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在《秋來》中提到:秋魂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詩人主要是憑藉這兩句詩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苦之情,然而李賀所被美名的稱號和詩聖、詩神不一樣的是,李賀的名號是詩鬼。主要是因為李賀的詩中多有一些鬼怪題材的因子,所以才有了這一名號。然而在民國時期有一位文學才子也被稱之為是鬼才,他便是趙元任。
1892年11月份,趙元任出生於現金江蘇地區,是清朝詩人趙毅的後人,可見趙元任出生的家族背景已經富有詩書氣質。所以在家族背景的影響之下,趙元任對於中國文學研究也極富興趣。1901年趙元任參加了當時的國家統考,進入了南京高等學堂深造。然而自此之後趙元任的學習科目也變得廣泛了很多。
在1910年7月趙元任進入康奈大學學習了數學,這是位於美國的知名院校,隨著學習數學等科目之後,科目範圍又擴大了。1914年趙元任獲得了理科學士學位,隨後又學習了哲學和音樂。1918年時又獲得了美國著名院校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並且第2年又在母校康奈爾大學物理系擔任教師。
可見趙元任對於各科專業的認知都有自己的見解,並且在其專業領域中所獲得的肯定程度也是很高的。真正能夠讓趙元任先生在語言學上大放光彩的轉折點,是在1921年趙元任和妻子楊步偉進入了婚姻之後,夫妻兩人攜手在美國哈佛大學利用哲學心得,融匯了中文內容進行了語言研究。
並且在國際語言學中大放光彩,是時至今日國際上公認的語言學家。至此之後,趙元任夫婦兩人在國際語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1947年到1982年期間,趙元任夫婦二人一直所從事的教育領域,也一直是專注於語言研究。甚至在1945年,趙元任曾經被當選為美國語言學學會會長,可見其語言研究的地位,已獲得了國內外的肯定。
作為國際上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對於中國的語言文學自然也深有體會。而在研究中文語言的同時,經歷了1925年前後,南京國民政府相繼發出了號召,稱要將中國文字進行拼音化,而這拼音化也是站在拉丁文符號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文化。所以在這號召之下,國人們相繼也明白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中文很有可能會使用漢字的同時再融合一些拉丁文演變而來的拼音。
作為語言學家的趙元任首先就站了出來,表示自己的抗議觀點,甚至發表了一篇文章,全文共計96個字,但是每一個字的讀音都是一樣的,後來這篇文章又擴充至103個字,連同題目當中的7個字,一共是110個字,而這篇文章名字叫做《施氏食獅史》。
如果仔細研究過這篇文章的後人,大家會發現這篇文章的文化底蘊非常濃厚,體現了中國文化語言學方面的博大精深之魅力,但是這篇文章如果用拉丁文演變出來的拼音進行標註的話,所有的發音其實都是一個發音。這也就凸顯了拉丁文演變出來的拼音的單薄、在漢字的文化魅力展現方面被襯託的更加渺小。
1960年,這篇文章被《大英百科全書》收錄在中國語言方面的科目當中,成為了教育書籍當中一篇不可缺少的文章。但是這篇短篇並不是趙元任先生生平最為優秀的文學代表作品。其實在1931年前後這篇文章被發表出來時,也僅僅只是為了表示自己不願意支持漢字與拼音融合的趨勢,但是時代是在進步的。事實也證明漢字和拼音所融合之後的教育結果,也受到了更多人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