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失聰,堅持紙雕18年,不尋常的手藝人——蔡建華老師(總第199期)

2021-03-01 鄭大文化

鄭州市南陽路街道一個不起眼的小區裡住著一位「紙雕」高手,在別人眼裡一張小小的紙片到了她的手上,瞬間能變幻成世間的任何一種事物,可以是栩栩如生的小動物,也可以是威風霸氣的摩託坦克,甚至是高樓大廈。她就是被譽為「中原紙雕第一人」的蔡建華。

蔡建華的很多作品如二七塔、中原福塔、千手觀音和斬獲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的紙雕「牡丹富貴」都被機構或喜歡她作品的個人收藏。這些「巨大的工程」大都耗費十幾萬張紙片,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她的作品獲獎無數,也是河南省最早開始做紙雕的,「中原紙雕第一人」的稱號也打響了。

蔡建華的家中擺滿了她近20年來的紙雕作品,她說:「做了18年,大概做了上千件了吧,從開始簡單的到後面越來越複雜,我都是自己看、自己想、自己折,一些複雜的要做一兩個月,那些簡單的我半天就能做好。」

紙雕起源於中國,早期的紙質材料多是廢棄紙料。這種民間手工藝,充分利用各種顏色的廢棄紙張邊角料,環保再生,做成各種人物、動物、花草等,作品複雜細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裝飾生活、美化生活。紙雕作品多次在全國各地文化藝術展覽中獲得大獎,得到業界人士很高的評價,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

自紙雕創立以來,創造了很多紙雕技法,獨特的鏤空式、套中套式,使得許多作品形態各異,觀念新穎,造型別致。蔡建華的紙藝富有挑戰性又能啟發思維,極具藝術價值,更益身心健康,也為這門古老的民間工藝賦予了新的生命。

在蔡建華家裡的作品中,最吸引眼球的莫非一對「皇帝皇后」了,蔡建華說,這是她六月份重遊故宮之後,看到皇帝皇后像做的,用了一萬多張三角插,花費了兩個月時間。

蔡建華的作品顏色鮮豔,形態逼真。2017年她的作品還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未來她計劃創作一幅超過兩米的《牡丹圖》,純手工創作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

「折成三角插只是最基礎的,還要把它們用白乳膠一個一個粘起來,不然很容易鬆動」,蔡建華展示了如何把這些小的三角插固定在一起。

紙雕作品千千萬,但蔡建華平時所用的工具卻十分簡單,兩把剪刀、一把膠槍、一把直尺,再加上幾千張紙片,簡單的工具經過蔡建華的「雕琢」,就會變成形態各異的作品。一張普通的紙,經過折、疊、卷、剪變成了一個一個小三角,成千上萬個小三角再變成一個一個鳳凰、孔雀、小狗、坦克、摩託車...蔡建華的右手拇指上有一個鼓起來的包,「這都是摺紙磨出來的」。

蔡建華有一本《美術設計圖庫》,書裡面有很多動物造型,「我每天就研究書上的這些畫,然後再用紙把它做出來」,蔡建華說,剛開始一些簡單的作品還比較容易,慢慢的開始摸索做一些複雜的孔雀、人偶、摩託車等,一些複雜的作品需要上萬張紙,花費幾個月時間才能做好。

蔡建華的家庭還是有名的書香家庭,81歲的父親蔡增俊從年輕時候就開始整理搜集文史資料,目前家中藏書七千餘冊;101歲的爺爺蔡子彬,從6歲開始學習書法,現在依舊可以揮毫潑墨;59歲的哥哥蔡建平與蔡建華經過六年時間,一起整理編寫了《趣味紙雕》一書。

五世同堂,近萬冊藏書……每一個熟識蔡增俊一家的人,都會豎著大拇指,由衷地稱讚一句:「這是一個真正飄逸著書香的家庭!」父親蔡增俊的書房只有8.6平方米,靠窗一面擺放書桌,靠牆兩側擺放落地大書櫃,每一層都被塞得滿滿當當。「我的書房現在有書七八千本,家裡其他地方還有書,實在擺不到書房展開了。」蔡增俊介紹到,藏書來自世界各地,都是自己奔波多年的成果。每次去一個地方,古舊書店必是他的首選觀光點,只要有好書,蔡增俊便會買回家。讀書越多越覺得自己的不足,越讀越想讀,鑽進去就出不來了。老伴擔心蔡增俊讀書時間久,把眼睛看壞,規定一天只能看一個小時。但是蔡增俊常常「違規」,即使是睡覺的時候,也會想著書裡的事,如果有靈感便趕快起床寫一寫。「讀書有很大的好處呀!益壽益康!別人覺得我已經八十多了,可是我認為我才六十歲呢!總覺得自己腦子裡很充實,一輩子辦不完的事。」

  蔡建華爺爺蔡子彬書法作品

提及「書香家庭」,蔡增俊說道:「家裡教育是一代接一代,有好的氛圍感染,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養成好習慣,我們家幾代都不抽菸不喝酒不打麻將只喜歡看書。我父親說記日記很有用,一個人不可能沒有缺點,要是把辦錯的事記下來,以後工作就不會再出這樣的事了。所以我和我的孩子都有長期記日記的習慣。」

蔡建華的哥哥蔡建平自幼喜愛讀書,特別是詩詞歌賦以及歷史、書法方面的書籍。在他看來讀書要一點一點積累,需從讀書中找樂趣,找到了樂趣,就自然而然喜歡讀書了,不能強迫。

年幼時候的蔡建華因為生病發燒,導致左耳聽力和語言功能嚴重受損,性格變得十分內向,不愛說話不愛出門,經常沉浸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裡。蔡建華的奶奶手工很好,會繡花、剪紙等等,受到家庭的影響和奶奶的啟發,蔡建華不斷的學習摸索,也才有了現在的「中原紙雕第一人」。蔡建華回憶說:「小時候因為說不清楚話,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負,現在紙雕就像是我的『左耳』一樣,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

2000年前後,工廠倒閉,蔡建華被迫下崗,開始打起零工。「根本不掙錢,還累,養活不了自己」,蔡建華告訴我們,「那個時候我把自己的『紙雕』作品擺到路邊,沒想到居然賣出去了,雖然只賣了五塊錢,但是我覺得這個可以養活我自己。」如今,「紙雕」已經陪伴蔡建華走過了18個年頭。

回憶起剛開始做紙雕的時候,蔡建華提到了兩個對他幫助很大的人。「一位是剪紙大師連德林,另一位是泥塑大師王忠富。紙雕剛開始展覽的時候,他們兩位指點了我很多,給我帶來很多勇氣,還帶我參觀各種景區、博覽會」。蔡建華說,從參觀外地參展活動回來後她繼續創作,沒想到做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平面、立體、套中套插法、鏤空插法等等,很多作品被邀請去展覽比賽。

蔡建華與汪振軍教授合影

蔡建華曾在鄭州一家自閉症康復中心授課,「在一些自閉症孩子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是紙雕技藝幫助我走出自我封閉的世界。我想如果我能把紙雕技術教授給這些孩子,讓他們勇敢面對生活,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2014年,蔡建華在一個殘疾人能力訓練中心的資助下成立了「殘疾人愛心紙雕手工坊」,教其他的殘疾人學習紙雕。現在蔡建華除了平時在家自己做作品,還經常在一些老年大學、社區等地方進行教學,有很多慕名前來向她學習的人,蔡建華都樂於傾囊相授。

「這些都是我早期的作品,我怕它們變髒,就扯了一塊帘子蓋上,想看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讓這個紙雕傳承下去」——也成了蔡建華的心願。

蔡建華簡介:

蔡建華,女,1964年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工藝美術大師,創辦蔡氏紙藝工作室。

相關焦點

  • 芳派紙雕 | 吳靜芳的紙雕世界
    》是吳靜芳紙雕創作的首本專輯,由臺灣三採文化於1996年出版發行。      要不是當年在出版社工作時接觸紙雕,要不是自己一頭栽進去,要不是二姐買了我的作品,要不是對父親有所承諾……也許今日的一切一切根本就不存在。        ……      2001年,在嘉義市文化中心辦了「追尋系列」的發表,算是巡迴展的ENDING。
  • 「一紙千世界,千刀一刻功」——記紙雕傳承人張壽疆
    身在贛州市章貢區的張壽疆老師,對於紙雕創新就是最好的例子。張壽疆的祖父輩就是嫻熟的紙雕手藝人,而到了父輩已經有了式微的傾向,反倒是張壽疆將紙雕技藝重拾。從小受祖父輩製作紙雕感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自身的熱愛與追求。
  • 立體紙雕 | 溫秋雯:記錄執著和熱愛
    抓住暑假的尾巴,2019年8月29日,我們有幸來到紙雕手藝人溫秋雯的工作室,對溫秋雯進行採訪,了解她自身的創作經歷,以及她對立體紙雕的一些看法。一進工作室,映入我們眼帘的,是那些栩栩如生的立體紙雕。      與其說溫秋雯的將傳統元素與紙雕花燈相結合這一做法是個巧合,不如說這是溫秋雯自身的積累自然而然產生的結果。
  • 用漢印手機印表機親手做份紙雕作品,送給敬愛的老師
    課堂上,不知道誰的一句老師來了   會讓全班的混亂歸於暗潮湧動的安靜   就是老師們的套路   轉眼間又是一年教師節   對老師的祝福與感謝不能少   感謝在最好的年華   耐心並教導過我們的老師   以紙之名,銘謝師恩
  • 關於您紙雕知多少?
    紙雕,源於中國漢代,古老的紙雕藝術主要孕育在民間藝術土壤中,發展緩慢卻從未間斷,形態雖無變化萬千,卻不失創新精神。其中民間韻味濃厚的紙雕彩燈在借鑑宮燈藝術造型的基礎上,開創了中國紙雕藝術的經典篇章。紙雕,也叫紙浮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漢朝紙的發明及16世紀德國對紙的改良成果。
  • ...的鄉村振興帶頭人——記紅塔區高倉街道排山社區黨總支書記蔡建華
    「要感謝我們社區的黨總支書記蔡建華。」在村裡的文化長廊裡,幾位休閒的村民向記者感慨道。37年如一日紮根基層,蔡建華摸爬滾打為群眾致富奔小康探新路,把農村的土地和房屋當成資產來經營,做好基礎設施建設迎接城鎮化;他將十餘年商海打拼的經驗和經營理念,無私地傳遞給周邊村民,成為鄉親們就業創業的「導師」;他一路摸索,一路實踐村莊治理,想把村子變美、農民變富、生態變好。
  • 汪曉暹:將尋常題材變成不尋常的作品
    樸新成:是什麼原因促使您從2013年開始拿起相機?汪曉暹:從小父母每年都會在我生日時拍張照片留作紀念,成家後帶著兒子旅遊也會拍很多紀念照。真正意義上的攝影源自2013年,一是從小帶我長大的外婆身體突然變得虛弱,一直不願意接受或者說不願意去想的問題悄然而至,內心的恐慌油然而生,措手不及;二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外婆居住的村子變為拆遷地,山坡被挖,田地被掩埋,熟悉的一切隨著時間流逝都將遠去。留影,是最直觀的記錄,能讓我平凡日子裡這份情感有了寄託。樸新成:在學習攝影的過程中,您是否經歷過迷茫與掙扎?
  • 【王老師】199期 3D實戰單挑一注.上期測中膽碼2,好好努力加油【為您精挑細選】
    【王老師3D雙膽】201期:雙膽【00】三膽【000】開獎000 中200期:雙膽【00】三膽【000】開獎000 中199期:雙膽【78】三膽【872】開獎000 中198期:雙膽【09】三膽【029】開獎832 中197期:雙膽【49】三膽【491】開獎784 中
  • 【翠微風韻】廖國華庚子上半年詩選||幽居自作葛天民(總第174期)
    挨過百日心能定,得飽三餐胃不差。捕蚤只緣關痛癢,翻書未必厭紛挐。當屏懶問春歸路,恐受無端棒帽加。偶成薄田半畝未成荒,入夏還教野老忙。畦壟方澆肥水足,衣巾又惹棗花香。已拋心力期秋實,無甚言辭告彼蒼。不寄人籬誠有幸,瞬間福禍太尋常。步杜翁【恨蟬】韻一蛻身能立若栓,居高豈必擾人眠。已耽陰暗偏誇口,竟欲嘶鳴可達天。攫譽早忘羈地底,擇婚那不佔枝先。爭知受盡聲名累,充腹合應螳臂便。
  • 通州巧手展風採,3D紙雕花燈
    為進一步豐富女職工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培育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11月25日下午,於家務鄉總工會組織30名女職工開展「創意新生活,巧手展風採」3D紙雕花燈手工團建活動。老師為學員們講解製作花燈的技巧 活動中,老師將具有透視觀念的圖作為紙雕的基礎,進行講解,讓學員們以《十二月令圖軸》為背景製作。《十二月令圖軸》內含有多種具有透視觀念的複雜建築,會將畫面空間分割出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繪有農曆1-12月的代表活動,如賞燈、龍舟、賞菊、賞荷、賞月等。
  • 絕美的紙雕藝術
    起源於中國漢代,古老的紙雕藝術主要孕育在民間藝術土壤中,發展緩慢卻從未間斷,形態雖無變化萬千,卻不失創新精神。其中民間韻味濃厚的紙雕彩燈在借鑑宮燈藝術造型的基礎上,開創了中國紙雕藝術的經典篇章。   自古以來,女兒出嫁時,娘家都要陪送嫁妝,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沿襲下來的民間風俗。
  • 以二十四節氣結合自然萬物,日本藝術家展現紙雕創作的匠心獨具!
    日本藝術家Shinobu Ohashi 以紙雕創作,翻轉大眾對於二十四節氣的詩詞印象!揉和花卉、草木及動物元素,製成一幅幅宛如彩繪玻璃的紙雕作品,形塑精緻細膩的工藝美學。可惜的是,當今社會已無法回到過去的農耕社會,傳統抵不過世代變化,但仍有人默默以各種方式,留住這份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其中之一便是日本的紙雕藝術家Shinobu Ohashi 。
  • 【姜老師】福彩3D第270期
    【姜老師】回復內容獨膽雙膽五碼複式兩碼精選實戰五注單挑一注
  • 2010年第12期(總第691期)
    (深勞社規〔2009〕11號,《公報》2009年第17期)  (11)深圳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關於認定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有關事項的通知(深勞社規〔2009〕12號,《公報》2009年第17期)  (12)深圳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2009年度公共服務白皮書(《公報》2009年第18期)  (13)深圳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關於印發《深圳市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審批管理工作試行辦法
  • 《浪淘沙詩韻》2021年第9期(總第176期)
    花開不待雪,極品自幽香。二獨有耐寒根,滄桑歲月痕。柯條堅似鐵,丹蕊綻芳魂。三老乾茁枝上,硃砂點點新。開花如笑眼,香韻醉騷人。次韻馬凱老師《恭賀葉嘉瑩先生被評為2020年感動中國人物》孫德力功庸昭日頌賢聲,雅志精傳負盛名。萬裡轉蓬薪火續,千般採藻史才傾。高懷歸夢持鴻緒,清譽丹心見赤誠。鮐背惟馨明德鑑,文成瑞著大旗擎。
  • 雲南省李曉青名師工作坊 2019年第5期(總第5期 )昆明市李曉青名師工作室 2019年第7期(總第76期)
    雲南省「國培計劃」項目小學科學李曉青名師工作坊昆 明 市 李 曉 青 名 師 工 作 室研 修 簡 報 李曉青名師工作坊  2019年第5期(總第5期)李曉青名師工作室  2019年第7期(總第76期)               2019年4月26日   走進雲南農大   探尋文化真諦
  • 手藝人的堅持——日本最後的古建大師西岡常一如是說
    除此之外,在我生活的奈良西裡地區還居住著眾多各行各業的手藝人,所以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是看著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長大的。身為木匠,我有幸參與了法隆寺的解體大修復,法輪寺三重塔的重建,藥師寺的西塔、中門、迴廊以及整體伽藍的重建,跟眾多手藝人一起經歷了這些難得的修建過程。
  • 文化|日本鬼才大師的夢幻紙雕,作品精細到「變態」
    大橋忍深諳古代智慧之道,他根據時令的變化,創作出的一系列紙雕藝術,在網上颳起一陣不小的「旋風」。玻璃是有硬度的東西,但紙薄薄的一片,大橋忍總能在要斷不斷、要連不連之間雕出極為細膩的線條,展現出過人的紙雕技巧。
  • 阿婆牛雜,三十年不變的味道,背後包含的是手藝人的專注和堅持
    三十年不變的味道,背後包含的是手藝人的專注和堅持。慕名而來的大部分是被美食吸引的食客。對於食客來說,吃一碗牛雜是對老廣美食的一種熱誠和執念。阿婆的傳奇故事可能讓很多人都有所觸動,阿婆牛雜承載了老廣回憶的味道,也希望這份味道可以延續的久一點。每次去買阿婆牛雜總要排上兩個小時的隊,雖然人很多,但從來不會有人因漫長的等待而感到厭煩。阿婆說「無論牛雜有多火,她只在乎食客們能不能吃的安心。」
  • 《天天象棋》殘局挑戰199期攻略 走法路線分享
    導 讀 《天天象棋》殘局挑戰199期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