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菁證券新增兩塊業務牌!從此業務「4+2」,新添自營牌照,行業排名...

2021-01-08 財聯社

財聯社(上海,記者 吳丹)訊,華興資本旗下的華菁證券增加了證券自營、代銷金融產品業務。未來營收來源更加多元的華菁證券能否繼續實現盈利,並成長為華興資本的業務增長新引擎?

5月29日,上海證監局核准華菁證券變更業務範圍,增加證券自營、代銷金融產品業務。華菁證券應當為證券自營、代銷金融產品業務依法配備有關人員、業務設施、信息系統和經營場所。

批覆顯示,華菁證券應當自批覆下發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工商變更登記工作,自換領營業執照之日起15日內,向中國證監會申請換發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

華菁證券在取得換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前,不得經營證券自營、代銷金融產品業務,也不得進行與證券自營、代銷金融產品業務有關的宣傳推介、聯繫客戶等營銷活動。公司在取得換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後,應當依法開展證券自營、代銷金融產品業務。

此外,華菁證券應當根據本批覆修改公司章程,並向上海證監局備所修改條款。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此次華菁證券增加自營和代銷金融產品業務,營收來源更加多元,有益於提高公司業績穩定性。

營收來源更加多元

官網顯示,華菁證券業務範圍包括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致力為新經濟企業、個人及機構投資者、金融機構等各類客戶提供多元化、一站式的綜合金融服務,成為服務中國新經濟最專業的投資銀行。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此次華菁證券增加自營和代銷金融產品業務,業務範圍更加廣泛,營收來源更加多元,有益於提高公司業績穩定性。尤其是在自營業務已經成為券商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現階段。

據中證協發布的2019年證券行業經營數據,133家券商累計實現收入3605億元,其中自營業務收入1226億元,佔比高達34%,連續3年成為券商第一大收入貢獻來源。

自營業務依賴於強大的資本金。中證協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華菁證券總資產規模為28億元,在98家參與排名的券商中排第96名。可見,其資產規模對自營業務的發展並不利好。

華菁證券是經中國證監會批准成立的全國性的多牌照證券公司,也是《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下首批獲準成立的合資券商。2016年,華興資本獲得A股證券業務牌照,設立華菁證券。公司於2016年11月正式開業,總部設在上海,註冊資本為人民幣30.24億元。

2019年業績扭虧轉盈

華興資本定位為一家專注於服務中國新經濟的投行,力圖走差異化「精品投行」路線。2005年做財務顧問(FA)起家,為新經濟公司私募股權融資,或協助企業完成併購交易。曾擔任愛奇藝、中通快遞、陌陌等公司IPO承銷商,並在美團大眾點評合併、滴滴快車合併、奇虎360私有化、阿里巴巴收購優酷土豆等交易案中擔任財務顧問角色。

官網顯示,華興資本已發展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具備美國、香港、中國大陸三地投行業務牌照的金融機構,三條主要業務線包括投資銀行、投資管理以及2016年成立的華菁證券。

華興資本在科創板具有一定優勢。由於科創板註冊制與海外發行制度相似,從定價策略到銷售方式,都契合了華興此前在海外資本市場的經驗。此外,TMT和醫藥都是科創板的重要板塊,華興資本對這兩個領域的研究也已持續深入多年。

華興資本2016年設立華菁證券,這意味著擁有A股、港股、美股證券牌照的華興資本,基本完成在資本市場的延伸。華菁證券的牌照彌補了華興在國內二級市場的牌照缺失,華興可以實現將公司各部門的業務打通並串聯起來,從而更徹底地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

華菁證券初期拿到中國內地經紀、投行、資管和投顧四塊牌照,業務重心聚焦於科創板顧問服務。由於前期拓展業務期間投入較多營運成本和相應支出,收入低且經營利潤處於虧損狀態。

此前3月25日,華興資本披露2019年業績顯示,2019年全年實現總收入及淨投資收益14.94億元,近3年複合年均增長率26%,調整後淨利潤4.63億元。公司業務架構趨於多元化,投行業務在全公司收入比例持續下降,從此前的從69.7%下降到45.7%,而投資管理業務的收入佔比從22.3%上升到31.8%,華菁證券的收入佔比從7.6%上升至17.5%。與此同時,2019年包括財富管理與結構化金融在內的新業務貢獻了5%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創立3年的華菁證券首次扭虧轉盈。2019年,華菁實現收入2.62億元,同比增長57.7%,轉虧為盈實現淨利潤6186萬元。主要增長來源於科創板股票承銷收入和銀行存款、定期存款及其他現金管理產品所產生的利息收入;同時華菁證券實施有效的成本管理,分部經營開支同比減少19.9%。華興醫療產業基金投資的項目心脈醫療成為第一批登陸科創板的公司,華菁證券和國泰君安共同擔任保薦機構和主承銷商。

2019年,華菁證券淨投資收益1.6億元,佔比達到60%,成為華菁主要收入來源。投資收益主要來自金融資產的增值。作為科創板正式開板後的首批保薦機構之一,華菁證券在2019年IPO服務收入快速增長,並設立另類投資子公司,參與科創板跟投。公司2019年交易及顧問費收入7782萬元,同比增長149%,主要源於科創板IPO的股票承銷收入。

除了保薦和承銷,華菁證券還參與了科創板上市企業的跟投。截至2019年末,華菁證券跟投資金累計4000萬元,所持股票市值1.2億元,浮動收益率218%,在30家科創板跟投機構中排名第二。

能否成長為華興資本業務增長新引擎?

興業證券海外金融研究分析師張博認為,2019 年,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華興資本表現優於市場整體水平,業務結構逐步多元化,私募融資顧問服務繼續保持行業絕對領先地位,科創板項目實現突破,投資管理業務持續發力,同時積極加碼財富管理等新業務發展,從精品投行逐步向全業務投行邁進。

此前4月28日,華菁證券朱權煉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創業板註冊制將給券商投行帶來更多潛在業務機會。他認為,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後,證券行業頭部效應會更明顯。資本市場改革提速是券商板塊的短期看點,在後續發展過程中,證券行業的馬太效應將得到進一步的體現。就中小型券商而言,或將憑藉地區或業務能力,走特色化、差異化競爭之路,否則將被併購或被邊緣化。

在創業板註冊制等持續政策利好情況下,增加新業務的華菁證券能否繼續實現盈利,並成長為華興資本的業務增長新引擎,還要等待市場的長期考察和檢驗。

相關焦點

  • 從此不見華菁證券!追隨華興資本更名「華興證券」
    12月17日晚間,華菁證券正式發布更名信息,更名為華興證券。華興證券方面告訴財聯社記者,「更名後,公司將一如既往地踐行服務新經濟企業使命願景,積極為新經濟企業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為公司發展掀開新的篇章。」據悉,公司更名後,業務主體和法律關係不變,公司名稱變更不影響原有的各項權利及義務。
  • 又見券商更名:華菁證券更名華興證券 華興資本布局有何新戰略
    對此,華興證券的解釋是「進一步提升公司在新經濟企業中的品牌知名度,最大化發揮股東方華興資本集團在新經濟領域的品牌價值,賦能公司業務發展」。此時,距離華興資本拿下國內券商牌照已經過去了4年,更名意義不言而喻。在券業動蕩的年份,業內吸收合併、股權變更屢見不鮮,不少券商的名字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即便是在最近兩年,也有中投證券、民族證券等多家券商宣布更名。
  • 華菁證券正式更名為華興證券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汪友若)12月17日,華興證券有限公司宣布,即日起「華菁證券有限公司」已更名為「華興證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興證券」)。華興證券表示,更名後,公司將一如既往地踐行服務新經濟企業使命願景,積極為新經濟企業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為公司發展掀開新的篇章。
  • 華菁證券更名為華興證券,公司發展掀開新篇章
    專注於中國新經濟的創新型投資銀行——華興證券有限公司宣布,自2020年12月16日起「華菁證券有限公司」更名為「華興證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興證券」)。更名後,公司將一如既往地踐行服務新經濟企業使命願景,積極為新經濟企業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為公司發展掀開新的篇章。
  • 京東數科與中信、華菁證券籤署終止輔導協議 稱「不影響上市輔導...
    9月3日,北京證監局官網公告稱,京東數科與中信證券、華菁證券籤署了終止輔導協議,落款時間為8月26日。而在一個月前,京東數科分別與國泰君安、中信證券、五礦證券、華菁證券籤署了上市輔導協議,開啟科創板IPO之路。如今四家輔導機構調整為兩家。
  • 華菁證券更名為華興證券 將一如既往地踐行服務新經濟企業使命願景
    中證網訊(記者 林倩)12月17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從華興證券有限公司(下稱華興證券)獲悉,即日起公司名稱由華菁證券有限公司更名為華興證券有限公司。華興證券表示,更名後,公司將一如既往地踐行服務新經濟企業使命願景,積極為新經濟企業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
  • 券商最賺錢業務新增規模跳水!場外期權業務驟降超四成,行業排名生...
    證券公司場外衍生品業務排名也有顯著變化,9月份排名第三的中信建投,此次被擠出前五;國泰君安以場外衍生品本期新增341.15億元躋身行業前五,申萬宏源則由第五名跳升至第三名;華泰證券、中信證券、中金公司排名未變,仍分別位於第一名、第二名、第四名。
  • 三大核心業務出問題,江海證券債券自營、資管備案、股票質押全部...
    在行業逐漸強調內控管理的大背景下,仍然不時有券商被查出債券業務、證券資產管理業務、股票質押業務合規建設存在問題,部分嚴重者遭到了監管層暫停業務乃至對高管限薪的嚴厲處罰。按照相關規定,中國證監會擬對江海證券作出如下監督管理措施:一是,暫停債券自營業務 6 個月(已持有存量債券可以賣出,不得新增買入,為防範流動性風險而從事的必要債券交易除外,回購交易融入資金規模不得增加)。
  • 金圓統一證券獲批三張業務牌照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證監會表示,批覆核准設立金圓統一證券有限公司。金圓統一證券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2億元,由金圓集團和統一綜合證券合資成立,前者出資6.12億元,出資比例為51%;後者出資5.88億元,出資比例為49%。金圓統一證券註冊地為福建省廈門市,業務範圍為證券經紀、證券自營、證券承銷與保薦。
  • 宏信證券待價難沽 業務活動被限
    8月31日,證監會官網掛出對宏信證券採取限制業務活動、責令處分有關人員措施的罰單,罰單顯示,因違規新增表外代持、合規風控存在異地展業稽核審計次數不足等問題,宏信證券被採取暫停資產管理產品備案6個月(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而新發行產品除外)的行政監管措施。
  • 首創證券債券自營業務兩宗違規 遭暫停該業務3個月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15日訊 近日,證監會網站披露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首創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首創證券」)存在對債券交易的管控不足、尚未建立現券交易的交易對手白名單及額度管理制度兩宗違法行為,被證監會採取暫停債券自營業務3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
  • 剛剛扭虧為盈的老虎證券二季度淨利出現下滑,在美斬獲5塊金融牌照
    二季度的3010萬美元營收中,就有約1884萬美元屬於佣金收入,同比增長178.2%,利息相關收入為876萬,同比增長69.2%。除營收業績外,老虎證券的公司整體交易規模也在二季度同比增長了91.9%至468億美元,公司開戶客戶數淨增約9.1萬,入金客戶淨增約3.4萬,季度淨增客戶數是去年同期的4.6倍,創下單季度新增客戶數新高。
  • 2019十大最賺錢證券公司,各項業務全排名
    億元的淨資產規模排在第4-10位。2019年中信證券(300030)營收431.40億元,領先全行業;海通證券(600837)、國泰君安(601211)、華泰證券(601688)、廣發證券(000776)位居2-5位,營收規模均超過200億元大關;東方證券(600958)、招商證券(600999)、中國銀河(601881)、申萬宏源(000166)、中金公司(03908)位居6-10位。
  • 中信建投投行業務收入第一,中信證券自營收益一...
    來源:《證券公司2020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排名情況》76家證券投資收益超1億元中信證券一騎絕塵上半年,券商自營業務獲得較好成績。來源:《證券公司2020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排名情況》注:證券投資收益=股權類金融工具投資+固定收益類投資+衍生金融工具投資+其他金融工具 投資確認的投資收益+淨敞口套期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據了解,券商自營業務已成為券商取得靚麗業績的重要部分。
  • ...券商前三季度大賺1327億元,承銷保薦業務收入同比增超70%,自營...
    數據來源:證券業協會製圖:周尚伃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券商第一大收入來源的證券自營業務,今年前三季度繼續蟬聯,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實現收入1013.63億元,收入佔比為29.61%。第三季度,共計176家中國企業在滬深兩市IPO,同比上升6.33倍,環比上升1.63倍;IPO募資金額共計2095億元,同比上升8.07倍,環比上升2.45倍。由於A股市場新《證券法》及創業板註冊制改革,IPO步伐明顯加快,科創板發行速度穩步上升,IPO數量大幅上漲。
  • ...場外業務上半年增超1.6倍,華泰新增超5倍,收益互換最強,中信...
    財聯社(北京,記者高雲)訊,證券公司場外衍生品業務激增,行業排名有重大變化。券商場外衍生品交易規模激增1.6倍,華泰新增居行業第一2020年上半年,證券公司場外金融衍生品業務新增初始名義本金17,280.21億元,其中收益互換7,615.34億元,場外期權9,664.87億元。
  • 江海證券正式處罰落地!三項業務暫停6個月,受罰高管由5人變4人...
    與事先告知書不同,被罰高管從5人變成4人,其中債券自營業務分管副總裁饒晞浩被罰最重,兩年內不得擔任證券基金機構的董監高,一個月內將被免職。上半年,江海證券淨利潤0.22億元,同比降低了95.09%,出現斷崖式下降。主要是因為資管、自營收入同比下滑,而信用業務上半年計提金融資產減值同比增加。
  • 南京證券調整60億定增預案,50億主攻資本中介和自營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紫金集團直接和間接持有南京證券31.02%的股份,系控股股東;新工集團、南京交投分別持有南京證券7.57%和6.36%的股份,系5%以上股東;因此紫金集團、新工集團和南京交投均為公司關聯法人。
  • ...中信證券唯一淨利超百億,多項業務遙遙領先,華鑫證券淨利增近7倍
    經紀業務方面,全行業大豐收,增速最低的東北證券同比增28.2%,華林證券增速最高達70.84%,招商證券經紀業務的規模與增速均表現較佳,前三季實現經紀業務收入51.1億元,增速高達63.73%。
  • 37家券商年報透視:去年經紀業務僅中信、山西證券2家負增
    而排名第五的廣發證券,自營業務收入為66.87億元,同比增長1070.98%,成為增長率最高的一家。近9成券商經紀業務增長超10% 僅中信、山西證券2家下滑從已披露數據的上市券商排名來看,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分別為前三,分別實現經紀業務淨收入74.25億元、56.30億和45.5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