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石頭,一個85後,酷愛解讀《遙遠的救世主》。
在這裡每日一更。
如果可以,請給個關注。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
《天道》的層次到底有多麼深,我一直對這本書,抱著一個虔誠的態度。
這本書的創作背後一直有一個傳言。豆豆這本書是她一個朋友給了豆豆一些資料後,豆豆根據這些資料創作了這部書《遙遠的救世主》。#遙遠的救世主#
這本書涉及的東西太多,但是以我個人的經歷和閱歷,很多層面是我沒有涉及過的,可能在我的範疇之中,對於佛學的理解可能更為多一些。
01
此天非彼天,非眾生無明之天,亦非眾生無明之命
我一直對這本書是虔誠的態度,理由就是他所寫出的境界極高。
如果這本書三言兩語就可以講明白,如果說這本書我們用幾句話用幾年用幾天的時間可以把它看明白,那這本書就沒有價值了。
可能很多時候真的認為,不應該是你認為我看懂了便給它做一個終結。
態度很重要,你所謂的明白,只是你的明白,並不是說這本書的止境,也停留在你的明白上。
你不知道的,你看不見的,你不明白的,你猜不透的,太多太多了。
此天非彼天,非眾生無名之天,亦非眾生無名之命
我們說修行皆是妄語,說悟說進步也是妄語。
我們解讀《天道》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從裡面汲取能為自己所能用的「營養」,但是你沒明白。
如果你沒有真正的根基在裡面,你所汲取的永遠都是毒素,有修無證,住因住果。#天道#
這會在你的心苦之上再加一道心苦,你不是給自己找一條路,你是給自己上一道枷鎖。
讓井底的人,扒在井沿看一眼又掉下去,飽了眼福,苦了貪心,也是這個道理。
你見過這些精妙的理論,見血封喉的招式,但是你卻不能自由駕馭,自然是求不得苦。
修行不落惡果,雖有信無證,卻已無證有覺,依然是進步。
但到底能不能落在這個修行兩字上,我卻有著不同的意見。
我們知道有個弱勢文化和強勢文化的概念之後,便會盡力剝離,去拔除掉自己身上的弱勢文化的眾生之見。
讓自己更具備強勢文化的特質。看似是苦行一般,實則是盲修瞎練。
02
身是菩提樹與菩提本無樹,是一不是二。境界雖不相同,卻已不落惡果。
但是。
煩惱即菩提。轉識成妙智。
沒有弱勢文化,強勢文化焉在,沒有強勢文化,弱勢文化何存何顯。
身是菩提樹與菩提本無樹,是一不是二。
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槃。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務取真經。
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
《天道》這本書到底詮釋了什麼樣的道理,不應該被誰一語裁斷。
悟道方知天命,天命所知道法自然,無嗔無慢,若有嗔有慢,是貪嗔痴,是眾生之見,好惡之見。
丁元英底是什麼樣的貨色?不是我們所能給予一個定論的,我們能給予定論的,是我們自己距離丁元英這種人,到底是什麼樣的貨色。
智玄大師都讚嘆丁元英:以施主之參悟,心做心是,何來討個心安呢?
這個評價是多麼高的評價。
即便我們不妄自菲薄,我們也做不到,心做心是。
如果你認為這個話太武斷的話,那我們以天道中的文字來印證我們自己當下的行為。
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之戒心。
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
你認為自己是覺者,還是修者?
或者再退一個層次,是無明眾生。
03
什麼是得救之道?也有也沒有。
《天道》中的五臺山論道,對佛法的詮釋可謂到了一種極致的程度。
非讀懂的人不能理解。
小丹與王明陽的審訊室的論道。僅僅算是一個對道法自然的一個序幕。
但到了五臺山上,這場論道便是對人生極致的一個拷問。
人生最難活個明白,明白之後便是了心苦。
丁元英的殺富濟貧並非有個人的私心雜念。所以智玄大師才送了他四個字,大愛不愛。
丁元英送給小丹的禮物便是得救之道的討論。那不是所謂的「禮物」,而是覺悟。
神即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不容思議。
這已經超脫了眾生的好惡之見。何來貪心,何來對錯,何來該做不該做。
王廟村的人不會因為一場文化便有了覺悟。這場神話終究會醒來,他們終究還會回到自己的文化世界裡面去。
葉馮劉三人,雖然苦了貪心但也無證有覺也是進步。
並非丁元英給王廟村發了一次善心,便割掉了樂聖公司的箱體生產線。
而是樂聖公司以眾生的好惡之心,打算讓格律詩當託,給自己造勢。才讓自己掉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見路非路,即見因果。有了那個高人知見的心,那條路,便是無路可走了。
得救之道的討論,不過是投石擊水,泛起漣漪而已,並沒有什麼結果。
能說的和所說的,即是知見。所覺與能覺,是有修無證。
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
說文化論道法都是大言不慚,人生若能不住貪心,便已經是大自在了。
可是又有誰,不願意出人頭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