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不快樂因為壓力大被約束,既然這樣好好對待成長中的孩子

2020-12-12 奔跑的瘋女人兒

工作之前無憂無慮,沒有任何人會強制你做任何不想做的事,自己可以隨心所欲,那當然很快樂。工作後,發現社會太殘忍,對你各種毒打。

總有那麼幾天狀態不佳看誰都不順眼,但還得面帶微笑的去應付,這就是成年人的生活狀態。

只要掙別人的錢就得看對方的臉色和各種挑剔,你無話可說,只是生悶氣。思維活躍可以幫助你及時化解問題,一根筋的人只能把自己氣的半死,疾病纏身。

在社會上混沒兩把刷子無法站穩腳跟,隨時會被別人欺負。就像在叢林裡生存的動物們一樣,規則就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社會也如同叢林一般,你得學會讓自己強大起來才沒人敢輕易惹你。

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只要有利益存在就會讓你被迫絞盡腦汁想辦法解決問題,你不動,就被別人制服。

因為在這樣的規則裡生存,你就會有快樂或者不快樂的時候,成年人的快樂總是會少一些,快樂也得靠自己去爭取。

演員黃渤說過:當你弱的時候身邊都是壞人,你強大以後世界都是好人。社會就是這樣。

想辦法變強大吧,不是整天想著找靠山,誰能罩你一輩子呢,不如把精力用在自己身上比較好。

你感受到了痛苦不想讓孩子再受同樣的苦,你對孩子各種打壓和管教,想讓孩子發展成理想中的你自己。

孩子和你是獨立的個體,你吃過的苦頭說給孩子聽,孩子當然不會感同身受,不會理解,只會當耳邊風一樣去聽你的嘮叨。

你經歷了各種折磨才讓你漸漸清醒過來,那孩子也一樣,需要自己去經歷才對,不是放手讓孩子去「冒險」,去找苦吃。

你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引導」,不是強迫他不要走你的老路。孩子的好奇心極強,你不讓他做偏要做,你永遠壓制不住孩子的內心想法。

學會讓孩子栽栽跟頭,疼了自然知道下次該怎麼做。

學習上不用心,不當一回事,你不是非得壓著他讓孩子學習,書桌前被你訓練乖巧的孩子,你知道他腦子裡在想什麼嗎?

自主學習才是你要讓孩子養成的習慣,把你的精力用在這才是最重要的。

該吃的苦就得自己承受,只有這樣才能刺激到你。人就是這樣,有壓迫就有反抗,何不把壓迫變為積極向上的那一面,誰都願意變好。

相關焦點

  • 孩子學習跟不上,工作壓力大,生活不快樂,不如一起做個正念操
    還有成年人的,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工作、房貸等等也壓得每個成年人不敢好好休息,日復一日地堅強著。其實,人都會累的時候,人也會頹廢的時候,如果一個人身心上積累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勞累,那麼遲早有一天會爆發的。學習的壓力,你的孩子知道如何減壓嗎?
  • 快樂教育能給孩子減壓,成績卻無法提高,填鴨教育才是正確選擇
    現在孩子面臨的學業壓力是非常大的,每年都會出現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大而輕生的事件,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也警醒著家長們反思給孩子的學習壓力,所以現在不少家長提倡給孩子帶來快樂教育,幫助孩子減壓。但是快樂教育雖然讓孩子目前快樂了,但是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有好處嗎?甚至有些家長表示在現實面前,填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 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學習成績什麼的都不重要?
    幾乎所有還沒有孩子,或者孩子不在小學至高中階段學習的成年人都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快樂教育。 沒有人希望自己將來的孩子或者正準備幼銜小的孩子,步入應試教育的壓力中。 這種壓力不僅存在與孩子本身,也會給家庭中的爸爸媽媽帶上枷鎖。
  •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快樂?這本《抓落葉》道出了成年人痛苦的根源
    我們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經歷吧,我們天真的想法總得不到大人的認可,並親手打碎這個幻想,並且告訴我們,要現實一點。因為在他們看來,和大家一樣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才是最好的成長方式。而我們也在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下,更快地適應了現實。
  • 《彼得·潘》揭示了成年人的辛酸和無奈:生活應該不是這個樣子
    可是,成長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抵抗的自然規律,畢竟生活就是生活,生活裡沒有童話,而我們都不是「彼得·潘」。  彼得·潘是英國劇作家、小說家詹姆斯·巴裡運用方言講述的童話故事《彼得·潘》中的主人公。因為害怕長大,他在出生的第一天就從家裡逃了出來,經常在倫敦的肯辛頓公園裡遊蕩。後來常住在一個叫「永無島」的海島上,成為一群被大人丟失的孩子的隊長。
  • 壓力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潛能的發展
    因為人腦具有驚人的延展性,孩子們大腦的成長是對我們讓他們接觸到的經驗和我們給予他們的關係的回應。因此,人類發展的首要原則之一就是大腦的發育。因為人腦是由各樣組織(tissue)組成的,所以從專家研究的經驗來看,組織(tissue)是最容易發生變化。因此,關於大腦的發育,要記住三件事。它們分別是腦部具有驚人的延展性、它是經驗依賴型增長以及成長環境的作用。
  • 心理醫生: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快樂了?
    原標題:心理醫生: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不快樂了? 12月15日,四川瀘州一小區內,一個小學生留下字條後跳樓。孩子留的字條中寫著:「我活得太累了」「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我早已絕望」「現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等文字。
  • 微講堂 ▎黃迺毓:未來的孩子如何看待「成功與快樂」
    未來的人,就是現在的小孩將來長大成人,他怎麼看成功跟快樂?應該是跟我們不一樣的,要不然我們就白白努力了。因為我們成長的環境有很多的缺乏,我們覺得要給孩子更好的環境。所以如果我們做到的話,他的成功跟幸福的標準應該是會跟我們不一樣的。這對我們來說是個考驗,因為我們好像只能照我們自己認為的成功去教孩子。
  • 尋找快樂的成年人
    我們成年人的快樂在哪裡呢?許多人越來越難以得到曾經哪一份無憂無慮的快樂,四處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快樂。沒當夜晚的月色降臨,小吃街,酒吧,慢搖吧,廣場上,ktv,總是人來人往,燈光閃爍的城市,人們仿佛都在尋找著那一份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總在不停地流逝長大後的自己面對著購房的壓力,買車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生存的,壓力,當某一天放下手裡的工作後發現自己沒有一絲絲的快樂!
  • 《櫻桃日記1》:孩子的冒險與成長,成年人的療愈與救贖
    在小櫻桃的世界,她給每個人都安排了角色、各種奇遇,想像他們即將面臨的危險……不知道在哪裡曾經看過一段話:我感覺人最可愛的部分,是那些一閃而逝的念頭,在浴室裡的泡泡冒出來的,走在路上從樹影間掉落的,浪漫的、怪異的、好奇的,深深淺淺,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遐思和詩意。這些片段被收集起,可以拼湊出一個人隱像的那部分脈絡。曾經有過這樣經歷的人一定能體會小櫻桃的快樂。
  • 花兒和少年,匆匆那些年的成長,如何正確對待早戀?
    早戀沒有錯,家長發現孩子早戀時,不要拆穿,不要當著眾人的面斥罵孩子,一項研究表明初高中階段是早戀的高發期,這個時候孩子的心智逐步趨於成熟階段,容易對異性產生好感,當代社會成年人工作壓力大,家庭教育不到位,有多數孩子內心很缺愛,想找一個心理慰藉;父母知道孩子早戀的時候,換個身份,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進行溝通
  • 孩子教會每個成年人「從心」看待世界
    育鄰夢孩子教會每個成年人「從心」看待世界。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生活中的任何作用力都是相互的,老師【包括家長和學校老師】教導孩子學習成長、教導孩子習得適應社會生活的技能。同樣,孩子也會在諸多方面幫助老師實現人生中第二次跨越式成長。
  • 「快樂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提倡「快樂教育」的原因: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在這種學習壓力下,父母要儘量引導孩子的學習氛圍和對學習的積極性,而不是通過一些莫名其妙的補習班來增加孩子的壓力。 之前我們說過一個例子,是知乎上一個高中女生的例子,他們學校時北京一所非常出名的學校,學習競爭和壓力也非常大。
  • 《共情力》:孩子學習壓力大,心理學家教你利用「共情」減壓
    確實,朋友小王的出發點是好的,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讓孩子更加優秀,才給孩子施加壓力,但或許對於孩子來說,過強的壓力已經使他喘不過氣了。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共情力》,心理學家在書中提到了面對學習壓力大的孩子,父母可以通過"共情"的方式來幫助孩子適當減壓。
  • 家長這樣對待1-2歲的孩子,結果,孩子比同齡孩子更快樂地成長!
    在養育一個孩子很不容易,小編相信其中的辛苦,大多數的寶爸寶媽都有深刻的體會。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寶爸寶媽也一樣在和寶寶成長。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1-2歲的寶寶,父母應該給孩子建議的5件事情。對於這個物權意識,小編覺得應採兒就做得很好,採兒會告訴Jasper客廳是大家公共的地方自己的玩具不應該亂放在客廳,所以就算是Jasper來客廳玩,也會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在家裡,採兒會把物品的所有權分配好,哪一些是不能夠碰的,哪一些才是可以玩的,都會和孩子講清楚,對於這一點,小編其實是很贊同採兒的做法的,畢竟很多時候,寶寶並不知道什麼是可以玩的什麼是不可以玩的
  • 為什麼成年人的快樂總是很短暫?(夜讀)
    文|阿樂冬雨(富書專欄作者)前兩天跟朋友聊天,她語重心長地說:「好像現在成年人快樂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不快樂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不快樂的原因也跟著越來越複雜。網上曾有這樣一個梗說:「成年人的快樂,只有5鍾。」我深以為然,總是被欲望追著跑的成年人,往往丟失了生活本來的意義。網上曾有這樣一段視頻,浙江一男子,是一位成功的設計師,是一位愛好騎摩託車的帥氣老爸。
  • 讓孩子慢慢成長
    養孩子可以慢一點,讓孩子成長得更加穩重,在孩子學習爬行的時候,就讓她慢慢爬,不要著急讓他走路;等他學習走路的時候,就讓他慢慢走,不要著急跑步。讓孩子慢一點,儘可能地讓父母有時間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用心養育好一個孩子,也是為人父母需要上好的一課。孩子在十八歲成年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大人了,所以他們作為孩子的時間很短,只有十八年。而青少年時期已經是「兒童後期」了,接近於成年人。
  • 不開心,不是你的錯 成長的煩惱 我們要怎麼面對?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就在治療過程中提出「醫治」家庭的觀點。《燈火之下》中一位心理諮詢師認為,絕大多數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都與家庭有關。我們錢江晚報的記者,在一次調查採訪中也有類似結論。很多人以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更多的是因為學業壓力過大才產生的。但是,我們記者在採訪中卻發現,親子關係才是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問題的主因,學業壓力則排在了第三位。
  • 生活中和孩子這樣好好相處,她會受益終身,父母該早點看
    一些家長在工作中表現得兢兢業業,待人處事也很本分,但是一到和孩子相處或者教育的問題,就瞬間被逼成爆炸式的「火山」,你的行為可能給他們造成心理上的直接性傷害,我們忘了如何該和孩子好好說話、好好相處。眾所周知,她在富養女兒的同時,也極為重視保護女兒的隱私,儘量減少了拍攝工作量,會願意花更多時間去陪伴女兒小海豚,很多事也親力親為,平時還跪地給孩子講故事,沒有大人架子,尊重孩子,保護她們心中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滿分媽媽的形象深入人心,不得不說,真的將女兒寵上天啦,有如此良好的家風傳承,女兒肯定可以健康快樂成長。
  • 孩子語文學成這樣,家長氣得想砸掉手機!
    兒童的成長過程需要經歷現場玩遊戲的階段。孩子玩遊戲沒有壓力,只有快樂。孩子玩遊戲的好處似乎很多。例如,體驗團隊的快樂,學會交往,鍛鍊協調能力,獲得表現自己的機會,獲得某些生活知識或者技巧,等等。王守義《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裡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意思是,孩子天生就喜歡玩耍,而怕被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