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叫馬踏飛燕!」這個聲名赫赫的圖案其實叫…

2021-01-11 大江網

掌上觀看江西大小事,盡在「江西頭條」!最權威的新聞發布!最新鮮的信息資訊!最精彩的現場直播.......你想看的,全在這裡!關注我們妥妥沒錯!趕緊戳二維碼關注吧!

推薦閱讀

剛公布!江西住房公積金重大調整!不看就虧大了!

贛江驚現大量死魚!江西多部門緊急調查!

來源: 新華社

編輯:徐麟

一匹頭微左揚、昂首嘶鳴的天馬,左側兩足後曳、右側雙足前探,騰空疾馳而行,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這是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了「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遊圖形標誌的消息。

記者了解到,「馬超龍雀」銅像文物曾巡展歐美14國,這尊集巧妙的藝術構思與高超的工藝技術水準、且都達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東方天馬,令諸多看慣了長著一對翅膀的西洋天馬的藝術家們嘆為觀止,被譽為「雕塑藝術的極頂之作」。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和中外交流的日益增進,「馬超龍雀」形象越發深入人心,被廣泛地用於很多場所,人們對它的來由和意蘊也越來越感興趣。馬是什麼馬?鳥叫什麼名?各種稱呼和說法眾說紛紜。

最早提出「馬超龍雀」稱名的文化學者牛龍菲告訴記者,他根據西漢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將其命名為「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簡稱「天馬龍雀」或「馬超龍雀」,意為行空天馬漫步神遊星漢銀河,風神龍雀蟠蜿蜷曲回首驚視。

記者查閱到,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美術辭典》裡,收錄了「馬超龍雀」主詞條,釋文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馬亦非凡馬,而是神馬,即『天馬』」。

記者查證了解到,起初提出「馬踏飛燕」「奔馬」稱名的考古界人士,之後對命名進行了修正。例如1982年第2期《考古與文物》發表的論文《雷臺東漢墓的車馬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初師賓、張朋川專門在「附註2」中說明:「雷臺銅奔馬問世後,最初稱『馬踏飛燕』,後經筆者改訂為『奔馬』。但其步法為同側二足一齊進退,兩側交替,馴馬術稱之為『對側步』,與通常所謂『飛奔』不同。稱『奔』不甚確切。」

牛龍菲說,此無翼而飛的行空天馬以及中國神話中的嫦娥、飛天,有別於西方神話中的有翼天使、有翼飛馬,不必扑打雙翼,即可隨心所欲遨遊天際,完美體現了莊子「逍遙遊」的理想,是一種高度自由的、超越一切外在束縛的境界。

遺憾的是,記者發現許多從事旅遊、文化工作的人士都不清楚這個中國旅遊標誌的確切名稱及來由,不實和以訛傳訛之說不少。這些不準確的說法,湮沒了原本表達準確、內涵豐富的權威稱名,不僅使中國旅遊標誌的美譽度打了折扣,而且有礙蘊含其內的歷史和美學價值的表現及深度挖掘。

在甘肅武威雷臺景區,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造型高高矗立,不過雕塑造型卻標註為「馬踏飛燕」。(新華社)

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教授把多勳表示,作為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是規範定義,寓意著中國旅遊騰飛、跨越和超越發展之義,對中國旅遊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它還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國文化在當代全球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體量和位置。

在記者的採訪調查中,不少專家學者在內的有識之士提出,雜亂不一的稱謂不利於文化的精準傳播,也不能確切表達其中蘊含的中國旅遊標誌的意味,權威機構應對此做出權威規範說明,以推動文化業和旅遊業的融合共進,大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END●

相關焦點

  • 馬踏飛燕?這個聲名赫赫的圖案名字卻一直被叫錯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 馬踏飛燕?馬超龍雀?銅奔馬?你覺得這應該叫什麼
    近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送《不叫馬踏飛燕,也不叫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的真名是…》,對這尊出土於甘肅武威東漢古墓的文物的名字來源進行了考證。
  • 熱議|馬踏飛燕的爭議也太多了吧,又有教授建議改名叫馬踏匈奴鷹
    顏值時高時低不要緊,好歹有個文雅的名稱可以挽尊一下,大部分人對這件青銅馬有濾鏡其實和「馬踏飛燕」這個名字也有較大的關係。不過,它其實並不叫這個名。「馬踏飛燕」於1969年在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經由郭沫若的大力安利和到處展覽,這匹馬得到了更多的關注,也因此名揚四海,還有人稱此馬出土,『一洗天下凡馬空』!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對於馬踏飛燕,無論是其藝術價值還是其造型,以及其國寶地位這都是沒有爭議的,爭議之處就在於這個駿馬腳底下踏的到底是什麼動物?也正是這一篇文章,讓馬踏飛燕再次上了熱搜,其實這件國寶級文物自從其出土,他的名稱就一直有爭議,因為這件文物是在太傳神了,因此關於其稱謂就變得炙手可熱,畢竟名字要能夠符合這件文物的藝術形態,於是就誕生了諸如: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一系列的名字,而被國人熟知的則是馬踏飛燕。
  • 叫了這麼多年「馬踏飛燕」,竟然叫錯了……
    它不是叫「馬踏飛燕」嘛?沒錯,就是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銅鷫鸘馬」「馬踏飛鷹」「天馬逮烏」……這些都是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 馬踏飛燕:天馬所踏之鳥,到底是不是燕子
    馬踏飛燕是人人皆知的中國旅遊標識,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銅奔馬高34.5釐米,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四肢修長矯健。馬昂首嘶鳴,鬃毛獵獵,騰躍如飛。銅奔馬三蹄呈飛馳向前之姿,一蹄輕輕踏落在飛翔的鳥背上,姿態動感強烈。
  • 為「馬踏飛燕」正名,也請一些人不要引喻失義調侃國寶!
    愛旅遊的朋友應該都認識,反正小編我記得很清楚,因為2000年曾在那裡工作過一段時間。這個標誌形象源自我國一件國寶級歷史文物--東漢銅奔馬,很多人習慣叫它「馬踏飛燕」,其實這個稱呼是錯誤的,文物專家確定的名稱是「馬超龍雀」,關於稱呼的糾正也有電視臺、報紙傳播過。
  • 馬踏飛燕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名字很好聽,卻不了解其深意
    關於馬踏飛燕好多人都不了解,馬踏飛燕是古代一位大將軍墓中出土的一個文物,剛出土的時候大家對於馬踏飛燕並不感興趣,後來遇到了郭沫若,郭沫若對於馬踏飛燕的價值進行了重新的評估,便斷定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文物,隨後眾人們才終於意識到這個東西的不尋常,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他的名字被郭沫若命名為馬達飛燕嗎?
  • 叫了這麼多年的「馬踏飛燕」,原來一直真名叫這個……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 中國最「糾結」的國寶:馬踏飛燕、鷹、雀、隼、鴉?馬到底踏的啥
    中國最「糾結」的文物,出土50年不知道叫啥好,名字至今還在徵集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文化古國。國內有許多歷史古建築,也出土了許多國寶級文物。這些古物,多是有很多爭議的。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一件國寶級文物。
  • 天馬文化 | 馬踏飛燕隨想
    近日去武威參加甘肅民間郵會第二屆現代集郵展,看到許多郵友竟然專門收藏相關馬踏飛燕的郵資片、加印片、門票,做成郵集,而且數量還不少;有的人研究馬踏飛燕的命名、美學價值、思想意義,在講臺上給大家分享,津津樂道,頗有心得。有的人甚至已經有數十年的研究和集藏經歷,樂此不疲,以至於不折不扣的成為土生土長的資歷深厚的專家。當他們談起馬踏飛燕的時候,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首師大考古系新發現:「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銅奔馬為何不叫「馬踏飛燕」了?馬蹄下究竟是什麼鳥?再議銅奔馬
    銅奔馬原本只是甘肅武威雷臺一位將軍墓中出土的39匹銅馬中的一隻,因「馬踏飛燕」而名聲大振,也因其獨特的造型而享譽世界。「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是它最早的名字,流傳的也最廣。但是,自這個名字被叫定之初就一直存在著爭議。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近期,相關學者通過研究,並對比內蒙古出土的匈奴鷹金冠認為,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鷹,「馬蹄之下的鳥其實是匈奴王冠上的權力象徵之鷹,這一造型的青銅雕塑的主題與陝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戰勝匈奴的紀念性雕塑。」
  • 觀點|銅奔馬並非「馬踏飛燕」,所踏或為「匈奴鷹」
    近期,相關學者通過研究,並對比內蒙古出土的匈奴鷹金冠認為,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鷹,「馬蹄之下的鳥其實是匈奴王冠上的權力象徵之鷹,這一造型的青銅雕塑的主題與陝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戰勝匈奴的紀念性雕塑,當時是政治意義大於美學意義,象徵著漢人昂揚向上、驅除外虜的精神力量。」
  • 考古新結論,馬踏飛燕被誤解,新含義讓人熱血沸騰
    考古新結論,馬踏飛燕被誤解,新含義讓人熱血沸騰前言:相信很多人一定都聽過馬踏飛燕這四個字吧,對於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馬踏飛燕只是我國的知名的文物,可是卻不了解馬踏飛燕的真正含義,也不明白它真正的價值在哪裡,真正出名的其實不僅僅是因為它具有歷史故事和考古價值
  • 為什麼馬踏飛燕從來不拍正面?
    馬踏飛燕,一座銅奔馬飛馳古今,凝聚了中華民族奔騰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話不多說,看圖吧!不光正面,屁股也是讓人覺得非常可愛!這豪放的姿態,這開心的笑容!不愧為國寶。其實這樣的文物還有很多,這些有著特殊氣質的文物讓冰冷的博物館也變得有趣了許多,比如下面這些:它們仿佛都在說:我才是這個館裡最靚的仔!你們有沒有在博物館裡看到過更有意思的文物,歡迎大家分享一下。
  • 馬踏飛燕成中國旅遊標誌,但為何從不拍正面照?網友看後忍俊不禁
    馬踏飛燕成中國旅遊標誌,但為何從不拍正面照?網友看後忍俊不禁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旅遊標誌是「馬踏飛燕」,那你知道它的故事嗎?銅奔馬,也就是馬踏飛燕就在其中。剛開始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銅奔馬的價值,真正意識到銅奔馬價值的是郭沫若。當他第一眼見到銅奔馬,就被銅奔馬的造型驚呆了,認為它既有動物奔跑時矯健的身姿,也符合力學平衡原理,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寶物。於是文物局將這件寶物拿到北京的展覽會上宣傳,銅奔馬一鳴驚人。之後被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為何很少人拍?看到正面照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銅奔馬也被稱作為「馬踏飛燕」,是一匹正在疾馳的駿馬,其身姿颯爽、優美有力,顯得十分的栩栩如生。其實我們對於馬踏飛燕都是不陌生的,畢竟它實在太過於出名 ,我們都會在電視報導或者課本畫冊裡看到過,但是十分有意思的是,我們看到的圖片都是馬踏飛燕的「側臉照」。
  • 寧強教授研究新突破:「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本文轉自首師大考古公眾號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