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造像精品-董欽造鎏金銅阿彌陀佛像

2021-03-03 南山供秀





董欽造鎏金銅阿彌陀佛像  隋開皇四年(584年)

通高41釐米  座長29釐米  寬24釐米

1974年西安雁塔區八裡村出土

中國佛教造像出現在東漢後期,起先主要見於長江流域。但早期因為當時人們對佛教了解較少,將其視作一種外來神仙刻塑於道教仙人之中甚至置於仙人的位置上,既有刻於摩崖或墓室的,也有塑於隨葬用的搖錢樹、燻爐座上或器物腹部的,用於闢邪祈祥。

 

真正把佛像作為神人來供養始於十六國時期。那個時期出現了最早的石窟造像(甘肅臨夏永靖炳靈寺169窟),用於觀禪供養的單體銅佛像也在這時出現,南北朝時期佛教迎來進入漢地的第一個高潮,開窟建寺造像之風大興,隋唐時期達到鼎盛,佛教造像則經歷了從摹寫印度樣式到實現漢化的過程;五代宋以後的千年,石窟開鑿減少,寺院數量和規模有所下降,造像藝術發展停滯但各朝漢式造像仍各具特色。元代起,隨著藏傳佛教在中原地區的影響的逐漸擴大,其獨具特色的造像也廣泛流行於元明清時期。

 

佛教進入中國初期,因其基本教義與儒家思想「禮」的基本精神不相容,受到了很多儒生和士大夫的抵制。西晉晚期和十六國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動蕩不安,烽火連天,塢堡遍地,五胡交錯,敵國並立,百姓十不存一,死者相望於道,百姓苦難極為深重,深感亂世的福禍不定和生死無常,祈望冥冥之中的神靈來保佑。面對治下互相爭鬥、四分五裂的各民族、各部族,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者都迫切感到需要能統一各族思想的精神武器,於是紛紛選擇藉助佛教安撫百姓,因而極力推崇佛法,禮渥高僧,甚至有的皇帝也親自參與組織譯經或講授佛經,於是佛教在中原地區日漸興盛。因政治、經濟方面的原因,佛教也曾經歷了「三武一宗」滅佛之難。

 

魏晉至隋唐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最為興盛的歷史階段。隋朝建立後,隋文帝一反北周武帝「初斷佛、道二教」的滅佛政策,大力提倡佛教,一方面力圖建立以儒學為核心,以佛道為輔助,調和三教思想的統治政策;另一方面也藉以收取人望,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無不崇信佛教,從宮廷到民間掀起了大造佛像風潮,佛教由此再度進入輝煌時期。

隋代佛造像注重群像的整體效果,出現了多尊組合一鋪的佛教造像群。董欽造鎏金銅阿彌陀佛像是現存成鋪造像中最為精美的一組。該造像由高足床上的阿彌陀佛、二菩薩、二力士、一香燻和一張四足方床、兩蹲獅組成。這些均為單獨鑄造每個都可以拆卸。造型和做工均十分考究,時代風格非常明顯,是目前發現的隋代金銅造像中造型結構最複雜、保存最完整的一組造像,在高足床的右邊及背面的側板上,還鐫刻著發願文及讚詞一百一十八字。對於研究隋代佛教傳播、佛教造像藝術,以及當時的鑄造和鍍金工藝具有重要價值。

 

其阿彌陀佛高肉髻,面相清圓,雙目平視,嘴角上翹,面帶微笑。上身外著袒右肩袈裟外衣,內著僧祗支,下著長裙,左手向前平伸,施與願印;右手抬起,掌心向外,施無畏印,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姿態清秀自然。佛兩側脅侍菩薩均頭戴寶冠,頸飾項圈,身佩瓔珞,體長腰細,上身裸露,下著及踝長裙,披掛瓔珞等飾物,繒帶從寶冠左右垂至膝側,帔帛搭於兩臂,垂於體側,跣足立於阿彌陀佛兩側的蓮花座上,左側菩薩右臂自然下垂,平託一蓮蕾,左臂上舉,捏寶珠。右側脅侍菩薩右手持蓮蕾,舉與肩平,左手置於胸前,手心朝下。二菩薩前站立二力士,稍稍側身握拳,力士頭戴寶冠,嗔目怒視,頸飾項圈,胸佩瓔珞,肩搭帔帛,上身袒露,腹部圓鼓,下著長裙。衣裙隨著人物的姿態動作飄向一側,與相對靜止的佛與菩薩形成對比,渲染出一觸即發的力量感。兩力士中間為地神託舉博山爐,地神一手撐地,另一手與歪向一側的頭部承託底盤,圓形平託上有蓮花與蓮葉簇擁的博山爐。帶有護欄的臺座四邊開壼門,前面兩側有相向蹲立的獅子,昂首挺胸,前腿伸直,筋肉鼓起,充滿著緊張感。

 

四足方床的右側及背面的邊和足上鐫刻發願文及讚詞。「開皇四年七月十五日,寧遠將軍武強縣丞董欽敬造彌陀像一區,上為皇帝陛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俱聞正法。贊曰:四相迭起,一生俄度,唯乘大車,能□平路。其一,真相□□,成形應身,忽生蓮座,來救□輪。其二,上思因果,下念群生,求離火宅,先知化城。其三,樹斯勝善,愍諸含識,共越閻浮,俱□香食。」從發願文可知此造像為開皇四年(584年)所造的一鋪阿彌陀佛像。

 

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合稱「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崇奉的三位主要尊像。發願文及讚詞揭示了佛教彌陀淨土信仰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著中國傳統信仰和儒家觀念,如超度亡靈、孝養父母等思想,以把往生與現世利益合二為一。

  

敬請關注南山供秀公眾平臺

—— 南山供秀 ——

| 淘寶店 |

(淘寶搜索店鋪南山供秀)

https://shop57811131.taobao.com/?spm=a230r.7195193.1997079397.2.9ZHy0P 

相關焦點

  • 開皇三年,極致精美的銅鎏金觀音立像
    故宮博物院藏 隋代開皇三年 常聰造銅鎏金觀音立像 高18.5cm 隋文帝楊堅最為隋代的開國皇帝,統一全國後,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
  • 董欽鎏金佛造像:祈福聲裡人長久
    儘管內容體量很大,但董欽鎏金佛造像繁而不亂,錯落有致,同時還兼顧做到了造型優美、形神俱佳,是目前發現的隋代金銅造像中造型結構最複雜、保存最完整的佛造像,充分體現了隋代工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和工藝製作水平。不過,西安博物院副院長王鋒鈞注意到,這尊佛造像在風格上與館藏的其他隋代佛造像存在明顯區別。董欽鎏金佛造像的佛和菩薩的身軀修長,菩薩身上的瓔珞是斜披的。對比之下,館內其他隋代時期的佛造像,菩薩的身材則比較豐滿,瓔珞也是掛在胸前,很少有斜挎式。而且,佛身上的袈裟樣式是袒右肩的,這在隋代以前的長安地區非常少見,反而具有鮮明的北齊風格。
  • 「真男人的象徵」——唐代銅鎏金力士像賞析
    世家藏品唐代 銅鎏金力士像 高6cm,寬2.9cm 力士銅質鎏金,闊口大耳,束髮戴冠,一手握拳上舉,一手持飄帶,給人以不怒自威之感,應該是唐時武士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 唐代 銅鎏金力士像精品賞析
    漢傳高古佛像大多是含蓄、內斂、慈祥的,唯有力士、天王這類造像表情誇張、充滿力量感,被稱為「真男人的象徵」。 世家藏品 唐代 銅鎏金力士像 高8cm 唐代的力士像,它最大的特點是吸取了希臘造像寫實的特點,一改往日寫意的風格,大家看,這件圓雕的力士像寫實感非常的強
  • 7-10世紀 銅鎏金毗溼奴造像
    7-10世紀 銅鎏金毗溼奴造像 H:24.5cm 2、「西起東興」漢傳造像、宮廷銅器展。
  • 佛造像、唐卡專場,半米高的大威德金剛像繁複精細|一拍即合
    人們對阿彌陀佛的信仰在隋代開始盛行,至唐代達到鼎盛,並形成了以觀想彌陀、稱念彌陀名號而願生極樂淨土的淨土宗。此尊阿彌陀佛像為清康熙時期融合西藏造像風格之作。螺發紺藍,頂飾摩尼寶珠。面龐端莊,下頜略尖,額間白毫突顯。身穿袒右肩式袈裟,衣紋刻畫凸顯出袈裟的厚重,層迭堆砌,隨體起伏,流暢灑脫。衣緣及覆腿外氅上均鏨刻繁複纏枝蓮紋,華麗精美。
  • 銅鎏金藥師佛像鑑賞
    因此,佛像藝術品成為也是眾多古玩家喜愛的收藏品,佛如明清鎏金佛像、送子觀音坐像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形成學派,中國人開始翻譯、傳播外來佛教著作。隋唐以後,佛教進入創立宗派時期,與中國的儒道文化互相影響。大約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至2世紀間,佛教造像開始嶄露頭角。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和佛教造像藝術得到了全面發展,直至唐代,佛教造像藝術達到了巔峰。
  • 佛造像、唐卡專場,半米高的大威德金剛像繁複精細
    人們對阿彌陀佛的信仰在隋代開始盛行,至唐代達到鼎盛,並形成了以觀想彌陀、稱念彌陀名號而願生極樂淨土的淨土宗。此尊阿彌陀佛像為清康熙時期融合西藏造像風格之作。螺發紺藍,頂飾摩尼寶珠。面龐端莊,下頜略尖,額間白毫突顯。身穿袒右肩式袈裟,衣紋刻畫凸顯出袈裟的厚重,層迭堆砌,隨體起伏,流暢灑脫。衣緣及覆腿外氅上均鏨刻繁複纏枝蓮紋,華麗精美。
  • 最為珍貴的歷代觀音寶像
    石雕珍品觀音菩薩立像規格: 249×71×71 cm北周或隋代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隋代觀世音菩薩立像」是我國隋代佛教造像的巔峰之作。隋代石雕觀音菩薩立像秦安縣出土像高132釐米甘肅省博物館藏頭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飾阿彌陀佛像,以示觀音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面形圓潤,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詳。
  • 銅鎏金佛像:馬踏書案詩意濃,鎏金良駒有古風
    今天就來聊聊銅鎏金以及銅鎏金工藝的收藏品。鎏金——是中國古代金屬工藝裝飾巔峰技法,呈現我國博大精深的冶煉文化,亦是永不退去之璀璨。鎏金,亦稱「塗金」、「鍍金」、「度金」、「流金」。是一種傳統手工藝技術,用來在金屬表面貼金。簡單地講就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齊』,塗在銅器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在器面不脫。
  • 從十尊造像看這場佛教藝術盛宴,丹薩替寺精品罕見亮相
    帕木竹巴本人在整個藏區都具有崇高的宗教威望,他的造像保存數量較多,近年來越來越多他的肖像作品公布出來。此像即是新近發現帕木竹巴的重要銅肖像之一。這尊祖師像染黑髮,額頭圓,鼻梁有弧度,有所謂的鷹勾鼻子的特點,頰頤豐滿,面含微笑,雙頰明顯有較濃的絡腮鬍子,一直連到下顎,並包圍上唇。
  • 銅鎏金觀音像,青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更是拍場新星
    關鍵詞:銅鎏金觀音像Key words:A GILT-BRONZE FIGURE OF BODHISATTVA底徑:28.7釐米 高度48釐米>「鎏金銅佛像」指的是用銅或者青銅鑄造的,表面鎏金的佛造像。
  • 2020龘藏冬拍佛教藝術專場下半場封面視頻|清代康熙宮廷銅鎏金嵌寶石雙身金剛持
    ,152B;7、故宮出版社《故宮經典-藏傳佛教造像》第55頁;8、中國嘉德2019年春拍,Lot 3586,清康熙御製銅鎏金釋迦牟尼佛,成交價:RMB 63,250,000;9、香港蘇富比2018秋拍,Lot 3626,清康熙藏漢鎏金銅無量壽佛坐像,成交價:HKD 47,481,000;10、北京匡時2007年春拍,Lot 1080,清乾隆銅鎏金雙身金剛持像
  • 大理國之夜 拍品介紹 【大理國佛造像藝術】
    Lot3045十二世紀 大理國鎏金金剛杵戒尺寸:長5.5cm質地:合金銅鎏金估價:300,000 ~ 400,000整杵的鎏金保留的十分完好,在大理國法器中鎏金作品本就十分難得,如此品相的一件確實在級別和稀缺度上都達到了很高的分數。
  • 中國古代石刻佛教造像藝術
    隋唐石造像主要有彌勒、觀音,阿彌陀佛、釋跡多寶並坐等,雙身佛、菩薩並立、雙身思維菩薩等尤為多見,三尊像、五尊像也常可看到。造像碑常見維摩詰等經變故事的內容。唐宋以後,石造像趨於衰微。現存的石造像以河北曲陽修德寺石造像、河南滎陽大海寺石造像、甘肅酒泉文殊山石窟的北涼造像碑等較為著稱。石造像出現的時間,大約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後。
  • 藝海佛蹤 | 宋代的佛教造像——舒坦自在的菩薩造像
    重慶大足石刻觀音菩薩像,宋代宋代經濟繁榮,佛教深入民間,從藝術中反映現實社會之審美雅趣,以及世俗人情之思想感情。宋代菩薩像已脫離了隋代挺腹之拙樸厚重和唐代三屈之婀娜多姿,呈現端莊大方、平易近人和閒然自適的人間裝束,簡淡中見慈悲,親切中見清逸。
  • 藝術市場的寵兒 - 密宗佛 造像
    藏品 | 密宗佛 ·釋迦牟尼像「銅藝世家」藏傳佛教密宗修法注重像設,於是形成了神系龐大、造型複雜,既包括源於印度佛教晚期的密宗金剛乘、時輪乘、易行乘諸神,又不排斥藏族原始苯教諸神的佛光靈相雖然佛像莊嚴,卻也異彩紛呈,有慈眉善目、面貌安祥地顯宗像,有兇神惡煞、青面獠牙的密宗像,更有嫵媚動人的度母像。極善與極惡,匯聚一堂,蔚為奇觀。 也正是通過佛教的折射,人們才從靈相佛光中領略雪域高原獨特的風情習尚、瑰麗的藝術魅力以及藏族人民不凡的聰明才智。
  • 鈞魂分享: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鈞魂鈞魂:青銅專業委員會理事,愛好古陶瓷/青銅器/金銀器研究;熱衷於古代藝術品收藏。鎏金銅雙身金剛持坐像清 乾隆(1736—1795年) 高30釐米此像主尊兩手分持金剛鈴和金剛杵交叉於胸前,抱明妃。明妃為般若佛母,佛母雙手分持鼓與嘎巴拉碗。
  • 恭迎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請來瞻禮最為珍貴的歷代觀音寶像
    博物館資料顯示此像出自山西,不知是否來自雲崗石窟。但從面部特徵來看似乎有雲岡石雕的特點。菩薩面形清秀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為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隋代觀世音菩薩立像」是我國隋代佛教造像的巔峰之作。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注釋:「圓雕造像,高249釐米,石灰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