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教近30年
從「小白」教師成長為
頗有情懷的寧波市名校長
甬派教育管理名家
她從數年前的社團課程構建
到如今的勞動課程實踐
多次在全國平臺
唱響寧波教育「好聲音」
她始終懷有敬畏之心
相信教育讓生命更美好
「一切為了學生!」
她就是北侖區泰河學校校長嚴雪霞。今天,讓我們聆聽這位70後女校長的教育故事。
多彩課程
以勞動為載體實現育人
走進泰河學校,有學生在長廊上嬉笑玩耍,也有些學生坐在教室前的長椅討論習題,有學生在休閒角靜靜閱讀,還有學生正在清掃包幹的花圃……迎面感受到的是校園內的勃勃生機。
有意思的是,有個班級的學生正在學校景觀池中收割水稻。只見一部分同學捲起褲腿,用鐮刀割著稻稈,還有一部分孩子在岸上用手小心地捋出一粒粒稻穀,口中還同時念念有詞:「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嚴雪霞看著這番場景不禁微微笑了,她介紹:「這是學校的田園體驗課程,已經堅持了兩個學期,看得出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勞動的艱辛,更在勞動的過程中學到一些人生道理。在多彩勞動課程中實現育人,正是學校組織這些活動的初衷。」
她進一步解釋,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必修課,是五育融合的載體和基礎。近年來,學校秉持「多彩泰河、精彩童年」的辦學理念,通過打造多彩勞動空間轉變學習方式,構建「責任到人」的校園責任課程、「包幹到班」的田園體驗課程和「延伸到家」的職園啟蒙課程等系統課程。這些多彩勞動課程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落實多彩爭章評價激發學生勞動興趣,讓學生在以真實情境為支撐的勞動實踐中,提升勞動態度、能力、習慣等素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而就在前不久,在教育部試驗區勞動教育課程研討會上,泰河學校就以此為主題,作了題為《在「多彩勞動課程」中實現育人》的精彩報告,和來自全國的專家分享了學校勞動教育的經驗,並獲得各方點讚。
嚴雪霞在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現場推進會上分享學校勞動教育經驗
事實上,從如今的勞動課程實踐,到數年前的社團課程構建,嚴校長因先進的教育理念和頗有成效的教育實踐,已數次站在全國平臺上唱響寧波教育「好聲音」。
適性教育
讓每個生命變得更美好
從稚嫩的「小白」教師到寧波市名校長,近三十年中,嚴雪霞在教育事業上努力耕耘著,「我相信教育讓每個生命變得更美好,對教育自始至終保持著敬畏之心。」
時光回溯到1991年,17歲的嚴雪霞從寧波師範畢業,回到了她的母校——北侖區小港楓林小學。四年後,因為出色的工作表現,她被調到蔚鬥小學。期間,她在教學上不斷學習精進,關注教改、撰寫論文、遍尋名師……而大隊輔導員的工作經歷更是鍛鍊了她的活動策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008年,嚴雪霞擔任了蔚鬥小學的校長。蔚鬥小學是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學校。當時由於寧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搬遷,學校生源發生了很大變化,50%以上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許多學生顯得不夠自信和陽光。如何讓他們找到自信,找到屬於他們的美好是嚴雪霞一直思考的問題。
經過調研論證,學校結合體藝2+1項目,開展了基於兒童適性成長的社團課程,孩子們每天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自己喜歡的社團。這項活動開展後,學生因有特長而變得自信,因自信而喜歡學習,學校獲獎的人數越來越多,學生的成績越來越好,學校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中小學管理》等媒體雜誌相繼報導了蔚鬥小學的社團課程管理經驗。「適性教育」在蔚鬥小學的成功實踐,讓嚴雪霞更加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幸福方式,教育能讓每個生命更加美好」。
付出就有回報,憑藉這樣的教育理念,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陽光自信地走出校門,蔚鬥小學也逐漸成為了一所有著一定影響力的學校。與學校的成長一道,2016年9月,嚴雪霞也成了寧波市名校長,2016年12月,又入選了第二批甬派教育管理名家培養對象。
找對支點
小改變起到大效果
2018年8月,嚴雪霞再次被委以重任,擔任北侖區泰河學校校長。
「我們理想中的學校校園美麗,文化溫暖,課程豐富,師生快樂友善,我們理想中的孩子有中國擔當的精神氣質,有紮實的文化底蘊,有五育融合的品質美感,他們積極陽光,他們善良誠信,他們樂學創新……」這位頗有教育情懷的校長用詩意的語言描繪著教育願景,也和她的同事們用心一步步實踐著。
在這過程中,嚴雪霞有個獨到的心得,她說:「與其說管理學校,我覺得經營二字更為貼切。而想要引發一個巨大變化或者解決一個巨大的問題,其實不一定非得要一個同樣巨大的解決方案,找對支點,一些小的改變也能起到大效果。」
嚴雪霞舉了個例子,在學校校舍改造時,她強調要讓學生有最為順暢的行動路線,讓孩子們能夠更加快速地前往運動場地。通過改造,現在學生在3分鐘左右就可以到達指定活動區域,戶外活動時間得到了增加。而在大課間活動時,學校精心安排了精準到秒的音樂提示,這個小小改變卻使學生的運動效率大為提高。在剛剛結束的北侖區第三十五屆中小學生運動會上,學校完成了成績上的「逆襲」——從全區的八名以後,一躍榮獲了團體第一名。全校師生都欣喜地看到了這些「小支點」帶來的大變化。
泰河學校的同學們在屋頂的「空中運動場」快樂運動
採訪中,記者發現這樣的「小支點」在學校中比比皆是。在大家的印象中,教室一頭總是放著大大的講臺,老師們站在講臺前傳道授業。而在泰河學校,教室前方的講臺被撤走了,教室對門的角落裡放了張批卷臺。正是這樣小小的改變,卻拉近了老師和孩子們的距離,因為上課時老師們不再高高在上,會不知不覺走進學生中間;課後,老師們會有更多時間停留在教室批卷,為學生答疑解惑。
作為一名校長,年輕教師的成長也是她極為關注的。泰河學校現有的114位教師中,45周歲以上的老師佔8%,35周歲以下的佔70%,其中「90後」教師就有58位,佔比超過50%。面對全面提升教育質量這樣一個宏觀的命題,學校需要找到一個支點,去撬動教育發展的力量。
嚴雪霞認為,支點是90後教師的專業發展,她的破解之道是「量身定製,為90後教師『生命成長』助力」。學校通過改建「青年教師公寓」、組織創建「青禾學社」、實施「1+3」培養模式等措施,積極滿足基本需求,緩解了「90後」教師的成長焦慮。同時,學校開展特色教研,讓「90後」教師站好講臺,搭建科研支撐平臺,提升「90後」教師研究能力,精準打出教研組合拳,推動了「90後」教師成長提速。
「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我希望我們能培養有擔當、有底蘊、有美感的孩子,努力讓每一個孩子獲得最好的發展。」嚴雪霞再次發出了自己的教育聲音!
(北侖發布綜合編輯,資料來源:北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