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悲喜如是本無分別,當去則去,皆有因緣註定,隨心隨緣

2020-12-23 八零後農民工小哥

我是石頭,一個85後,酷愛解讀《遙遠的救世主》。

在這裡每日一更。

如果可以,請給個關注。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

《天道》的層次到底有多麼深,我一直對這本書,抱著一個虔誠的態度。

這本書的創作背後一直有一個傳言。豆豆這本書是她一個朋友給了豆豆一些資料後,豆豆根據這些資料創作了這部書《遙遠的救世主》。#遙遠的救世主#

這本書涉及的東西太多,但是以我個人的經歷和閱歷,很多層面是我沒有涉及過的,可能在我的範疇之中,對於佛學的理解可能更為多一些。

01

此天非彼天,非眾生無明之天,亦非眾生無明之命

我一直對這本書是虔誠的態度,理由就是他所寫出的境界極高。

如果這本書三言兩語就可以講明白,如果說這本書我們用幾句話用幾年用幾天的時間可以把它看明白,那這本書就沒有價值了。

可能很多時候真的認為,不應該是你認為我看懂了便給它做一個終結。

態度很重要,你所謂的明白,只是你的明白,並不是說這本書的止境,也停留在你的明白上

你不知道的,你看不見的,你不明白的,你猜不透的,太多太多了。

此天非彼天,非眾生無名之天,亦非眾生無名之命

我們說修行皆是妄語,說悟說進步也是妄語。

我們解讀《天道》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從裡面汲取能為自己所能用的「營養」,但是你沒明白。

如果你沒有真正的根基在裡面,你所汲取的永遠都是毒素,有修無證,住因住果。#天道#

這會在你的心苦之上再加一道心苦,你不是給自己找一條路,你是給自己上一道枷鎖。

讓井底的人,扒在井沿看一眼又掉下去,飽了眼福,苦了貪心,也是這個道理。

你見過這些精妙的理論,見血封喉的招式,但是你卻不能自由駕馭,自然是求不得苦。

修行不落惡果,雖有信無證,卻已無證有覺,依然是進步。

但到底能不能落在這個修行兩字上,我卻有著不同的意見。

我們知道有個弱勢文化和強勢文化的概念之後,便會盡力剝離,去拔除掉自己身上的弱勢文化的眾生之見。

讓自己更具備強勢文化的特質。看似是苦行一般,實則是盲修瞎練。

02

身是菩提樹與菩提本無樹,是一不是二。境界雖不相同,卻已不落惡果。

但是。

煩惱即菩提。轉識成妙智。

沒有弱勢文化,強勢文化焉在,沒有強勢文化,弱勢文化何存何顯。

身是菩提樹與菩提本無樹,是一不是二。

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槃。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務取真經。

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

《天道》這本書到底詮釋了什麼樣的道理,不應該被誰一語裁斷。

悟道方知天命,天命所知道法自然,無嗔無慢,若有嗔有慢,是貪嗔痴,是眾生之見,好惡之見。

丁元英底是什麼樣的貨色?不是我們所能給予一個定論的,我們能給予定論的,是我們自己距離丁元英這種人,到底是什麼樣的貨色。

智玄大師都讚嘆丁元英:以施主之參悟,心做心是,何來討個心安呢?

這個評價是多麼高的評價。

即便我們不妄自菲薄,我們也做不到,心做心是。

如果你認為這個話太武斷的話,那我們以天道中的文字來印證我們自己當下的行為。

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之戒心。

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

你認為自己是覺者,還是修者?

或者再退一個層次,是無明眾生。

03

什麼是得救之道?也有也沒有。

《天道》中的五臺山論道,對佛法的詮釋可謂到了一種極致的程度。

非讀懂的人不能理解。

小丹與王明陽的審訊室的論道。僅僅算是一個對道法自然的一個序幕。

但到了五臺山上,這場論道便是對人生極致的一個拷問。

人生最難活個明白,明白之後便是了心苦。

丁元英的殺富濟貧並非有個人的私心雜念。所以智玄大師才送了他四個字,大愛不愛。

丁元英送給小丹的禮物便是得救之道的討論。那不是所謂的「禮物」,而是覺悟。

神即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不容思議。

這已經超脫了眾生的好惡之見。何來貪心,何來對錯,何來該做不該做。

王廟村的人不會因為一場文化便有了覺悟。這場神話終究會醒來,他們終究還會回到自己的文化世界裡面去。

葉馮劉三人,雖然苦了貪心但也無證有覺也是進步。

並非丁元英給王廟村發了一次善心,便割掉了樂聖公司的箱體生產線。

而是樂聖公司以眾生的好惡之心,打算讓格律詩當託,給自己造勢。才讓自己掉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見路非路,即見因果。有了那個高人知見的心,那條路,便是無路可走了。

得救之道的討論,不過是投石擊水,泛起漣漪而已,並沒有什麼結果。

能說的和所說的,即是知見。所覺與能覺,是有修無證。

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

說文化論道法都是大言不慚,人生若能不住貪心,便已經是大自在了。

可是又有誰,不願意出人頭地呢。

相關焦點

  • 《天道》:何為文化?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本來
    #天道#這句話我們應該怎麼看?弱勢文化與強勢文化因眾生立場觀點的不同,而有了弱勢與強勢的分別。但這種分別是舍此即彼的執念。知識只起知識的作用,用才有用。當你出離知識所設定的立場之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有了真正的如是觀照。
  • 《天道》:丁元英為什麼要去五臺山求心安?難到其中有什麼隱情?
    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是一部經典的作品,這部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天道》,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好評。丁元英去五臺山求心安的事,來做一番分析和探討,以饗讀者。一、丁元英去五臺山的緣起——神話丁元英作為一個高人,受芮小丹的請求,答應去管一管王廟村扶貧的事。
  • 《天道》:丁元英用錢敲門的真實用意有三層含義,你看見了幾層
    金錢便是一道有漏的鏡子。可以遍觀一切,不違背人性所執念的一切。丁元英與韓楚風拿著20萬上山。5萬塊錢敲一扇門的計劃,不僅僅是給佛子過篩子,更是給佛法過篩子。依真實相而見真實義,這是如是因果。可他們兩人沒有這麼做,必然有他們這麼做的用意。我看到用錢敲門的第一層用意。便是不住因不住果,只住如是真相。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可他二人都是站在門檻,不進不出的主。心安與不心安那是主的事兒,不是他們的事兒。
  • 半生已過,隨心隨緣
    每個人都該做自己,人生苦短,想做什麼就大膽去做,想見誰就勇敢去見,只有這樣才不會讓自己有遺憾。人就該隨心而活,活出自己,活出精彩。迎合半生也就夠了,後半生,請為自己而活。人世間所有的一切,其實早有安排,不管你能否得到滿足,都不能過於強求。半生已過,隨緣才好。
  • 圖解:十二因緣
    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登佛淨土(有一小白線與淨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以作暗示)。  色界及無色界中的有情,福樂比欲界更大,但他們仍有痛苦。  阿修羅道:福報極大,壽命又極長,而且智力也極高。但由於他們的妒忌及瞋恨心,他們並不感到幸福快樂。他們與天界眾生分別不太大,所以阿修羅道亦稱為「非天」。阿修羅世界與天界中的部份相連。阿修羅道中,有一棵如意果樹,樹身在阿修羅道世界,樹頂卻延伸至天界之中(所以圖中阿修羅道和天道是相接的畫面)。
  • 往後餘生,隨心隨緣,一切自有安排
    人只有學會了隨緣,才能將萬物皆握在自己的手心中,不會被世俗的誘惑所迷惑,才能站穩腳跟,平靜自己的心態,不去計較得失。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事情時有發生,太多的人,總是計較眼前一些小小的得失,最後把日子過得一塌糊塗。
  • 六道輪迴和十二因緣--詳解圖
    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登佛淨土(有一小白線與淨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以作暗示)。它們的壽命,有短至一日夜者(如某些昆蟲),亦有長至經劫者。大的畜牲可以大至如山峰一般,小的則小至肉眼不可能看得。它們的出生方式亦不一致,胎生的、卵生的、溼生及化生的都有。
  • 《童蒙止觀》不可得法 則無有心 若無有心 則一切法皆無 199
    前面修體真止,是觀所觀的境界皆空,現在是要觀能觀的心,故曰「當反觀所起之心」。就是反觀這妄想心,從哪裡而來呢?若說是過去,過去已滅;現在,現在不住;未來,未來未至。怎麼有心呢?這樣三際推窮,此一念妄想心是不可得到體性的。 於此不可得法中,則無此虛妄分別的體性。此句要注意的是,妄心在於分別因緣法上的作用是有的,但此妄心的體性是沒有的。故曰「則無有心,若無有心,則一切法皆無」。
  • 《天道》五臺山論道,99%的人看不清世界「真相」
    《天道》五臺山論道,99%的人看不清世界「真相」前兩個月,涔汐已經陸陸續續把《天道》這部作品剖析的差不多了,點擊上方專輯,可以查看《天道》系列歷史文章。之年涔汐是以人性、商業、文化屬性的角度等來剖析《天道》,如:《天道》揭開:5個生存層次,你活在哪一層?
  • 十二因緣《六道輪迴圖》詳解
    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登佛淨土(有一小白線與淨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以作暗示)。他們與天界眾生分別不太大,所以阿修羅道亦稱為「非天」。阿修羅世界與天界中的部分相連。阿修羅道中,有一棵如意果樹,樹身在阿修羅道世界,樹頂卻延伸至天界之中(所以圖中阿修羅道和天道是相接的畫面)。三十三天的有情,可以盡情享用這樹所結的果實,但阿修羅眾生卻無法享受果實,所以便十分妒忌。他們常常砍斷如意樹,但天界的眾生只需由上灑下一種甘露,樹便會馬上重活過來。
  • 林清玄:花落有禪意,因緣皆是空
    ,這叫做「緣」;無花的椿枝及落了的花,一無價值,這就是「空」。我們人也會有一天,如一朵花一樣,有開謝,有凋零,所以,一定要使自己明淨而知道自然的變遷,一切都是「色即是空」,生命無常,才能淡然。普通人眼裡的花的開謝,是一種可惜。在宗旦眼裡,是空寂和空淨之美。
  • 圖解六道輪迴圖和十二因緣圖
    光明的另半環中,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脫輪迴、登佛淨土(有一小白線與淨土相聯穿於十二因緣的生以作暗示)。他們與天界眾生分別不太大,所以阿修羅道亦稱為「非天」。阿修羅世界與天界中的部分相連。阿修羅道中,有一棵如意果樹,樹身在阿修羅道世界,樹頂卻延伸至天界之中(所以圖中阿修羅道和天道是相接的畫面)。三十三天的有情,可以盡情享用這樹所結的果實,但阿修羅眾生卻無法享受果實,所以便十分妒忌。他們常常砍斷如意樹,但天界的眾生只需由上灑下一種甘露,樹便會馬上重活過來。
  • 得與失,天註定!
    正如有些感情,不是你不想抓住,而是註定要離去,任憑你怎麼挽留也沒有用;有些東西,不是你不去爭取,而是不屬於你的再怎麼努力都徒勞無功。人生種種際遇,全是天意,誰都無法改變,註定只能接受。 有道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當歷盡了聚散別離,嘗遍了酸甜苦辣,也就懂得了,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不是你能夠左右的,緣分的路上,有太多誓言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為過往。
  • 萬般皆苦,他人難悟,悲喜自渡
    就好比我們安慰別人時,總是喜歡說:「你那算什麼,我比你還慘過」、「沒什麼大不了的,堅持堅持也就過去了」……針沒有扎在我們身上,又怎麼知道別人有多怕痛。倒並非人情冷漠,只是在安慰面前,語言好像就變得滄桑無力,再多的話也是隔靴搔癢。這世界哪有那麼多的感同身受,你的人生、你的性格、你的抗壓力、你的一切一切能和第二個人是一樣的嗎?
  • 天道:丁元英花10萬都見不得「高僧」,為啥寫了一首詩就接見了?
    確實,異於常人的角色設定,振聾發聵的經典臺詞,不可思議的劇情安排,讓《天道》這部作品有種特立獨行的味道。而正是因為《天道》這部作品中的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導致這部經典影視劇遭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刪減」,現在大眾能看到的版本,基本上都是經過了多次刪減的東西。這其中就包含了「丁元英五臺山論道」的這一部分。
  • 天道:高人被大媽拉去吃聖餐,飯見一席話,牧師也深思了
    完整無刪減天道21G,精選天道(反覆觀看的59個片段),可以私信回復【天道】,系統自動回復電子書和視頻資源,還可入群和千人交流天道高人思維這個牧師就說到,兄弟,我這麼跟你你信不信有天堂,到時候俺都上天堂了,你沒去你心裡啥滋味?
  • 《天道》:歐陽雪的這句話不簡單,我是擺餛飩攤過來的,不吃這個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立足自身條件的可能,便會是一種立身安命。解決生存問題的方式方法。歐陽雪一直是一個特別務實的人。1你考慮好後果,別怪我沒給你機會劉冰拿著檔案袋去要挾歐陽雪。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歐陽雪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局外人,不論格律詩公司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前景。
  • 早讀:得失皆風煙,悲喜盡故事
    無論得失悲喜,皆自然的如同日月相逢,陰晴相伴;平常的若空氣呼吸,花草生長。一個人若能以從容的腳步走過紛擾、喧囂、襲擾的塵世,並走向甜恬、坦然、舒暢的遠方,少不了一份豁達淡泊的胸懷,一份自信自在的心境,一份清醒澄澈的悟懂,一份執著虔誠的修行。
  • 佛說:萬物皆有命,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世人皆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命,是人一生下來,上天註定好的,無法改變的。萬物皆有命,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人這一生,得到什麼失去什麼,遇到誰離開誰,早就註定了,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有些東西註定不屬於你,有些人註定與你是過客。
  • 「因緣生,轉頭空」,先明白了這句話,再去學佛
    因緣,親與強力者為因,疏添弱力者為緣,力強為因,力弱為緣。曰:「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條件,緣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條件,有因有緣,然後才必然成果。那因緣生,就是一切以因緣而生,一切以因緣所生,也就是由於各種關係的結合而產生了各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