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留下真正需要的東西

2020-12-26 少年波的藝術工作室

你好,歡迎來到<細品經典>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斷舍離》,本期是講解的第3期。

在進行斷舍離時,我們不妨把房間裡的東西比喻成人,那麼,那些用不著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陌生人,而那些經常用到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好朋友。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喜歡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我們該如何把房間裡的「陌生人」清理出去呢?

01

在《斷舍離》中有這樣一句話:「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十年前,勝美女士的丈夫去世了。因無法接受殘酷的現實,勝美的生活失去了活力。她的住所裡亂糟糟的,仿佛代表了她十年來的悲傷感嘆。

現在,她終於意識到家裡的慘狀已經到了極限,她決定開始斷舍離。

連續三天,她把堆積了十年的東西全部消滅得乾乾淨淨。而且,在收拾廚房時,她在水槽裡發現了丈夫的假牙。看到假牙時,她大笑了起來:「想必他在那個世界吃飯吃得很辛苦吧!」

如今,她能夠笑著接受丈夫離開的事實了。而且,她轉變了對物品的態度,現在她覺得,只要把重要的回憶放在心裡就好了,東西則完全可以扔掉,好讓自己重新恢復當下該有的狀態。

如此以來,她的痛苦消失殆盡,家裡也煥然一新。

就這樣,以斷舍離為契機,勝美接受了丈夫離世這一令人痛苦的事實,而且,她也懷著輕鬆愉悅的心情邁向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在行為上,做到斷舍離,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那麼在思考上,斷舍離有哪些竅門呢?

有些人的家裡,單單只是因為能用而留著的東西就很多。比如說便利店送的一次性筷子,如果問能不能用,答案顯然是能用。可如果問用不用的話,答案就會是:「我才不願意用那種低劣的東西呢!」

儘管如此,抽屜裡還是塞滿了一次性筷子,只因為能用而不肯丟掉。這就是讓物品變成了主角的狀態。

還是拿一次性筷子來說,物品原本是因為「使用」才有價值,如果「能用」卻不「使用」,物品放在家裡的價值也就沒有了。

在斷舍離時,山下英子提出: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留下來時,思考的主角是「我」,而不是物品。

斷舍離不僅要以我為中心思考問題,還要把自己與物品的關係,當作人際關係。

如果把房間裡的東西比喻成人,那些用不著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就是陌生人,而那些經常用到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朋友。

這個時候,你可以設想一下,你希望身邊都是熟悉的人,還是有一大堆陌生人呢?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喜歡和熟悉的人在一起。當我們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待物品,再去審視房間裡的東西時就會發現,房間裡有許多需要清理出去的陌生人。我們只需要留下對當下的自己來說最必要的朋友就可以了。

物品不會像人一樣主動從我們身邊溜走,因此我們要判斷哪些東西需要扔掉,哪些需要送去二手店,哪些需要送人。這樣反覆幾次之後,我們能漸漸發現對當下的自己來說,什麼東西是我們不需要的。甚至大街上賣的一些商品,在我們眼裡也都是垃圾。

如果能持續進步的話,就能達到更高的境界——我們在斷舍離時,只選擇留下死黨,也就是只選擇真正需要的,而且自己又喜歡的東西。

切記:在斷舍離時,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02

「可惜」是「珍惜物品」的代名詞。在考慮某件東西要不要扔掉時想到「可惜」這個詞,就等於是出於負罪感而不把東西扔掉的赦免令。不過,山下英子認為這種感情本身並沒有錯。

實際上,「可惜」還有另一種含義,就是愛惜物品的心情。在決定把某件物品帶回家的時候,務必要認真感受這種心情。因為如果這種心情是發自內心的,就不會把東西拿回家後對它置之不理。如果連它的存在都遺忘了,就根本談不上愛惜了。

如果在接受物品時,就有愛惜物品之心的話,絕對不會出現堆積如山的無法盡其用的物品了。

「可惜」這個詞在日語裡可以寫作「勿體無」,「勿體」就是「物體」,這原本是佛教用語,是對「物體」的否定形式,指的是因為物體失去了原本的形態而感到惋惜和感嘆的心情。

日本民眾對公共建設削減與劃分問題,曾掀起一股熱議的風潮,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對「可惜」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

2006年,嘉田由紀子當選滋賀縣知事後,要求終止正在施工中的新幹線車站的建設。當初,在制定建設計劃的時候,該車站的便利性以及高額的建設費就已經備受質疑。因此,嘉田提出繼續在可用性極低的車站建設上支出費用太可惜。

而建設的推進派則主張,施工已經進行一半了,如果就此停工的話,實在太可惜。

也就是說,在新幹線站的建設上形成了兩種「可惜」的對立。

到底該不該終止建設這座可用性極低的新車站呢?

最後,多數民眾把票投給了主張停工的嘉田知事,避免了浪費更多的金錢。

不過,一旦把此類問題放在個人身上,如果不能理解「可惜」的真正含義,就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即使覺得一件物品扔了可惜,也不要將其無限期地保管起來,而是把它送到需要它的地方去。

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可惜」,是斷舍離的重要技巧。

03

山下英子在做斷舍離講座的時候,曾半開玩笑地說:「先把收納東西的家具扔了吧。」因為如果真的只留下必要的物品,那麼分類、收納物品之類的技巧也就沒什麼大的用處了。

而且,所有收納工具都是為了往裡面塞滿東西而存在的,所以只要那些東西在,就等於是縱容自己無休止地增加東西。斷舍離首先就非常質疑這一點。

斷舍離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減少物品。一旦要實踐斷舍離時,最關鍵的是要下狠心,而且還要有勇氣和覺悟。

在進行斷舍離時,頭腦中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與物品的關係,然後就是當下這一時間軸。在接下來的實踐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聚焦於某一個場所,同時還要意識到所用的時間。比如,斷舍離的場地是衣櫥,花費時間是一個小時。

從能用的時間出發,找出想要斷舍離的場所,這樣斷舍離的效率會更高,而且也更願意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即便只是收拾一個抽屜,甚至是一個塞滿購物小票的錢包也無所謂。

在收拾房間時,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想法,必須留出大塊的時間才行,但斷舍離的觀點恰恰與之相反。

根據此時此刻能擠出來的時間來確定斷舍離的場地,就算再忙,也可以從今天開始就斷舍離。切記,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在擠出的時間內收拾完畢。如果拖拖拉拉做到一半就半途而廢,那麼,既沒有成就感,也沒有滿足感。

只要能徹底收拾好一個場所,哪怕只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也會自然而然地提高整理的動機。

堆滿東西的房間,就像是在大海裡溺水的狀態一樣。要想把溺水狀態中的房間全部搶救出來或許會很難,不過,如果只集中突破其中的某一部分,情況就會好很多。

只集中於一點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覺地打開收拾的突破口。這就是提升動機的技巧。

斷舍離的過程,就是「減少、分類、收納」。首先要做的就是徹底的「減少」。山下英子提議,減少要先從「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下手,而自己很在意的東西就留到最後再說。

在扔那些「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時,不要給它們分類,最開始的標準一定要簡單,只需要問自己,這些東西還要不要。

把「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扔掉後,阻止我們扔東西的障礙就沒那麼大了。斷舍離的速度也在不知不覺中加快,我們就可以著手處理更大的空間了。此時,我們可以在「需要,不需要」這個標準之上,再加上「舒服、不舒服」這個標準,可以從感性的角度進行取捨了。

扔一件物品時,有時會產生猶豫的心理。猶豫其實是感性接受考驗的證據,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就能慢慢學會斷舍離了。

在斷舍離時,貴重物品是很多人難以捨棄的東西。那麼,貴重的物品是不是可以排除在斷舍離之外呢?

請繼續關注下期內容。

以上是本期節目的所有內容,感謝您的觀看。

相關焦點

  • 斷舍離:我的東西很少,但每天都很幸福!
    「斷舍離」,最初是由日本雜物管理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一種人生整理觀念。同名書籍《斷舍離》講述了如何通過「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掉堆放在家中無價值的東西,離——脫離對物質的迷戀」整理物品的同時整理內心,以追求極佳的居住環境,逐步幫助我們找到真正有需要、有價值的東西。
  • 斷舍離:該扔的不止是東西,你看不見的這3個,才是最需要扔掉的
    人的一生會積攢會積攢很多東西,從家具到生活用品,沒學過斷舍離時,仿佛一切都會充滿我們的生活。但其實,該扔的不止是物品,還有這3個。《斷舍離》這本書於2009年首次出版。後來,她開始身體力行的提倡以這種概念為基礎的「斷舍離」術,使更多的人脫離物慾,心態輕鬆。作為著名的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推出:斷是不買不需要的物品,舍是處理沒用的物品,離是捨棄對物質的迷戀,給自己寬敞的空間。大家都以為的「斷舍離」僅僅是扔掉那些不需要的東西,但其實扔掉物品只是一個開端,真正需要被扔掉的,是我們人生中的這3樣。
  • 優質的生活需要斷舍離,這3種扔不掉東西的人,你中招了嗎?
    斷舍離這個詞早已不新鮮了,甚至比現在一些小年輕的年齡還大,但在兩個月前,它又登上了「2019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早在2001年,日本的一位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就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推出了「斷舍離」這個概念,後又寫下同名書,掀起全民斷舍離的熱潮。
  • 過度的人生,需要斷舍離
    在這個物資超飽和的時代,缺少的從來不是物品,而是你真正的需求。有些人購買的物品太多,在需要使用的時候找不到,從而又重複購買,形成了惡性循環。有些人購買物品只是在享受買東西時瞬間的滿足。在不一樣的環境下,必定會有不一樣的產物。斷舍離就是這個新時代的產物,是我真正需求的東西。斷舍離絕對不是單純地扔掉物品。
  • 斷舍離:舒適的房間需要留下自由的空間,愜意的人生更要懂得留白
    但是真正美和舒適的房間,不是讓各類物品,以及家具之類的把房間都佔滿,而是給房子留下自由的空間。其實,不止是房間,像櫥櫃、衣櫥、冰箱這些儲物空間,也是這樣,你也需要留出足夠的空白來。當物品塞的滿滿的時候,物品的取拿就不方便了,慢慢的,這些地方就開始出現死角 ,那些不再使用的東西開始滋生細菌及灰塵,再慢慢的腐朽之氣開始環繞整個空間,人在這樣的空間裡生活怎麼還會快樂呢?空間只放到七分滿,留下三分的空白,才能讓這些物品有足夠呼吸的空間,才能讓物品散發出美感,才能讓你的家更有品味和自由。人生也是如此呀。
  • 人生需要斷舍離,定期清除心裡的垃圾
    看到有些東西,你覺得扔掉可惜,不扔的話又佔地方,於是越累越多,越來越亂,最後只能忍痛割愛。整理房間需要「斷舍離」,人生也一樣。每個人家裡都有雜物,心裡都有負擔,有時候該割捨的,就得果斷扔掉,這樣才能輕裝簡行。賈伯斯曾說:「你的時間有限,請不要為別人而活」。
  • 為什麼很多東西總是扔不掉?生活需要斷舍離 放得下才能一生輕鬆
    什麼是斷舍離?書中給出直接的答案就是:「扔東西」。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如果別人送你的東西,你又不喜歡,又很難拒絕,收了該怎麼體面的處理。這本書教我們如何扔東西,如何學會整理房間,丟到不必要的東西。整齊空曠的房間能給人一种放松自由的心情,一些煩惱也漸漸消失。為什麼很多東西總是扔不掉?
  • 日式斷舍離的真正意義,是通過對物品的取捨,樹立正確的物質觀
    日式斷舍離的真正意義,是通過對物品的取捨,樹立正確的物質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也帶來了物質生活用品的增多,給家居生活帶來舒適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整理和打掃上的難題。如何對現有的物質進行斷舍離,從而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質的執著和迷戀,在日益豐盛的物質世界中樹立正確的物質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揭露日式斷舍離的真正意義,你會發現,日本主婦界所流行起來的斷舍離,不僅是一種家居整理法,也是一套人生整理法。
  • 淺析《斷舍離》: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斷舍離"的概念非常簡單,"斷":斷絕想買回家但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裡的那些泛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在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寫道: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執著和迷戀。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放下,學會選擇,才能去擁抱新的生活。
  • 好書推薦|值得反覆去讀需要一生踐行的《斷舍離》
    「斷舍離」這三個字很多人會掛在嘴邊,我們常常發誓,明天就開始「斷舍離」。然而,知易行難,如果我們只是道聽途說了「斷舍離」這三個字,甚至想當然地理解成「扔東西」,那麼,我可以保證,你還是沒法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 斷舍離: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你能得到更多!
    斷舍離: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其實我們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卻很多」。欲望就是人的本性,大多數的人都渴望有所成就,追求人生的價值,都希望得到得到別人的尊重,體面的活著。但是往往我們想要的東西太多,讓我們變得迷茫,焦慮。
  • 《斷舍離》:先嘗試「扔掉」,才能獲得「必要的東西」
    生活中,我們會有一種感觸,當你找一樣東西時,如果到處都找不到,人會瞬間煩躁起來。這時候,如果我們把不需要的東西進行斷舍離後,找到需要的東西特別順暢,心情也會隨之好起來。很多人會進行未雨綢繆,將未來可能需要的東西進行儲備,以便不時之需,這種想法本身沒有錯,但真的做起來,很可能很多東西都是置之高閣,沒有用武之地。真正的儲備物品,是對自身的一種自信,對未來具有可控性的確定,所以可以儲備,但大部分人都是抱著僥倖心理,很多東西並沒有用處,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 斷舍離:定期扔這三樣東西,你會活得更高級
    斷舍離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斷:將不需要,沒有價值的事物進行決斷;舍:將多餘的情感和事物進行捨棄;離:將自己的物慾進行脫離。所以,學會斷舍離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定期對不需要的東西捨棄,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高級,同時也能找到更好的自己。斷絕沒有價值的東西,是給自己釋放空間你有認真收拾過自己大學宿舍的東西嗎?
  • 斷舍離心理學:定期扔掉這3樣東西,人生才會越活越高級
    所謂斷舍離,就是指去除心中的雜念,放下人生中並不重要的東西,使自己變得嶄新,精神與外在生活都更加輕鬆舒適。在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一書中,斷指的是將不需要的事物進行決斷;舍指的是將多餘的事物與情感進行捨棄;離指的是將自身對物質的迷戀進行脫離。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依靠的東西,但一旦過了這個階段,這些曾經幫助我們的東西將會成為人生路上的拖累。
  • 日本60後阿姨「斷舍離」:堅持自律12年,家中纖塵不染,值得學習
    」,也許很多人都想到扔東西,但其實這種觀點是走進了一種死胡同。把扔東西等同於「斷舍離」的內容與目的,完全是錯誤的。「斷舍離」概念提出者山下英子認為,斷舍離的真正價值,不在於你扔了什麼出去,而在於你扔完之後留下了什麼,收穫了什麼。那些絕對無法割捨的物品、情感與羈絆,才是真正值得你重視的。  這裡就有一位日本60後手工匠人,由貴阿姨,她喜愛製作陶瓷,並以此為生。
  • 2020年末「斷舍離」清單:扔掉這65樣東西,收穫高級精緻的新生活
    換句話說,就是處理掉自己生活中並不需要的雜物,斷掉沒有意義的社交關係,為自己的生活和心靈做「減法」!在《斷舍離》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很有道理:「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鬱執念,當離。」
  • 整理家的時候,如何斷舍離?給心空間需要很強的意志
    總之,我們有很多並不是真的需要的東西,只是我們以為自己需要。這些沒怎麼用的物品,不僅佔據了家裡大大小小的空間,而且整理歸納和打掃也是個問題。但是麻子的一些做法,可以幫助現實的我們減少「屯物」,更好的「斷舍離」。「斷舍離,是日本整理專家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斷—不收集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沒有用的東西;離—放棄對物質的迷戀。」
  • 「斷舍離」女孩爆火:你想要的新生活,就在你扔掉的「垃圾」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積攢雜物的習慣,無論是購物後留下來的包裝袋,還是已經不適合自己的衣服或者前一天沒有吃完的飯菜,當這些東西不斷地堆積在一起,就逐漸佔據了我們原本就擁擠的生活,這個時候就需要你當斷即斷,馬上和它說再見。
  • 廣州女孩「斷舍離」成癮:247㎡的家只剩下9件家具,一貓一狗
    她常年堅持斷舍離,半個月一周期,定期做一次「大掃除」,每次都能整理出十幾樣不需要的東西。正是因為這樣的斷舍離,莉莉247㎡的家空無一物,只剩下9件家具,沙發、茶几、餐椅、電視機、書桌、床、置物架、鞋櫃、櫥櫃,還有一貓一狗。作為網店店主,莉莉要經常給客戶發貨,家裡常常擺滿了各種貨物,搞得亂七八糟的。
  • 斷舍離,打造怡然生活
    斷舍離講求的是內部的自我自省的意識,因為,真正的「正確答案」本來就在自己心裡。「斷舍離」包括「物質的斷舍離」和「觀念的斷舍離」。只有兩者同步,家務清理工作順利進行,思維方式也逐步更新,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在物品數量減少到最適量時,再轉移到「收納」作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