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為什麼要去五臺山求心安?難到其中有什麼隱情?

2020-12-22 綜愚

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是一部經典的作品,這部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天道》,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好評。丁元英去五臺山求心安的事,來做一番分析和探討,以饗讀者。

一、丁元英去五臺山的緣起——神話

丁元英作為一個高人,受芮小丹的請求,答應去管一管王廟村扶貧的事。芮小丹的請求很簡單,丁元英一直說文化屬性決定了人,那麼書寫一個神話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又當作何解釋?這就是芮小丹要的禮物。

丁元英初聽時一驚,繼而心動。在他的智慧裡,文化屬性仿佛是單線推演的,處於決定性的維度。他不曾想過如何改變文化,而且是類的改變。

丁元英答應了,深思熟慮,做出一系列構想。

但他也深知,救貧貧不去,殺富富不離,救主的文化唯救主可說。

改變貧困面貌,是相;探討得救之道,是理。這談何容易。

他要做的,是通過殺富濟貧這一方式,推動王廟村的村民進入市場競爭之中。

殺富濟貧,自然要流血。

可能會流自己的血,也可能要流富人的血。

因此,丁元英去五臺山是為自己,也是為別人。

二、為什麼是五臺山?

了解了這個問題,才能深刻地理解丁元英求心安的目的。

很多人對五臺山幾個字沒有太多思考,甚至認為,這是作者和導演想讓丁元英去五臺山,換另一座山也未嘗不可。這其實是小看了作者和導演。

五臺山是何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世人皆知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少知文殊菩薩是大智大悲。

悲可下化眾生,智可上求佛道。度化眾生有許多方便法門,上求佛道只有悟、修二途。

很顯然,丁元英不去普陀山,是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心懷慈悲的人,他一直想自己獨處,不太願意和世人打交道。他去五臺山,是求智慧的證悟,是讓無上智慧評判他做法的對錯,是看自己的證得跟覺性的距離。

於做法,他不違天道朝綱。天道是規律,朝綱是法律,二律為基,他有了底氣。

於證得,他與佛的只差一個門檻。進不得,退不得,只好站在門檻上。

這種求得,只有五臺山的機率大一些。

所幸,他遇到的是智玄大師。

智者,智慧。玄者,深遠也。

由無上智慧來判斷,丁元英得償所願。

三、心安還是其他?

有人說,丁元英殺了人,他當然要去求心安。但他沒有看見,丁元英也有被人殺掉的可能。對此,丁元英說,如果殺了我,那我就當下隨緣了。不在意生死,只為這禮物,丁元英心不安嗎?他當然心安。

但為什麼還要來五臺山求心安呢?

這個心不是丁元英的心,是大多數人的心;而安,是確定性。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還需要從頭來看。

一是丁元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小說中描述丁的句子多了去,撇去浮相,我得出丁元英是自信、自力、自由。他有自信的勇氣,自力的精神和自由的品格。

乍一看,沒什麼了不起。細琢磨,才能得其三昧。

常人問,你信什麼?我信什麼什麼教。丁元英呢,信自己。

常人想,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說來說去都是他力。丁元英呢,靠自力。

常人願,我在某一組織裡取得一定位置,就完事OK了。丁元英呢?自由才是可貴的。

常人與他相去甚遠。

丁元英這種做派,跟禪宗極像。

不要以為我是瞎說,且看他給智玄大師的一首詞:

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人皆有佛性,本自清淨無染,哪來什麼修不修的說法。此處不展開來講,如有識者,後自會接著講。

禪宗,得佛之精神。丁元英也得佛之精神。

所以他對「自力」二字甚是看中,於佛言「自力」才能解脫,於世人言,「自力」才能「更生」。

他對芮小丹說: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你要知道你,你就不是你了。

他借芮小丹之口對王明陽說:什麼是窄門。不因上天堂與下地獄的因果關係,而具有極高的人生境界就是窄門。窄門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價值,進了窄門,神會告訴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

他對劉冰說:只有你行,你才有機會。

《霸王別姬》裡戲班班主有一句話: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不是自力,是什麼?

退一萬步來說,只有自力,才能自主。

丁元英當然有主,但眾生有主嗎?

眾生有主無主,還需智玄大師開示。

智玄大師說:得智的得智,化緣的化緣,燒香的燒香,拜佛的拜佛。

看來很悲觀,眾生無明,得救無道。

但智玄大師改了上闋詞: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務取真經一生一滅一枯榮皆有因緣註定

無證有覺,已是進步。能讓迷者進步的經即是真經。因此,眾生心安。

丁元英,去做吧!

《天道》這部極其優秀的電視劇改變自己作家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作家豆豆原名李雪,僅高中文化,卻在好友李紅英的影響下與幫助下寫出了《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天幕紅塵》等三部神作,其人為人低調,從未在電視上拋頭露面,採訪信息也很少,作者對自己的隱私保護得很好,像極了隱居在古城的丁元英。

或許只有這種能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靜得下心的人,才寫的出這樣的絕世好書。

豆豆的作品,商戰是表,對世界的探索,對人性的研究才是其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看她的書,被震撼的緣故。豆豆絕對不是傳道解惑之人,而是那種帶著你「開天眼」的人。

如果你喜歡《天道》,喜歡豆豆的思想,不妨買一套豆豆三部曲回去閱讀,裡面飽含《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天幕紅塵》,從「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到「見路不走」,豆豆的作品不會讓你失望。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值得你一生精讀。

相關焦點

  • 天道中丁元英為什麼要去五臺山求個心安呢?
    馬上聯想到那次關於「主」的討論,要說的話就給咽回去了。想了想問道「燒香拜佛討個什麼呢」? 丁元英回答「討個心安。合了國法還得看看合不合佛法。」 芮小丹問「你做私募基金問過佛法沒有」?
  • 什麼是情本位主義?丁元英為什麼要五臺山「問道」討個心安
    什麼是情本位主義,就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情本位主義更多是一種信仰,超越人性的東西,人的心,大到可以裝下億萬人,小到可以除了愛人,誰也裝不下,不是心眼小,而是沒有機會在轟轟烈烈愛一場。都說凡人畏因,菩薩畏果,天道循環,因果報應,如此往復,不絕如縷。
  • 天道:丁元英五臺山與高僧論道,能看明白絕非等閒之輩,字字珠璣
    要說《天道》這部電視劇中最精彩最核心最有智慧禪機的片段,那就一定是丁元英和韓楚風去五臺山與高僧談經論道的片段!但是很可惜,一些關鍵的點還是被「審核」而和諧了,和諧後,讓你單看電視,有些不知所云,雲裡霧裡。接下來我們先來看劇中的精華,五臺山論道的過程。
  • 天道:私募基金跟你沒關係,就不用問了,丁元英為什麼不願意說
    《天道》中,丁元英和芮小丹從歐陽雪的飯店出來,在古城的公園廣場,丁元英看了一段芮小丹的街舞表演,突然間感覺到了真實的生活,回到芮小丹的住處之後。經過了一番的溫存,又談到了扶貧的神話禮物,丁元英要和韓楚風拆藉資金還要去五臺山拜佛的一段對話。丁元英笑了笑,鬆開手站在她旁邊說:「我這兩天就和韓楚風聯繫,從他那兒拆藉資金先用著,等這事有點頭緒了,我想去趟五臺山,找個寺廟燃炷香、拜拜佛。」
  • 天道:丁元英五臺山拜訪大師,十萬「試金石」,如果收了就不拜
    最近看了一部老電視劇《天道》,其中有一個情節是丁元英和韓楚風去五臺山拜訪大師。這是人除了作繭自縛之外,還能做什麼?不甘的人要將本身從自己的能量形式中解放出來,不為消耗能量而消耗,而是要駕馭這種能量,不要被這種能量駕馭,進而也要避免成為金錢的奴隸。那就要問了,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首先要知道點什麼呢?說到現在,錢的概念大家應該已經有了,無非就是人的各種能量形式的消耗而已。第二那什麼是佛呢?
  • 《天道》丁元英真的悟到了「天道」嗎?為什麼他可以,別人卻不能
    如果說天道也是一種思維,一種規則,一種潛移默化影響個體命運的存在,無論天道有情還是無情,無論天道為不為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我們生活在楚門的世界裡,這個世俗世界和我們看到的、想到的存在巨大差異,而個人價值的實現未必就是老實人行老實事,事實上善良的人是最容易被收割的韭菜而已。
  • 《天道》五臺山論道,99%的人看不清世界「真相」
    今天涔汐從儒釋道的角度,來剖析《天道》中最難懂的劇情。以下很多內容可能顛覆你以往認知,請坐穩啦。《天道》談話中最有深度是哪一個部分,是丁元英在五臺山品茶論道。話說,丁元英為何去五臺山呢?丁元英雖不懼背上罵名,但卻怕有傷良知。拜見老法師,丁元英開宗明義:"今天我來到佛門禁地,拜見大師,只為討個心安。我知道人會罵我,我以為佛不會罵我,是晚輩以為,並非真不會挨罵。大師緣何為大師?我以為是代佛說話的覺者。"
  • 天道:丁元英花10萬都見不得「高僧」,為啥寫了一首詩就接見了?
    確實,異於常人的角色設定,振聾發聵的經典臺詞,不可思議的劇情安排,讓《天道》這部作品有種特立獨行的味道。而正是因為《天道》這部作品中的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導致這部經典影視劇遭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刪減」,現在大眾能看到的版本,基本上都是經過了多次刪減的東西。這其中就包含了「丁元英五臺山論道」的這一部分。
  • 小說《天道》:丁元英是什麼人,為什麼如此厲害?高僧一句話點透
    智玄大師要說全面透徹還是五臺山寺廟高僧智玄大師對他的評價。丁元英因為王廟村的事情,想尋求大師指點,因為這件事情合國法,看能不能和佛法。三分靜氣的丁元英孔子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想修身,就需要靜氣。
  • 《天道》:丁元英最後去了哪裡?他為何要離開古城
    《天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作品,富有特色的是主要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深邃思想,使人震撼,令人深思。它又是一部披著愛情的外衣,實則展現同一文化屬性下不同人性的故事。人是有思想的蘆葦,也因此決定了自己去往的方向,丁元英也不例外。
  • 丁元英「殺富濟貧」就為收割樂聖?神話背後的底層邏輯是「天道」
    《天道》雖是2008年的電視劇,卻以9.2的高分,在豆瓣霸榜多年。它是國產劇中難得有口皆碑的精品,甚至這一兩年來,隨著時光推移,熱度有增無減,引發諸多討論。1. 商界怪才丁元英丁元英四川人,清華大學畢業後去了德國,是一家德國私募基金公司的策略師兼操盤手。他拿著外國人的錢,不到一年在中國股票市場賺了兩個億,狠狠割了自己同胞的韭菜。
  • 《天道》:芮小丹第一次請丁元英吃飯,為什麼要「文化人」作陪?
    芮小丹雖心理掙扎、猶豫過,但是自己存款有5萬,掂量了一下,拿出這筆錢買個和丁元英一樣的音響還承受得起,於是就下決心去買音響。東奔西跑後結識了葉曉明,帶著葉曉明去丁元英家,原想著花幾萬讓葉曉明做個和丁元英一樣的音響,不料芮小丹被葉曉明打臉了,葉曉明告知,如果要做個和丁元英一樣的音響,最起碼得40萬,聽了這話後的芮小丹,無名之火冒出來了,自己也十分的尷尬,想發洩都不知往哪裡發洩。
  • 《天道》:丁元英花10萬塊都見不得高僧,為何寫了一首詞就接見了
    《天道》是2006年張前導演的一部神劇,改編自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豆瓣評分9.2分,這是一部以內容取勝的電視劇,如果說你能一遍就看得懂,參得透,那你真的是當代大師了。丁元英為了送給芮小丹一件禮物,就是「扶貧神話」,此舉殺富濟貧,丁元英和韓楚風上五臺山,只為求個心安。
  • 《天道》丁元英與智玄大師論道,何為救贖之道,這2句話懂了嗎
    《天道》中丁元英安排好了王廟村的事情之後,隨即前往五臺山訪道,想為自己殺富濟貧的策略找個心安。無論電視劇和原著小說中,都有丁元英在五臺山和智玄大師的精彩對話。在求見大師的時候,丁元英先是準備了現金作為敲門磚。以此來試探智玄大師的功底,兩次試探無果後,他才拿出自己填的一首名為《悟》的詞。
  • 《天道》:丁元英神話能否被複製?丁元英成功的前提是什麼?
    把貧困縣中的貧困村帶到市場經濟中佔有一席之地,讓王廟村可以永久在這個產業鏈當中有一席之地。有很多人看完《天道》,總想著能不能復刻丁元英,憑空創造一個神話,其實答案很明顯,在讀讀上面那個段子就明白了。成功不是簡單地模仿,別人的成功一定有其前置的條件和準入標準,複製別人的模式前一定要做到信息對稱。
  • 《天道》結局:「救世主」丁元英最後到底去哪了?
    電視劇劇照 丁元英作者沒有明確交代。人是有思想的蘆葦,也因此由思想決定了擺動的方向,丁元英也不例外。要知道丁元英去了哪兒,我們得先索隱索隱他去過哪兒。丁元英是四川人,在柏林讀大學,在北京停留運作基金後,去了古城。
  • 《天道》:殺富富不去,救貧貧不離,丁元英為什麼要這樣講?
    在《天道》中王廟村是貧困鄉中最貧困的一個村,多少年來政府對王廟村扶貧都沒有把王廟村脫離貧困,足以見得王廟村是一個「難啃的骨頭」。王廟村貧困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文化屬性造成的,多年來王廟村的村民們,一直用「靠」的思維來生活,靠天靠地靠別人,卻從未想過靠自己去脫貧,所以丁元英才說過這樣一句話「殺富富不去,救貧貧不離」,丁元英從一開始就知道想要帶領王廟村脫貧致富,就一定要讓村民自己產生脫貧的動力才行,自己做自己的救世主。
  • 《天道》:悲喜如是本無分別,當去則去,皆有因緣註定,隨心隨緣
    丁元英底是什麼樣的貨色?不是我們所能給予一個定論的,我們能給予定論的,是我們自己距離丁元英這種人,到底是什麼樣的貨色。智玄大師都讚嘆丁元英:以施主之參悟,心做心是,何來討個心安呢?《天道》中的五臺山論道,對佛法的詮釋可謂到了一種極致的程度。非讀懂的人不能理解。小丹與王明陽的審訊室的論道。僅僅算是一個對道法自然的一個序幕。
  • 《天道》:丁元英4句振聾發聵的話,看懂的境界都很高
    其中,尤其是丁元英、芮小丹說的話,一言一行,每每發人深省:1.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能和忍之間,就是生存空間這是丁元英答應芮小丹的請求之後,到貧困村扶貧,對村裡的人說的。也正是這段話,折服了村裡的很多人,同意了丁元英的投資,願意跟著他幹。2.公司不能管村裡的人,越管,事越大,要用小農意識,去管小農經濟好朋友、公司老總韓楚風開車,和丁元英一起去五臺山的時候,韓先楚認為應該管貧困村的人,丁元英如是說。
  • 《天道》淺談丁元英在五臺山論道的小詩
    《天道》中丁元英在五臺山用來「敲門」的一首小詞: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其中的深意境界一直是我不敢也沒能力觸碰的,我自知自己的文化有幾斤幾兩,不敢全面涉足這段。然而今天就鬥膽摘一句,簡要說說自己的想法。我佛慈悲,恕我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