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南陽路街道一個不起眼的小區裡住著一位「紙雕」高手,在別人眼裡一張小小的紙片到了她的手上,瞬間能變幻成世間的任何一種事物,可以是栩栩如生的小動物,也可以是威風霸氣的摩託坦克,甚至是高樓大廈。她就是被譽為「中原紙雕第一人」的蔡建華。
蔡建華的很多作品如二七塔、中原福塔、千手觀音和斬獲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的紙雕「牡丹富貴」都被機構或喜歡她作品的個人收藏。這些「巨大的工程」大都耗費十幾萬張紙片,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她的作品獲獎無數,也是河南省最早開始做紙雕的,「中原紙雕第一人」的稱號也打響了。
蔡建華的家中擺滿了她近20年來的紙雕作品,她說:「做了18年,大概做了上千件了吧,從開始簡單的到後面越來越複雜,我都是自己看、自己想、自己折,一些複雜的要做一兩個月,那些簡單的我半天就能做好。」
紙雕起源於中國,早期的紙質材料多是廢棄紙料。這種民間手工藝,充分利用各種顏色的廢棄紙張邊角料,環保再生,做成各種人物、動物、花草等,作品複雜細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裝飾生活、美化生活。紙雕作品多次在全國各地文化藝術展覽中獲得大獎,得到業界人士很高的評價,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
自紙雕創立以來,創造了很多紙雕技法,獨特的鏤空式、套中套式,使得許多作品形態各異,觀念新穎,造型別致。蔡建華的紙藝富有挑戰性又能啟發思維,極具藝術價值,更益身心健康,也為這門古老的民間工藝賦予了新的生命。
在蔡建華家裡的作品中,最吸引眼球的莫非一對「皇帝皇后」了,蔡建華說,這是她六月份重遊故宮之後,看到皇帝皇后像做的,用了一萬多張三角插,花費了兩個月時間。
蔡建華的作品顏色鮮豔,形態逼真。2017年她的作品還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未來她計劃創作一幅超過兩米的《牡丹圖》,純手工創作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
「折成三角插只是最基礎的,還要把它們用白乳膠一個一個粘起來,不然很容易鬆動」,蔡建華展示了如何把這些小的三角插固定在一起。
紙雕作品千千萬,但蔡建華平時所用的工具卻十分簡單,兩把剪刀、一把膠槍、一把直尺,再加上幾千張紙片,簡單的工具經過蔡建華的「雕琢」,就會變成形態各異的作品。一張普通的紙,經過折、疊、卷、剪變成了一個一個小三角,成千上萬個小三角再變成一個一個鳳凰、孔雀、小狗、坦克、摩託車...蔡建華的右手拇指上有一個鼓起來的包,「這都是摺紙磨出來的」。
蔡建華有一本《美術設計圖庫》,書裡面有很多動物造型,「我每天就研究書上的這些畫,然後再用紙把它做出來」,蔡建華說,剛開始一些簡單的作品還比較容易,慢慢的開始摸索做一些複雜的孔雀、人偶、摩託車等,一些複雜的作品需要上萬張紙,花費幾個月時間才能做好。
蔡建華的家庭還是有名的書香家庭,81歲的父親蔡增俊從年輕時候就開始整理搜集文史資料,目前家中藏書七千餘冊;101歲的爺爺蔡子彬,從6歲開始學習書法,現在依舊可以揮毫潑墨;59歲的哥哥蔡建平與蔡建華經過六年時間,一起整理編寫了《趣味紙雕》一書。
五世同堂,近萬冊藏書……每一個熟識蔡增俊一家的人,都會豎著大拇指,由衷地稱讚一句:「這是一個真正飄逸著書香的家庭!」父親蔡增俊的書房只有8.6平方米,靠窗一面擺放書桌,靠牆兩側擺放落地大書櫃,每一層都被塞得滿滿當當。「我的書房現在有書七八千本,家裡其他地方還有書,實在擺不到書房展開了。」蔡增俊介紹到,藏書來自世界各地,都是自己奔波多年的成果。每次去一個地方,古舊書店必是他的首選觀光點,只要有好書,蔡增俊便會買回家。讀書越多越覺得自己的不足,越讀越想讀,鑽進去就出不來了。老伴擔心蔡增俊讀書時間久,把眼睛看壞,規定一天只能看一個小時。但是蔡增俊常常「違規」,即使是睡覺的時候,也會想著書裡的事,如果有靈感便趕快起床寫一寫。「讀書有很大的好處呀!益壽益康!別人覺得我已經八十多了,可是我認為我才六十歲呢!總覺得自己腦子裡很充實,一輩子辦不完的事。」
蔡建華爺爺蔡子彬書法作品
提及「書香家庭」,蔡增俊說道:「家裡教育是一代接一代,有好的氛圍感染,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養成好習慣,我們家幾代都不抽菸不喝酒不打麻將只喜歡看書。我父親說記日記很有用,一個人不可能沒有缺點,要是把辦錯的事記下來,以後工作就不會再出這樣的事了。所以我和我的孩子都有長期記日記的習慣。」
蔡建華的哥哥蔡建平自幼喜愛讀書,特別是詩詞歌賦以及歷史、書法方面的書籍。在他看來讀書要一點一點積累,需從讀書中找樂趣,找到了樂趣,就自然而然喜歡讀書了,不能強迫。
年幼時候的蔡建華因為生病發燒,導致左耳聽力和語言功能嚴重受損,性格變得十分內向,不愛說話不愛出門,經常沉浸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裡。蔡建華的奶奶手工很好,會繡花、剪紙等等,受到家庭的影響和奶奶的啟發,蔡建華不斷的學習摸索,也才有了現在的「中原紙雕第一人」。蔡建華回憶說:「小時候因為說不清楚話,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負,現在紙雕就像是我的『左耳』一樣,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
2000年前後,工廠倒閉,蔡建華被迫下崗,開始打起零工。「根本不掙錢,還累,養活不了自己」,蔡建華告訴我們,「那個時候我把自己的『紙雕』作品擺到路邊,沒想到居然賣出去了,雖然只賣了五塊錢,但是我覺得這個可以養活我自己。」如今,「紙雕」已經陪伴蔡建華走過了18個年頭。
回憶起剛開始做紙雕的時候,蔡建華提到了兩個對他幫助很大的人。「一位是剪紙大師連德林,另一位是泥塑大師王忠富。紙雕剛開始展覽的時候,他們兩位指點了我很多,給我帶來很多勇氣,還帶我參觀各種景區、博覽會」。蔡建華說,從參觀外地參展活動回來後她繼續創作,沒想到做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平面、立體、套中套插法、鏤空插法等等,很多作品被邀請去展覽比賽。
蔡建華與汪振軍教授合影
蔡建華曾在鄭州一家自閉症康復中心授課,「在一些自閉症孩子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是紙雕技藝幫助我走出自我封閉的世界。我想如果我能把紙雕技術教授給這些孩子,讓他們勇敢面對生活,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2014年,蔡建華在一個殘疾人能力訓練中心的資助下成立了「殘疾人愛心紙雕手工坊」,教其他的殘疾人學習紙雕。現在蔡建華除了平時在家自己做作品,還經常在一些老年大學、社區等地方進行教學,有很多慕名前來向她學習的人,蔡建華都樂於傾囊相授。
「這些都是我早期的作品,我怕它們變髒,就扯了一塊帘子蓋上,想看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讓這個紙雕傳承下去」——也成了蔡建華的心願。
蔡建華簡介:
蔡建華,女,1964年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工藝美術大師,創辦蔡氏紙藝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