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2日,約翰·丹佛在加利福尼亞海灣因飛機失事不幸身亡,終年53歲。
提起約翰·丹佛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他因為名作《鄉村小路,帶我回家》而廣為人知。歌中丹佛平靜、和諧又略帶沙啞的嗓音,配上多情而嚮往自由的歌詞,像一股清新的風吹拂過每個人的面頰。約翰·丹佛一生熱愛歌唱,其本人也幾乎就是「鄉村音樂的代名詞」。
在美國鄉村音樂史上,丹佛的地位無人可敵,在他的歌唱生涯中,共囊括了2座格萊美大獎,4個美國音樂獎,1個鄉村音樂學院獎,1個艾美獎,其唱片曾獲24次金唱片獎及4次白金唱片獎。
1943年的最後一天,約翰·丹佛出生於美國南方的新墨西哥州,一個美國空軍軍官的家庭。在約翰的少年時期,父親開車載著全家,哼著電臺中的西部牛仔曲子,飽覽了美國西南的風景,包括科羅拉多州的高原首府丹佛——多年後,約翰便讓「丹佛」成了自己的姓氏。
約翰12歲那年,祖母送給他一把1910年出品的爵士吉他。60年代,大麻、酗酒、金斯堡的詩、種族運動背後,是湧動的北美自由熱血。21歲的約翰離開了家庭,離開了德州理工大學,曾經學習建築專業。但是他還是聽從內心的召喚,到洛杉磯開始了音樂之旅。
1971年,他放棄學業,潛心從事鄉村歌曲的創作與演唱。起初受到別人的嘲笑,但他始終不為所動。他始終背著祖母給他的古舊吉他,老老實實地歌頌著洛基山、南方陽光、鄉村綠樹。他的古董級吉他和他標誌般的、從奶奶那裡拿來的老花眼鏡,使那些被越戰、甘迺迪之死、藥物折磨得眼花繚亂的美國人,找到了讓自己心安理得、神魂清明的樂曲。1971年《鄉路送我回家》的成功讓丹佛成為著名鄉村音樂歌星。
從此,他成為某種象徵,久經旅程的少年、見慣南方晴朗天空的約翰·丹佛,用他明亮暢曉的歌詞,用他歌中的風景,繪出美國南方的明亮天空。
1997年那個秋天,10月12日,約翰駕駛飛機,在加利福尼亞海灣撞向海邊的峭壁,飛機在他反覆歌頌的南方天空下墜落。伴隨他一起火葬的是哪把產於1910年的、來自他祖母的吉他。熱愛他的科羅拉多人將他的骨灰灑在了洛基山脈,葬在了他用以命名自己的心靈故鄉。
丹佛的歌詞樸實無華,沒有造作,沒有矯情,沒有故作傷感,沒有無病呻吟,聽他的歌,像靜靜的聆聽山中的清泉,感受林間的清風,他讓你感到一種沁入心田的清新,一種令人身心身心舒展的鬆弛。
丹佛就像是一位「鄉村小夥」,他登臺演唱,沒有華麗的服飾,沒有絢爛的燈光,他總是胸前斜掛一把吉它,身著一條牛仔褲,站在麥克風前邊彈邊唱,但也許就是這樣純樸的感覺,吸引了眾多的觀眾。
丹佛因歌唱家而知名,但是他其實是個十足的多才多藝多面手。
很少有歌手在乎「文名」——在文學界的名聲。當代歌手總渴望在鮮花和尖叫中擠過人群。20世紀70年代,約翰·丹佛(John Denver 1943-1997)作為美國鄉村歌手出現於收音機廣播中時,流行歌曲的聽眾,還沒有像今日的粉絲,如此迫切地依靠崇拜明星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和存在。所以在他成名的那個時代,人們傾聽丹佛的歌,更注重歌曲中歌詞的情感和意境。
他是歌手中的詩人,詩人中的歌手。丹佛的歌有200多首,大多是自己作詞(個別幾首與人合作),自己作曲。1977年,他的歌詞使他被科羅拉多州封為桂冠詩人(Poet Laureate),1982年他獲得「桑德堡人民詩人獎」(Carl Sandburg’s People’s Poet Award),1996年他為尊奉進入「寫歌者名人堂」(Song-Writers Hall of Fame)。哪怕他只是個詩人,也應當為這個成就而驕傲。
情歌是歌曲之源頭,也是歌曲之永恆主流,丹佛的鄉村歌曲也不例外。丹佛的很多歌雖然很動聽,但是失之簡單和太多甜膩。經典君最喜歡丹佛的 「安妮之歌」(Annie's Song),這是丹佛獻給他的第一個妻子的,卻深情而動人。據說丹佛在滑雪地坐纜車上山時,用十分鐘時間,此歌便一揮而就。果然,歌詞和曲猶如這創作速度,一氣呵成地流暢,單純樸素,卻不失優美。
You fill up my senses你裝滿了我的感覺
Like a night in the forest像夜色裝滿了森林
Like the mountains in springtime 像春日時分的山脈
Like a walk in the rain像走在暴雨之中
Like a storm in the desert像沙漠下了一場雨
Like a sleepy blue ocean像沉睡的藍色大海
You fill up my senses你裝滿了我的感覺
Come fill me again來啊,再次把我裝滿
他是個熱狂的滑雪愛好者,因此兩次被邀請為冬奧會寫歌,1972年為科羅拉多冬奧會寫了「和平就是勝利」(Victory Is Peace),1984年為塞拉耶佛冬奧會寫了「一個夢的距離」(Just a Dream Away),甚至冬奧會的滑雪比賽經常由他來解說。
不僅如此,丹佛還是個政治激進主義者,他積極支持慈善事業,為無家可歸者,為非洲失控的愛滋病,為「反飢餓運動」,反對在阿拉斯加開採石油。很難想像,丹佛還是個畫家,只是畫油畫需要的時間太長,只能搖身一變又成為一個攝影家。最與眾不同的是,丹佛還熱心支持空間探索事業,並獲得過NASA頒發的「支持空間探索特別獎」。
身為空軍試飛員的父親,教會了丹佛的如何開飛機,對飛行的熱狂,使他前後置辦了四架小型飛機,最後在試飛自己的Rutan Long-EZ飛機時墜毀身亡,這一悲劇發生時,丹佛才54歲。
丹佛不僅在歌曲中表達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更以實際行動開展環保和慈善活動,他創立的基金會「植樹直到2000年」(Plant—it 2000)至今已經在全美各地以及全球各角落適合之地種植至少兩千萬棵本土植物。儘管丹佛已經逝世了,美國鄉村音樂節為了紀念他仍每年舉辦以約翰丹佛命名的慈善音樂會,為環保事業募捐。
值得一提的是,丹佛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約翰丹佛憑藉他創作的多首經典歌曲享譽全世界,而他自己卻承認只對中國有一種特別的感情。1979年元月,約翰丹佛在華盛頓甘迺迪文化中心為當時訪美的鄧小平演唱了他的拿手曲目;80年代以來他曾四次訪華,1992年還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辦過他的首次中國演唱會;回國後,為了紀念他的中國之行,丹佛特意創作了一首單曲叫做《上海的微風》。
如今,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各種媒介來聆聽與觀看,欣賞那個文秀質樸的人歌唱著山林、鄉村、流水、故鄉和老奶奶們的歌謠。而他自己則一如他那最著名的曲子裡所唱的一樣,回到了屬於自己的休眠之所:故鄉在黃昏之中安然在遠處,召喚你回家。
柯林頓總統對丹佛有著很高的評價:「他是保護環境的鬥士,他為保護我們的自然遺產而貢獻了大量的時間,做了許多重要的事。他在蘇聯、中國、越南的旅行演出打開了民族之間相互理解之門。」
鄉村音樂歷史學家Bob Oermann說:「約翰是最受矚目和歡迎的人,他在通俗音樂和鄉村音樂之間架起了橋梁……」
「我的表演只是想展示生命的美好。」丹佛如是說。尋著明快的歌聲,我們會重返記憶中那片純淨的理想,金黃的麥田、深遠的藍天、一條隱沒於山脈中的鄉村路,在那兒,約翰丹佛會帶我們的靈魂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