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讀者問我的問題,她說自己孩子不知道跟誰學的,非常小氣,不僅對陌生人小氣,對家裡人也一樣。「他爸爸上次給他買櫻桃吃,讓留幾個給我,結果死活不願意,又哭又鬧,搞得跟沒吃過櫻桃似的。」
因為這個事情,她把孩子狠狠教訓了一下,結果惹來老人強烈不滿,「不就是幾個櫻桃麼,你跟孩子計較什麼?」在老人看來,孩子他媽的行為,明顯是無理取鬧,畢竟哪有父母會因為跟孩子搶東西吃而教訓孩子的?
這可是親生骨肉,又不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
孩子對父母小氣,性質上到底嚴不嚴重?
其實類似於這樣的事情、大家肯定都見識過,孩子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往往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佔有欲,也就是「小氣」。
他們不想、也不願意跟別人分享這份收穫,也正是因為這樣,「孔融讓梨」的典故才會顯得那麼高大上,畢竟當事人不同,對事件的定性自然也不可能達成一致。
往小了說,這就是孩子年齡小、情商不夠高,本能地保護自己喜歡的東西,好像沒啥大不了的;可要是往大了說,這就是自私,畢竟二者之間的表現形式好像沒太大差異。
眾所周知、孩子自私可不是什麼好習慣,它引發的危害,我隨隨便便都能列舉出一堆:
1、人緣極差,畢竟誰都不願意跟一個自私自利的人相處,只能佔便宜,吃不了一點虧,這哪裡是朋友?很明顯這是債主。
2、容易得罪人,其實這只不過是自私的副作用之一,畢竟很多情況下,獨佔好處意味著侵佔他人權益,你無緣無故拿了別人的東西,還不給出合理解釋,別人不生氣才怪。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次數多了之後、就會形成舉世皆敵的尷尬局面。
3、變成「白眼狼」,從過往案例來看,子女越自私,未來不孝順的概率就越大,三歲看八十,儘管有些誇張,但它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家長要是不想自己晚年悽慘,最好早做準備。
4、沒有大出息,古語有云,有舍才有得,不知道分享的孩子,以後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幫助,當今社會已經不是幾十年前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了,想要獨自一人闖出一番事業,概率幾乎為零,唯有合作才能共贏。
怎麼解決,才能讓孩子變大方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大方是一種個人思維模式,而不是因為外力而產生的固有行為,也就是說,單靠父母強制性行為逼迫孩子變大方,只不過是飲鴆止渴,治標不治本。
正確的處理手法,應該是這樣的:
1、幫助孩子樹立正確三觀
我一直認為,美德不是獨立存在的,比方說一個人三觀正,為人謙遜,有禮貌,那他出現自私、野蠻之類行為的概率就低很多。
因此,父母從小就得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理念,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一定要記住四個字「以身作則」。
要是家長都無法給孩子樹立榜樣,還指望下一代自發性變得更優秀?別做夢了,根本不現實。
2、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說法可能比較抽象,辦法其實並不難,在這給大家一個參考做法(只適用於幼童階段):
將動物頭像子貼在礦泉水瓶上,然後讓孩子每天往裡面投幾塊糖或者其它孩子喜歡的零食,告訴孩子,正是因為他的付出,小動物才得以存活下來,讓孩子意識到,分享其實是有意義、有回報的(心理回報)。
當然,條件允許的話,直接讓寶寶餵養真實存在的寵物,效果更好,我的一個朋友家就讓孩子負責每天餵狗,單從結果來看,效果好像相當不錯。
3、多帶孩子參加集體項目
不光是成年人不喜歡吝嗇小人,小孩子也是一樣,她們會自發性地牴觸「小氣鬼」,不跟他一起玩。
而要想得到群體認可的唯一的途徑就是改變自己,孩子為了交友,將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日常習慣,等他們習慣之後,剩下的不用爹媽繼續嘮叨,自然會向大方品性轉變,畢竟在這種情況下,「變慷慨」才是有利方向。
這種方式還能間接幫助孩子完善情商的建立,「放得開」才能混得好,這一點不論在哪一行都適用。當然,家長也得注意,人多=危險多,我們要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再考慮其它事情,否則就是本末倒置,要是出現意外,後悔都來不及。
4、稱讚必不可少
再小氣的人,都有大方的時候,而家長就得抓住這樣的機會,對孩子大加讚賞。正如西方教育學者萊溫特所說:
幼童階段,孩子做事情的行為準則主要分為兩點:一是利己,二是外界反饋(主要是家長的態度變化)。
孩子難得大方一次,家長給予高度評價,這會在他們的腦海裡建立一種邏輯關係,覺得這樣做可以得到父母的稱讚。
小孩子心中可沒有道德準則,他們只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過此時我們也不在乎孩子的做事動機,反正說了他們也聽不懂,只要最後結果正確就ok了。
培養孩子大方時,我們還得注意哪些東西?
思維的塑造關係到寶寶未來一生的發展,再怎麼重視都不為過,因此,家長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必須慎之又慎。
下面這些點,大家要記得留神:
1、慷慨大方≠爛好人,前者是美德,後者是冤大頭,二者必須分清楚。
2、心地再善良也得注意帶點鋒芒,我們的孩子不會去做壞事,但也不能任由壞人欺負到頭上來。
3、大方也得分場合,公是公,私是私,拿公共的東西給別人做人情,最後只會讓事情的性質變味兒。
總而言之,看完上面這些,相信大家對於孩子大方方面的問題,已經有了基本的概念,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麼?歡迎吐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