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細品經典>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斷舍離》,本期是講解的第3期。
在進行斷舍離時,我們不妨把房間裡的東西比喻成人,那麼,那些用不著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陌生人,而那些經常用到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好朋友。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喜歡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我們該如何把房間裡的「陌生人」清理出去呢?
01
在《斷舍離》中有這樣一句話:「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十年前,勝美女士的丈夫去世了。因無法接受殘酷的現實,勝美的生活失去了活力。她的住所裡亂糟糟的,仿佛代表了她十年來的悲傷感嘆。
現在,她終於意識到家裡的慘狀已經到了極限,她決定開始斷舍離。
連續三天,她把堆積了十年的東西全部消滅得乾乾淨淨。而且,在收拾廚房時,她在水槽裡發現了丈夫的假牙。看到假牙時,她大笑了起來:「想必他在那個世界吃飯吃得很辛苦吧!」
如今,她能夠笑著接受丈夫離開的事實了。而且,她轉變了對物品的態度,現在她覺得,只要把重要的回憶放在心裡就好了,東西則完全可以扔掉,好讓自己重新恢復當下該有的狀態。
如此以來,她的痛苦消失殆盡,家裡也煥然一新。
就這樣,以斷舍離為契機,勝美接受了丈夫離世這一令人痛苦的事實,而且,她也懷著輕鬆愉悅的心情邁向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在行為上,做到斷舍離,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那麼在思考上,斷舍離有哪些竅門呢?
有些人的家裡,單單只是因為能用而留著的東西就很多。比如說便利店送的一次性筷子,如果問能不能用,答案顯然是能用。可如果問用不用的話,答案就會是:「我才不願意用那種低劣的東西呢!」
儘管如此,抽屜裡還是塞滿了一次性筷子,只因為能用而不肯丟掉。這就是讓物品變成了主角的狀態。
還是拿一次性筷子來說,物品原本是因為「使用」才有價值,如果「能用」卻不「使用」,物品放在家裡的價值也就沒有了。
在斷舍離時,山下英子提出: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留下來時,思考的主角是「我」,而不是物品。
斷舍離不僅要以我為中心思考問題,還要把自己與物品的關係,當作人際關係。
如果把房間裡的東西比喻成人,那些用不著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就是陌生人,而那些經常用到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朋友。
這個時候,你可以設想一下,你希望身邊都是熟悉的人,還是有一大堆陌生人呢?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喜歡和熟悉的人在一起。當我們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待物品,再去審視房間裡的東西時就會發現,房間裡有許多需要清理出去的陌生人。我們只需要留下對當下的自己來說最必要的朋友就可以了。
物品不會像人一樣主動從我們身邊溜走,因此我們要判斷哪些東西需要扔掉,哪些需要送去二手店,哪些需要送人。這樣反覆幾次之後,我們能漸漸發現對當下的自己來說,什麼東西是我們不需要的。甚至大街上賣的一些商品,在我們眼裡也都是垃圾。
如果能持續進步的話,就能達到更高的境界——我們在斷舍離時,只選擇留下死黨,也就是只選擇真正需要的,而且自己又喜歡的東西。
切記:在斷舍離時,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02
「可惜」是「珍惜物品」的代名詞。在考慮某件東西要不要扔掉時想到「可惜」這個詞,就等於是出於負罪感而不把東西扔掉的赦免令。不過,山下英子認為這種感情本身並沒有錯。
實際上,「可惜」還有另一種含義,就是愛惜物品的心情。在決定把某件物品帶回家的時候,務必要認真感受這種心情。因為如果這種心情是發自內心的,就不會把東西拿回家後對它置之不理。如果連它的存在都遺忘了,就根本談不上愛惜了。
如果在接受物品時,就有愛惜物品之心的話,絕對不會出現堆積如山的無法盡其用的物品了。
「可惜」這個詞在日語裡可以寫作「勿體無」,「勿體」就是「物體」,這原本是佛教用語,是對「物體」的否定形式,指的是因為物體失去了原本的形態而感到惋惜和感嘆的心情。
日本民眾對公共建設削減與劃分問題,曾掀起一股熱議的風潮,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對「可惜」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
2006年,嘉田由紀子當選滋賀縣知事後,要求終止正在施工中的新幹線車站的建設。當初,在制定建設計劃的時候,該車站的便利性以及高額的建設費就已經備受質疑。因此,嘉田提出繼續在可用性極低的車站建設上支出費用太可惜。
而建設的推進派則主張,施工已經進行一半了,如果就此停工的話,實在太可惜。
也就是說,在新幹線站的建設上形成了兩種「可惜」的對立。
到底該不該終止建設這座可用性極低的新車站呢?
最後,多數民眾把票投給了主張停工的嘉田知事,避免了浪費更多的金錢。
不過,一旦把此類問題放在個人身上,如果不能理解「可惜」的真正含義,就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即使覺得一件物品扔了可惜,也不要將其無限期地保管起來,而是把它送到需要它的地方去。
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可惜」,是斷舍離的重要技巧。
03
山下英子在做斷舍離講座的時候,曾半開玩笑地說:「先把收納東西的家具扔了吧。」因為如果真的只留下必要的物品,那麼分類、收納物品之類的技巧也就沒什麼大的用處了。
而且,所有收納工具都是為了往裡面塞滿東西而存在的,所以只要那些東西在,就等於是縱容自己無休止地增加東西。斷舍離首先就非常質疑這一點。
斷舍離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減少物品。一旦要實踐斷舍離時,最關鍵的是要下狠心,而且還要有勇氣和覺悟。
在進行斷舍離時,頭腦中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與物品的關係,然後就是當下這一時間軸。在接下來的實踐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聚焦於某一個場所,同時還要意識到所用的時間。比如,斷舍離的場地是衣櫥,花費時間是一個小時。
從能用的時間出發,找出想要斷舍離的場所,這樣斷舍離的效率會更高,而且也更願意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即便只是收拾一個抽屜,甚至是一個塞滿購物小票的錢包也無所謂。
在收拾房間時,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想法,必須留出大塊的時間才行,但斷舍離的觀點恰恰與之相反。
根據此時此刻能擠出來的時間來確定斷舍離的場地,就算再忙,也可以從今天開始就斷舍離。切記,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在擠出的時間內收拾完畢。如果拖拖拉拉做到一半就半途而廢,那麼,既沒有成就感,也沒有滿足感。
只要能徹底收拾好一個場所,哪怕只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也會自然而然地提高整理的動機。
堆滿東西的房間,就像是在大海裡溺水的狀態一樣。要想把溺水狀態中的房間全部搶救出來或許會很難,不過,如果只集中突破其中的某一部分,情況就會好很多。
只集中於一點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覺地打開收拾的突破口。這就是提升動機的技巧。
斷舍離的過程,就是「減少、分類、收納」。首先要做的就是徹底的「減少」。山下英子提議,減少要先從「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下手,而自己很在意的東西就留到最後再說。
在扔那些「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時,不要給它們分類,最開始的標準一定要簡單,只需要問自己,這些東西還要不要。
把「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扔掉後,阻止我們扔東西的障礙就沒那麼大了。斷舍離的速度也在不知不覺中加快,我們就可以著手處理更大的空間了。此時,我們可以在「需要,不需要」這個標準之上,再加上「舒服、不舒服」這個標準,可以從感性的角度進行取捨了。
扔一件物品時,有時會產生猶豫的心理。猶豫其實是感性接受考驗的證據,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就能慢慢學會斷舍離了。
在斷舍離時,貴重物品是很多人難以捨棄的東西。那麼,貴重的物品是不是可以排除在斷舍離之外呢?
請繼續關注下期內容。
以上是本期節目的所有內容,感謝您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