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量聯行今日發布中國城市系列研究的最新報告《中國12強:全球格局下的中國城市》,重點分析了中國大陸領先城市的未來競爭力,並探討了這些城市正如何成為創新和全球互動的中心。
仲量聯行今日發布中國城市系列研究的最新報告《中國12強:全球格局下的中國城市》,重點分析了中國大陸領先城市的未來競爭力,並探討了這些城市正如何成為創新和全球互動的中心。該報告是仲量聯行中國城市系列研究的第五份報告,其對中國主要城市的快速發展研究已超過10年。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馮建強表示:「在中國城市系列的最新研究中,我們將研究重點轉向中國大陸的12個領先城市。這12強城市處在創新經濟發展的最前沿,並擁有越來越多高度活躍的高科技企業,它們正在推動下一輪全球化浪潮。憑藉仲量聯行廣泛的國際經驗和對中國市場的深入了解,我們用獨特的視角對這中國12強城市及其在全球格局下的競爭地位進行了深度解析。」
「未來競爭力」指標
該報告對12強城市進行了相互比較,並將其置於全球格局下考查其城市核心競爭力。此次,仲量聯行不僅考量了城市規模、財富、經濟增長率和連通性等「傳統」指標,還獨具創新地加入了城市「未來競爭力」的評估指標。這些指標代表了中國城市在向下一階段轉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其中包括人才、創新、宜居性和房地產市場透明度等在內的九大類別。
正如仲量聯行中國研究部總監周志鋒所指,「中國的經濟格局正在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創新經濟蓬勃發展,『新一代』國內企業正重塑著中國的商業生態系統。我們注意到,對於中國城市和房地產市場來說,其發展焦點正逐步轉向 『未來競爭力』上,即一個城市在面對新趨勢時,是否充分具備迎接變化和發展的能力。「
全球城市挑戰者
毋庸置疑,北京和上海在「傳統」和「未來競爭力」指標上都佔據主導地位。憑藉其龐大的規模及高度集中的財富,這兩座城市在眾多排名中都佔據榜首。北京在教育、創新和「新一代」企業方面的表現優於上海,而上海則在其優越的宜居性、環境、與周邊城市的融合度以及高度活躍的商業服務行業方面表現優異。
作為擁有多元實力的發達經濟體,北京和上海在未來五年內將躋身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全球城市,並與目前的「七大全球城市」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在報告中歸類為「全球城市挑戰者」,在其它的「全球城市挑戰者」中,只有洛杉磯可以與它們比肩。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市場透明度並強化人才庫,將有助於這兩個城市的下一步發展。
創業型城市
作為中國大陸的「創業型城市」,深圳和廣州與臺北、吉隆坡和班加羅爾並駕齊驅,這些城市正快速發展著創新經濟。這兩個城市在生活質量、連通性和人才儲備等領域都展現出強勁實力,廣州在傳統指標上成績突出,而深圳在發展成功的創新型企業方面的優良傳統使其在「未來競爭力」衡量指標方面突顯優勢。
報告指出有著「中國矽谷」之稱的深圳,在中國12強城市中的表現尤其值得關注。「通過充滿活力的創業型辦公場所和創新型企業的高度集中,深圳正以自身實力吸引中國大量的頂尖人才。「 仲量聯行全球研究部總監柯志揚(Jeremy Kelly )指出 ,「在多項『未來競爭力』衡量指標上,深圳正迎頭追趕北京和上海,實力不容小覷。」
驅動型城市
其餘的八個城市被歸類為中國的「驅動型城市」,它們與全球製造業和產業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繫。杭州、南京、蘇州和武漢在「未來競爭力」指標上領先於其它城市。由於城市之間連通性的改善和商業生態系統的快速發展,這幾個城市與上海一起形成了沿長江經濟走廊的全球大型創新城市群。
「基於高增長率和財富水平,杭州在『傳統』指標方面表現優異,而其良好的未來前景則得益於創新能力和相對應的市場透明度。作為2016年G20峰會的東道主, 以及阿里巴巴等科技企業的所在地,也使其在『驅動型城市』中具有相對較高的全球知名度。「周志鋒指出。
在剩下的中國12強城市中,天津、成都、重慶和西安都是富有活力的區域龍頭經濟體和經濟增長源。這些城市在傳統指標上表現很好,但仲量聯行的報告指出,隨著中國的經濟模式不斷向價值鏈上遊移動,這些城市需要通過培養和留住人才、治理汙染和培育「新一代」企業等舉措來增強其未來競爭力,從而實現更長期的發展。
無論中國12強在精英城市團體中的排名如何,它們正逐步成為國際舞臺上頗具影響力的參與者。中國12強城市擁有越來越多高度活躍且雄心勃勃的『新一代』企業,這些企業將推動下一輪的全球化浪潮。正因為擁有最前沿的新技術, 這些城市正引領著中國的改變,甚至也在改變全球範圍內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柯志揚總監總結道。
文章來源:仲量聯行
感謝原文作者及發布媒體為此文付出的辛勞,如有版權或其他方面的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
微信編輯: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