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踏飛燕從來不拍正面?

2020-12-12 每日生活看世界

馬踏飛燕,一座銅奔馬飛馳古今,凝聚了中華民族奔騰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

從兩側看,銅奔馬英姿颯爽威武霸氣,但是如果從正面直視,你會發現「畫風突變」,讓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來,與此前大家嚴肅的心態完全不同。

話不多說,看圖吧!

不光正面,屁股也是讓人覺得非常可愛!

這豪放的姿態,這開心的笑容!不愧為國寶。

其實這樣的文物還有很多,這些有著特殊氣質的文物讓冰冷的博物館也變得有趣了許多,比如下面這些:

它們仿佛都在說:我才是這個館裡最靚的仔!

你們有沒有在博物館裡看到過更有意思的文物,歡迎大家分享一下。

相關焦點

  • 馬踏飛燕几乎全是側臉照,為何沒人拍過正臉?看到正面後忍不住了
    馬踏飛燕是在甘肅省出土的東漢時期的青銅器文物,如今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當中。馬踏飛燕又被稱作銅奔馬,是青銅所制的奔騰駿馬,該馬昂首挺胸,四蹄作奔馳狀,形象非常威武。不過馬踏飛燕几乎全是側臉照,為何沒人拍過正臉?看到正面後忍不住了。
  •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為何很少人拍?看到正面照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銅奔馬也被稱作為「馬踏飛燕」,是一匹正在疾馳的駿馬,其身姿颯爽、優美有力,顯得十分的栩栩如生。其實我們對於馬踏飛燕都是不陌生的,畢竟它實在太過於出名 ,我們都會在電視報導或者課本畫冊裡看到過,但是十分有意思的是,我們看到的圖片都是馬踏飛燕的「側臉照」。
  • 馬踏飛燕成中國旅遊標誌,但為何從不拍正面照?網友看後忍俊不禁
    馬踏飛燕成中國旅遊標誌,但為何從不拍正面照?網友看後忍俊不禁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旅遊標誌是「馬踏飛燕」,那你知道它的故事嗎?銅奔馬,也就是馬踏飛燕就在其中。剛開始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銅奔馬的價值,真正意識到銅奔馬價值的是郭沫若。當他第一眼見到銅奔馬,就被銅奔馬的造型驚呆了,認為它既有動物奔跑時矯健的身姿,也符合力學平衡原理,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寶物。於是文物局將這件寶物拿到北京的展覽會上宣傳,銅奔馬一鳴驚人。之後被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 為何很少有人拍馬踏飛燕正面照?看到正面照後,讓人忍俊不禁
    馬踏飛燕是郭沫若起的名字,能看出他對這物件的喜愛,相傳那時候他本在蘭州陪同外賓,在來到甘肅博物館的時候,他在古文物的陳列室裡一眼就看到了銅車馬儀仗隊,他對最前方的帶隊銅馬最感興趣,對它的製作與雕工更是讚不絕口,他連聲稱讚這真是一件世間少有的珍品,並且以物件的形態為它取名「馬踏飛燕」。
  • 國寶「馬踏飛燕」隱藏了啥,為何從不拍正面照?專家:誰敢拍它?
    大隊的幹部是見過世面的人,他趕緊通知了當地文物部門,武威的文物工作者們迅速趕來現場,前後清理出了200多件完整的文物,其中就有今天我們要說的「馬踏飛燕」。馬踏飛燕,本名為「東漢銅奔馬」,又名為「馬超龍雀」、「凌雲奔馬」等,是東漢時期的青銅器,該青銅馬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保存十分完整。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是99件銅車馬儀仗俑中的一個,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也正是這一篇文章,讓馬踏飛燕再次上了熱搜,其實這件國寶級文物自從其出土,他的名稱就一直有爭議,因為這件文物是在太傳神了,因此關於其稱謂就變得炙手可熱,畢竟名字要能夠符合這件文物的藝術形態,於是就誕生了諸如: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一系列的名字,而被國人熟知的則是馬踏飛燕。
  •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為何很少有人拍?看到正面照後,你可能會捧腹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莫過於墓室當中的銅奔馬,也正是我們如今熟知的「馬踏飛燕」。 銅奔馬高34.5cm,長45cm,重達7.15千克,馬的模樣,正在飛奔疾馳,昂首嘶鳴,它的軀幹,同樣也是健壯有力,有著完美的線條。 至於馬蹄下的那隻飛燕,更是成為了整件作品的點睛之筆,這也體現了馬風馳電掣的速度。
  • 天馬文化 | 馬踏飛燕隨想
    近日去武威參加甘肅民間郵會第二屆現代集郵展,看到許多郵友竟然專門收藏相關馬踏飛燕的郵資片、加印片、門票,做成郵集,而且數量還不少;有的人研究馬踏飛燕的命名、美學價值、思想意義,在講臺上給大家分享,津津樂道,頗有心得。有的人甚至已經有數十年的研究和集藏經歷,樂此不疲,以至於不折不扣的成為土生土長的資歷深厚的專家。當他們談起馬踏飛燕的時候,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 為「馬踏飛燕」正名,也請一些人不要引喻失義調侃國寶!
    這個標誌形象源自我國一件國寶級歷史文物--東漢銅奔馬,很多人習慣叫它「馬踏飛燕」,其實這個稱呼是錯誤的,文物專家確定的名稱是「馬超龍雀」,關於稱呼的糾正也有電視臺、報紙傳播過。至於1983年國家旅遊局為什麼會選擇它作為標誌,個人認為首先是「國寶」已經聲名遠播海內外,認知度很高;再則就是它能夠代表我們中華民族奔騰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
  • 熱議|馬踏飛燕的爭議也太多了吧,又有教授建議改名叫馬踏匈奴鷹
    後來,有人曬了它的正面照,嗯……這馬兒看上去好像不是很聰明的樣子。顏值時高時低不要緊,好歹有個文雅的名稱可以挽尊一下,大部分人對這件青銅馬有濾鏡其實和「馬踏飛燕」這個名字也有較大的關係。不過,它其實並不叫這個名。
  • 遊客拍「馬踏飛燕」只照側面?看清它的正面照,網友:真要笑哭了
    遊客拍「馬踏飛燕」只照側面?看清它的正面照,網友:真要笑哭了提起和旅遊有關的一些話題,相信很多人應該也都是有關注過不少的吧,畢竟在網上關於這個方面會讓人熱議的點還挺多。因為在很多博物館之類的地方,都會有各種國寶級文物的存在,就拿甘肅省博物館裡的「馬踏飛燕」來說,其實就真的有吸引到諸多遊客的關注。而且,很多人因為在課本、書籍上都見過它的照片,所以更是會對藏於博物館的事物很好奇了。說到這個點,其實也有讓人比較好奇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遊客拍「馬踏飛燕」都只照側面,很少有人去拍它的正面照呢?
  • 國寶「馬踏飛燕」為什麼很少見正面照?因為正面照會讓人哈哈大笑
    馬踏飛燕也是。壯碩修長的馬昂首奔馳,似有嘶鳴聲入耳。三足騰空,一足竟踏上了凌空的飛燕。飛燕吃驚回頭觀望,只瞧見駿馬的雄渾氣勢。這樣一個場景,既比擬了速度,又宏大了氣勢。馬踏飛燕凌空起,天上地下任我行。中華民族正是要這樣的精神,才能發展至今、生生不息。構圖完全符合古人對意境的追求,氣勢宏大到無法直視。是的,這尊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又稱東漢銅奔馬,的確不要直視它。
  • 「馬踏飛燕」的3大未解之謎:什麼馬,什麼燕,為何從沒正面照?
    馬踏飛燕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它雄壯、穩健、輕盈的形象令很多人印象深刻。此外,駿馬蹄下的飛燕,更是一處點睛之筆,從側面烘託了駿馬的奔跑速度之快。然而,馬踏飛燕身上卻隱藏著三大未解之謎:它是什麼品種的馬?踏的是什麼鳥?為何幾十年來一直沒有正面照流出?
  • 馬踏飛燕:天馬所踏之鳥,到底是不是燕子
    馬踏飛燕是人人皆知的中國旅遊標識,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銅奔馬高34.5釐米,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四肢修長矯健。馬昂首嘶鳴,鬃毛獵獵,騰躍如飛。銅奔馬三蹄呈飛馳向前之姿,一蹄輕輕踏落在飛翔的鳥背上,姿態動感強烈。
  • 馬踏飛燕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名字很好聽,卻不了解其深意
    關於馬踏飛燕好多人都不了解,馬踏飛燕是古代一位大將軍墓中出土的一個文物,剛出土的時候大家對於馬踏飛燕並不感興趣,後來遇到了郭沫若,郭沫若對於馬踏飛燕的價值進行了重新的評估,便斷定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文物,隨後眾人們才終於意識到這個東西的不尋常,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他的名字被郭沫若命名為馬達飛燕嗎?
  • 馬踏飛燕 甘肅蘭州和武威 一尺高小銅馬何以成為中國旅遊形象大使
    ,卻有十幾個名稱,身上還背負無數謎團她出身甘肅武威,形象卻早已遍布全世界,你我想躲都躲不開她她發現於雷臺,與雷沒有任何關係,卻給人一種快似閃電的感覺她現在收藏於蘭州,卻可以在祖國大經常見到她給出了這麼多選項,估計你早已猜出,這就是銅奔馬——馬踏飛燕
  • 中國最「糾結」的國寶:馬踏飛燕、鷹、雀、隼、鴉?馬到底踏的啥
    它就是「馬踏飛燕,位於蘭州甘肅省博物館,是鎮館之寶。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的形象相信大家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以前還有部電影《銅馬鐵燕傳奇》,其中主角要保護的國寶文物,就是以馬踏飛燕為原型的。馬踏飛燕不是什麼「大」國寶,它只有7.15千克,身高34.5cm,身長45cm,寬13cm。但體量上的小並不能阻止它成為國寶,它於1969年出土,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 國寶「馬踏飛燕」很少拍正面照?看了這組表情包你就知道原因了→
    國寶「馬踏飛燕」很少拍正面照?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匹軀體龐大的馬
  • 考古新結論,馬踏飛燕被誤解,新含義讓人熱血沸騰
    考古新結論,馬踏飛燕被誤解,新含義讓人熱血沸騰前言:相信很多人一定都聽過馬踏飛燕這四個字吧,對於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馬踏飛燕只是我國的知名的文物,可是卻不了解馬踏飛燕的真正含義,也不明白它真正的價值在哪裡,真正出名的其實不僅僅是因為它具有歷史故事和考古價值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首師大考古系新發現:「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