下降有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產品性價比高,從而導致保險公司賠償風險大幅提升。
所以我們看到,有些設計比較激進的產品往往短壽,過一陣就下架了。
如果償付能力一直不足後果會如何?
後果很嚴重。
喝茶是小,銀保監會督促你整改,用各種方法提高償付能力,如果還不行,國家的保險保障基金會採取兜底措施。
通常情況下,被要求整改後保險公司就得行動了,起碼努力把償付能力提高到及格線,實在不行的再由國家兜底。
不得不說,在中國真是處處都充滿了安全感。
所以,償付能力這個指標,過高和過低其實都不好:太高了說明你產品不受歡迎,太低了說明你抗風險能力弱,還是平平穩穩最好。
而且,從數據上看,除了前六名和不達標的公司,大部分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並沒有非常大的差距,大家認為的「大公司更能賠」就是個誤區。
二、保險公司的保費規模和盈利能力
再說說保費規模和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
下表是 2020年第一季度壽險保費收入前十名的公司。
果然,從保費收入就可以看到人壽和平安的名氣,妥妥的業界龍頭。
保費收入高的公司和咱們的認知比較一致,確實是那些網點多、名氣大的大公司保費收入更高。
而淨利潤的排行榜,又有些區別。
這個指標裡面,我覺得更值得關注的是那些保費收入不少,但利潤並不高的公司。
比如排名 11 的百年人壽,保費收入 287.84 億,淨利潤才 1556.4 萬元;信泰人壽保費收入 129.23 億,利潤也只有 2329.1 萬元。這些公司不少是出了爆款產品的明星公司,銷量高利潤低,真正讓利給消費者。
另外,還有一些保費收入墊底的公司,倒數 30 名如下:
保險公司虧損其實並不一定是經營不善。
實際上保險公司的經營回本周期比較長,初期虧本是很正常的現象,往往保險公司開業前期會存在虧損,並在一定時間範圍內擴大,之後虧損逐漸平衡,第 7 到 8 年利潤才快速增長,能在第 10 年左右達到盈虧平衡就不錯了。
而名單上所列出來的公司,很多註冊時間都不長,有些還是網際網路保險產品出爆款比較多的明星公司。如果一家老牌的保險公司遲遲沒有實現盈利,這才需要咱們警惕。
三、保險公司的投訴率和理賠糾紛
最後再看看保險公司的投訴率和理賠糾紛數據。
先上表格。
投訴的都是哪些內容呢?
投訴集中在理賠糾紛和銷售糾紛。
先說說理賠糾紛。
涉及人身保險公司投訴中,涉及的險種以疾病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和醫療保險為主,主要反映理賠時效慢、理賠金額爭議、理賠資料繁瑣等問題。
再說說銷售糾紛。
在涉及人身保險公司投訴中,涉及的險種以普通人壽保險、分紅保險、疾病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為主,主要反映誇大保險責任或收益、未充分告知解約損失和滿期給付年限、承諾不確定利益的收益保證等問題。
大家可能發現了很多大公司的投訴量都很大,這說明大公司不靠譜嗎?投訴量這個數據只能作為一個側面數據,你會發現,很多投訴量大的公司業務量同樣很大,用單一指標做判斷說保險公司不靠譜並不嚴謹。
總結:
這些數據能告訴我們什麼?
這些數據給我們提了個醒:判斷保險公司好不好需要多個指標綜合權衡,用單一指標去評價並不合適。
買保險不應該過分追求大公司、大品牌,有保險牌照的公司真沒什麼小公司,很多人心中的大公司與小公司的區別就是自己聽沒聽過而已。
買分紅險等理財險購買要謹慎。小馮妮兒每次都是和大家說買保險先保障後理財,可是還是很多人覺得理財和保障兩者兼有的才好,兩全險、分紅險這類確實滿足你的需求了,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何必這麼執著?
真要買理財險就單獨買,分紅收益率看清楚是固定收益率,還是所謂低檔、中檔、高檔收益率不同,大部分產品宣傳資料上只是給你標了最高收益率而已。
要想理賠糾紛少,健康告知、保險合同一一看好,這時候千萬別省事,投保之前省事投保之後理賠就費事,不信你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