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白讀財經
作者: 小白老師
12月21日,央行召開會議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談及明年著重抓好的工作任務時提到:
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要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係。
而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法是: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
為了方便對比,我還特意搜了下央行此前對貨幣政策的表述。
9月25日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三季度例會表述是: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綜合運用並創新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11月26日央行發布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對貨幣政策的表述是:
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不讓市場缺錢,又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不讓市場的錢溢出來。
可見,貨幣政策的表述由「合理充裕」轉為「合理適度」,釋放了偏緊的信號。
2018年以來,央行對貨幣政策的表述一直是「合理充裕」。2017年以來,廣義貨幣M2增速先是個位數,到了疫情出現後,M2增速恢復到了2017年前的兩位數。
疫情之後,央行明確「保持廣義貨幣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而近期則提「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據中國社科院的預測,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是2.2%,2021年可能是7.8%。也就是說,如果廣義貨幣(M2)和GDP基本匹配,那麼到了2021年M2很大可能降為個位數。
而在央行將貨幣政策定調轉為「合理適度」的同時,「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的表述也頻頻被提出。所謂宏觀槓桿率就是企業、居民、政府三大部門的債務總和。
據《2020年三季度中國槓桿率報告》,2020年三季度末,中國宏觀槓桿率是270.1%,前三季度槓桿率增幅為27.7%。270.1%的宏觀槓桿率與美國相當,屬於偏高,意味著國內居民連續2.7年不吃不喝才能還完負債。
因此,我們可以粗略地把宏觀槓桿率理解為「防風險指標」,把GDP增長理解為「發展指標」。
宏觀槓桿率與GDP的關係是「信貸增長(貨幣偏寬鬆)-宏觀槓桿率上升-GDP增長」。比如,A企業從銀行獲得大量的廉價貸款,那麼A企業將有更多的投資(含買房),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但問題是,在GDP增長的同時,企業的債務卻大幅上升了,如果債務增長的速度顯著快於利潤增長,那麼很容易出現企業債務風險,進而波及銀行系統。目前,我國企業槓桿率在主要經濟體中是最高的。
央行會議提出「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係」。就是要保持GDP合理增長,又要避免宏觀槓桿率上升得太快。
怎麼做到呢?首先是創新,提高資本的回報率,以前10塊錢可以產生1塊錢的收益,現在要提升到2塊。說白了,就是同樣是10塊錢,現在獲得更多收益,就沒必要過於負債了。其次是控制貨幣的增速,不能讓M2增長得太快。
M2是企業、居民存款及現金總和,是貸款轉化來的,比如你貸款100萬買一套房子,這100萬在開發商那裡形成100萬存款,在你這裡形成100萬貸款(負債)。
可見,M2上升,往往對應著負債上升。
在「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之下,明年M2增長應該會回到個位數。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也就是說明年貨幣政策可能相對2020年略緊,但不會來得那麼快,而是緩慢的過程。
基於此,我的看法是明年M2可能降個數位,但很可能下半年才看得到。而央行不大可能會加息,因為經濟還受疫情的「餘震」影響,如果加息,許多企業會很難熬(今年已經出現信用債違約、長租公寓暴雷事件)。
如果「利率不變+貨幣略緊」,那麼2021年的股市樓市則相對2020年要冷一些,但也不致於太冷,畢竟如果不加息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