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農情萬家
導讀:「仙人餘糧」快挖絕了,以前用來充飢,而今60元一斤直接能換錢
2020年是我國徹底擺脫絕對貧困的一年,以前吃不上飯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如今的局面和我們小時候簡直天壤之別,那時候同村的人常有吃不上飯而外出乞討的村民,困難可以客服,但人要是挨餓還真抗不了幾天。
小時候的農業談不上科技、現代化,基本上是靠天吃飯,種植技術落後,產量低,很多地方種的地都不夠自己吃一年的。為了生存,野外的野菜、野果等也成了重要的「糧食」,如果這些都沒有,乞討是唯一的辦法……
相對來說,北方乞討的人遠比南方要多,因為北方的冬季食物就更少了。南方的氣候四季如春,崇山峻岭多,山上的植物成了最好的食物來源,如馬齒莧、土人參、茭筍等。其實在大山裡還有一「寶貝」,被人們稱為「仙人餘糧」,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黃精為服食要藥,故《別錄》列於草部之首,仙家以為芝草之類,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謂之黃精。」它就是黃精的根莖,被稱為「老虎姜」。
老虎姜的科普
如今的老虎姜,可絕非普通的植物根莖,野生的輕鬆就能賣到60元一斤,並且已十分的稀少,幾近挖絕。曾經的「仙人餘糧」並不稀奇,只是山中一種尋常可見的野生植物,主要生長在林下、草叢、坡地等處。老虎姜的別名很多,比如黃雞菜、雞爪參、兔竹等,樣子多為不規則的圓柱狀,結節很大,有點像我們常吃的「生薑」,可能這就是「老虎姜」名字的由來吧。
老虎姜的價值
根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種的描述,老虎姜具有潤肺、補脾、生津的功效。人們之所以稱老虎姜為「神仙餘糧」,這和它的藥用價值分不開,由於它含有非常高的澱粉,因此食用後很容易讓人產生飽腹感,同時鑑於它的高營養性,很多古人尤其是那些「尋仙問道」的人們都非常看好老虎姜,認為它有助於人的「長生」,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地把它看作了「神仙的餘糧」。
當然,古人對科學的認知還停留在一個很淺顯的位置,但人們對個人身體的保養重視程度絕不比現代人差,將一些功效顯著又無從解釋的植物,賦予人們心理的一種追求,就全當作是種自我的安慰和麻痺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很多人,曾將老虎姜作為充飢的食物之一,它不僅能煮著吃,還能煲粥、熬飯、燉肉等等,吃法五花八門,尤其是煲湯,家喻戶曉的有雞湯、鴨湯、排骨湯等,都是滋補的大菜!
到了如今,老虎姜不僅發揮著以往的作用,還是身體虛弱的老人、兒童的滋補佳品之一。除了其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之外,老虎姜還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尤其是那些具有老樁性質的全株,格外受到大款的偏愛,是他們後花園的珍品綠植之一,其花美,果實亦更美,果期長達半年之久,觀賞價值「爆棚」。
如今的大山中,野生的老虎姜已不多見,如果你有幸見到,不要採挖,默默的欣賞吧,它屬於整個大自然,那裡才是它最好的家,你覺著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