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五臺山拜訪大師,十萬「試金石」,如果收了就不拜

2021-01-19 老黃文化趣談

最近看了一部老電視劇《天道》,其中有一個情節是丁元英和韓楚風去五臺山拜訪大師。

大師一直是身居簡出,不輕易見客,所以丁元英就用袋子裝了5萬塊錢遞給了小僧,讓他去通報,但是過了一會小僧原封不動的把袋子拿了回來,還說:師傅回話『非也』」,丁元英不死心,又往袋子放了5萬,但還是一樣的結果,之後的劇情不再一一敘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這部電視劇或者原著《遙遠的救世主》,這裡小編只說結果,丁元英和韓楚風成功的拜訪了大師。

在與大師交談期間,大師問道:「施主以錢敲門,若是貧僧真的收下了錢呢?」

韓楚風笑著回答道:「那我們就走了,因為用錢能買到的東西,就不必拜佛了!」大師笑了。

可以看出,大師對他們的回答很滿意,十分的欣賞,也可以說是心有靈犀,接下來就是品茶論道!

第一

先對韓楚風的這個回答探討一下,「錢能買到的東西,就不必拜佛了!」

那麼錢和佛有關係嗎?又有什麼關係呢?

先來看看什麼是錢,馬克思已經將其研究的很透徹了。

貨幣就是一般商品的等價物而已,這是最膚淺的一種解釋,如果往深的解釋,貨幣就是人類勞動量的外在度量器,人類的每一種勞動都可以抽象為一般的能量消耗,最後體現在各種使用價值的商品上。

貨幣可以買到的東西,其本質就是人的各種能量消耗的一種形式,包括,手的、腳的、腦的等等身體各個部位的,還包括了道德和非道德的,合法和不合法的!

反過來說,人的各種能量的消耗形式,也可以進行貨幣化,資本化,流水化,當人類被自己的能量形式所裹挾,人的就會被自身的能量形式所利用,最後被奴化!這是人除了作繭自縛之外,還能做什麼?

不甘的人要將本身從自己的能量形式中解放出來,不為消耗能量而消耗,而是要駕馭這種能量,不要被這種能量駕馭,進而也要避免成為金錢的奴隸。

那就要問了,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首先要知道點什麼呢?說到現在,錢的概念大家應該已經有了,無非就是人的各種能量形式的消耗而已。

第二

那什麼是佛呢?

是不是能量體,不敢妄斷!

丁元英:佛乃覺性,非人,每個人都有覺性,但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了,人可以壞,覺性卻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槃。

到此,還有必要再去探討什麼是佛嗎?佛都是 ,說出來的佛都脫離了人的腦電波,既然是腦電波,那還是人的能量消耗,既然是人的能量消耗,那用錢也就能買到,但是用錢買到的佛也只是一個概念而已,跟佛本身毫無關係。

這只是勉強之說,首先佛不是能量的消耗,佛是無生無滅的,如果佛是能量的本身,那麼量體是什麼?只有量體覺到,才有說話的權利,才能在實踐上否定,才可以更精進,能量體都沒有覺到,那談什麼佛不佛的呢?

覺到能量體也是其次,先要解決的是徵服能量體的消耗形式。因為要解脫能量體的束縛,不為金錢而活著,那為什麼活著呢?為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活著,將自己的能量消耗建立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然後把自己的能量轉換成貨幣,資本,等等,活在金錢之上!

說完金錢,再去討論一下興趣,金錢這一關過不了,別的都妄談,徵服不了金錢,興趣也就先不要探討了,先找到再說!

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後,將其貨幣化,進而徵服金錢,然後玩索興趣而有,佛不佛的以後再說!

說了這麼多,現在也只能先把佛放一邊,不管認識不認識佛,其中一點是肯定的,能用金錢買到的,只不過是佛知識而已,並不是佛本身。收錢就不是覺者,而是賣者,賣的是佛知識,賣的是能量形式,賣的是思想腦電波。而覺者是已經悟到佛的人,不賣而是了障,是知佛而並非什麼買賣所得,知佛者不是外求而得,而是人本就有的。

所以,用收錢不收錢來判斷是不是真的覺者。丁元英和韓楚風以錢敲門,這個錢可不是什麼敲門磚,而是試金石。大師的「非也」也證明了大師就是大師。試過之後,便只有誠心了。

第三

《天道》是部很不錯的電視劇,其中的每一個劇情都含有很深刻的意義。《天道》是由《遙遠的救世主》這部小說改編而成的,書中主要講述的就是一個男人是怎麼樣從一無所知的男孩走向一個成功成熟的男人的過程,從一個個文字中你就能看出作者背後人物在歷史變遷中思想的升華。

這本書的的作者和電視劇的編劇都是豆豆一人,她是一個很神秘的人,在年間銷聲匿跡很多年,至今雖然她還沒有自己的新作,但是她最經典的「三部曲」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讀一讀的。

「三部曲」雖然講述了三個不同的故事,但是他們之間是有聯繫的,這一點可以通過男女主角的關係和思想來看,層層遞進,一脈相承!

書中的啟示對於現在正處在窮困潦倒的狀態下的人還是有很大的鼓舞的,當你進入書中,跟隨主角的思想去考慮問題,你的思路就會越來越清晰,所以小編建議大家讀一讀豆豆的「三部曲」,領悟一下真正的「天道思維」,讓自己重獲希望,擁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給自己一個翻身的機會↓

相關焦點

  • 天道:丁元英五臺山與高僧論道,能看明白絕非等閒之輩,字字珠璣
    要說《天道》這部電視劇中最精彩最核心最有智慧禪機的片段,那就一定是丁元英和韓楚風去五臺山與高僧談經論道的片段!但是很可惜,一些關鍵的點還是被「審核」而和諧了,和諧後,讓你單看電視,有些不知所云,雲裡霧裡。接下來我們先來看劇中的精華,五臺山論道的過程。
  • 天道中丁元英為什麼要去五臺山求個心安呢?
    如果從原著來看的話,就是為了小丹: 丁元英笑了笑鬆開手站在她旁邊說「我這兩天就和韓楚風聯繫,從他那兒拆藉資金先用著。等這事有點頭緒了,我想去趟五臺山,找個寺廟燃炷香、拜拜佛。」
  • 《天道》:丁元英為什麼要去五臺山求心安?難到其中有什麼隱情?
    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是一部經典的作品,這部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天道》,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好評。丁元英去五臺山求心安的事,來做一番分析和探討,以饗讀者。一、丁元英去五臺山的緣起——神話丁元英作為一個高人,受芮小丹的請求,答應去管一管王廟村扶貧的事。
  • 天道:丁元英花10萬都見不得「高僧」,為啥寫了一首詩就接見了?
    確實,異於常人的角色設定,振聾發聵的經典臺詞,不可思議的劇情安排,讓《天道》這部作品有種特立獨行的味道。而正是因為《天道》這部作品中的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導致這部經典影視劇遭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刪減」,現在大眾能看到的版本,基本上都是經過了多次刪減的東西。這其中就包含了「丁元英五臺山論道」的這一部分。
  • 《天道》五臺山論道,99%的人看不清世界「真相」
    《天道》五臺山論道,99%的人看不清世界「真相」前兩個月,涔汐已經陸陸續續把《天道》這部作品剖析的差不多了,點擊上方專輯,可以查看《天道》系列歷史文章。之年涔汐是以人性、商業、文化屬性的角度等來剖析《天道》,如:《天道》揭開:5個生存層次,你活在哪一層?
  • 《天道》:丁元英花10萬塊都見不得高僧,為何寫了一首詞就接見了
    《天道》是2006年張前導演的一部神劇,改編自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豆瓣評分9.2分,這是一部以內容取勝的電視劇,如果說你能一遍就看得懂,參得透,那你真的是當代大師了。丁元英為了送給芮小丹一件禮物,就是「扶貧神話」,此舉殺富濟貧,丁元英和韓楚風上五臺山,只為求個心安。
  • 《天道》:丁元英最後去了哪裡?他為何要離開古城
    《天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作品,富有特色的是主要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深邃思想,使人震撼,令人深思。它又是一部披著愛情的外衣,實則展現同一文化屬性下不同人性的故事。人是有思想的蘆葦,也因此決定了自己去往的方向,丁元英也不例外。
  • 《天道》淺談丁元英在五臺山論道的小詩
    《天道》中丁元英在五臺山用來「敲門」的一首小詞: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其中的深意境界一直是我不敢也沒能力觸碰的,我自知自己的文化有幾斤幾兩,不敢全面涉足這段。然而今天就鬥膽摘一句,簡要說說自己的想法。我佛慈悲,恕我妄言。
  • 《天道》:丁元英神話能否被複製?丁元英成功的前提是什麼?
    我們最應該學習的是「實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延伸到具體行動中的「見路不走」的指導方針。《天道》這部電視劇「劇如其名」。劇中處處告訴我們:凡事都要遵循自然規律,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做事情,這就是天道;世上本無救世主,自己才是救贖自己的救世主,這也是天道;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便是天道。
  • 天道:私募基金跟你沒關係,就不用問了,丁元英為什麼不願意說
    《天道》中,丁元英和芮小丹從歐陽雪的飯店出來,在古城的公園廣場,丁元英看了一段芮小丹的街舞表演,突然間感覺到了真實的生活,回到芮小丹的住處之後。經過了一番的溫存,又談到了扶貧的神話禮物,丁元英要和韓楚風拆藉資金還要去五臺山拜佛的一段對話。丁元英笑了笑,鬆開手站在她旁邊說:「我這兩天就和韓楚風聯繫,從他那兒拆藉資金先用著,等這事有點頭緒了,我想去趟五臺山,找個寺廟燃炷香、拜拜佛。」
  • 《天道》:丁元英4句振聾發聵的話,看懂的境界都很高
    《天道》:丁元英幾句振聾發聵的話,看懂的境界都很高改編自豆豆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豆瓣評分9.2的《天道》,蘊含著高深的哲理,它是由作者任編劇,原汁原味還原小說的,因此裡面的很多話、很多劇情,震撼人心的同時,也使人暗暗折服。
  • 天道:智玄大師給丁元英安心的這段話,確實耐人尋味,如何理解?
    看過電視劇《天道》的人,都對五臺山論道這一段印象深刻,因為丁元英和智玄大師的論道,不僅是整部劇的核心,也是該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天道》劇照而這一段論道的緣起,源是自於丁元英對於「殺富濟貧式的扶貧」這一創舉感到內疚(他已經預見到了結局),所以,才不得不到五臺山求安心,希望可以減少因自已的「巧善」而造成的「惡果」。
  • 《天道》結局:「救世主」丁元英最後到底去哪了?
    丁元英說:「如果是駱駝穿針的天堂,我敬仰他們,因為我做不到。」後來,丁元英(修道者)還從古城出發經北京(傳統文化)和自德國(西方文化)返回的芮小丹(天國的女兒,代表道?)此時此刻在這個愛的麵包房前分點心時,這樣的對話之後,笑容還未消退的丁元英其實已經明白並且理解最終芮小丹打那個電話時,他被她希望怎樣應對。當然,他還抱有希望能夠永遠不接到那樣的電話。王廟村是別人邀請(村人通過芮小丹)而去,耶路撒冷某種意義上也是(芮小丹),只有佛教聖地五臺山,是丁元英主動去的,並且精心準備。
  • 天道:丁元英用錢敲門的幾層含義,很多人連一層都看不出來
    看過《天道》的朋友們當看到丁元英用錢去敲寺廟的門時,會有什麼看法?能想到他為什麼這麼做嗎?今天小編跟大家一起討論討論。佛家講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小編遠沒有這種境界,所以下面說的無非是自己的觀點而已。
  • 小說《天道》:丁元英是什麼人,為什麼如此厲害?高僧一句話點透
    小說《天道》中的丁元英/劇照在豆豆的小說《天道》當中,主人公丁元英的一系列操作,用神鬼莫測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智玄大師要說全面透徹還是五臺山寺廟高僧智玄大師對他的評價。丁元英因為王廟村的事情,想尋求大師指點,因為這件事情合國法,看能不能和佛法。
  • 《天道》丁元英與智玄大師論道,何為救贖之道,這2句話懂了嗎
    《天道》中丁元英安排好了王廟村的事情之後,隨即前往五臺山訪道,想為自己殺富濟貧的策略找個心安。無論電視劇和原著小說中,都有丁元英在五臺山和智玄大師的精彩對話。在求見大師的時候,丁元英先是準備了現金作為敲門磚。以此來試探智玄大師的功底,兩次試探無果後,他才拿出自己填的一首名為《悟》的詞。
  • 《天道》裡的大道理:用「見路不走」解讀丁元英的「天道思維」
    《天道》裡的大道理3:用「見路不走」解讀丁元英的「天道思維」《天道》原著的作者豆豆,除了《遙遠的救世主》之外,還有一部很重要的小說《天幕紅塵》,裡面一開始藉助羅家明的妻子講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羅家明在北京開公司,有天來了個陌生人,說給他 5 萬元投資用一年,
  • 《天道》:丁元英送給芮小丹的禮物,其實是關於得救之道的思考
    《天道》這部電視劇由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這部作品的主線就是格律詩扶貧公司,而擺這個局的人是丁元英。當芮小丹和丁元英確定關係之後,芮小丹晚上便開著車,將丁元英帶到了一個田壩上面,望著貧窮的王廟村,芮小丹提出想讓丁元英給自己送一個禮物,在王廟村寫一個神話。
  • 丁元英為什麼要五臺山「問道」討個心安
    電視劇《天道》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由王志文、左小青領銜主演,講述了極品混混和警界「霸王花」之間,美女與野獸的故事,講述了「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故事。每天一點生活小感悟,遇見華勝,遇見最好的自己,關注我,帶你走進不一樣的天道世界。
  • 《天道》中丁元英思維:「殺富富不去,救貧貧不離」,如何理解?
    在《天道》這部電視劇中,丁元英之所以是被人人都敬佩的高人,就是因為他擁有跟常人不同的習慣,擁有超乎常人的思維方式。丁元英是一個真正的高人,他也是一個成功的人。「殺富富不去,救貧貧不離」,其實講的就是觀念,富人觀念與窮人觀念!這屬於不同的文化屬性。富人觀念,就是強勢文化擁有者,窮人觀念,就是弱勢文化執有者。丁元英通過王廟村殺富濟貧,向樂聖公司化緣,給村民們看到希望的曙光。他利用的觀念就是改革開放時摸著石頭過河的想法,只要法律沒有規定不能做的,那就可以去做,等待法律的重新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