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俗藝術可謂是五花八門、包羅萬象,除了常規的山水畫,還有很多不拘泥於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段。
如泥塑、根雕、壁畫等等。
今天就帶大家欣賞一下紙雕藝術,聽一聽贛南地區傳承人張壽疆的故事。
紙雕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流傳於民間,形態和創作手法千姿百態,各有不同,但融匯傳承的精神是一樣的。
雖然有外國學者將紙雕煞有其事的分為三大派別(即立體派、實驗派、刻版紙雕),但作為民間藝術,不拘一格,才能煥發新生。
身在贛州市章貢區的張壽疆老師,對於紙雕創新就是最好的例子。
張壽疆的祖父輩就是嫻熟的紙雕手藝人,而到了父輩已經有了式微的傾向,反倒是張壽疆將紙雕技藝重拾。
從小受祖父輩製作紙雕感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自身的熱愛與追求。
專攻建築設計學的張壽疆將紙雕工藝相融合,實地走訪拍攝名勝古蹟,自繪設計圖,將贛州的古建築雕刻到紙中。
區別於祖父輩留下的傳統雕刻作品,依託建築設計學的理念,張壽疆讓紙雕具備了豐富的層次、近景和遠景的交叉對比、以及透視張力。
比如下圖這幅紙雕,完美的將「四賢坊」到「軍門樓」的這段空間感展示出來,方正之中內有乾坤,通透又不失飽滿;
再看下一張,是由彩色紙層疊堆砌出來的「慈雲塔」,一抹橙色的落日,外加仰視的視角收束高聳入雲的神秘感;
其中還不乏紅色主題紙雕,威巍的天安門、莊嚴的紀念碑、傳頌的紅船精神、以及建黨70周年的主題紙雕等等;
而筆者最喜歡的則是下面這張由黑白灰作為主色調的畫作,白衣守護者將患者送往透視消失點,消失點上亮起了代表希望的淺黃色光芒。
從壓抑的前景通往渺小卻不渺茫的遠景,展現了中國抗疫的勝利。
除了以上這些小幅作品,張壽疆老師還創作了大篇幅的宏觀紙雕作品。
比如下面這款由14組紙雕聯合而成的「贛州老城牆一遊」,涵蓋了贛州府、湧金門、建春門、標準鍾、古浮橋等等一系列地標性建築。
跟隨著紙雕畫面的移動,仿佛親身踏上了古城牆,走遍了圍繞贛州千年的文化之路。
而上面這組宏圖巨製還不是張壽疆創作的極限,他的計劃是創新性的將整個贛州名景融合。
雖然該作還處在設計階段,但從設計圖紙不難看出,張老師的創作將不再局限於空間距離,而是將每一個名勝古蹟突出展示,副景填充概括。
那些早已變為高樓大廈的地段則創新性的用花草代替,藝術性勾勒。
以西津門為始,橫向聯合鬱孤臺和八鏡臺,縱向包攬灶兒巷與古城牆,慈雲塔登高居中,至欞星門坐尾收官,好生氣派。
筆者在一邊期待這幅大作完成的同時,也深入了解了紙雕製作的不易。
張壽疆決定以自己的建築設計專業融合傳統紙雕,從實施到現在已有20年。
我們可以輕鬆的欣賞並看到完成品,但張壽疆卻要耐住性子,每天抽出5至10個小時來雕琢作品。
一幅作品需要在20至40張牛皮紙上打磨雕刻,一刀的失誤,就是好幾個工序的重做。
要知道製作紙雕是沒有收益的,生活吃穿用度都要靠設計裝修來補貼,紙雕是張壽疆心中的價值尺度,與錢財無關。
比起計較利益,張壽疆老師更享受將全部心力投入到一件事上的付出,起於愛好卻高於愛好,紙雕在張壽疆手中活了,活出了延續創新,活出了傳承。
用一紙雕刻了千般世界,用一千刀的打磨完善一刻之功,這就是張壽疆的紙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