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塞納河南岸巴黎戰神廣場的艾菲爾鐵塔,建成於18世紀(1889年),是法國文化象徵之一,舉世聞名。如果時間能倒退至18世紀鹹豐四年(1854年),位於南京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塔沒有被毀滅,今日的知名度和文化價值將遠遠高於艾菲爾鐵塔,報恩寺塔曾經被稱為「天下第一塔」,與亞歷山大古城、比薩斜塔等相媲美,贊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大報恩寺塔資料圖片
明清時期一些歐州商人、遊客和傳教士來到南京後,都驚嘆於它的華美和氣勢,很長一段時間被西方人視為中國的標誌性建築。這座高達78米的寶塔通體用琉璃燒制,明末文人張岱稱之為「永樂之大窯器,中國之大古董」,代表著中國歷史上極高的建築藝術成就。2015年南京政府雖在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上重建了雄偉壯觀的「報恩寺塔」,但畢竟此時之作並非彼時之塔了。
當代重建大報恩寺塔夜景
如今多數人是不知道「大報恩寺塔」的歷史的。它的前生是東吳赤烏年間(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繼洛陽白馬寺之後中國的第二座寺廟,也是中國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間各朝代又經歷了多次更名,晉太康年間(280—289年)復建改稱「長幹室」,宋天禧元年(1017年)改稱「天禧寺」,寺塔易名「聖感」,至明永樂六年(1408年)毀於大火,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以紀念明太祖和馬皇后為名敕工部於原址重建大報恩寺及九層琉璃寶塔。
後各朝在毀壞和修復之間循環,但大體上是保持著永樂時期的輪廓,直到1854年的主體被毀。被毀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毀於太平天國戰火,一說是曾國藩下令炸毀。現已無從考證,也許只有歷史本身才明了。
約翰·柏納·費歇爾·馮·埃爾拉赫繪大報恩寺
1721年出版《Planof Civil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關於永樂年間此塔的史料記載:按照宮闕規制,徵集天下夫役工匠十萬餘人,費用計錢糧銀二百五十萬兩、金錢百萬,歷時十九年始完工。單從所費工時、錢財和參與建造人數就令人咂舌,再看此記載「依大內圖武,造九級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報恩寺」。整體造型和用料也只能發揮無限想像了。但有一說當時建築內所有地磚,全部採用了青花瓷磚鋪設,可見其豪華程度。
明永樂 青花環鎖紋瓷磚
觀復博物館藏
於此處不得不提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了,永樂即位之初,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
這裡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悖論現象,中國儒家思想中倡導「五倫」,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用忠、孝、悌、忍、善為關係準則。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倫中的雙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規矩」。
其中提到為臣的,要忠於職守,但原為臣子的朱棣卻篡奪了皇位。為子的,要孝順;但作為兒子的他本質也是違背了其父朱元璋的意願。還有一點即要改變嗜佛之風,卻在報恩寺塔的建設上如此大費周章,不計成本。雖以紀念父母為由,但寺與塔這種建築形式在中國還是和佛教文化密不可分的。這點似乎讓人費解,但仔細想來又展現了人性多面性中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清嘉慶 粉彩開光五倫圖盤口大瓶
觀復博物館藏
關於朱棣在後世評價中,經常會被通俗的用一句話概括「他是一個壞人,但他是一個好皇帝」。他的壞大概就是指發動靖難之役,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同時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所用手段又極其殘忍,令人髮指。他的好則在於他上位後重視農業發展,勤政親賢,重用人才,經濟社會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永樂年間,明朝國力達到鼎盛,百姓安樂。
明代永樂帝畫像
這個善惡是非集於一身的明成祖,也許就是人類矛盾體的一個縮影,大多時候他是叱吒風雲,治國安邦的永樂大帝,而也許在某個踱步月下的夜晚,他是那個為臣為子的朱棣,這又有誰知道呢?
有一個外來詞彙「救贖」在現代漢語詞典當中還沒有收錄。百度中解釋為:將原先是你的但歸另一個人所有的財產重新買回來。
舊約聖經中用贖罪法解釋神為人們所做的事情有這樣的描寫「我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極度貧窮,因此出賣了我們的產業,從而成為了罪的奴隸(見羅馬書6:15-18),但神已通過他兒子的死亡為我們贖回了罪(見哥林多前書1:30),當耶穌基督來臨時他會恢復我們的產業,並給我們天國裡的位置。
永樂帝的行為和一生何嘗不是一種的自我精神救贖呢?他似以罪惡行徑找到自己位置,但在這個位置上有所作為,他又借物寄情以彌補他的罪。好吧,雖然當時的國家原本並不屬於他,但是彼時他認定再沒有比他更適合當君主治國的人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