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帝的救贖

2021-02-23 觀復博物館

矗立在塞納河南岸巴黎戰神廣場的艾菲爾鐵塔,建成於18世紀(1889年),是法國文化象徵之一,舉世聞名。如果時間能倒退至18世紀鹹豐四年(1854年),位於南京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塔沒有被毀滅,今日的知名度和文化價值將遠遠高於艾菲爾鐵塔,報恩寺塔曾經被稱為「天下第一塔」,與亞歷山大古城、比薩斜塔等相媲美,贊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大報恩寺塔資料圖片


明清時期一些歐州商人、遊客和傳教士來到南京後,都驚嘆於它的華美和氣勢,很長一段時間被西方人視為中國的標誌性建築。這座高達78米的寶塔通體用琉璃燒制,明末文人張岱稱之為「永樂之大窯器,中國之大古董」,代表著中國歷史上極高的建築藝術成就。2015年南京政府雖在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上重建了雄偉壯觀的「報恩寺塔」,但畢竟此時之作並非彼時之塔了。

當代重建大報恩寺塔夜景

如今多數人是不知道「大報恩寺塔」的歷史的。它的前生是東吳赤烏年間(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繼洛陽白馬寺之後中國的第二座寺廟,也是中國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間各朝代又經歷了多次更名,晉太康年間(280—289年)復建改稱「長幹室」,宋天禧元年(1017年)改稱「天禧寺」,寺塔易名「聖感」,至明永樂六年(1408年)毀於大火,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以紀念明太祖和馬皇后為名敕工部於原址重建大報恩寺及九層琉璃寶塔。

後各朝在毀壞和修復之間循環,但大體上是保持著永樂時期的輪廓,直到1854年的主體被毀。被毀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毀於太平天國戰火,一說是曾國藩下令炸毀。現已無從考證,也許只有歷史本身才明了。

約翰·柏納·費歇爾·馮·埃爾拉赫繪大報恩寺 

1721年出版《Planof Civil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關於永樂年間此塔的史料記載:按照宮闕規制,徵集天下夫役工匠十萬餘人,費用計錢糧銀二百五十萬兩、金錢百萬,歷時十九年始完工。單從所費工時、錢財和參與建造人數就令人咂舌,再看此記載「依大內圖武,造九級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報恩寺」。整體造型和用料也只能發揮無限想像了。但有一說當時建築內所有地磚,全部採用了青花瓷磚鋪設,可見其豪華程度。

明永樂  青花環鎖紋瓷磚

觀復博物館藏


於此處不得不提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了,永樂即位之初,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

這裡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悖論現象,中國儒家思想中倡導「五倫」,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用忠、孝、悌、忍、善為關係準則。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倫中的雙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規矩」。

其中提到為臣的,要忠於職守,但原為臣子的朱棣卻篡奪了皇位。為子的,要孝順;但作為兒子的他本質也是違背了其父朱元璋的意願。還有一點即要改變嗜佛之風,卻在報恩寺塔的建設上如此大費周章,不計成本。雖以紀念父母為由,但寺與塔這種建築形式在中國還是和佛教文化密不可分的。這點似乎讓人費解,但仔細想來又展現了人性多面性中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清嘉慶  粉彩開光五倫圖盤口大瓶

觀復博物館藏


關於朱棣在後世評價中,經常會被通俗的用一句話概括「他是一個壞人,但他是一個好皇帝」。他的壞大概就是指發動靖難之役,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同時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所用手段又極其殘忍,令人髮指。他的好則在於他上位後重視農業發展,勤政親賢,重用人才,經濟社會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永樂年間,明朝國力達到鼎盛,百姓安樂。

明代永樂帝畫像

這個善惡是非集於一身的明成祖,也許就是人類矛盾體的一個縮影,大多時候他是叱吒風雲,治國安邦的永樂大帝,而也許在某個踱步月下的夜晚,他是那個為臣為子的朱棣,這又有誰知道呢?

有一個外來詞彙「救贖」在現代漢語詞典當中還沒有收錄。百度中解釋為:將原先是你的但歸另一個人所有的財產重新買回來。

舊約聖經中用贖罪法解釋神為人們所做的事情有這樣的描寫「我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極度貧窮,因此出賣了我們的產業,從而成為了罪的奴隸(見羅馬書6:15-18),但神已通過他兒子的死亡為我們贖回了罪(見哥林多前書1:30),當耶穌基督來臨時他會恢復我們的產業,並給我們天國裡的位置。

永樂帝的行為和一生何嘗不是一種的自我精神救贖呢?他似以罪惡行徑找到自己位置,但在這個位置上有所作為,他又借物寄情以彌補他的罪。好吧,雖然當時的國家原本並不屬於他,但是彼時他認定再沒有比他更適合當君主治國的人選了。

相關焦點

  • 永樂帝自比玄武大帝,又為何崇佛?
    明永樂帝朱棣是一位尚武的皇帝,不僅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得了皇位,在位期間,還多次御駕親徵,史稱 「 五徵漠北,三犁虜庭 」。
  • 為什麼說永樂帝的功業能超越忽必烈
    據說,永樂帝積極的外交策略,與他青年時在北平的生活有很大的關係。北平是元朝的故都元大都,是眾多民族雜居的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國際性大都市。它與完全是漢人居住的南京相比,具有一種特殊的文化氛圍。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永樂帝自然而然想去外面開闊眼界,正是這種開放的性格決定了他在外交上的積極進取。
  • 為什麼說永樂帝的功業能超越忽必烈?
    太祖朱元璋也是因此推崇忽必烈,而在這一點上,永樂帝和朱元璋的出發點沒有區別,都是遵循傳統的華夷秩序。永樂帝熱衷於建立華夷秩序,而太祖朱元璋更重視內政。因此,可以說,永樂帝既是太祖朱元璋的繼承者,同時,又是元朝或者說忽必烈的後繼者。他超越了朱元璋,開創了一個新的中華。永樂帝去世後,被賦予了與「太祖」同等尊貴的「成祖」的廟號,從他的成就來看,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 思州田氏:貴州面積最大的土司,因內鬥被永樂帝所滅,建立貴州省
    思州田氏:貴州面積最大的土司因內鬥被永樂帝所滅,建立貴州省
  • 《永樂大帝》01 永樂盛世
    2010年5月10日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原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原會長商傳,在百家講壇欄目主講《永樂大帝》。節目引起較大反響。永樂皇帝朱棣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他的豐功偉業足以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媲美,且看明史學家商傳。重新詮釋中國歷史上遠邁漢唐,毀譽參半,最謎樣,最傳奇,最痛苦的帝王。
  • 【龐滔播講】|《老北京的傳說--明朝永樂帝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
    《明朝永樂帝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編著:張卉妍播講:龐滔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北面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環葬著明代的十三位皇帝
  • 因朱元璋苦求,張三丰為建文帝解難,永樂帝尋他13年另有隱情
    據《明史·恭閔帝》記載:「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建文帝)不知所終。」關於建文帝的失蹤,因正史未見詳載,一直是個難解的歷史之謎。《明史·恭閔帝》中只留有這樣的記錄:「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
  • 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永樂帝登基後,為何翻臉不認人?
    朵顏三衛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永樂帝登基後,為何翻臉不認人?朵顏三衛,堪稱明朝版的「僱傭兵」。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採取了種種手段,主要金錢和利益的誘惑,得到了朵顏三衛的支持。然而到了永樂二十年,明成祖第三次北伐時,卻反過來把朵顏三衛揍了一頓。史書記載:「回師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魯臺,擊敗之。」在為期三年的遠伐當中,明軍沒能找到找到阿魯臺的軍隊,只好對自己「忠心的屬臣」朵顏三衛發動進攻,朵顏三衛損失慘重,幾乎滅亡。
  • 600年前的今天,北京有了紫禁城|朱棣|永樂帝|朱元璋|宮殿_網易訂閱
    《明太宗實錄》卷二二九,永樂十八年九月丁亥日記載明成祖朱棣諭旨,以北京為京師。  對永樂皇帝來說,這個決定並不草率,而是籌謀已久。  以建文帝朱允炆為人物背景的穿越劇《穿越時空的愛戀》劇照。今工已告成,選永樂十九年正月朔旦御奉先殿朝百官,誕新地理,用致雍熙。」  1420年12月8日,永樂皇帝詔告天下來年正月在奉先殿舉行朝賀大典時,想必得意之色溢於言表。儘管他此時尚未見到這座恢弘的宮殿,但早已胸有成竹。這座新的帝王之城的宮殿,註定與他目下身處的南京皇宮迥然不同。
  • 大明《永樂南藏》與深具佛緣的永樂大帝朱棣
    在明清出現的5部《大藏經》中,有《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3部官刻《大藏經》與大報恩寺及其前身天禧寺有關。主持過南京大報恩寺考古的南京市考古研究所所長祁海寧解釋說,朱棣後來遷都到了北京,為了便於區分,通常把刻印於南京的《大藏經》稱為《永樂南藏》,把刻印於北京的大藏經稱為《永樂北藏》。不過,祁海寧認為《永樂南藏》的雕刻並不是在大報恩寺完成的。
  • 正本消失副本流散 《永樂大典》600年風雨飄搖今何在
    初名《文獻大成》,終成《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的成書,還要追溯到600年前。1403年,永樂帝朱棣命令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主持編纂一部大型類書,宗旨如下:「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 趙軼峰 |「大行」消息到朝鮮——《世宗大王實錄》關於永樂帝賓天的記載
    帝復出塞,忠與陳懋為前鋒,而阿魯臺聞王師復出,倉皇渡答蘭納木兒河遁去。忠、懋至河不見寇,抵白邙山,卒無所遇,乃班師⑥。永樂帝在永樂二十一年深入北地而無功,故在也先土幹來降時大喜過望,禮遇有加。金忠急於立功為報,力促永樂帝北徵,於是方有永樂帝最後一次出徵,並死於班師途中之事。
  • 永樂帝朱棣,做了22年皇帝,後宮未添一個子女,難言之隱誰知道?
    修撰《永樂大典》的時候,朱棣就請姚廣孝出山相助,表面是修撰《永樂大典》,真正的用意在查訪朱允炆的下落。可是,《永樂大典》修好了,朱棣仍然沒有見到庇護朱允炆的得道高僧。朱允炆的下落,還是一個謎。一個長期在焦慮中的皇帝,都說憂勞成疾,可想而知朱棣身體也會受到影響。身體機能下降是一定的。
  • 永樂帝朱棣,為何要放棄富庶的南京,遷都北京,背後原因複雜
    朱棣 遷都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登基為帝,很快便興建紫禁城,遷都北京。 北京之所以能成為今天我國的首都,與燕王朱棣遷都是分不開的。
  • 一天一件藝術品——大明永樂年御製刺繡紅閻摩唐卡
    2014年11月26日中午,香港佳士得秋拍進入最後一個現場拍賣日,此前受關注的一件「大明永樂年御製刺繡紅閻摩唐卡」以3.1億港元落槌價,成為佳士得本輪秋拍當之無愧的明星。拍主是上海龍美術館主人、上海藏家劉益謙。
  • 永樂帝有十幾個孫子,為何獨獨偏愛長孫朱瞻基?
    朱瞻基是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嫡長孫,長孫本來就備受矚目。其實除了這個長孫外,朱棣還有很多孫子,比如瞻埈、瞻墉、瞻墡、瞻堈、瞻墺、瞻塏、瞻垍、瞻珽,瞻圻等等,唯獨長孫備受祖父母寵愛。為什麼朱棣那麼鍾愛長孫朱瞻基呢?《明史》中記載有一個故事。
  • 永樂甜白釉!
    「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近代學者考證日常食用之白砂糖約於永樂白釉差不多時間問世,故自明代《事物紺珠》以來,鑑賞、收藏家們無不以當時的時尚用語「甜白」一詞來形容永樂白釉器,此一用法亦沿用至今。 永樂時期甜白釉器物是宮中主要用瓷,據1989年景德鎮明代御窯廠遺址發掘報告顯示,在永樂前期地層中98%以上的出土物為甜白釉瓷器。
  • 聚投訴網友投訴永樂票務:永樂流氓票務
    2020年01月08日 15:01,張先生發起對永樂票務的投訴。截止發稿前,永樂票務有效投訴8次。
  • 永樂票務開放日
    本次活動以「點擊消費、便捷實惠、放心網購、快樂無憂」為主題, 吸引了30餘家知名電商企業的參與,作為票務行業唯一受邀企業和領航者,永樂票務將帶您走進品牌B2C網站,告訴您電商企業鮮為人知的一面,讓您對網購企業重新認識,建立網購的信任感。
  • 故宮典藏的永樂青花欣賞
    永樂三年至宣德六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回制瓷所需的青料"蘇麻離青"。永樂青花青色濃豔,有暈散,有鐵鏽斑,有串珠縮聚現象。在故宮「萬紫千紅——古代花木題材文物特展」中有幾件永樂青花瓷,看看它們是不是都使用了蘇麻離青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