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欽造鎏金銅阿彌陀佛像 隋開皇四年(584年)
通高41釐米 座長29釐米 寬24釐米
1974年西安雁塔區八裡村出土
中國佛教造像出現在東漢後期,起先主要見於長江流域。但早期因為當時人們對佛教了解較少,將其視作一種外來神仙刻塑於道教仙人之中甚至置於仙人的位置上,既有刻於摩崖或墓室的,也有塑於隨葬用的搖錢樹、燻爐座上或器物腹部的,用於闢邪祈祥。
真正把佛像作為神人來供養始於十六國時期。那個時期出現了最早的石窟造像(甘肅臨夏永靖炳靈寺169窟),用於觀禪供養的單體銅佛像也在這時出現,南北朝時期佛教迎來進入漢地的第一個高潮,開窟建寺造像之風大興,隋唐時期達到鼎盛,佛教造像則經歷了從摹寫印度樣式到實現漢化的過程;五代宋以後的千年,石窟開鑿減少,寺院數量和規模有所下降,造像藝術發展停滯但各朝漢式造像仍各具特色。元代起,隨著藏傳佛教在中原地區的影響的逐漸擴大,其獨具特色的造像也廣泛流行於元明清時期。
佛教進入中國初期,因其基本教義與儒家思想「禮」的基本精神不相容,受到了很多儒生和士大夫的抵制。西晉晚期和十六國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動蕩不安,烽火連天,塢堡遍地,五胡交錯,敵國並立,百姓十不存一,死者相望於道,百姓苦難極為深重,深感亂世的福禍不定和生死無常,祈望冥冥之中的神靈來保佑。面對治下互相爭鬥、四分五裂的各民族、各部族,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者都迫切感到需要能統一各族思想的精神武器,於是紛紛選擇藉助佛教安撫百姓,因而極力推崇佛法,禮渥高僧,甚至有的皇帝也親自參與組織譯經或講授佛經,於是佛教在中原地區日漸興盛。因政治、經濟方面的原因,佛教也曾經歷了「三武一宗」滅佛之難。
魏晉至隋唐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最為興盛的歷史階段。隋朝建立後,隋文帝一反北周武帝「初斷佛、道二教」的滅佛政策,大力提倡佛教,一方面力圖建立以儒學為核心,以佛道為輔助,調和三教思想的統治政策;另一方面也藉以收取人望,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無不崇信佛教,從宮廷到民間掀起了大造佛像風潮,佛教由此再度進入輝煌時期。
隋代佛造像注重群像的整體效果,出現了多尊組合一鋪的佛教造像群。董欽造鎏金銅阿彌陀佛像是現存成鋪造像中最為精美的一組。該造像由高足床上的阿彌陀佛、二菩薩、二力士、一香燻和一張四足方床、兩蹲獅組成。這些均為單獨鑄造每個都可以拆卸。造型和做工均十分考究,時代風格非常明顯,是目前發現的隋代金銅造像中造型結構最複雜、保存最完整的一組造像,在高足床的右邊及背面的側板上,還鐫刻著發願文及讚詞一百一十八字。對於研究隋代佛教傳播、佛教造像藝術,以及當時的鑄造和鍍金工藝具有重要價值。
其阿彌陀佛高肉髻,面相清圓,雙目平視,嘴角上翹,面帶微笑。上身外著袒右肩袈裟外衣,內著僧祗支,下著長裙,左手向前平伸,施與願印;右手抬起,掌心向外,施無畏印,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姿態清秀自然。佛兩側脅侍菩薩均頭戴寶冠,頸飾項圈,身佩瓔珞,體長腰細,上身裸露,下著及踝長裙,披掛瓔珞等飾物,繒帶從寶冠左右垂至膝側,帔帛搭於兩臂,垂於體側,跣足立於阿彌陀佛兩側的蓮花座上,左側菩薩右臂自然下垂,平託一蓮蕾,左臂上舉,捏寶珠。右側脅侍菩薩右手持蓮蕾,舉與肩平,左手置於胸前,手心朝下。二菩薩前站立二力士,稍稍側身握拳,力士頭戴寶冠,嗔目怒視,頸飾項圈,胸佩瓔珞,肩搭帔帛,上身袒露,腹部圓鼓,下著長裙。衣裙隨著人物的姿態動作飄向一側,與相對靜止的佛與菩薩形成對比,渲染出一觸即發的力量感。兩力士中間為地神託舉博山爐,地神一手撐地,另一手與歪向一側的頭部承託底盤,圓形平託上有蓮花與蓮葉簇擁的博山爐。帶有護欄的臺座四邊開壼門,前面兩側有相向蹲立的獅子,昂首挺胸,前腿伸直,筋肉鼓起,充滿著緊張感。
四足方床的右側及背面的邊和足上鐫刻發願文及讚詞。「開皇四年七月十五日,寧遠將軍武強縣丞董欽敬造彌陀像一區,上為皇帝陛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俱聞正法。贊曰:四相迭起,一生俄度,唯乘大車,能□平路。其一,真相□□,成形應身,忽生蓮座,來救□輪。其二,上思因果,下念群生,求離火宅,先知化城。其三,樹斯勝善,愍諸含識,共越閻浮,俱□香食。」從發願文可知此造像為開皇四年(584年)所造的一鋪阿彌陀佛像。
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合稱「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崇奉的三位主要尊像。發願文及讚詞揭示了佛教彌陀淨土信仰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著中國傳統信仰和儒家觀念,如超度亡靈、孝養父母等思想,以把往生與現世利益合二為一。
敬請關注南山供秀公眾平臺
—— 南山供秀 ——
| 淘寶店 |
(淘寶搜索店鋪南山供秀)
https://shop57811131.taobao.com/?spm=a230r.7195193.1997079397.2.9ZHy0P