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梨白,喜歡我的分享便關注我吧。本文為梨白原創,盜文必究!
在我們國家浩瀚的五千年歷史中,農耕文明佔據了很長一段時間,即便是科技發達的現在,人們依然離不開土地的「滋養」。
靠天吃飯的農民「害怕」的自然災害很多,像是年初蝗災、冰雹等。糧食和我們一樣都離不開水,現在還好,有井水灌溉,在古代遇上大旱之年,那絕對會引發一系列災難,包括百姓填補飽肚子,流離失所,在封建社會賦稅的重壓之下揭竿而起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每當遇上大旱,人們便會將之與「旱魃」聯繫在一起,至今我國還有很多地方保留著「打旱魃」的習俗,那「旱魃」到底為何物,和我們今天說的青衣帝女又有什麼關係呢?馬上來揭秘。
01《山海經》中的青衣帝女魃
首先,要「更正」一下大家對於旱魃的看法,他並非是現在很多網絡小說中講的「殭屍王」,而是在我們國家古代神話中引起旱災的神怪。而今天我們多說的青衣帝女就是旱魃的老祖宗,出現在中國古老志怪小說《山海經》中的女魃。《山海經·大荒北經》中有著關於女魃的具體記載,大荒之中,「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這一句就揭示了「魃」的性別和身份,原來她是黃帝的女兒,喜歡穿著青衣。這樣的定義是不是讓很多喜歡看網絡小說的小夥伴很震驚,女魃不是怪物,也不是殭屍王,她居然是黃帝的女兒。
既然是黃帝的女兒,魃也是一位遠古的女英雄,在黃帝大戰蚩尤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是《山海經》記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人應龍攻之翼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這裡講的是蚩尤和黃帝的戰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雙方都派出了能兵強將,黃帝方應龍蓄水,蚩尤方直接將計就計,請來風伯雨師,縱大風雨,戰況一時間膠著起來。
「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女魃來了之後「破解」了蚩尤方的風雨,然後蚩尤就被殺了,所以說女魃是黃帝贏得這場戰爭的關鍵人物!這裡比較好玩的是「魃」的身份,又由黃帝的女兒變為了「天女」,這稱呼可是不一般,直接就是上天的女兒了,由此可見她是多麼的高貴。
02贏了蚩尤背後被「插刀」的女魃
她來了之後雨就停了,說明她操控風雨的技術要凌駕雨風伯雨師之上,倒是和她的身份也匹配。然諷刺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女魃沒有因為及時將雨止住而獲得功勞,反倒被「田祖」叔均背後來了一刀,大約就是和黃帝說,女魃在哪裡居住,哪裡就不下雨,這樣莊稼怎麼活?所以她不配回到「天上」居住。黃帝一想女魃是功臣不假,可這種糧食關係民生大計啊,於是聽從了叔均的建議,沒讓女魃跟著回去,而是「後置之赤水之北」。
真的是令人唏噓的一個結局,讓人覺得女魃只是黃帝贏得蚩尤的一個「工具」,戰爭贏了,女魃被逐了。後來「有中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獻」,被驅逐到赤水北的女魃因為再也不能回到原來的家,梨白推測為崑崙山,於是就成為了女子獻。
這個悲傷的故事依然沒有結束,女魃去世之後,郭璞註解《山海經》時,道「言逐之必得雨,故見先除水道,今之除魃是也」,是的死了的女魃也不受歡迎,天天被追著跑,因為她在哪哪就不下雨。高貴的帝女就這樣淪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女魃的遭遇在梨白看來還是很可憐的。
03後世神話中「魃」
《山海經》之後,女魃的形象就開始慢慢「升級」,「青衣」元素不見,而是往「禍國殃民」方面發展。《神異經》中就記載了在「南方」出現旱魃的情景,旱魃長二三尺,袒身且眼睛長到了頭頂上,行走如風,所到之處皆大旱,赤地千裡。不知道為何赤水北的高貴青衣女子怎麼就會被「演變」得如此不堪,可能因為她破壞了當時人們唯一的生計,中糧的土地,所以人們把她醜化了。
旱魃之後為什麼成為「殭屍之王」?清代著名學者,嘉靖年間的進士郝懿行註解《山海經》時提到,「今山西人說旱魃神體有白毛,飛行絕跡」,這應該便是殭屍之王的來源。
04梨白有話說
《山海經》是一本寫作時間、作者都無從考證的志怪古籍,其中很多山海的記載都讓我們相信這本書並不是作者的憑空想像,還是有源可據。「黃帝女魃」或者「天女魃」可能是遠古時期某位女英雄的化身。
但是梨白更傾向她其實是黃帝與蚩尤大戰中「祭品」,之後的《山海經》系列中我還會提到同樣穿著「青衣」的女丑,她們應該都是戰爭的犧牲品。此話怎講呢?女魃來了之後大雨便停了,之後她就被置在赤水之北,且變成了另一個人,女獻。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她「立功」之後依然被驅逐,是某種祭祀的形式,將她「獻」給了赤水,所以得名女獻。她死了之後,大旱便解除了,這和古代的「獻祭」太像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梨白的猜測,因為身為帝女的女魃助力黃帝擊敗蚩尤後被驅逐真的令人匪夷所思,小夥伴們是怎麼看待女魃的呢?快留言和梨白交流、互動吧。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山海經》
《山海經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