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這樣對待1-2歲的孩子,結果,孩子比同齡孩子更快樂地成長!

2020-12-26 辣媽育兒經驗談

在養育一個孩子很不容易,小編相信其中的辛苦,大多數的寶爸寶媽都有深刻的體會。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寶爸寶媽也一樣在和寶寶成長。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1-2歲的寶寶,父母應該給孩子建議的5件事情。

第一,要建立好孩子的物權意識,現在很多家庭也就只有一個寶寶,對於物權意識孩子可能會更加薄弱。這個時候寶爸寶媽應該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爸爸的,哪一些是媽媽的,還有哪一些是寶寶的,這樣子建立好孩子的物權意識,孩子就不會去侵犯其他人的東西。在以後孩子上幼兒園,就不會去搶其他小朋友的東西。

對於這個物權意識,小編覺得應採兒就做得很好,採兒會告訴Jasper客廳是大家公共的地方自己的玩具不應該亂放在客廳,所以就算是Jasper來客廳玩,也會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在家裡,採兒會把物品的所有權分配好,哪一些是不能夠碰的,哪一些才是可以玩的,都會和孩子講清楚,對於這一點,小編其實是很贊同採兒的做法的,畢竟很多時候,寶寶並不知道什麼是可以玩的什麼是不可以玩的,很容易把家裡值錢的東西弄壞。所以提前去和孩子規定好,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損壞和麻煩。

第二,就是和孩子有互動性的語言交流,多一點給寶寶說的就會,這樣子孩子才會學會去表達自己,就算是有需求的時候,不是哭鬧而是與父母交流。因為孩子這個時候是學說話的時候,互動性的交流會讓孩子更加快速學會與人互動。當然1-2歲的孩子,也是很磨人的,因為這個時候寶寶們已經學會了去要求父母做一些事情,比如吃糖,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不能才太多的糖,當父母不滿足寶寶的要求時,寶寶就會哭鬧耍賴,這個時候,寶爸寶媽們就要有意識的延遲孩子的需求,不是哭鬧就給,也不是一要求就給。寶爸寶媽們可以適當的當孩子哭完了,讓寶寶去做一個任務,完成之後再給,這個時候,寶寶就知道不是自己哭鬧而得到的糖,是因為自己完成了任務才得到的,但是父母要注意一點的是,這個任務對於寶寶來講是簡單易執行的,不要給難度比較大的,這樣子會打擊到孩子,會讓寶寶哭鬧得更加厲害。

第三,多一點給孩子走路的機會,1歲多的寶寶是學習走路的時候,多一點鍛鍊一下孩子的自行走路能力。很多寶爸寶媽害怕寶寶會摔跤,出去的時候會總是抱著或者推小推車,很多家長覺得推小推車會讓孩子更加的舒服也方便,但是這也是讓孩子少了學走路的機會,出去玩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走走,累了就抱。這個時候還能增加寶爸寶媽與孩子的互動,畢竟孩子坐在小推車裡,是很難和爸爸媽媽交流的。

第四,每天抽出一兩個鍾陪孩子出去逛逛,就算是樓下的公園也是可以的,這樣子寶寶不會長時間的悶在家裡,也可以讓寶寶感受一下新的事物。當然如果天氣惡劣,是可以不用的,看著情況決定,但是不要經常性不帶孩子出去就行。

第五,多讓孩子和同齡孩子玩,如果家裡沒有同齡的寶寶,寶爸寶媽是可以製造機會,帶孩子去接觸同齡的孩子。為什麼要去接觸同齡的孩子,是因為當孩子和孩子玩的時候,孩子才會有社交意識出現,在玩當中,會學會與對方玩耍,也學會去感受對方的情緒。畢竟孩子的世界大多數只有孩子自己能夠了解。

今天小編就分享到這裡吧!

相關焦點

  • 專家:1-2歲是孩子成長關鍵期,家長應該注意什麼
    1歲之後的寶寶就進入了一個成長的關鍵時期,孩子的自主獨立意識增強了。喜歡開始自己做事情不希望大人來幫助自己,雖然不會說這個概念,但是已經用行動證明了想要自己完成的意願。但是孩子還小很多想要去完成的事情都不在他們的能力範圍之內,所以每次的嘗試大多數都會以失敗而告終。
  • 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才會幸福快樂的成長,家長們應該看看了
    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才會幸福快樂的成長,家長們應該看看了生活要有儀式感前幾天,兒子過10歲生日,我給兒子買了一個12英寸的蛋糕,兒子還邀請了很多好朋友和他一起慶祝生日。孩子們我的鄰居是個很實際的人。他說:「孩子過什麼生日?」當我的鄰居說這話時,我看到了鄰居孩子們不高興的表情。我說,「生活應該有一種儀式感。我兒子的生日是件大事。
  • 面對孩子頻繁的小錯,家長的態度很關鍵,這樣引導幫孩子更好成長
    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做錯事情或者搞砸事情,這些並不可怕,主要是父母應該怎樣去管理。尤其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更是淘氣,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把家裡的抽屜用透明膠帶封住,因為孩子會把它當樂趣,不停地來回抽。
  • 家長別再控制孩子,善用「魚缸法則」,自由空間更助寶寶快樂成長
    原來池子比魚缸寬敞,所以魚在池子裡活動的範圍變大,活動得就更頻繁,也就長得更快了些。可見充足的空間是有利於健康地成長。所以「魚缸法則」的意思就是充足的空間更適合成長。而"魚缸法則"用在孩子身上就是:給予孩子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裡盡情地想像、創造和長大。
  • 一個擁有開闊眼界和廣闊見識的孩子,往往比同齡孩子更優秀
    一個擁有開闊眼界和廣闊見識的孩子,往往比同齡孩子更優秀!想讓孩子有眼界,我們父母能做的還有這幾點1.帶孩子出門旅行想要提高孩子的眼界,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帶孩子去旅行,在旅途中家長應該讓孩子感受所到之處的風景,並結合書本上的內容加深所學知識,這樣不僅開闊了孩子的眼界
  • 兒子比同齡孩子長得矮,媽媽著急用偏方,結果孩子卻長這樣!
    公司同事的兒子,今年14歲,居然長得178,其他同事都紛紛問她,孩子是吃什麼長得這麼高的,結果同事笑了笑說,沒辦法是他爸爸基因好,這一句話簡直太扎心了!說一個身邊的真實例子。小陳說自己兒子如今都快18歲了,但是身高一直不見長高,看見兒子的同學一個個都比他高,嘴角都急得冒泡了。
  • 善於分享的孩子會有更多的朋友,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世界是一個需要分享的地方,只有人人學會分享,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的美好,更有人情味,我們才能更加幸福快樂的生活下去。我家的孩子已經有四歲了,在我家周圍也有很多跟我家孩子同齡的孩子,我經常跟這些寶媽們一起探討孩子們的事情,包括孩子的成長問題以及生活中的事情,在這樣的聊天中,我覺得自己能從對方那裡學到很多的育兒經驗。
  • 孩子成長那些事兒:家長包辦代替,孩子愛磨嘰,家長該如何做?
    家長包辦的後果無疑是百害無一利。長期包辦代替只會讓幼兒缺乏獨立自主的思維、動作笨拙、依賴性強,遠不如在健康環境下成長的同齡幼兒做事有條有理、分寸自如。幼兒期是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家長要學著在這個時期幫助孩子養成自主獨立的良好行為習慣,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1 順應孩子發展需求,為孩子創造獨立做事的機會。
  • 孩子想哭別阻止,哭出來的孩子更快樂,更善於表達感情
    我的朋友小王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她家孩子剛剛5歲,長得十分好看,特別惹人喜愛。也正是因為這樣,孩子就是家中的掌上明珠,這也造成了小王孩子逐漸變得很自私。如果家長稍微不滿足她的要求,孩子就會開始大聲哭泣。在這個時候,小王本來打算順著孩子,可是一想到如果不嚴加管教,孩子以後只會越來越無法無天,所以小王果斷阻止孩子哭泣。
  • 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別被孩子綁架,可嘗試冷處理對待
    此外,我們也別忘了,孩子學習能力很強,他懂得怎麼樣去"情感勒索"、綁架家長。當孩子因為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大哭大鬧時,家長不一定要每次都理睬他,家長別被孩子綁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讓步,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
  • 孩子經常犯錯,家長應該怎麼處理?如何科學地對待孩子的錯誤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聰明的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其實,孩子的錯誤沒有錯。關鍵是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和糾正。有的家長溺愛孩子,孩子犯錯誤,一味保護小腿。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犯錯就衝他們大喊大叫。 事實上,這兩種常見的治療方法都是不正常的。那麼,如何科學地對待兒童的錯誤呢?
  • 媽媽要吃孩子的櫻桃,孩子生氣不給,家長這樣做孩子更懂得分享
    他們不想、也不願意跟別人分享這份收穫,也正是因為這樣,「孔融讓梨」的典故才會顯得那麼高大上,畢竟當事人不同,對事件的定性自然也不可能達成一致。往小了說,這就是孩子年齡小、情商不夠高,本能地保護自己喜歡的東西,好像沒啥大不了的;可要是往大了說,這就是自私,畢竟二者之間的表現形式好像沒太大差異。
  • 只有家長配合老師,孩子才能更好成長!分享給南寧家長!
    但是教師很難像家長一樣對待每個孩子——不是由於責任心的緣故,而是由於角色不同,關注的方式也不同。老師像父母那樣關心和愛護學生,我認為未必是一件好事。老師應當比家長更有理智。 當孩子沒有受到特殊關注而產生失落感時,家長應保持冷靜,運用智慧做好「補臺」的工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悄悄地與老師進行溝通。我朋友的處理方法就很好。
  • 3-6歲是孩子性格塑造關鍵期:這樣引導,孩子長大後才更吃得開
    3-6歲是孩子性格性格塑造的關鍵期,要在這個時期,家長能進行良好的引導,讓孩子清楚自己性格中好的部分,改善不太成熟的部分。孩子在未來就會更獨立地自我管理,不容易走極端。這幾步引導和改善孩子性格,很管用!
  • 好父母守望孩子,孩子主動成長,壞父母代替孩子,讓孩子被動成長
    可能很多父母都覺得馬雅舒這麼做大驚小怪,可現實中,誰又不是這樣對待孩子的呢?哪怕存在一丁點危險的地方,父母們都不允許孩子靠近,哪怕存在一丁點犯錯的可能,父母們都不會讓孩子嘗試。為了孩子,我們的父母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可以犧牲自己所有甚至人生,都在所不惜。
  • 孩子「睡平頭」很好?擺脫誤區,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在老一輩的眼中,孩子的後腦勺越平,孩子就會越聽話,對待家裡的人就會越孝順。表姐的婆婆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準備了一個非常硬的枕頭說是要給孩子睡平頭用,被表姐拒絕了。相信不止是表姐家是這樣子,很多的家長都會有同樣的苦惱,究竟是「平頭」好呢?
  • 孩子哭鬧令人煩躁,家長先別發火,冷靜是處理孩子情緒發洩的關鍵
    許多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感到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其實,冷靜就是處理孩子情緒的關鍵。鄰居小王有一個六歲的兒子,一家人平常看起來非常幸福和諧。然而,最近好像發生了什麼了變化,即使隔著門我可以聽到那個6歲小朋友令人心碎的哭聲。
  • 4歲孩子只會說2個字詞語,錯過了語言敏感期,家長卻不自知
    1、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蒙特梭利認為3歲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關鍵。抓住這個敏感期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有的語言發育比較早的孩子,2歲半以後就會進入敏感期。因此,語言敏感期需要父母及時發現,並針對性進行引導。
  • 當家長說:「教練,我家孩子比同齡孩子踢得好,讓他跳級去高年齡組吧!」
    這個政策招來了各方的評論,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是好事,在靠外援打天下的中超環境裡,這個政策為年輕球員的比賽鍛鍊創造了機會;而另一些人覺得這是揠苗助長,強行讓還打不上首發的U23球員出場,這樣一點意義都沒有。其實大家都清楚,讓一個年輕球員在聯賽裡首秀,對於這個球員來說,無疑是像跳級一樣跳到了一個更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
  • 家長不要打罵孩子了,想要他們更有出息,這樣教育,才更為妥當
    新手家長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調皮,特別難管教。有些家長也知道發火打孩子是不對的,但如果不打,孩子就更不聽話。而父母也經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打完後又覺得很後悔。另一部分家長則認為,如果孩子淘氣就應該挨打,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打得很正確,覺得老祖宗的「棍棒教育」有著深深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