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險雖然尚未過去,但目前我們的生活正在常態化運行。
這幾天,「武漢敲鑼女」的新聞再次成為熱搜,許多人為其不知道感恩、甚至恩將仇報的行徑很憤慨。我們先從這個故事的開頭說起,儘管只是3個月之前的事,但似乎已經好久遠了。
2020年2月1日,一個叫李麗娜的女子帶已經出現肺炎症狀的母親就醫,其母被列為疑似病例,李麗娜陪母親在家隔離治療,其間,母親病情加重但無法入院。多番求助無果後,2月8日,李麗娜無奈在陽臺「敲鑼」救母,視頻引起全網關注。第二天,李母收到通知得以入院治療,據李麗娜說,醫生告訴他們,再晚兩個小時可能就就不回來了。幾日後,李麗娜也被確診進入方艙醫院治療。目前兩人均已治癒。
李麗娜的好運與「敲鑼」有無關係?
我們看同時期的武漢,常凱導演一家四口因感染冠狀病毒肺炎去世。最初感染冠狀病毒的是常凱的父親,老人家在大年初一的時候就身體感覺不舒適,經常咳嗽,病症也比較像新型肺炎。但是武漢醫院人滿為患,醫生們也有心無力。無奈之下只能把年邁的父親接回家中。誰料想病毒殺傷力如此大,病來如山倒。大年初一感覺不舒服,年初三就離開人世,中間僅僅隔了一天。禍不單行,大家都知道新型冠狀肺炎是人傳人。同樣防禦能力低下的老母親也被傳染,加之思念愛人悲傷過度,沒多久也離開人世。死神的手並沒有收走,兩位老人離世之後,常凱和妻子兩個人也感到身體不適,繼而被診斷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家四口人從染病到離開人世僅僅17天的時間,唯一讓人感到欣慰的是,他們在國外讀書的兒子躲過一劫。
看到常凱導演的遺書,忍不住想掉淚:除夕之夜,遵從政令,撤單豪華酒店年夜宴,自己勉為其難將就長勺。雙親高堂及內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觸……
這是一個滅門的慘劇,這就是大疫面前的小人物,何況常凱較「敲鑼女」無論人脈還是階層都高一些,他都沒有資源住院,「敲鑼女」為何幸運?
這不能不感謝網絡,特別是最近爭議頗多的大V@方方。我也是因為關注@方方,才順手幫助轉發過這條微博。我當然不敢說我的轉發有什麼作用,因為我就是不到一萬粉絲,但如果不是方方微博轉發,我肯定不會關注這個敲鑼女的事,這是肯定的。
4月10日,解除隔離回家後的李麗娜開通了微博,叫作「@敲鑼的我」。她發表了一篇文章,《武漢敲鑼記》,詳細記錄了自己從絕望到看到希望再到得救的全過程。文章分上下兩篇發出。5月11日,作家方方轉發了李麗娜記錄自己當時孤立無援境地的《武漢敲鑼記》上篇,並配文「這些事都必須記錄在案」。
沒想到,這下子女事主不幹了,覺得方方把她「拖下了水」。她諷刺方方說,「我只是完整地記錄了自己的事,沒有聽這個說,聽那個說」「請不要把我寫進你的作品裡,我不想出國。」
看到這裡,大家是什麼感受,是不是心拔涼拔涼的?
許多人後悔當年轉發這條微博,後悔當年為這個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女孩子呼籲,許多人表示下次再也不管這樣的人了,這也是這件事最大的惡果,會影響善良人們的善心行使。
有文章提及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的農村進城女小翠。在包工頭胡永州的工地攬工過程中,孫少平無意中發現了胡永州強暴在工地燒火做飯的小女孩小翠,認清了胡永州的真實嘴臉,便毅然決然地要離去,雖然胡永州待他不薄,但少平內心強烈的正義感驅使他一刻也不能停留。
孫少平找到胡永州,讓他給小翠結帳,並把胡永州打了一頓。之後,孫少平為小翠買了一張離開黃原的車票,讓她回家,同時把自己辛辛苦苦賺到一百塊錢,也給了她。可是,令孫少平萬萬沒想到的是,那個小翠,後來又回到了包工頭胡永州的手下,還是為他煮飯,當然還是要陪著睡覺!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有一組鏡頭:孫少平發瘋似地在河邊折磨自己,怒吼著。他一定會後悔自己當年救小翠出火坑,後悔自己的錢送錯了人,一定會發誓遇到這樣的事不再多管閒事。
但孫少平再次遇到這樣的事,真的會不管嗎?不可能,因為他過不了自己的心。
回過來,我們為敲鑼女轉視頻,為她呼籲,是為了什麼?
A人性善。因為在我們眼中,每個生命都值得珍惜,面對災疫,我們儘自己的力量挽救每一個生命,為每一個即將離去的生命而盡力。
B人的本分。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有自己的本分,這是我們區別於動物的最主要方面。
C心安。如果面對這樣的消息,你不轉發一下,你都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因為即使你轉發了沒有作用,但畢竟對得起自己,我努力了,我沒有辦法,但如果你不努力,你心會不安。
這些年我自認為做了一些好事,當然更多是得到了好報。自然也遇到過感恩的人,當然也少不了恩將仇報的人。無他,人和人是緣分,我們不過是一場人生偶遇而已。
我來總結一下,我們做好事不是為了知恩圖報,正如現在學生畢業的導師贈言:日後萬一闖出禍來,千萬不要把為師名字說出來,這就算為師沒有白教你。還求什麼回報?
我們做好事不過是儘自己為人的本分,求得自己心安而已,因為遇到別人的危難我們不幫助一下都不心安,就更不用說做壞事了。
我不說別人,每晚睡覺前,我總是摸摸自己的心口窩,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可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心往何處安放?或許我們要經常問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